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巴蜀文化 >  第六章 文学篇 >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  6.2.1杜甫入蜀(上)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2.1杜甫入蜀(上)在线视频

6.2.1杜甫入蜀(上)

下一节:6.2.2杜甫入蜀(下)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2.1杜甫入蜀(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现在来说说杜甫入蜀

进入蜀地对杜甫的意义何在

唐肃宗的乾元二年

这是公元的759年

据杜甫自己说呢

这一年他是最辛苦

一直在路上走

一岁四行役

3月的时候

由洛阳到华州

他这个时候担任华州司功参军

我们知道

这一年唐王朝在

安史之乱

当中有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

就是九节度大败邺城

杜甫作了那一组名作

三吏三别

这是同学们熟悉的作品

那么7月

因为关中灾荒

没有粮食

关中饥馑以后

杜甫不得不抛弃了他的官职

率领全家离开华州到秦州

秦州是今天甘肃的天水

当年10月

他由秦州出发向南到同谷

这是甘肃成县

12月

由同谷经蜀道到成都

年底到达成都

农历的年底其实是公元760年

公元760年的时候

杜甫率领全家进入了蜀中

那么杜甫为什么要弃官

我们知道

杜甫是一个

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有着这样理想的一个诗人

他是把希望寄托在圣主明君的身上

他是希望自己能够

辅佐圣主明君做一些大事

为老百姓做好事

那么杜甫为什么要

抛弃他的官职

要离开政治中心长安

一步一步地向西向南

以致于进入偏离长安

很远的蜀中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原因

因为关畿乱离

谷食踊贵

在战争当中紧跟着

到来的是大饥荒

旱灾蝗灾接踵而来

粮食非常的贵

粮价飞涨

杜甫一个基层官员根本无法养活家人

这是直接的原因

其次是对朝廷

对政治的失望

杜甫这时候开始

有一点主动边缘化的倾向了

我们知道杜甫十载长安困守

四年的官场生涯

他是一个非常的耿介

非常的正直

政治理想极为坚定的人

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纯

但是现实却让杜甫

看到他的理想距离现实是越来越远

杜甫在现实中非常的失望

为什么我们要说这个粮食匮乏

杜甫无法养活家人是他弃官

离开长安的直接原因呢

这里有一个旁证

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

就是杜甫已经到达蜀中

进入蜀中的第四个年头了

他有一位很好的朋友

苏源明饿死在长安

苏源明的情况跟杜甫很像

他们都是耿直的

正派的

清贫的基层官员

苏源明当时是秘书少监

那么杜甫后来写诗

哭苏源明说

移官蓬阁后

谷贵殁潜夫

直接点出苏源明死亡的

原因是粮食不足

是谷贵粮食贵

长安米万钱

凋丧尽余喘

那么长安米万钱

是个什么状况呢

正史这样记载

它说这一年

苏源明饿死的这一年

自七月是大雨未止

京城米斗值一千文

蝗食田殆尽

关辅尤甚

什么意思呢

在战争之后

接着来的是大灾荒

首先是洪灾

水灾大雨未止

接着是蝗虫

把田地

稻子吃完了

所以京城的米贵到了什么地步呢

一斗米值一千文

那么一斗米值一千文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稍稍比较一下就明白了

太宗贞观四年

公元603年

京城一斗米只要三文钱

当然这是一个盛世

米非常便宜

那么唐玄宗时期

玄宗的开元二十八年的时候

公元740年

京城的米每斗不到二十文

这都是正史中有记载的

杜甫率领全家逃难

向南

向西向南的这一年

肃宗乾元二年

因为战争

灾荒接踵而至

谷腾贵

米斗至七千

饿死者相枕于道

非常极端

我们看看从京师米每斗不到二十文钱

十九年以后

二十文钱一斗米到了七千文钱一斗米

那么第二年

杜甫进入四川的这一年

米价稍有回落

因为灾荒的情况略好一点

但是米依然是一千五百文

我们可以想见呢

这个直接的原因使得杜甫明白

他再在长安

在关辅一带啊

在京城那一带坚持下去的话

他一家人呢

他将无法养活

所以他不得不抛弃了官职

率领全家向秦州

杜甫是一步一步地离开政治中心的

一开始他并没有想入蜀

我们现在看杜甫的行踪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他率领全家先到了甘肃天水

秦州这个地方

打算暂时寄居下来

建个草堂

度过这个灾荒的年头

天水离长安不远

长安的情况

稍好立即可以折返长安

继续去致君尧舜

但是在秦州生计艰难

没有办法长期地生存下去

所以几个月以后

他就不得不带着全家

由秦州再向南

到同谷

本以为境况会稍微好一点

谁知道境遇竟然比在秦州还差

在这个地方几乎达到了

杜甫一生当中最困苦的境地

全家断粮

缺粮缺到什么状况呢

杜甫不得不带着

一家老小上山去捡橡树子儿

顶替粮食

吃橡树子儿实在是生存不下去

因此当年十二月

杜甫带领全家由同谷到成都

这一路是非常的艰难

我们说过

杜甫走过中国的美丽河山

也走过中国的艰苦的

艰难的大地

那么入蜀的道路呢

杜甫走的是常规的蜀道

就是经由剑门关

很艰险地一步一步地进入蜀中

一路进入了蜀中

那么到达成都以后

杜甫作的第一首诗叫《成都府》

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一路艰险以后

松了一口气的这样一个感觉

他说翳翳桑榆日

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

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

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

游子日月长

到了成都以后

觉得这是另一方天地

这个新人民啊

杜甫很敏锐地发觉

成都这个地方

蜀中的百姓跟长安

跟秦州

跟他长期比较熟悉的洛阳

华州的百姓

大概民风是不一样的

所以诗人写下了

但逢新人民

未卜见故乡

接下来描绘了

成都是一个大城

说曾城填华屋

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

吹箫间笙簧

这几句写得很好

一下把唐代成都那样一个大都会

一个西南的大都会这样的

一个状况描摹出来了

这个城市的建筑很华美

很漂亮

很辉煌

这个城市的自然风光呢

是季冬树木苍

已经到了冬天的最后一个月了

农历的12月

树木居然没有黄

没有凋谢

所以诗人杜甫敏锐地记下了这一点

成都地气很暖

那么接下来呢

这是一个音乐城

是一个艺术城

一个很热闹的

文艺气氛很浓郁的城市

他说是喧然名都会

吹箫间笙簧

当然此时的杜甫心情是复杂的

他说是信美无与适

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

中原杳茫茫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是王粲的《登楼赋》的名句

说这个地方呢确实美好

但是它不是我想来的地方

我们知道杜甫一是想回故乡

第二呢是想回长安

因此他回头回望中原

一片迷茫

接下来宽慰自己

初月出不高

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

我何苦哀伤

自古以来呢

人们就经常背井离乡

就人在旅途

我就不要感伤了吧

这一年

公元760年初期

杜甫携家到达成都

那么到765年夏天

就是唐代宗的永泰元年

杜甫率领全家离开成都

一路东下

安史之乱结束了

他希望回乡

经由水路出川去了

但是最后又滞留在了夔州

在成都杜甫先后住了大约

是五年的时间

其间有一年多居住在梓州

今天的四川三台

和阆州

今天的四川阆中

其他的时间都是在成都度过的

那么杜甫在成都

前后五年

这是他一生当中最安定

最温馨

生活也最艺术化的五年

在成都他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

比如说老朋友高适

比他年轻得多的朋友严武

严武还曾经上表朝廷推荐杜甫为

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

赐绯鱼袋

唐代的这个官职很长

读起来有点拗口

总之呢

这是杜甫一生当中得到的最高官阶

就是从六品上的官职

后人称杜工部

千秋万代的杜工部的这个名称

是从蜀中得到的

巴蜀文化课程列表:

第一章:导论 —— 巴蜀文化的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考古篇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

--2.2.1 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上)

--2.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中)

--2.2.3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下)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 水利篇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3.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

--3.2.1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上)

--3.2.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下)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 蜀道篇

-4.1:石牛粪金 五丁开路

--4.1.1“蜀道”二字首次出现在三国蜀汉时期

--4.1.2蜀道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4.1.3蜀道是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4.2:商旅辐辏 秦蜀要冲

--4.2.1蜀道是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的纽带

--4.2.2唐宋时期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2.3蜀道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复兴的战略要道

-4.3:文宗赋圣 蜀道留芳

--4.3.1“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

--4.3.2蜀道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

--4.3.3蜀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文道”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 蜀汉篇

-5.1:锦城流芳 攻心审势

--5.1.1“攻心联”内容赏析

--5.1.2“攻心联”创作的时代背景

--5.1.3“攻心联”所反映的巴蜀历史地域性格

-5.2:蜀相千古 功盖三分

--5.2.1前《三国演义》时代诸葛亮的美誉度

--5.2.2后世君王对诸葛亮的认可

--5.2.3民间社会对诸葛亮的崇拜

--5.2.4士人阶层对诸葛亮的赞美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文学篇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6.1.1李白入蜀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6.2.1杜甫入蜀(上)

--6.2.2杜甫入蜀(下)

--6.2.3杜甫的巴蜀诗创作

--6.2.4细读《又呈吴郎》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6.3.1眉州山水与苏轼的人生轨迹

--6.3.2《南行集》与苏轼的峡江诗歌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 蜀学篇

-7.1:蜀学的源流

--7.1.1先秦:滥觞

--7.1.2两汉:初盛

--7.1.3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7.1.4隋唐五代:异军突起

--7.1.5两宋:第二高峰

--7.1.6元明清初:相对低迷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7.2:蜀学的成就

--7.2.1蜀学的成就(上)

--7.2.2蜀学的成就(下)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艺术篇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8.1.3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8.1.4《流水》

-8.2:乐歌戏舞 川剧神韵

--8.2.1川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8.2.2川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8.2.3川剧代表剧目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民俗篇

-9.1: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9.1.1早期巴蜀的移民

--9.1.2“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上)

--9.1.3“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下)

-9.2: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9.2.1四川方言的渊源

--9.2.2四川方言的特点

-第九章测试

第十章 宗教篇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10.1.1道教在巴蜀诞生的原因

--10.1.2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1.3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0.1.4二十四治与早期道教的传播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第十章测试

第十一章 近代篇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2: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

--11.2.1“天狗精神”的由来

--11.2.2“先锋”意识(上)

--11.2.3“先锋”意识(下)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二章 近代篇: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12.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2.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12.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12.4: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上)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下)

-第十二章测试

6.2.1杜甫入蜀(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