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积极心理学(下)自强不息篇 >  第十六章 积极心理学应用 >  16.5 自主教养 >  Video

返回《积极心理学(下)自强不息篇》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Video在线视频

Video

下一节:Video

返回《积极心理学(下)自强不息篇》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Video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二种教养方法呢

叫自主教养

因为我们这个模块啊

大家可能到现在也都知道了

就是他是以自我决定理论

作为一个理论的框架在背后

那么自我决定理论

最强调的我们当然也都知道

是一个孩子的自主性

那么由此的话我们讲到

怎么样培养孩子的一个内在动机

他的兴趣

他的福流

怎么样培养孩子的价值观

他的人生意义

他的整合动机

他认同什么

也讲过我们要减少他的一个外部动机

就是不要仅仅是被物质啊或者是金钱啊

惩罚呀等等东西所操控

但是呢我们一直没有讲太多

关于怎么样减少孩子的内摄动机

而这个的话其实也是

中国父母不太注意的地方

因为其他几个呢

其实好处跟坏处都非常明显

所以也就很多人讲过

但这个方面呢

其实关注比较少

这个的话在心理学上叫做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

他在国外的话其实已经有相当广泛的研究

它的话主要有六种表现

叫做否认感受

压制思考

内疚激发

焦虑激发

有条件的爱和动机分析

我把它们啊比喻成武器

当父母觉得需要控制孩子的时候呢

就把这些武器使出来

让孩子乖乖就范

那么因此的话我还做了一个小视频

叫做中国父母的七种武器

为什么是把六种心理控制称为七种武器呢

因为我在里面还发现

有一个心理控制方法是百搭的

那么就是我是为你好这句话

这句话的话跟所有刚才说的那些心理控制方法

都可以混合起来使用

效果还特别好

下面的话我们来看一看

第一种心理控制方法

刚才那位妈妈对孩子施展的霸王枪

在心理学上叫否认感受

这是我们中国父母啊

代代相传的一种武器

我们小时候就常被父母否定压制

或者质疑感受

现在我们做了父母

也经常会否定压制

或者质疑我们自己孩子的感受

这招啊看似轻描淡写

但是否认孩子心里的感受

就像一枪刺中孩子的心脏

其实对孩子的心理打击很大

他的枪法是多种多样

大家应该会惊喜地发现

其中必有一枪你中过

也必有一枪呢你对自己孩子用过

有些家长朋友可能觉得我夸张

不就是这么几句话吗

又是霸王相又是拳头的

有这么大伤害吗

还真有

因为孩子呀需要外界的反馈

来确认自己的行为

感受和认识是否得当

所以啊如果父母否认孩子的感受

但他又确实体验到这种感受

他就会困惑

是不是我有问题啊

我摔了一跤

明明很疼

爸爸却说我不应该疼

那我的身体有病嘛

奶奶对我那么好

我还不开心

那我说坏孩子喽

考了一百分

我真的很高兴唉

爸爸确说我高兴不对

看来我太骄傲自满了

感受是孩子内心自然产生的

他没有对错

你承认也好否认也好

他都会产生

如果你一再否认孩子的感受

他们就干脆不再跟你说你的感受了

我们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

矫正孩子的想法

但是对于孩子的感受呢

我们只有接纳

接纳之后解决问题也会更容易

比如说孩子摔了一跤

如果你压制他的疼痛感受

他就会以为摔跤和疼痛是件大事

所以爸爸才会这么生气

那么以后呢

他就会对疼痛和摔跤更加害怕

其实呢我们应该先肯定孩子的感受

比如跟他说噢疼啊

或者是你觉得疼吗

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

他就能够知道他的感受是真实可靠的

是被大人接纳的

他就会感到没那么疼了

以后自然就会成长为男子汉

都不用你教的

哪怕是和道德有关的情况

我们也要先接纳孩子的感受

然后再来讨论

比如孩子到奶奶家玩后

既然说并不开心

你也要先肯定他的感受

你不开心啊

或者鼓励他继续表达

好我听你说

接纳了他的情绪之后

他才会愿意打开心扉跟你交流

比如说他们做的东西我也不喜欢吃

或者说他们不让我出去玩

老闷在家里

然后呢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

来讨论这些问题了

肯定孩子的感受之后再交流

做起来是比较麻烦

而且也没有否认感受那么立竿见影

但是我们的目标不是孩子一时的听话

而是长期的心理健康

所以我们就不能否认孩子的感受

而应该鼓励他们自主的发展

因为我们中国父母啊

虽然都把孩子当成小皇帝

在物质上以他为中心

在心理上呢我们去把他当成小奴隶

不仅父母

其他人也经常会理所当然地忽略孩子的感受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所以这个时候啊

父母就需要保护孩子的感受

让他知道你应该该可以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不是让别人来决定

所以这个时候啊你应该这么做

有些家长朋友可能也会觉得委屈

我们还不是为了孩子好吗

妈妈觉得你冷是为了保护孩子不着凉

爸爸不许你疼是为了让孩子坚强

考了一百分也不许高兴

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

他们将来就会明白我们的苦心啦

你还真说对了

你以后就明白了

正是中国父母代代相传的七种武器之一

压制思考就像李元霸的瓮金锤

可以暂时把孩子打得听话

可是如果你经常对孩子说

你以后就明白了这种话

那他就会想

原来我的思考是靠不住的

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好

这会导致两种极端的情况

他以后要么会没有主见

凡事都听别人的随波逐流

现在你当然爽

他什么都听你的

将来他不在你身边了

那他什么都听媳妇的了

你就傻眼了

要么呢她会故意反叛

妈妈往他往东

他偏偏要往西

妈妈叫他赶鸭他偏要撵鸡

可是呢故意反叛其实也是被控制

他是要被与妈妈捣乱的想法控制

他仍然不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

来做出自主的判断

价值观和自主的判断啊

只能来自于独立思考

当然有朋友也可能会问

说我也想让孩子独立思考啊

可是孩子确实不懂是不讲道理

没法沟通怎么办

这个呀往往是因为你就把沟通

等于孩子被说服

这样才能说明孩子懂事啦讲道理啦

要不然的话就叫做没法沟通

可是如果最后一定要他的想法跟你一样

那还叫什么独立思考

那叫命令啊

因为孩子疑问或者不同意的时候

就表示他们已经可以对这些事情进行讨论了

这时候重要的并不是你能不能说服他

而是你能不能够尊重他

表达自己的意见

你有没有鼓励引导他去思考

不仅如此

你以后就明白了

我都是为你好这些话

除了压制孩子的思考之外

还会激起孩子的内疚心理

妈妈都对我这么好了

我怎么还能不听她的话呢

爸爸都为我考虑得那么周全了

我怎么还这么不知好歹呢

这个呀就是中国父母最恐怖的终极武器

激发内疚

刚才这个视频啊

来自于电视剧虎妈猫爸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

里面的这个虎妈呀

她其实就是完全在激发孩子的内疚感

让孩子觉得他对不起自己

那么这个的话

其实就好像一根狼牙棒一样

能够把孩子的心打的满心是血

我们可以看出来

激发内疚的第一个表现

就是对孩子历数自己的付出

把自己对孩子的付出

像鞭子一样啪啪啪抽在孩子脸上

我都为你做了这个做了那个

你还这样你还那样

你难道不觉得内疚吗

这个呀当然让孩子觉得有沉重的负债感

第二个呢是

不是孩子的错却要他负责

比如说我们看刚才那个爸爸和儿子的对话

他儿子上了那么多补习班

难道是这个儿子自己想要的吗

还不是他的爸爸妈妈为他选择的

因此呢并不是孩子自己选择

要去上那么多培训班

要花家里这么多钱

并不是他的错

可是现在呢你却说

你花了那么多钱

你还整天想着玩

你为什么不觉得内疚

那么这个的话其实就是

不是孩子的错却要他负责

再比如看这个例子

你要不要离婚那是你的事情

你考虑的孩子的因素决定不离婚

那也是你的决定

你凭什么就觉得孩子因此欠你的呢

这些父母最常见的心理活动就是

我不管你要不要我的牺牲

反正我觉得我牺牲了

那你就欠我的

所以呢如果我们总是激发孩子的内疚的话

他就会觉得

这个世界上一切东西都是我的错

是因为我这个世界才变得这么糟糕

比如说原来我不是让爸爸更快乐了

而是让爸爸更苦更累了

原来我不是妈妈欢乐的源泉

而是她的累赘和负担

那么这样的话就会让孩子怀疑他自己的价值

让他觉得自己总在给别人惹麻烦

以后啊就会活得战战兢兢的

压抑自己的想法

随时想的是怎么样不让别人讨厌

或者呢干脆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你们不是都嫌我麻烦嘛

那我就索性多惹点麻烦

让你们闲个够

那就是叛逆了

但是呢虎妈们还不肯就此收手

她们还经常会对孩子用

第三种激发内疚的方法

就像最开始电视剧里的虎妈对女儿说的

你有没有良心啊

就直接告诉他

你这个时候应该感到内疚

当然我并不是说

孩子就不应该有内疚感

内疚既然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情感

它进化出来肯定有它的原因

就是对我们的一个行为

进行一个道德的约束

当我们做了错误的事情的时候

我们感到内疚

这样的话

我们贿补偿别人

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作出纠正

但是呢内疚感的话应该是自然的产生

也就是说我有一个坚强的价值观

我有我自己的道德判断

所以做了错的事情

我知道是错了

而不是让大人来强制他来内疚

因为此前我们就说过

我们大人啊

要干涉的是孩子的行为

而不是他的感受

当然有时候孩子确实让你恼火

让你觉得我真的是为你做牛做马

做了那么多

你怎么还这样

确实让你觉得孩子真的是对不起我

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他的话还有没有良心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没有办法

你必须约束自己

学会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

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给孩子

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以前的

积极沟通这门课里面的那种表达方法

就是更多的话是说一说

孩子这种行为让我的感受

而不仅仅只是直接来骂他

就比如说像刚才虎妈那种情况

她其实可以说

孩子你这么说让我感到挺难过的

这样的话其实就

并不是直接在操控孩子的负面情绪

那么另外一个要注意的

也是我们以前讲过的

就是感恩和内疚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啊我们中国人

会把感恩教育变成内疚教育

这个也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以前我们都讲过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一种心理控制方法呢

叫做有条件的爱

刚才虎妈对孩子说的话

你要是这样的话我就不喜欢你了

这个就叫有条件的爱

照理说呢

父母对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爱

不管怎么样我都爱你

但是呢如果你说

你只有这样表现我才爱你

你如果那样表现我就不爱你了

这个就叫有条件的爱

我把它比喻成一个离别钩

就是它的话会让孩子感到

父母把自己的爱给收回去了

当然了

有条件的爱不仅仅只是言辞

有时候的话还表现在行为之上

就是如果孩子表现好

你就对她百般的喜欢

如果表现不好

就显得很冷漠

大家想一想爱是什么

父母的爱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当你用有条件的爱来控制孩子的时候

确实经常能达到目的

因为他太需要你的爱了

你会看到他果然按照你说的办

但是那是他为了留住你的爱

伪装出来的一个父母喜欢的自我

进入青春期后

他可能会出现抑郁无助的心理问题

而且不但不会真正的爱你

还很可能会恨你

有条件的爱

还会让孩子贬低自我价值

他会让孩子想

爸妈真的爱我吗

还是只爱我的表现

孩子会认为我本身没有价值

只有我的表现有价值

我只是满足父母期待的工具

而且如果孩子要经常担心父母不爱他的话

那他以后就不会有安全感

总在担心被别人抛弃

举个极端的例子

将来你儿子长大了

离开你了

他宿舍里的哥们跟他说走打架去

你要是不去你就不是我兄弟

你猜他去不去呢

或者呢如果是女孩

她男朋友跟她说

你要是不跟我上床

我就不爱你了

那你猜他的反应会是愤怒

我靠你还敢威胁老娘

还是说恐慌

又有人要离开我了

我一定要留住他

他说什么我都听他的

当然有些家长可能会有疑问

难道做错了事情也一样的爱他吗

那不就是放纵了吗

这样的家长呢就混淆了爱和放纵

很多家长应该都熟悉这张图

他的话是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按照两个维度分为四种

一个维度呢

是你对孩子的回应度高不高

还有一个维度呢

是你对孩子的要求高不高

回应度的话不仅仅是说

当孩子向你求助的时候

你会立刻作出反应

也包括你平时的话

就会注意留心孩子的状况

他看上去比较累了

那你这个时候的话就要作出反应

他看上去似乎情绪不好

那这时候的话你要怎么样来回应他

那么这个的话就是高回应

低回应的话就是表示你其实不太关心孩子

那么对他的话是比较忽略的

要求的话很好理解

就是你的话是不是要求他进步

要求他做出更高的成绩来

那么如果是高回应高要求

这个就是一个引导式的教养方式

就是我的话对你提出了高的要求

但也给你一个脚手架

能够帮助你顺着这个脚手架

向高要求进发

但是假如是高要求低回应

你只给他要求

可是呢当他遇到困难你也不帮他

那么这个的话就是一个专制式的教养方式

当然还有完全相反的

就是低要求高回应

孩子只要有什么问题

你立刻嘘寒问暖

立刻给他各种各样好吃的

或者糖啊或者心理安慰啊等等

可是呢对他没什么要求

你做成什么样我都挺高兴的

这当然就是一种溺爱

还有一种呢是低要求和低回应

那其实就是冷漠

就是我也不管你怎么样

你自身自灭去吧

你有什么事我也不管你

但是的话你做成什么样也无所谓

这个的话是一个很糟糕的

冷漠型的一个教养方式

会引起孩子的一个心理问题

最好的教养方式

当然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既有高度回应

又有高度支持的一个引导式教养方式

那么在无条件的爱着孩子的同时呢

也规范他的行为

就好像我们以前说的

我们要始终聚焦在孩子的行为上面

比赛没打好

你就好好安慰孩子

跟他一起分析哪没踢好

鼓励他下次踢好

如果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

你却撤回你的爱

这不是加倍伤害孩子了吗

对于好行为也是一样的

孩子行为好我们当然高兴

但不能把爱和行为挂钩

孩子好好吃青菜

你不应该说妈妈就喜欢吃青菜的孩子

而应该聚焦在这个行为本身

比如你可以说

你吃了青菜身体就会更健康了

那么归根到底就是

当我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的时候

他是一种木匠式要求还是园丁式要求

这个比喻啊是来自于

伯克利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艾莉森·高普尼克

她写了一本书

题目就叫园丁与木匠

他指出来啊就是

很多人对于孩子的话

是一种木匠式的要求

就是把一切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一切的话都是按照我心目中

设计出来的那个家具的样子

把孩子打造出来

这样的话他能够在社会当中

发挥他最好的作用

比如说它是一把最好的椅子

或者它是一个最好的家具

但是呢其实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

他就好像一棵树或者一个花花草草一样

他从一个种子开始从土里长出来

长成什么样子

其实你很难期待

所以的话他说

父母啊其实更多的话是像园丁

当然你也要对树花花草草进行一些修补

但是只是一些小的修改

或者除非是他有一个枝芽长得太过分太斜了

你才需要改它

不然的话你更多的

只是给它施肥给它浇水

让它自己成长为本来的样子就好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

很可能不符合你的预期

但也很可能有很多惊喜

很可能你本来没有想到的一些

花花草草的样子

它反而给长出来了

那么这个的话其实你可以用一个

更放松的心态去抚养孩子

那么这样长出来的孩子呢

其实也比用木匠式的要求长出来的孩子

更为健康更为蓬勃

因为假如你是事事都要求

在你的控制之下

什么东西都要精益求精的百分之百的

按照你心目中设想的样子给做出来

那最多也就是个盆景

更可能话是一块木头疙瘩

所以呢并不是说不给孩子提要求放纵孩子

你仍然给孩子提要求

但是给孩子提要求的同时呢

也还是要无条件地爱着她

并且要知道

当你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呢

应该是一个园丁式的要求

而不是木匠式的要求

这样的话你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心中的愤怒啊

或者是焦急啊

而是会有一个更加放松的心态

让孩子像园丁里的花花草草一样

更加自由健康的成长

第五种父母经常用来对孩子

进行心理控制的方法叫做动机分析

分析动机是人类的本能

在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呢

你总在有意无意地猜测对方的意图

这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繁衍

当然了

我们一般不会直接说出来

男生向女生借书

女生一般不会直接说

你不就是想借借书还书来跟我接触吗

你别痴心妄想了

但我们对孩子往往就会直接说出来

这一方面啊是因为孩子很弱小

就好像一些老板

会在员工请病假的时候直接骂回去

你有什么病啊我看你是懒病

我们对孩子是强者

那有时候话就会像霸道总裁那样

对员工那样无所顾忌

另一方面呢有些家长会以为

指出孩子的心理阴暗面

是在鞭策他改正

但是在孩子看来呢

我们其实是在羞辱他

就算孩子还小

他也需要自己的心理空间

假如孩子觉得

爸妈能够看穿我的一切

那他肯定做什么都战战兢兢的

怎么可能有安全的后方来发展自我呢

你想象一下

就好像你脱光了衣服站在别人面前一样

你肯定不自在啊

更糟糕的是

我们对孩子的动机猜测还往往是错的

像前面儿子请爸爸去看演出

他可能只是想要爸爸的陪伴

让爸爸在他表演的时候呢在场见证

可是这个爸爸呢却不假思索的认为

你肯定是害怕

更不用说在另外两个例子里面

儿子都明明白白地说了

他不喜欢上奥数班

女儿都说了她喜欢了一条裙子

都是个人的偏好嘛

可是妈妈呢却否认他们的感受

硬要给他们安上他认为的动机

这就产生三个后果

第一呢他让孩子觉得你不理解我

那你以后我有什么话也不跟你说了

你的话我也不听了

反正都是你瞎猜的

你爱怎么着怎么着吧

你开心就好

第二呢

对于那些比较小的孩子

他们对于内心的感受呢还不能确认

或者呢对于那些青春期的孩子

他们对自己有很多怀疑

父母的那个照妖镜啊

会让他们不由自主的觉得

也许我的内心感受是错的

爸妈才真的知道我内心隐秘的动机

原来我要爸爸去看演出

不是因为我喜欢爸爸的陪伴

而是因为我害怕

原来呢我并不是不喜欢奥数

我就是懒

我并不是不喜欢那条裙子

我就是要跟妈妈作对

我们在否认感受的那部分呢已经讲过了

就会让孩子的困惑

让他们难以形成健康的自我

而且呢就会引起第三个后果

就是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我价值

他本来只是正常的喜好

你偏要说他懒胆小跟妈妈作对

就会让他们恍然大悟似的

原来我其实是个坏孩子

就会给孩子一个非常糟糕的心理暗示

他以后呢要么会有过多的内疚和自卑

要么干脆呢就破罐破摔

就往坏孩子的路上走

反正无论我怎么做

爸妈都是把我往坏里面分析嘛

所以呢我们虽然也随时随地在琢磨

这个小东西到底脑子里在想什么呀

但是呢你不能直接跟孩子说

我认为你的动机是这个这个那个那个

你的话应该跟孩子询问和确认

比如孩子要你去看演出

你可以简单地就说

你想要爸爸明天来呀

然后他可能自己会说

对因为有你在我会更高兴

或者甚至他也可能会承认

对你要是去的话我就更大胆一些

或者如果他没有自己说

你可以直接问

为什么呢

但是这个时候你要注意

假如孩子不愿意回答

你就不要追问了

不然你又侵入他的心理空间了

最后一种父母心理控制的方法呢

叫激发焦虑

焦虑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

当你担心一件坏事发生的时候呢

就会感到焦虑

如果你在村子外面看见老虎

你当然应该焦虑

应该一夜睡不着觉

第二天组织村民去打老虎

但现在呢我们往往是过度焦虑

看见一只猫也会焦虑得一夜睡不着觉

怕它夜里来偷你的鱼和香肠

然后第二天呢组织村民去打猫

过高的目标过大的压力

或者过于夸张的危险

都会让孩子过得过度焦虑

因为打狗棒是用来打狗的

不是打人的

你以为一棒下去

你孩子就会嗷嗷叫着

向困难奋勇前进

但其实你一棒下去

是把你的孩子从人打成了狗

打成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整天焦虑如果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怎么办

过度焦虑的孩子呀

他会失眠疲劳紧张注意力不集中

你想让孩子在焦虑的驱使之下

自己好好学习

但很可能最后是孩子太焦虑了

根本学不进去

对于怎么样让孩子不要那么焦虑

这个以前我们在讲情绪那节课里面已经讲过了

但是更重要的是

我们家长自己先要调整心态

不要太焦虑

而且呢不光是打狗棒

我们前面讲过的所有这些武器

你想想父母怎么就忍心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呢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父母不了解

这些武器对孩子的伤害

但另外一方面呢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心态啊

很多都是太着急太担心

太希望把孩子往自己希望的方向培养

所以呢我们才会对孩子的身体呀

是呵护备至

但对他的心灵呢

就经常挥起各种武器

打得遍体鳞伤

父母不焦虑

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不焦虑的家长呢

关键呢还是在于观念

就是你对孩子的看法

你是不是觉得他是一个暗黑小邪神

整天就想着堕落

只要你稍不注意他就会变坏

但其实并不是

通过我们这么长时间的积极心理学的学习

你肯定也都知道了

孩子他有着各种各样的积极的天性

他天生的话就有着

对于更美好的事情的追求

我们的话其实还是可以回到

刚才高普尼克教授的那个比喻

就是木匠和园丁

你如果是想把孩子像木匠一样进行打造

我们看左边的这个图

是一个树雕

那么它的画确实非常精美

可是的话它的代价就是

孩子的一点点错误都不能有

完全所有的细节都要你来决定

都要你来雕琢

完全是按照原来的蓝图

百分之百的设计出来

但是这个对于孩子是不可能的

孩子更可能呢是按照他自己的规律

长成一个可能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好看

但他是他本来面目的那棵树

就好像这棵树看上去并不好看

但是其实如果把它放在一个整的图景下面

那么它其实仍然是可以拥有它一个美好的人生

那么关键就在于

什么对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我现在越来越发现对于孩子呀

其实最重要的是他心里的那块内核

就是比如说他的依恋类型

他和别人之间的关系

他的内隐自尊

他到底是不是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值得别人爱的

他有没有安全感

他是时刻担心自己会失去一切

从而的话朝不保夕

还是觉得

我是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之下

我可以去探索

我可以去提升自己

我可以去为全人类全社会

做出一个超越自我的贡献

这些东西的话是一个人的心理内核

他是决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重要的部分

然后再往外的话是这个人的特质

比如说他是不是一个特别有创造力的人

他是不是很坚毅

他的价值观是什么

他喜欢什么

他不喜欢什么

他要选择什么东西

那么再往外呢才是技能

他的话是学的什么专业

他有什么技能

他的话可以做什么样的工作

他的表现怎么样

很多时候呢

我们的父母都集中在技能这个层面

为什么呢

你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考试考级等等

一下子就看出来

我们家孩子钢琴能弹多少级

你们家孩子只弹那么多级

我比你更高级

或者我们来打一场比赛

我们家孩子球踢得比你们家孩子好

这个的话一下子就让你可以知道

我们家孩子做的怎么样

所以的话它就容易评估

容易评估的话就更容易成为目标

第二呢是他容易学习

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这个东西啊

其实技能方面是很容易获得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就是我以前说过

我在大学期间学的专业叫化学物理

那我现在的话做的确是心理学

但是我在其中的话其实还改了一次行

就是我从化学改行学计算机

又从计算机来改行学心理

那我并不是我们班上唯一的一个

我们班还有其他同学改行不止一次

那么事实上

我们班现在仍然在做化学物理

这样一个专业的

可能都不到一半

其他人的话都去学习了其他的专业

而且目前仍然也都做得很好非常出色

为什么呢

因为专业知识啊

其实是相对来说容易学习的

它同时的话它也是更加容易被取代的

因为这些知识

机器可以很容易地通过

其他的各种方式来获得

那么现在虽然很多专业

看上去还不太容易被取代

但从长期看被取代

或者至少部分被取代

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是呢如果我们往下深挖

一个人的内核

就是他的心理

那么这个的话是更底层的更难以改变的

就好像我刚才举的例子

我大学的时候有一半的同学

现在都已经改行了

但是呢当我们重新聚会的时候

我发现每一个人

还是和大学里面基本上差不多

还是同一个人

他们心里的那些依恋类型

内隐自尊安全感

甚至包括性格

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改变

我们其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

可能也有这样的经验

就是一个人他去学习知识

改变专业很容易

改变性格

尤其是改变他内心最最核心的那一块

就是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我有没有价值

世界是不是安全

我跟别人应该怎么样交往

是信任爱还是不信任怀疑

以及疏离时刻防范别人来暗算我

这个其实是最难改变

但又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有一颗充盈的内心

如果你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世界是安全的

别人是值得尊重和爱和信任的

那么因此的话我跟别人产生很多的连接

我愿意走出自己那个硬核

而去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从事更加有趣好玩有创造力的职业

那你的人生就会更加美好

而且你的事业其实也会做得更加成功

你会掌握更多的技能

你也会变得有更好的特质

更有创造力

更加的坚毅等等

但是如果你反过来

你为了让孩子更快地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

他语文数学考的好一点

或者是他的钢琴练得更好一点

你的话用各种各样的心理控制的方法也好

或者是逼迫的方法

外界物质的奖励方法等等各种这样的方法

短视的方法来控制他

让他赶快多快好省地学好技能

这样的话能够在起跑线上抢先一步

不要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

那这样的话

其实你牺牲的是他内心的那块硬核

他虽然似乎小小年纪就掌握了这么多技能

说出去你也特别有面子

好像他也在小学甚至初中的阶段领先一步

但是从他长期的整个人生来看

这个其实反而是伤害了他

因为他会一直感到自己没有价值

从小一直被用贬低和控制的方法

去被逼着去学习

他感到自己没有选择权

他不会自主的度过自己的人生

当他面前有两样东西的时候

他不会选择

因为从小是父母代他做了选择

因此的话没有很强烈的情感的一个偏好

我们也知道

他也很难展出一个坚实的价值观

也很难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最后的话很可能是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

而这个的话其实已经算是好的

更大的可能是出现心理问题

出现中年危机

跟父母的关系疏远

因为他其实心里的话对你有怨恨

那么这个并不是我们真的

想要把孩子培养的方向对不对

所以的话

我希望大家能够从

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想一想

怎么样培养自己的孩子

其实更重要的是他心里的那块内核

他认为我是谁

他认为我应该怎么度过这一生

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是他的一个内在的动力

当这个动力问题解决了

外在的那些获得什么样的指标

贴上什么样的标签

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间问题

积极心理学(下)自强不息篇课程列表:

第九章 福流

-9.1 什么是福流?

--Video

-9.2 制定一个8周目标

--Video

-9.3 福流的能力

--Video

-9.4 提升你的福流力

--Video

-第九章 福流--homework

-福流

--8周目标计划

第十章 积极动机

-10.1 动机有哪些种类?

--Video

-10.2 不同动机有什么影响?

--Video

-10.3 如何把动机变得更自主?

--Video

-第十章 积极动机--homework

-积极动机

--积极动机

第十一章 价值观与意义

-11.1.1 道德与情感(1)

--Video

-11.1.2 道德与情感(2)

--Video

-11.1.3 道德与情感(3)

--Video

-11.1.4 道德与情感(4)

--Video

-11.1.5 道德与情感(5)

--Video

-11.2 价值观与情感

--Video

-11.3 人生意义与情感

--Video

-11.4 道德相对主义

--Video

-11.5 价值观相对主义

--Video

-11.6 更有意义的人生意义

--Video

-11.7 作业与阅读材料

--Video

-第十一章 价值观与意义--homework

-道德-价值观-意义

--价值观和人生意义

第十二章 积极自我

-12.1 什么是自尊?

--Video

-12.2 高自尊和低自尊

--Video

-12.3 稳定的高自尊

--Video

-12.4 错误的自尊提升方法

--Video

-12.5 自我效能

--Video

-12.6 自我实现

--Video

-12.7 自尊与价值观

--Video

-12.8 自我是一个过程

--Video

-12.9 自我建构

--Video

-第十二章 积极自我--homework

-积极自我

--积极自我

第十三章 坚毅与自律

-13.1 坚毅的重要性

--Video

-13.2 自律的生理基础

--Video

-13.3 坚持的策略

--Video

-完美主义测试

--html

-13.4 避免完美主义

--Video

-13.5 兴趣的重要性

--Video

-13.6 价值观

--Video

-13.7 成长型思维

--Video

-13.8 刻意练习

--Video

-13.9 作业与阅读材料

--Video

-第十三章 坚毅与自律--homework

-坚毅与自律

--坚毅与自律

第十四章 创造力与美

-14.1 你有创造力!

--Video

-创造力思维测试

--公告

-14.2 创造力的两种思维方式

--Video

-14.3 创造的步骤

--Video

-14.4 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

--Video

-14.5 高创造力的人有什么特点?

--Video

-14.6 提升创造力的方法

--Video

-14.7 美的起源

--Video

-14.8 人生之美

--Video

-14.9 作业与阅读材料

--Video

-第十四章 创造力与美--Homework

-创造与美

--创造与美

第十五章 积极身心

-15.1 运动的好处和方法

--Video

-15.2 冥想与专念

--Video

-第十五章 积极身心--homework

第十六章 积极心理学应用

-16.1 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是应用

--Video

-16.2 积极心理教练

--Video

-16.3 积极心理治疗

--Video

-16.4 优势教养

--Video

-16.5 自主教养

--Video

-16.6 积极教育

--Video

-16.7 欣赏式探询

--Video

-16.8 工作重塑

--Video

-16.9 学习推荐

--Video

-16.10 临别赠言

--Video

-第十六章 积极心理学应用--homework

-应用

--应用

--目标实现

期末考试

-读书笔记

-自强不息心得

Video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