当前课程知识点: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 >  第三单元 社会学:李强 >  3.3.3【讲座】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有什么问题? >  3.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有什么问题?

返回《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有什么问题?在线视频

3.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有什么问题?

下一节:4.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需要什么条件?

返回《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有什么问题?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那么我们在里面究竟发现了什么问题

我们最值得跟大家讲的发现是什么

我觉得可能有三个事情

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个

就是我们看差异产生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我们发现

城市和农村

非常巨大的差异

第二个我们发现

大城市和小城市

非常巨大的差异

第三个我们发现

就是所谓同是在一个城市里面

户籍的人口居民和打工者之间

有非常大的差异

那我们先看第一个差异

你看城市和农村

城市和农村我们从数据上显示上看

我还是用刚才所说的

所谓ISEI值来让大家看一眼

大家看

这个显示叫做城市社会结构

大家再拿这个结构

跟我们一开始看的那个

不管是倒丁字型和土字型

我们心情一下舒展了

觉得还行啊

橄榄型了

是不是 是的

当然呢大家说

你这个小箭头有时长有时短

这个没关系

这个是因为我们做测量的时候

因为大家知道

把我们现在的这个人口值

归为我们现在的这样一种

量表值的时候

有的时候不是那么样的能匹配

因为它是一种国际指标

所以有的时候

有的地方稍长一点短一点没关系

反正大体上我们能看到

如果我们仅看中国城市的话

中国现代化了

我们结构现代化了 对不对

你看 非常好的一个图形啊

就是我们大体上能理解

但是呢我们一定要再思考一下

他说的是城市人口

当然这个城市人口包括了打工族

所以我们现在呢在计算

我们的整个的城市人口的时候

我们有这样一个概念

叫做城镇常住人口

什么叫常住人口

就是指在城市里面

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

但只看时间

六个月和六个月以上

全记在内

这也是普查当时的一个统计方法

就是做人口普查的时候

如果你在一个城市里面

生活了六个月和六个月以上

我们就把你归为城市了

所以比如说北京现在两千多万人

但实际上北京市真实的户籍人口

只有一千两百万

那剩下的那一大半

超过一千两百万的人

实际上是打工族

但是如果你在北京打工六个月以上

我们就把你放在这里了

那么这样

即使这样的话那也还好

我们还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构 对吧

但是下面这个问题就看出问题了

如果我们

刚才因为我们把

其实中国不可分的

城市和农村本来都是我们中国人

但是在人口计算上面

我们暂时先把他分开来算

刚才我们看到那个结构

就是城镇的常住人口的实际情况

那么现在这个结构

是我们农村人口的真实情况

所以大家又再次看到了

说那我们看来

这个农村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呀

其实呢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同学

好多也是从农村来的

我相信当你们从农村

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来的时候

你们马上就会感到

真发达呀真发展呀

其实拿我们现在北京的发展水平

拿北上广深

就是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的发展水平

跟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城市去比

我们也发展水平不算低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

我们还有一个巨大的农村

而且这个农村人口

特别如果算户籍人口的话

那还是个非常大的比例

所以我感到

可能今天对我们中国人来说

我们可能非常重要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农村问题

我们只要有一天不把这个问题解决

我们这个社会结构就没有现代化

虽然我们刚才看城市的时候心情很好

觉得橄榄型社会结构了

但是一看到农村的时候

还是问题比较严峻

我下过乡所以我真的能体验

我在农村待过九年

所以当然知道农村了

我下乡那个时候很早

我是1968年下乡

我回来的时候是1977年

后来又上大学了

但前几天

我们叫荒友

那就是我们当年下乡的那些人

前两天聚会我就见到了

我一直没有回我过去那个村庄

但是我就问我的这些

当年的老战友老朋友了

我们那时候说是这个兵团

其实就是农村

我们兵团当时是一种

那个是当时的一种编制了

那个地方呢就在黑龙江边境上

我问他 我说你们回去看过吗

他们有的人就在那个黑龙江啊

他说我们经常回去看的呀

我说村庄里面怎么样了

那么有几个我过去的老朋友跟我说

说村里还是以前那个样子

我说我1977年就离开了

现在已经一晃眼多少年都过去了

四十多年都过去了怎么会还是那个样

将近四十年过去了

我说盖新房子了吗

他说还是当年那个房子

当年确实我们那时候挺能干的

盖了很多房子

今天还是那个样子

照了很多照片

我看了以后真的心情也不是太好

我感到 怎么还没什么变化呢

当然我相信

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农村

其实变化很大的

我们知道农村差异很大

你要去东南沿海的农村你会看到

那完全是另一个景象

但是我现在呢说的

就是我当年下乡那个黑龙江的农村

所以我真的感到就是城乡差异这一点

我本来想用理论的语言来表述

后来我想

可能我亲身的这种体验更能理解

回忆起我当年做农村调查的时候

那时候还是很早以前在那个温州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中午吃饭

吃饭的时候

那时候就是一桶一桶的

上一大桶的饭上来

苍蝇啊

全排满了

要盛一碗饭拿手扇一下

一扇

飞了

盛一碗饭吃

所以当然我相信就是说

我们农村真的需要现代化

当然像这种因素叫做公共服务

所以这是我们调查的一个发现

就是我们从数据上更能

刚才那个图形更能看出来

它数据上是什么样一种差异性是吧

第二个很大的发现

就是所谓大城市和小城市

其实我相信同学们

可能你们从全国各地来

你们可能更有深切体会

就是我们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异

是非常巨大的

当然最近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就是这种叫做大城市或者叫超大城市

那当然我们能理解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那是我们最大的城市

当然它也是我们最发达的城市

但其实我们会发现

中小城市和它们的差异就非常大

那么媒体界和我们的房地产界

往往有一个概念

叫做一线二线三线四线

其实我感到

它最能体现我们城市之间的差异

大家知道最近我们

房地产业库存比较多

于是为了去库存

于是我们就希望能够放松一些贷款

来让大家购买房屋

结果没想到

一放松贷款

钱到哪里去了

钱都涌到大城市去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

资本的这个东西

资本永远是从利润率低的地方

流往利润率高的地方

这是一个资本流动的基本规律

所以可见小的地方

我们想去扶持它去发展它

还是有相当的困难

那么同学们毕业以后

我们有的时候真的希望

说全国各地都需要人

我们能不能同学们也到小的地方去

其实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我们大学我们所培养的

这样一种职业结构

因为我们大学毕竟讲的是一种

现代的产业体系的知识体系

结果好学校的毕业生发现

他的这些专业

在小城市里面基本找不到相应的工作

那就证明我们大城市的职业结构

跟小城市的职业结构之间的差异性太大

那么我们进一步分析

会发现这样一个数据

就是我们换一种测量方法

我们按照收入来测量

那就是看高中低对吧

我们按照教育来测量

一般我们把受过比较好的教育

受过大专 大学以上的教育

我们称作中产

然后用职业来测量

就是刚才我们也讲到了

我们用职业来测量分

这样我们会发现呢

东部地区

当然我们能理解东部呢

我们把全国分成四个地区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那么为了使大家看得更清楚呢

我现在只拿出两块来

一个就是所谓东部

其实主要是东南沿海这一带

东部

一个是西部

我们看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变化

结果我们会发现呢

这个数据用的是一个叫CGSS

我们叫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就是所谓叫做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是一个大家通用的数据

我们这两个数据

一个呢用的是2005年数据

一个呢用的是2013年数据

然后看从05年到13年发生什么变化

那么05到13年

居然发现这样一个大的变化

大家看

东部中产

在05年的时候占到

就是在他的整个的结构中能占到53.3

到了13年的时候

它明显上升了

教育中产从39上升到55

那我们看到了整个东部地区的中产

是比较明显的

职业中产从40上升到56

所以如果这样来理解的话

我们感到东部社会的橄榄型

是非常明显的 大家看到了吧

不管是看收入也好教育也好职业也好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们叫中产

这样我们一看

西部的问题还是很突出啊

因为西部的中产本来比例就不高

大家知道05年的时候

我们测收入中产21

教育中产25.3

西部的职业中产25.09

但是从05年到13年发生什么变化呢

13年西部的收入中产下降到14.37

教育中产下降到16.14

职业中产下降到17.22

所以这样的话我们就忧虑了

我们本来东部看起来还是一个

明显的橄榄型在扩大的一个社会

而西部

恰恰是一个流失的社会

流失掉的是什么呢

流失掉的恰恰是那部分相对来说

他本来最需要的这部分的人

所以这样的话

我感到如果我们仔细去思考的话

我们确实意识到了

一个是大城市发展的

我们叫循环累积效应

它的越来越明显

但是反过来小城市西部

有时我们也管它叫恶性循环效应

因为它越流失它就越留不住人

它越留不住人

它就越不容易在这里吸引精英

从05年到13年

我们倒反而发现了

在西部的结构问题更为尖锐了

第三个问题

就是在城市里面生活着两部分人

一部分呢是户籍居民

另一部分是外来打工族

当然这个外来打工族

在城市里面也是相当高的

我们一般呢说中国有多少

我们叫农民工吧

那么农民工大概有

两亿六千万到两亿七千万之多

所以如果这样的话

我们就能理解

下面我们解释的这个结构

就是市民和两点几亿的农民工

他们之间的这个差异了

这张图形看起来很好

什么图形

是全国城市户籍人口社会结构

但是我们千万意识到了

我们刚才不是说普查的时候

我们是把它放在一块的

因为他们也实在在一块生活的

但是这块我们抽掉了谁呢

我们把农民工先暂时地从数据中抽出去

我们只算城市户籍的人

所以如果只算城市户籍的人

我们会感到没问题了

我们如果只是算城市户籍

橄榄型社会结构了

但是我们必须思考啊

在我们城市里生活着那一部分人

也脱离不开我们啊

比如在我们清华

我相信大家每天中午要去吃饭

吃饭的时候你可能见到大师傅

当然更多的你见到打饭的师傅

给你盛菜的师傅

那么他是谁呢 他是打工族

那他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构呢

他是这样一个结构

就是总的来说

给我们看到的那个农村的结构好一点

因为毕竟他进入到产业体系中来了

他的收入

他为什么进城打工呢

他收入高一些了

应该说比在农村要好得多

因为在城市里还能挣到一些收入

并且攒一些钱还能给家里寄一些钱

但是我们比较这两个图形

你看

我们马上感到

还不行 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那么农民工大部分

他们的分值还是比较低的

所以这就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就是我们还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真的能够推进中国社会结构转型

我作为社会学的研究者

我肯定是有责任

我在想

怎么来使得这个社会结构优化

所以为什么我们研究农民工比较多

其实也是感到一种责任

就是说一个社会

怎么能够使得这些

已经到城市打工中的来

他逐渐地能够

我们叫社会融入

他融入到社会中来

其实我和我的课题组

我们做过一些工作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大概也就是两年以前

我们在石景山开辟了一块地方

我们就找到一个地方叫水厂

因为大家知道石景山那个地方

有好多工厂不做了

后来就成为农民工聚集点了

实际上我们在思考一个事情

叫社会融入

就是他们如果长期打工

我们作为清华的老师和学生

能不能做点什么事情

每个星期六我们清华的学生

到那个水厂去

给打工者子弟补习功课

我就观察这件事情

我就在想

大家知道北大清华这种学校

那全国那是了不得的地方 学府

所以当农民工的孩子听说

清华的学生给我补课

那非常感动的呀

所以我在想啊

这个呢叫做成就动机

一般我们叫做Achievement Motivation

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能成功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当小孩的时候

他有一种成就动机感

所以当时我都想

当然很可惜我没有做追踪

我应该追踪来看

我们给他补课了以后

看这个孩子将来发展中

真的有什么变化吗

但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

我是想再告诉大家我们的一种想法

就是其实我们大家

可能都能做一点事情

一个社会结构的演变

其实挺艰难的

大家特别像我们这种社会

你想两亿七千万人的地位变化

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可见就是说我们在这件事情上

我们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经典与思考——人文清华大师面对面课程列表:

导论

-1.1 单元公告

--html

-1.2 邱勇:打造新人文格局

--导论

第一单元 文学:格非

-1.2【阅读】格非:《文学的邀约》

--单元读物

-1.3.1【讲座】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01)

--01

-1.3.2【讲座】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02)

--02

-1.3.3【讲座】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03)

--03

-1.3.4【讲座】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04)

--观众问答篇

-1.4.1【访谈】格非问答录(01)

--格非问答录(上)

-1.4.2【访谈】格非问答录(02)

--格非访谈录(下)

-第一次练习

第二单元 国学:陈来

-2.2【阅读】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单元读物

-2.3.1【讲座】陈来: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传统

-2.3.2【讲座】陈来:如何看待传统?

--如何看待传统

-2.3.3【讲座】陈来:传统与现代化

--传统与现代化

-2.3.4 【讲座】陈来:传统与当代中国

--传统与当代中国

-2.3.5【讲座】现场问答

--现场问答

-2.4.1【访谈】清华国学社的“前世今生”

--01

-2.4.2【访谈】儒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奠基

--02

-2.4.3【访谈】儒家思想应追溯到孔子之前

--03

-2.4.4【访谈】儒学的来源和儒学的意义

--04

-2.4.5【访谈】陈来:“儒学就生活在你的心里”

--05

-2.4.6【访谈】儒学为社会提供价值理性

--06

-2.4.7【访谈】时代忧虑:追求成功与价值约束的分离

--07

-第二次练习

第三单元 社会学:李强

-3.2 【阅读】李强:《社会分层十讲》

--单元读物

-3.3.1 【讲座】什么是橄榄型社会结构?

--1.什么是橄榄型社会结构?

-3.3.2【讲座】中国目前是怎样的社会结构?

--2.中国目前是怎样的社会结构?

-3.3.3【讲座】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有什么问题?

--3.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有什么问题?

-3.3.4【讲座】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需要什么条件?

--4.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需要什么条件?

-3.3.5【讲座】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

--5.如何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

-3.3.6【讲座】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

--6.中国离橄榄型社会还有多远?

-3.3.7【讲座】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

-3.4.1【访谈】社会学学科的起源及其发展

--1.社会学学科的起源及其发展

-3.4.2【访谈】李强与社会学的第一次接触

--2.李强与社会学的第一次接触

-3.4.3【访谈】社会学研究强调尊重事实

--3.社会学研究强调尊重事实

-3.4.4【访谈】从社会结构研究到关注底层社会

--4.从社会结构研究到关注底层社会

-3.4.5【访谈】最基础的研究是社区研究

--5.最基础的研究是社区研究

-3.4.6【访谈】社会学三大问

--6.社会学三大问

-第三次练习

第四单元 伦理学:万俊人

-4.2【阅读】万俊人:《正义二十讲》

--单元读物

-4.3.1【讲座】引言

--0

-4.3.2【讲座】万俊人:何为正义?

--1.何为正义

-4.3.3【讲座】万俊人:正义为何如此脆弱?

--2.正义为何如此脆弱

-4.3.4【讲座】万俊人:正义如何不再脆弱?

--3.正义如何不再脆弱

-4.3.5【讲座】万俊人:正义的远景(上)

--4.正义的远景(上)

-4.3.6【讲座】万俊人:正义的远景(下)

--5.正义的远景(下)

-4.3.7【讲座】问答环节

--6.问答环节

-4.4.1【访谈】 伦理学家的启蒙:国学与西学

--01

-4.4.2【访谈】 贵族的学问和穷人的学问

--02

-4.4.3【访谈】 从伦理学到政治哲学

--03

-4.4.4【访谈】 清华哲学系的复建

--04

-4.4.5【访谈】 伦理学的范畴与伦理学家的使命

--05

-4.4.6【访谈】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

--06

-第四次练习

第五单元 跨界对话:李强、格非、郝景芳

-5.2.1本期简介

--6.2.1本章简介

-5.2.2 郝景芳:现实与虚构(上)

--02

-5.2.3 郝景芳:现实与虚构(下)

--03

-5.2.4 李强、格非、郝景芳对谈(上)

--01

-5.2.5 李强、格非、郝景芳对谈(中)

--02

-5.2.6 李强、格非、郝景芳对谈(下)

--Video

-5.2.7 问答环节

--07

第六单元 礼学:彭林

-6.2【阅读】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html

-6.3 【讲座】彭林:走出半人时代

--01

-6.4【讲座】彭林:人之所以为人 礼义也

--02

-6.5【讲座】彭林:礼乐人生

--03

-6.6【讲座】彭林:《芈月传》婚礼中的错误

--Video

-6.7【讲座】彭林:礼乐教化与君子风范

--Video

-6.8【讲座】问答环节

--Video

-6.9【访谈】彭林:与传统文化结缘

--01

-6.10【访谈】彭林:“陪我度过不堪回首的日子”

--02

-6.11【访谈】彭林:命运的大转折

--03

-6.12【访谈】彭林:礼乐双修走出半人时代

--04

-6.13【访谈】彭林:君子风范

--Video

-6.14【访谈】彭林:礼的缺失与重建

--Video

-第五次练习

第七单元 汪晖

-7.2【阅读】汪晖:《颠倒》

--html

-7.3【讲座】汪晖:人文学科的诞生

--Video

-7.4【讲座】汪晖:两个“脱离” 当代人文学科的重构

--Video

-7.5【讲座】汪晖:从东西/文明之争到科学/人文之辨

--Video

-7.6【讲座】汪晖:两场论战与知识问题

--Video

-7.7【讲座】汪晖:当代人文学科的挑战

--Video

-7.8【讲座】观众提问

--Video

-7.9【访谈】汪晖:思想史研究

--Video

-7.10【访谈】汪晖:鲁迅和我

--Video

-7.11【访谈】汪晖:我为什么要研究二十世纪

--Video

-7.12【访谈】汪晖:我和《读书》

--Video

-7.13【访谈】汪晖:谈谈知识分子

--Video

-7.14【访谈】汪晖:人文学科的兴起

--Video

-7.15【访谈】汪晖:人文学科的当代挑战

--Video

-7.16【访谈】我爱问汪晖

--Video

-单元习题

3.中国现在的社会结构有什么问题?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