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巴蜀文化 >  第十章 宗教篇 >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在线视频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下一节: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部

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

《老子想尔注》

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

是五斗米道的一部经典

东汉末年

五斗米道以《老子》为主要经典

《想尔注》便是祭酒

宣讲《老子》的注释本

《传授经戒仪注诀》记载

《想尔注》的成书经过说

系师得道 化道西蜀

蜀风浅末 未晓深言

托构想尔 以训初回

所以《想尔注》的性质

属于普及教育的读本

相传为天师张陵或系师张鲁所作

《想尔注》久已失传

清末在敦煌莫高窟

发现该书的写本残卷

其中《德经》部分全部遗失

《道经》仅存35章

这份残卷后来

被英国汉学家斯坦因私运回国

现藏大英博物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饶宗颐先生《老子想尔注校笺》

对该残卷进行了

详尽精审的校勘和注释

是目前研究《想尔注》最可靠的文本

通过对《想尔注》文本的研究

学者们发现其编撰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追求数字神秘化

把略微超过5000字的《道德经》

删除掉一些虚字

凑成不多不少正好五千文的整数

二是篡改字义

突出教旨

例如 今本《老子》第四章 解其纷

《想尔注》改为 解其忿

忿 是愤怒的意思

《老子》的化解纠纷

就变成了消除愤怒的意思

第七章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就是说不正是由于不考虑自己吗

反而成全了自己

《想尔注》改为

以其无尸 故能成其尸

注解说 不知长生之道

身皆尸行耳

就是说不懂得长生之道的人

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三是保存古训

例如 第六章

谷神不死

后世一般将谷神释为道

大道永存

就是这个意思

《想尔注》说

谷者 欲也

精结为神

欲令神不死 当结精自守

欲令神不死 当结精自守

就是说 谷是欲的意思

精气结聚而为神

欲令此神不死

应当使精结聚于丹田不耗散

第十二章 五味令人口爽

是说丰美的食物

使人口伤

《想尔注》说

口爽者 糜烂生疮

也就是所谓口受伤

指口腔糜烂生疮的意思

这些解释与后世的注解相比

更加明白晓畅

《想尔注》通过给《老子》作注的方式

做了许多发挥

并且使之神学化

完成了《老子》一书

从道家经典向道教经典转变的历程

在早期道教中

成了正宗的道教教义纲领

这说明先秦的《老子》道家思想

已正式转变为道教教义

历史上不少学者

对于道家转向道教的过程颇有微词

认为道家的宗教化

是一种文化上的堕落或者退步

其实 道教并不是简单地抛弃道家

堕落为神仙方术

而是重新解释道家的思想

将其与神仙方术结合起来

建构了一个新型的文化综合体

道教

通过《想尔注》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这一发展演变的轨迹

以下我们从四个方面介绍该书的内容

第一《想尔注》对道的信仰与神话

《想尔注》首先是对道的人格化

把老子中吾 我等人称代词

都解说为道

为了树立宗教信仰权威

还把道神话

赋予道全知全能

至高无上的神通

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

例如 第三十五章

道尊且神 终不听人

就是说 道尊贵而神圣

终究不会听人之所为

又如 王者行道 道来归往

王者也皆乐道

知神明不可欺负

不畏法律也 乃畏天神

不敢为非恶

翻译成今天的汉语

就是说王者奉行大道

道来归依

王者也都喜爱道

深知神明不可欺负

他们不畏惧法律

而畏惧天神

不敢为非作恶

经过如此解说

道便成为人们信仰和崇拜的神仙

为道教创世之说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二 《想尔注》宣扬长生成仙之术

长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最终目标

想尔注对此作了多方面的阐述

书中多处提到仙人的存在及其表现

例如 十五章

古之仙士 能守信微妙

与天相通

即是说 古代成仙的人

能守信 又精微玄妙

与上天相互沟通

又如 第二十一章

古仙士实精以生 今人失精以死

就是说 古代仙人精气充实而长生

今人精气丧失而死亡

综合起来

《想尔注》中的仙人具有如下性质

信道守诫 实精保生

不慕富贵 不畏邪恶

无知无欲 辟谷食气

与天相通 长生不死等

进而又把神仙描述为具有无限神通

是人间世界的主宰

君王 官吏 平民都要遵道畏神

第三

《想尔注》指示通往神仙世界的途径

长生成仙是修道目标

但如何达成这一目标

想尔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例如 严格遵守道教戒律

结精自守

把房中养生思想用于修道实践

以及得道者死后

默练尸身于地下

可以重生成仙的太阴炼形之术等

第四

《想尔注》宣扬太平理想和忠孝仁义

《想尔注》倡导忠君

鼓励贤人学道出世

辅助明君治理天下

倡导君主修道德行仁政

尊道畏神

其中指出

第三十章

治国之君务修道德

忠臣辅佐务在行道

道普德溢 太平至矣

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君主

尽力于修养道德

忠臣辅佐君主尽力行道

大道普遍推行而德行盈满

太平就来到了

人真诚奉行仁义

就能得到天之奖赏

反之 就受到天之惩罚

《想尔注》在倡导仁义

宣扬忠孝仁义的同时

也特别突出天神的权威

把天神视为至高无上的支配者

和主宰者

人间君主 臣民都应顺从敬畏天神

不得违背

天神公正无私地执行赏善罚恶的职能

因此 第十八章

时臣子不畏君父也

乃畏天神

这就是说这时臣子不畏惧君父

而畏惧上天之神

《想尔注》作为宗教经典

要突出道和天神的权威

这本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其教义宗旨时常挑战世俗王权

这必不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和认可

因此 在《想尔注》中

对现实政治伦理秩序

又表现了一致性和互补性

例如 在五斗米道创立以前

巴蜀地区已有多种民间宗教

和巫术传统

它们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斗米道兴起

必然与它们发生冲突

早期道教典籍中记载

张天师与鬼教斗争的故事

便是这一历史的反映

在反对淫祀 批判巫术的问题上

五斗米道与官府的主张保持一致

例如《想尔注》第二十四章注说

天之正法 不在祭餟祷祠也

道故禁祭餟祷祠

与之重罚

就是说上天的正法

不在于连续祭祀鬼神祈祷求福

道本禁止连续祭祀鬼神祈祷求福

对这样做的人给予重罚

第九章注说

道教人结精成神

今世间伪伎诈称道

托黄帝 玄女 龚子

容成之文相教

从女不施

思还精补脑

心神不一 失其所守

就是说大道教人结聚精气而成神仙

今世间以伪技诈称大道

假托黄帝 玄女 龚子

容成子之书来教导世人

与女子交合而不施泄

想着如何还精补脑

用心不专一

失掉持守的根本

这标志着《想尔注》宗教理论

从民间道教向上层神仙道教转化

由与现实制度对抗

转变为以现实制度相容与合作

也正因为如此

其创建的五斗米道

及由之转化而来的天师道

才能被当权者所容纳

在巴蜀地区乃至全国

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

并最终成为中国道教的主流

巴蜀文化课程列表:

第一章:导论 —— 巴蜀文化的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考古篇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

--2.2.1 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上)

--2.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中)

--2.2.3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下)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 水利篇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3.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

--3.2.1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上)

--3.2.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下)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 蜀道篇

-4.1:石牛粪金 五丁开路

--4.1.1“蜀道”二字首次出现在三国蜀汉时期

--4.1.2蜀道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4.1.3蜀道是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4.2:商旅辐辏 秦蜀要冲

--4.2.1蜀道是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的纽带

--4.2.2唐宋时期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2.3蜀道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复兴的战略要道

-4.3:文宗赋圣 蜀道留芳

--4.3.1“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

--4.3.2蜀道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

--4.3.3蜀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文道”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 蜀汉篇

-5.1:锦城流芳 攻心审势

--5.1.1“攻心联”内容赏析

--5.1.2“攻心联”创作的时代背景

--5.1.3“攻心联”所反映的巴蜀历史地域性格

-5.2:蜀相千古 功盖三分

--5.2.1前《三国演义》时代诸葛亮的美誉度

--5.2.2后世君王对诸葛亮的认可

--5.2.3民间社会对诸葛亮的崇拜

--5.2.4士人阶层对诸葛亮的赞美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文学篇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6.1.1李白入蜀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6.2.1杜甫入蜀(上)

--6.2.2杜甫入蜀(下)

--6.2.3杜甫的巴蜀诗创作

--6.2.4细读《又呈吴郎》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6.3.1眉州山水与苏轼的人生轨迹

--6.3.2《南行集》与苏轼的峡江诗歌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 蜀学篇

-7.1:蜀学的源流

--7.1.1先秦:滥觞

--7.1.2两汉:初盛

--7.1.3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7.1.4隋唐五代:异军突起

--7.1.5两宋:第二高峰

--7.1.6元明清初:相对低迷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7.2:蜀学的成就

--7.2.1蜀学的成就(上)

--7.2.2蜀学的成就(下)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艺术篇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8.1.3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8.1.4《流水》

-8.2:乐歌戏舞 川剧神韵

--8.2.1川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8.2.2川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8.2.3川剧代表剧目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民俗篇

-9.1: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9.1.1早期巴蜀的移民

--9.1.2“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上)

--9.1.3“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下)

-9.2: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9.2.1四川方言的渊源

--9.2.2四川方言的特点

-第九章测试

第十章 宗教篇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10.1.1道教在巴蜀诞生的原因

--10.1.2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1.3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0.1.4二十四治与早期道教的传播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第十章测试

第十一章 近代篇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2: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

--11.2.1“天狗精神”的由来

--11.2.2“先锋”意识(上)

--11.2.3“先锋”意识(下)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二章 近代篇: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12.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2.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12.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12.4: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上)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下)

-第十二章测试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