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8230

当前课程知识点:病理学 >  第十五章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  第八节 血吸虫病 >  血吸虫病

返回《病理学》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血吸虫病在线视频

血吸虫病

寄生虫病(parasitosis)是由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后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寄生虫病的流行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而且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具有地理分布的区域性、明显的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等特点。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6种,即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n)、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虫(S.mekongi)及马来血吸虫(S.malayensis)。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简称为血吸虫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有6.5亿人生活在流行地区,全球血吸虫病患者约有2亿人。我国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曾是日本血吸虫病4个流行国(中国、菲律宾、印尼、日本)中最严重的国家,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建国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目前长江中下游江湖洲滩地区及大山区的防治任务仍很艰巨,少部分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有回升、扩展趋势,所以血吸虫病被列为我国 “十一五”期间重点防治的重大传染病。截止2011年,全国血吸虫病现症病人仍有286 836例。因此,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不可松懈。

病因及感染途径

    血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和童虫等发育阶段。成虫雌雄异体,寄生在终宿主人体的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成虫可逆血流移行到肠壁黏膜下层末梢静脉内,合抱的雌雄虫在此处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天产卵300~3000个,其产卵量因雌虫的品系(株)、宿主及虫体寄生时间长短不同而异。所产虫卵大部分沉积于肠壁小血管中,少量随血流进入肝脏。沉积于肠壁的虫卵可随溃破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入水孵化为毛蚴,遇到惟一的中间宿主钉螺,侵入其体内。经40 ~ 60天母胞蚴和子胞蚴阶段,发育成尾蚴,自螺体逸出并在水中活跃游动。人体接触疫水时,尾蚴钻入皮肤,脱去尾部发育为童虫,继而进入小血管或淋巴管内,随血流经右心和肺循环,再由左心入体循环,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肠系膜上下静脉,随后进入门静脉,待发育到一定程度,雌雄虫合抱,再移行到肠系膜下静脉寄居、交配、产卵。自感染尾蚴至粪检虫卵阳性需时约1月以上。日本血吸虫成虫平均寿命约4.5年,最长可达40年之久。

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其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等阶段均可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一般来说,尾蚴、成虫、童虫所致的损伤,多为一过性或较轻微,而虫卵沉积于肝、肠等组织内诱发的虫卵肉芽肿及随之发生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此外,血吸虫抗原成分,如肠相关抗原(gut associated antigens,GAA)、膜相关抗原(membrane associated antigens,MA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SEA),以及虫体代谢或死亡产物,都可引起机体变态反应性损伤。

    1.尾蚴侵入皮肤引起尾蚴性皮炎   是由血吸虫尾蚴钻入人体皮肤时所造成的,也称游泳者皮炎。尾蚴借其头器伸缩的探查作用,口、腹吸盘的附着作用,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以及穿刺腺分泌物的酶促作用,而钻入宿主皮肤。患者出现局部瘙痒和红色丘疹,持续数日后可自然消退。病理变化为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出血、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实验研究证实此现象与尾蚴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引起IgG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有关。

    2.童虫移行所致的病变   童虫在血管内移行,可引起所经过脏器的病变。根据动物实验观察,24小时的童虫即可到达宿主肺部,多数是在感染后3~4日到肺。肺脏出现充血、出血、水肿、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血管炎或血管周围炎。其原因系童虫穿破肺泡壁毛细血管进入肺组织内所致,还与其代谢产物或虫体死亡后蛋白分解产物所致变态反应有关。移行至其他器官时,可引起类似病变。临床上患者常出现咳嗽、咯血、发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过性肺部浸润及全身不适等临床表现。幼龄童虫表面有特殊抗原表达,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下,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对童虫具有杀伤作用。因此,当宿主再次感染尾蚴时有一定免疫力。

3.成虫所致损害   成虫在静脉内寄生,摄取营养和吞食红细胞,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壁受到成虫口、腹吸盘的损伤而发生炎性反应,即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致使血管内膜增厚,炎细胞浸润,并有可能形成血栓。此外,还可引起宿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贫血。前者与成虫的分泌物及排泄物作用于宿主T细胞而产生嗜酸性粒细胞刺激促进因子及加强嗜酸性粒细胞髓外造血机能有关。后者可能与成虫吞食红细胞、脾脏破坏红细胞功能加强、自身免疫反应、毒性代谢产物直接破坏红细胞或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等有关。死亡成虫周围可形成嗜酸性脓肿。

4.虫卵所致损害(虫卵肉芽肿)  血吸虫病以宿主对虫卵的炎症反应(虫卵肉芽肿)和随之发生的纤维化为主要病理基础,这也是血吸虫病发生肝、肠病变的根本原因。

雌虫刚产出的血吸虫卵为未成熟卵,含单个卵细胞,在组织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育后成为含毛蚴的成熟虫卵。未成熟卵不能引起免疫性肉芽肿反应,只有在成熟虫卵周围才可形成。经动物实验观察,虫卵肉芽肿在宿主体内一般经过4个阶段:急性期肉芽肿、过渡期肉芽肿、慢性期肉芽肿和瘢痕期肉芽肿。在组织内多为急性期肉芽肿和慢性期肉芽肿。

关于虫卵肉芽肿形成的致敏原,一般认为是来自虫卵的SEA 。将吸附SEA的皂土或聚丙烯酰胺颗粒注入小鼠体内,能引起与虫卵肉芽肿相同的应答,而未吸附SEA或吸附其他抗原的颗粒则不能引起肉芽肿形成,证明SEA是诱发虫卵肉芽肿形成的致敏原。进一步研究认为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的致敏原可能首先来自童虫-成虫GAA中与虫卵的共同抗原,这种共同抗原使宿主预致敏。当虫卵发育成熟后释放出SEA,宿主迅速产生免疫回忆应答,产生增强的虫卵肉芽肿反应,形成急性期虫卵肉芽肿。

当虫卵内毛蚴成熟后,分泌的SEA经卵壳囊状微管缓慢释放至宿主周围组织中,24小时后即被周围的巨噬细胞所吞噬。SEA经巨噬细胞吞噬和处理后,呈递给Th细胞,同时分泌IL-1,激活Th细胞,使Th细胞产生多种淋巴因子,其中IL-2促进T细胞各亚群的增生; IFN-γ增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还有嗜酸性细胞刺激因子(ESF)、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FS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CF)等,吸引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等聚集于虫卵周围,形成以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研究表明,新生期摘除胸腺的小鼠和先天性无胸腺裸鼠体内形成的虫卵肉芽肿均较对照组小;致敏小鼠和感染小鼠的淋巴细胞可将致敏被动地转移给受体小鼠;在B细胞缺陷或用抗-μ链抗体处理的小鼠,并不影响虫卵肉芽肿反应的发生,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1)急性虫卵肉芽肿   肉眼观,为灰黄色粟粒至黄豆大小结节,直径约0.5~4mm。镜下,结节中央有—至数个成熟虫卵,卵壳薄、色淡黄、折光性强,卵内毛蚴呈梨状。在成熟虫卵表面附有红染的放射状火焰样物质(称为Hoeppli现象),实为抗原抗体复合物。在其周围是大量变性、坏死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故又称为嗜酸性脓肿(eosinophilic abscess,。其间可见菱形或多面形、折光性强的蛋白性Charcot-Leyden结晶,系嗜酸性粒细胞中嗜酸性颗粒互相融合而成。随病程发展,急性虫卵肉芽肿经过渡期肉芽肿逐渐演变为慢性虫卵肉芽肿。

(2)慢性虫卵肉芽肿   急性虫卵肉芽肿约经15天后,虫卵内毛蚴死亡、分解、钙化,变性、坏死的嗜酸性粒细胞被清除、吸收,形成由钙化的虫卵、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和纤维母细胞构成的类似结核结节的慢性虫卵肉芽肿,故又称为假结核结节(pseudotubercle)(图17-10)。慢性虫卵肉芽肿进一步发展,虫卵消失或仅有残存卵壳,纤维母细胞增生,产生大量胶原纤维,使肉芽肿纤维化,而转变为瘢痕期肉芽肿。瘢痕期肉芽肿在组织内可长期存留,可作为诊断血吸虫病的重要病理学依据。

    5.循环抗原引起的免疫损害  血吸虫童虫、成虫和虫卵的代谢物、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虫体表面更新的脱落物,可随血液运行成为循环抗原,是诱导宿主免疫病理变化的重要因子,包括GAA、MAA和SEA,这些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当免疫复合物形成过剩不能被有效清除时,可在血管、关节、肾脏中沉积,激活补体C3a、C5a,导致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相应部位组织损伤的炎症反应。


下一节:PPT

返回《病理学》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病理学课程列表:

第一章 导学

-第一节 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绪论

-第二节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 如何学好病理学

--如何学好病理学

-练习题

-PPT

第二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 细胞、组织的适应

--细胞、组织的适应

-第二节 损伤的原因与机制

--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第三节 变性

--变性

-第四节 坏死

--坏死

-第五节 凋亡

--凋亡

-练习题

-PPT

第三章 损伤的修复

-再生与修复

-练习题

-PPT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二节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第三节 栓塞

--栓塞

-第四节 梗死

--梗死

-练习题

-PPT

第五章 炎症

-第一节 炎症概述

--炎症概述

-第二节 急性炎症

--急性炎症

-第三节 急性炎症的类型

--急性炎症的类型

-第四节 慢性炎症

--慢性炎症

-第五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第六节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练习题

-PPT

第六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第二节 肿瘤的生长

--肿瘤的生长

-第三节 肿瘤的扩散

--肿瘤的扩散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与举例

--肿瘤的命名与举例

-第五节 恶性上皮性肿瘤举例

--恶性上皮性肿瘤

-第六节 间叶组织肿瘤举例

--间叶组织肿瘤举例

-第七节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

--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练习题

-PPT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第三节 高血压病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高血压病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动脉瘤的病理变化

--动脉瘤的病理变化

-第五节 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第六节 各器官的风湿病理变化

--各器官的风湿病理变化

-第七节 感染性内膜炎的病理变化

--感染性内膜炎的病理变化

-第八节 慢性心瓣膜病的病理变化

--慢性心瓣膜病的病理变化

-第九节 心肌病的病理变化

--心肌病的病理变化

-第十节 心肌炎的病理变化

--心肌炎的病理变化

-第十一节 心包炎的病理变化

--心包炎的病理变化

-第十二节 心脏肿瘤的病理变化

--心脏肿瘤的病理变化

-练习题

-PPT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三节 肺炎

--肺炎

-第四节 肺尘埃沉着病

--肺尘埃沉着病

-第五节 肺癌

--肺癌

-练习题

-PPT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消化系统炎症性病变

--消化系统炎症性病变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第三节 肝硬化病因及发病机制

--肝硬化病因及发病机制

-第四节 肝硬化病理改变

--肝硬化病理改变

-第五节 肝硬化临床病理联系

--肝硬化临床病理联系

-第六节 消化系统肿瘤

--消化系统肿瘤

-练习题

-PPT

第十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淋巴组织非肿瘤性病变

--淋巴组织非肿瘤性病变

-第二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三节 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练习题

-PPT

第十一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肾脏结构和基本功能

--肾脏结构和基本功能

-第二节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和病理学分类

--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变和病理学分类

-第四节 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第五节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一)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一)

-第六节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二)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二)

-第七节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三)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三)

-练习题

-PPT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子宫颈疾病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子宫体疾病

-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滋养层细胞疾病

-第四节 乳腺疾病

--乳腺疾病

-练习题

-PPT

第十三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癌

-练习题

-PPT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练习题

-PPT

第十五章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第一节 结核病

--结核病

-第二节 肺结核病

--肺结核病

-第三节 肺外结核病

--肺外结核病

-第四节 伤寒

--伤寒

-第五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

-第六节 梅毒

--梅毒

-第七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八节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

-练习题

-PPT

血吸虫病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