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巴蜀文化 >  第三章 水利篇 >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在线视频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下一节: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水是生命之源

也是人类文化和文明之源

一部人类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我们的先民因水而生

用水而发展的这样一部水文化史

所谓水文化

简单的讲就是先民用水

治水 护水 习水

以水求发展 避水患

兴水利的这样一个历史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当中

所创造的全部物质

制度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这就是所谓的水文化

那么回首人类的历史长河

中华古代文明

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

这就是水文化

中华水文化非常有特色

对人类文明有巨大的贡献

而在中华水文化当中

巴蜀地区的水文化

可以说是独具特色

独步天下

非常有特色

要讲清楚巴蜀地区的水文化史

就要从上古的考古(材料)

和古史传说说起

上古的古史传说曾经讲到大禹

我们中华民族治水的一个英雄

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初祖 大禹

大禹相传就是川西北地区

羌族的一个族群的首领

用《史记》当中的记载

是说 禹兴于西羌

汉晋时期的大量文献

也反映了这个传说

蜀地的有一部非常著名的历史著作

叫做《蜀王本纪》

《蜀王本纪》甚至讲大禹

是西汉汶山郡广柔县

那个地方出生的人

那个地方历来都是羌族聚居的地方

所以大禹生于西羌

这样一个传说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禹在长江上游地区治水

这样一个传说

最早见于《尚书·虞夏书》

特别说《禹贡》这一篇

《禹贡》就讲

大禹在当时的长江上游

他具体的治水活动是

所谓 岷山导江 东别为沱

岷山 就是岷江上游

川西高原的一座著名的山脉

古书当中的江啊

至少在明朝以前

通常就指的是长江

也就是说古人实际上是

把岷江视为长江上游的正流

这在今天看来当然是

不符合自然地理学的

因为按照自然地理学的规律

或者是它的标准

一条大江的上游的正流

应该是流程最长

流量最大

流域面积最宽的那条支流

以此来衡量

当然长江上游的正流

应该是金沙江

但是古人都认为

长江上游的正流就是岷江

这是一种人文历史地理现象

也就是说

它遵循的其实是一个原则

这就是四个字 约定俗成

因为在长江上游地区

文化发生发展最早

也是最繁荣的地方

其实就是岷江流域

所以古人 包括黄河流域的先民

和我们巴蜀地区的先民

他们最早认识到的也就是这一地区

因此在《禹贡》当中

记载的这一地区

记载得最具体 最细致

大禹治水呢

其基本的方略

据说是在吸取其父鲧的教训后

这样构建起来的

这就是以疏导为主

因此 岷山导江 东别为沱

这个 导 字

其实就是疏导

这就奠定了在巴蜀地区治理水患

兴水利的这样一个水利技术模式

和水利理念的这样一个源头

在这样一种基本模式下

巴蜀地区后来又经历了

蚕丛 柏灌 鱼凫

还有杜宇 开明这样几个王朝

相关的历史传说

见于记载

也反映这一历史时期

我们的先民也进行过

多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积累下了极其丰富的水利方面的经验

也在技术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同时也形成了基本的

这样一个水利工程的模式

其基本原则仍然是从大禹以来的疏导

以疏导为主

同时兼顾舟楫灌溉

也就是兼顾水运交通和农业灌溉

那么这样一个水利的传统

在巴蜀地区可谓源远流长

秦举巴蜀以后

那么秦人就在巴蜀地区建立起了

华夏的这样一套的制度体系

巴蜀地区很快就从制度层面上

融入了华夏

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物质技术层面上同时也吸收了

来自中原地区的一些先进的文化因素

这就具体反映在秦人在巴蜀地区

所进行的一系列水利建设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都江堰

其具体的年代

大概应该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

这一时期

秦人委任的蜀郡郡守是李冰

在水利技术

水利理念方面 很有造诣的

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那么文献记载他领导

兴建了都江堰

为了兴建都江堰

他还实地在岷江上游地区去举行了

艰苦的实地考察和勘测

那么 他在继承和弘扬蜀地以疏导为主

综合治理的这样一个

水利工程技术模式和理念以后

又结合从秦地

具体说就是从黄河流域地区

引进的一些先进的水利技术

那么就兴建了都江堰

巴蜀文化课程列表:

第一章:导论 —— 巴蜀文化的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考古篇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

--2.2.1 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上)

--2.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中)

--2.2.3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下)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 水利篇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3.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

--3.2.1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上)

--3.2.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下)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 蜀道篇

-4.1:石牛粪金 五丁开路

--4.1.1“蜀道”二字首次出现在三国蜀汉时期

--4.1.2蜀道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4.1.3蜀道是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4.2:商旅辐辏 秦蜀要冲

--4.2.1蜀道是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的纽带

--4.2.2唐宋时期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2.3蜀道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复兴的战略要道

-4.3:文宗赋圣 蜀道留芳

--4.3.1“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

--4.3.2蜀道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

--4.3.3蜀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文道”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 蜀汉篇

-5.1:锦城流芳 攻心审势

--5.1.1“攻心联”内容赏析

--5.1.2“攻心联”创作的时代背景

--5.1.3“攻心联”所反映的巴蜀历史地域性格

-5.2:蜀相千古 功盖三分

--5.2.1前《三国演义》时代诸葛亮的美誉度

--5.2.2后世君王对诸葛亮的认可

--5.2.3民间社会对诸葛亮的崇拜

--5.2.4士人阶层对诸葛亮的赞美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文学篇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6.1.1李白入蜀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6.2.1杜甫入蜀(上)

--6.2.2杜甫入蜀(下)

--6.2.3杜甫的巴蜀诗创作

--6.2.4细读《又呈吴郎》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6.3.1眉州山水与苏轼的人生轨迹

--6.3.2《南行集》与苏轼的峡江诗歌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 蜀学篇

-7.1:蜀学的源流

--7.1.1先秦:滥觞

--7.1.2两汉:初盛

--7.1.3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7.1.4隋唐五代:异军突起

--7.1.5两宋:第二高峰

--7.1.6元明清初:相对低迷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7.2:蜀学的成就

--7.2.1蜀学的成就(上)

--7.2.2蜀学的成就(下)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艺术篇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8.1.3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8.1.4《流水》

-8.2:乐歌戏舞 川剧神韵

--8.2.1川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8.2.2川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8.2.3川剧代表剧目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民俗篇

-9.1: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9.1.1早期巴蜀的移民

--9.1.2“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上)

--9.1.3“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下)

-9.2: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9.2.1四川方言的渊源

--9.2.2四川方言的特点

-第九章测试

第十章 宗教篇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10.1.1道教在巴蜀诞生的原因

--10.1.2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1.3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0.1.4二十四治与早期道教的传播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第十章测试

第十一章 近代篇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2: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

--11.2.1“天狗精神”的由来

--11.2.2“先锋”意识(上)

--11.2.3“先锋”意识(下)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二章 近代篇: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12.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2.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12.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12.4: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上)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下)

-第十二章测试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