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传播学原理 >  第六章 传播效果 >  第四节 新信息传播环境下理论的调试 >  新信息传播环境下理论的调试

返回《传播学原理》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新信息传播环境下理论的调试在线视频

新信息传播环境下理论的调试

下一节:第一节

返回《传播学原理》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新信息传播环境下理论的调试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好 同学们

此前我们从历史的角度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这个阶段

我们传播研究里面一些主要的效果里边给大家

做了一个重点的一个梳理

这部分里面我想给大家做这样的一个探讨

而且我觉得这样的说明是很有必要的

就是什么呢 就是这些理论

它在我们现在的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下

它是不是仍然适用或者多大程度上适用

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关注

因为我从一开始就强调了

我们现在看待或者理解这些传播效果

一些相关的理论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有具体的

历史场景的这样一种意识

它一定受制于每个理论产生的时候

针对于当时特定的这种媒介信息的技术条件

环境 社会政治环境影响

那么它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甚至到了一个不同的社会里边

其实我们是有理由去怀疑它是不是仍然适用

这部分的话我们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意识下

给大家介绍三个研究的案例

这三个案例的话一方面

它是我们说的所谓的比较新的

互联网出现以后的这种信息传播环境下

第二个 刚才我们介绍这些理论的时候

大家也可能意识到这些理论其实大部分都是在

西方社会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我们现在看看

用它来检验或者解释我们中国社会里面的现象

它是不是仍然适用

这样的一个角度我刚才说了

它的这个必要性就是第一我们对理论

就是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它很多东西它始终是不断需要改进的

需要不断发展的

社会科学里边的很多理论

其实从研究的角度来说

它能够解释社会现象的比例其实都是有限的

如果有定量的指标来说

比如说能够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的20%到30%

通常已经是很不错了

换了一种新的环境或者加进去一些新的变量

或者它的这个信息传播技术本身发生变化的时候

有可能这种解释力甚至仍然会有变化

所以我们要对真理的相对性

理论的有效性或适用性它本身是动态的

这样的一种意识去看待理论

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受制于既有的理论

把它作为条条框框去生搬硬套

所以我想这是我们这部分内容

给大家做一个探讨的补充的出发点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三个具体的研究的例子

分别在这样的研究里面都对应的

我们之前讲过的几个传播的理论

主要是社会层面的 宏观层面的强效果

理论里边 我们选取了三个理论

作为研究的框架来选择这样的例子

好 在这里面第一个研究

它是新闻与传播研究上的一个研究 它的题目叫

《新媒体视域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检视与研究》

这个研究主要是以长三角地区的农民工

他的QQ的使用为例的

在这里边主要检验的就是沉默的螺旋理论

在这种所谓的社会化媒体时代

它讨论的环境里面它是不是仍然适用

换言之的话 就是QQ群里边

农民工参与到相关的讨论里边

他们是怎么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的

这个研究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

详细的内容 大家可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说的

我们这个里边有相关的研究的文献的信息

大家可以找到

在这里边我们下面要简单给大家提示的话

就是这里边研究的本身的设计和方法

大家如果去评判

刚才其实有个非常大的出发点

就是经典的这些传播效果里面

在新的这种信息传播环境下是不是仍然适用

大家一定不要简单得去看它的结论

最后认为是什么 一致还是不一致的

或者是有没有变化

在这里边大家一定要去注意它的研究设计

本身对传统的设计它有哪些新的特点

比如说在这个研究里边

它现在样本比较大

但是你要看它在这里边相关的群体

相关的人员它是怎么来抽样的

这里边的样本的情况跟当时的情况

有什么不一样

这些东西其实对我们理解相关的理论

在新的信息传播或社会环境下是不是适用

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从这个研究具体的这个长三角农民工

使用QQ群上进行个人表达的时候

它的总体的结论 它就发现

的确在这样所谓的虚拟的意见表达的场景下

就是沉默的螺旋这样的现象的话

仍然是非常明显的存在的

仍然有一些农民工他因为重重考虑

生怕自己说错了

生怕自己的意见在这里边跟其他人不一样

会显得很无知

而在这里边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或者是顺从其他人的意见

但是这个研究的确发现

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下它有可能

受到的这种意见气侯的影响

特别是对某些人

他在这里边用了一个词

中坚分子

对自己的意见比较坚持的这些人

他们有可能因为是这种虚拟的这种环境下

看不到面对面的这样情况

所以他们可能会坚持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这个现象可能在相比于具体的环境里面

面对面的环境里面

它会表达的相对来说比较明显一点

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研究

大家可以去看看

一方面当然是关注它的这个结论

但是我在这里边还是要提醒的

就是你看有关的结论的时候

还是要建议大家看看这两个具体的研究设计

这方面有一些什么不一样

有时候研究的结论你不能简单的看

它一样还是不一样

还是要去的看它具体的研究的设计上

有可能它不同的设计会导致不同的发现

这是第一个就是关于沉默的螺旋理论

在这种新的信息环境下它的适用性的一个研究

第二个研究在这里边我给大家介绍的研究

也是来自于《新闻与传播研究》

稍微早一点 是2007发表的

这个研究里边主要验证的是对知识沟

这样一个框架的假设

它的题目叫

《浙江省中学生知识沟假设的实证研究》

它的这个研究的对象是浙江省的中学生

实际上看一下

就是来自不同地区的人

在这里边主要比较的是来自农村或者来自城镇的

这些学生

他们因为社会家庭这种状况不一样

他们使用媒介 就是家里的媒介信息条件

和基础也不一样

最后使用了以后

对他们获得知识 主要考察的是什么

就是获得知识的量上差别

有没有显著的不一样

在这里边我同样要提醒大家

大家要好好去看一下

不要简单的去看这个结论

而要去看在这里边第一

它的这个里边的关键的概念

比如说知识沟里面知识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边它指的是什么呢

就是他的知识获取的量

第二个是他怎么去抽样

这个研究它本身最后的发现很有意思

它的研究结论发现其实中学生他们里边

没有明显知识沟

换言之就是媒介的拥有量

到底是不是能上网 能不能看电视

这个东西对获取知识的量 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发现的话 实际上在这里边 真正起作用的

是每个人不同的这种个性

看电视或者看报纸这种不同的动机

这个东西是比较真正起作用的

这个东西其实在考察这种知识沟

这个研究的时候

其实在这里边特点需要注意的

当然在这里边我们先不给大家做过多的评价

对这个研究本身

我还是提醒大家在这里边

大家不一定要完全认同这个研究给你

提供的这些结论

其实就是你反过去思考

在这里边我们在考察这个知识沟

所谓知识的差别的时候

我们怎么样的一个设计

比如说对测量的设计 对知识的这种差别界定

才是比较全面的或者比较合理的

除了简单的知识量以外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的话在这里边我们怎么理解媒介的使用

在这里边实际上都涉及到一些关键概念的

操作化的设计的问题

第三个例子也是关于议程设置的效果

也是发表的《新闻与传播研究》上的

它的题目是《媒体议题与公众议题:

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实证研究》

这个研究里边主要想去检验媒介里边

报道的着重点和倾向是不是跟受众

对这些议题的这些关注 以及态度

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最后在这里边 它的结论发现

议程设置的效果

它在现在这种信息传播环境下

它的这个理论仍然是部分起作用的

但在这里边的话需要区别于

在这里边并不是所有的议题它都是同样的影响

在这里边他们特别发现了

不同的议题在这里边有时候跟它的所谓的

信源或者说是渠道是有相关的关系

它的研究发现实际上是什么呢

不是议题简单的对媒介议题对公众议题

有没有影响

在这里边还要考虑到一系列所谓中间变量

他们这个研究里边 中间变量

主要考察的是所谓信源的公信力或者

信源的性质

信源和媒介议题议程的性质

两者之间共同地决定了公众对这个议题

他是不是关注 是不是相信

总体上大家看到的这个研究的话

研究设计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他也是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方式

让我们去思考

在我们现在的这样的社会里面

多元的信息环境下

每天面临的很多的各种各样的

这种社会议题的这个情况下

媒介上对相关的这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报道

如何影响我们对这些社会现象

或者社会问题的感知

以及我们对它的一些看法和态度

所以我想可能通过这样的几个例子

大家可以去体会一下

就是一个理论它的产生

以及伴随这个理论的一系列的重要的概念

其实它是有特定的媒介发展的这种历史的条件

以及这种社会政治的环境的条件起作用的

我们对它评价的时候

也应该有这样的历史的视角

具体的场景的这样意识

这样的话我觉得对理论的认识才是比较合理的

也是比较公平的

我们不能以现在的媒介环境下是不是

适用 当时提出来的框架的评判

当时的传播理论到底是对还是错

或者是多大程度上是反映现实的

反过来的话其实我们虽然是在学习理论

学习传播研究里边的重要的发现

但在这个过程里边其实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

或者是特别提醒我们同学需要去培养的

就是每一个研究背后得出结论的

这些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因为只有把这两个结合起来 你才能对这个理论

或相关的概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反过来的话 如果这样的分析的视角或思路

我们真正了解了 掌握了以后

也会成为我们认识新的现象

新的问题的利器

这样的话不管以后的媒介技术如何发展

社会现象多么的复杂

我们在理解媒介 、人和环境这样的互动

认识各种各样社会现象的时候

我们都会有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样的课程的学习

真正的提升我们每一个同学的

这种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

传播学原理课程列表:

第一章 传播论

-第1节 理解传播

--开场白

--第1节

-第2节 理解信息

--第2节

-第3节 理解媒介

--第3节

-第4节 理解传播学

--Video

--谈一谈交叉学科“传播学”的理解

-第5节 人类传播

--Video

--本章核心概念“人内传播”

-第6节 人际传播

--Video

--人际传播

-第7节 群体传播

--第7节

--本章核心概念“群体传播”

-第8节 组织传播

--第8节

--用“组织传播”的概念分析一下你所经历/观察过的组织传播过程

-第9节 大众传播

--第9节

-第10节 公共传播

--第10节

-第11节 国际传播

--第11节

--“国际传播”的意义和挑战

-第12节 全球传播

--第12节

-第13节 传播过程与模式(一)

--Video

-第14节 传播过程与模式(二)

--Video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第15节 传播过程与模式(三)

--Video

-第16节 传播过程与模式(四)

--Video

-第17节 传播过程与模式(五)

--Video

--田中义久的传播模式和麦奎尔“媒介联络图模式”

-传播学原理开课啦!

-传播学原理课程开课了!

第二章 传媒论

-第1节 理解传媒

--Video

--媒介、媒体、传媒

-第2节 传媒的功能

--Video

-第3节 传媒的分类

--Video

--媒介形态、媒体业态、传媒生态

-第4节 媒介演变与传播发展

--Video

-第5节 社交媒体

--Video

--社交媒体对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

-第6节 快速变化的传媒

--Video

-第7节 中国传媒格局

--Video

-第8节 未来媒体

--Video

--畅想未来媒体

第三章 信息论

-第1节 理解信息

--Video

--用“信息”的概念谈一谈如何甄别谣言

-第2节 信息论

--Video

-第3节 符号学

--Video

--延伸: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能指”和“所指”的内涵

-第4节 传播内容

--Video

第四章 传播者与传播制度

-第1节 传播者

--Video

-第2节 作为把关者的传播者

--Video

-第3节 传播的偏见与偏向

--Video

--理解框架理论

-第4节 传播控制

--Video

-第5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理论(1)

--Video

-第6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理论(2)

--Video

--推荐阅读《比较媒介体制》

第五章 受众研究

-第一节 受众的概念

--受众的概念

-第二节 受众研究

--受众研究

-第三节 受众的差异

--受众的差异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第六章 传播效果

-第一节 传播效果的概念

--传播效果的概念

-第二节 魔弹论和有限效果论

--魔弹论和有限效果论(上)

--魔弹论与有限效果论(下)

-第三节 宏观效果理论

--宏观效果理论(上)

--宏观效果理论(下)

-第四节 新信息传播环境下理论的调试

--新信息传播环境下理论的调试

第七章 国际传播

-第一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的演进

--第一节

-第二节 全球传播的历史与理论脉络

--第二节

-第三节 现状篇:全球传播的新视域

--第三节

-第四节 实践篇: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重新定向

--第四节

第八章 传播研究方法与流派

-第1节 何谓研究

--Video

-第2节 研究过程

--Video

-第3节 研究设计

--Video

-第4节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Video

第九章 现代传播的十大原理

-第1节 人与传播

--Video

-第2节 媒体与传播

--Video

-第3节 社会与传播

--Video

第十章 传播学研究专题

-传播学研究专题一

--Video

-传播学研究专题二(一)

--Video

-传播学研究专题二(二)

--Video

-传播学研究专题二(三)

--Video

-传播学研究专题三

--Video

-传播学研究专题四

--Video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2021春传播学原理

新信息传播环境下理论的调试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