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巴蜀文化 >  第六章 文学篇 >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在线视频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下一节:6.2.1杜甫入蜀(上)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借李白的名作

《蜀道难》来领略李白

这种得江山之助的奇

《蜀道难》这首诗啊

在当时名气就非常大

这个晚唐人记载

说李白当初刚刚进长安以后

老诗人

老官员

非常有名的贺知章去见李白

当然这个里面是笔记小说

不一定就完全是事实

但是说贺知章见了李白以后

读到李白的这个《蜀道难》

读未竟称叹者数四

就是诗还没读完

不停地感叹点赞

号为谪仙

我们知道啊

李太白称李谪仙

就是天上的仙人犯了罪以后

被贬谪到人间

就是形容他的那个才华实在是太杰出了

这是非人间可见的

那么谪仙这个称呼呢

据说最早就是贺知章赞李白的

他点赞李白的

那么唐代殷璠

在编唐人的诗集《河岳英灵集》的时候

也把这首《蜀道难》选进去

说明它在当时是影响非常大的

那么殷璠的《河岳英灵集》

称《蜀道难》这首诗呢

说它是奇之又奇

我们读来读去啊

满眼看的都是奇

都是些奇之又奇

其实《蜀道难》它不是

李白自己创造的题目

它是一个乐府旧题

在乐府中属于《相和歌辞·瑟调曲》

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

在引这个《乐府解题》的时候

解释《蜀道难》说呢

《蜀道难》是备言铜梁

玉垒之阻什么意思呢

说这个题目呢

自从有这个乐府题目以来

那么它就是专门的写

这个蜀中的山的艰险的

专写蜀山的艰险

铜梁山 玉垒山 都是蜀中的山名

所以蜀道难是专写蜀山蜀道的

艰难和奇险的

李白的乐府诗呢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就是他虽然用了前人的旧题

但是他在这个旧题当中

加进了许许多多自己的独创

相当于借这个题目做了

一个全新的天才的创造创作

现在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蜀道难》

李白的这首《蜀道难》

一千多年以来

对于他到底写什么

是有许许多多的说法的

有人认为呢

他是批评谴责

像严武那样一些

比较跋扈的节度使

地方官

还有人说呢他是讽刺唐玄宗

在安史之乱当中

逃亡到蜀中来 逃跑到蜀中

玄宗幸蜀

这两个说法呢

基本上在当代被否定了

因为时间上呢

写作的时间和这几件历史事实

几个历史人物合不上

那么更多的研究者就

认为他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就是写了一个乐府旧题

那么当代的学者呢大多数

认为这首诗是有寓意的

不是说没有寓意

是有寓意的

因为在《蜀道难》写

《蜀道难》的先后

作者李白还作过《剑阁赋》这篇赋

作过《送友人入蜀》这首诗

前后内容都写到蜀道 都写到蜀道

那么因此当代研究者说这个《蜀道难》

其实是南朝诗人阴铿《蜀道难》中所写的

蜀道难如此

功名讵可要之意

就是说行路艰难

追求功名的道路是

充满着艰难险阻的

那么明写蜀道难

暗寓行路难

这个观点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

持这样的观点的学者的立论的依据

就是李白可能从来没

走过我们今天所熟悉的

由长安出发经由剑门蜀道

进入蜀中的这条蜀道

那么李白5岁的时候

他父亲带领他进入四川

可能避开了这条常规的道路

沿西山路

就是由酒泉东行经过唐代的松州 茂州

今天的四川松潘一代到达绵州

而李白后来出蜀呢我们都知道

走的是水路

有峨眉三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个我们都很熟悉了

那么既然没走过剑门蜀道

却把蜀道描绘得如此的艰险

如此的奇之又奇

显然是别有寓意的

那么无论有没有寓意

我们认为《蜀道难》

都是一首有着浓郁蜀文化色彩的诗

它浓缩着诗人李白二十年的蜀中记忆

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这首诗开头就是一声惊呼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也可以读噫吁嚱

宋人说这是蜀人的蜀方言

蜀人在惊叹的时候

就这样高叫一声

就是我们今天遇到一些奇特

奇险的境界

恐惧的一种状态

惊呼一声

危也是高

就是高啊高啊

真是蜀道是无比的高峻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接下来李白就写

从这个蜀地

蜀道的没有开辟的时候写起

说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蚕丛鱼凫都是古蜀的帝王

古蜀帝王他们那个开国时期

已经茫然寻不到踪迹了

没有记载 从那个时候来呢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很精彩

从蚕丛 鱼凫 开国的时候开始

四万八千年了

和秦地是不通人烟的

四万八千年是极言其长

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写

大的意象的诗人

在空间上写大

在时间上写长

那么接下来呢

很有意思了

不是

不与秦塞通人烟吗

为什么要说有呢

肯定命题当中暗含着一个否定命题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对着陕西的太白山的

这个位置上

天空中有鸟可以飞过的道路

可以直飞到蜀中的峨眉山的山顶

那么有鸟道

这个肯定命题中

其实是强调没有人可以走的道路

这个里面用了谢朓诗的典故

南朝谢朓说

风云有鸟路

江汉限无梁

我们知道李白是谢朓的

粉丝

所以这里

西当太白有鸟道

就是天上

风云有鸟路

那么接着李白使用了

在蜀中流传已久的神话传说了

说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华阳国志》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传说

它说秦惠王想要灭蜀

他知道蜀王好色

那么派人就跟蜀王说

我们要嫁五个美女

给你们送五个美女给你

蜀王一听非常高兴

就选了五丁力士

在蜀中选了五个壮士

去迎接这五个美女

因为秦蜀之间不通道路

这五个壮士就一路开山辟岭

凿出道路

到秦国去接了五个美女回来

回来的路上走到梓潼

今天的四川梓潼这一带

五壮士看见一个大蛇

一条大蛇盘旋在众山之间

那个蛇有多长呢

头在一个山峰

尾巴在另一个山峰

这五个壮士都是蜀中的好男儿

他们觉得这个大蛇将祸害百姓

所以五人就合力去为民除害

这五个人就拽着蛇的尾巴

拼命地把这个蛇给拽出来

大喊大叫地把蛇拖出来

五人合力就造成了山崩地裂

山塌下来

把五个壮士和五个秦国的美女

都压在了山下

压死了

而蜀道

就此开通

所以李白就选取了这样的

一个充满着浓郁的蜀地色彩的神话

说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蜀道的开通

居然是这么惊险

这么悲壮

那么开通了以后的蜀道依然艰险

艰险到什么地步呢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六龙回日

日神羲和驾着车在天空中每天巡游一遍

六龙车到了蜀地

因为蜀山太高了

所以羲和就回车

就不过去了

他把蜀山作为它回车的标志

上面是那样的高峻

太阳神都过不来

而下面呢是冲波逆折之回川

还有激流

有飞瀑

非常的凶险

这样的蜀山呢

黄鹤和猿猴这种擅飞的

擅攀援的生物

它们都飞不过去

攀不过去

那么人走在这个地方是个什么状态呢

李白说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青泥岭

蜀道必行之路

在今天的陕西省略阳县北边

青泥岭这个是盘旋的山路

一百步要绕九个弯

可见它是多么的艰险

多么高峻

好不容易爬上了青泥岭以后

攀援蜀道

走蜀道的人是个什么状态呢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手一摸啊

星星就在头顶上

古人认为天上的

星宿和地面的各个区域是相呼应的

把这个叫分野

参星是蜀的分野

井星是秦的分野

那么坐在青泥岭上

手一摸

就摸到了这个从秦到蜀的

这几颗星宿

可见这个青泥岭有多高

这个天就压在头顶上

这当然是夸张

我们知道就是坐在了

珠穆朗玛峰上我们也不会摸到天的

但是李白就想象

天压在人的头顶上

给人一种很恐惧的一种压迫感

所以攀援蜀道的人以手抚胸

坐下来长声叹息

接下来

这首诗一唱三叹蜀道难

再叹蜀道的艰险

说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这一个小节

在极写蜀道的艰险高峻之后

又渲染了夜晚蜀道的愁云惨雾

悲鸟号古木啊

子规啼夜月啊

子规又是典型的

带着蜀中传说的这样的禽鸟

传说古蜀的君王望帝死了以后

魂化杜鹃

杜鹃就是子规

那么子规也好

杜鹃也好

子规啼夜月是典型的蜀地色彩

蜀地印记

它渲染着蜀道的愁云惨雾

所以诗人再次感叹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真是想象力丰富

这种艰险

让人听一听都瞬间红颜变老

红颜凋谢变成了老人

使人听此凋朱颜

那么接下来

继续写蜀道

蜀山的艰险

说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还是写蜀道是又高又险

上面直插青天

直插青天悬崖绝壁

枯松倒挂

底下是瀑布

是激流

行道之人一不小心可能就坠入万丈深渊

所以诗人水到渠成地再叹一句

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爲乎来哉

所以有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明写蜀道难

暗写人生行路难

这里呢

我们读到这儿

确确实实觉得在艰险的蜀道之外

真是有些寓意的

这样艰险的道路啊

行路难

你为什么要远道而来

攀援这种艰险的路途呢

那么除了自然环境的险以外

诗人还要竭力地渲染蜀中的人事环境的险恶

因为蜀地艰险

易守难攻

如果是军阀割据的话

那真是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所以李白就竭力地描摹这一点

他说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

化爲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杀人如麻

我们看看

李白真是一个天才杰出的诗人

他的这个诗啊

写得极其的自由放纵

这个《蜀道难》真是三字句到十多字句啊

一气呵成

随着他的情感的变化

句式长长短短

自由放纵

那么这样一个小节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开始的这一节

其实在用典西晋大文学家张载

有一篇很有名的《剑阁铭》

那么就写剑门关的人事环境的险恶

《剑阁铭》说

一人荷戟

万夫趑趄

形胜之地

匪亲勿居

它是充满一种忧患

说剑阁这个地方

只要是有一个人拿着武器守在这个地方

上万名战士就攻不进去

过不去的

所以山川形胜之地

它是一个非常容易军阀割据的地方

那么守剑阁的

守蜀中的人

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

要找到这个最可信的人

不然的话

很容易就搞割据了

那么李白用了张载的典故

极写蜀中环境的险恶

然后他的诗到了结尾了

在这样的竭力地渲染蜀山的高峻

蜀地的夜晚的这种愁惨气氛

蜀中的人事环境之险恶以后

那么水到渠成地说出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我们读完了

读完了我们还是没解开这个谜

说不清李白这首《蜀道难》到底是写蜀道难

写自然环境的艰险

还是写人生环境的

人生道路的艰难

也许兼而有之

我们只知道这是浓浓的蜀地色彩

深刻的蜀地印记

云烟迷离

雄奇多变的山水

想落天外

惊采绝艳的神话和传说

在李白的笔下

信手拈来

自由挥洒

这对好奇的诗人来说

对他那种飞扬跳脱

不拘一格的那种个性来说

恐怕巴山蜀水是李白诗风

最适宜的养成环境

李白由此出发

由巴山蜀水走向天下的名山大川

巴蜀文化课程列表:

第一章:导论 —— 巴蜀文化的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考古篇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

--2.2.1 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上)

--2.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中)

--2.2.3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下)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 水利篇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3.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

--3.2.1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上)

--3.2.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下)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 蜀道篇

-4.1:石牛粪金 五丁开路

--4.1.1“蜀道”二字首次出现在三国蜀汉时期

--4.1.2蜀道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4.1.3蜀道是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4.2:商旅辐辏 秦蜀要冲

--4.2.1蜀道是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的纽带

--4.2.2唐宋时期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2.3蜀道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复兴的战略要道

-4.3:文宗赋圣 蜀道留芳

--4.3.1“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

--4.3.2蜀道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

--4.3.3蜀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文道”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 蜀汉篇

-5.1:锦城流芳 攻心审势

--5.1.1“攻心联”内容赏析

--5.1.2“攻心联”创作的时代背景

--5.1.3“攻心联”所反映的巴蜀历史地域性格

-5.2:蜀相千古 功盖三分

--5.2.1前《三国演义》时代诸葛亮的美誉度

--5.2.2后世君王对诸葛亮的认可

--5.2.3民间社会对诸葛亮的崇拜

--5.2.4士人阶层对诸葛亮的赞美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文学篇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6.1.1李白入蜀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6.2.1杜甫入蜀(上)

--6.2.2杜甫入蜀(下)

--6.2.3杜甫的巴蜀诗创作

--6.2.4细读《又呈吴郎》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6.3.1眉州山水与苏轼的人生轨迹

--6.3.2《南行集》与苏轼的峡江诗歌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 蜀学篇

-7.1:蜀学的源流

--7.1.1先秦:滥觞

--7.1.2两汉:初盛

--7.1.3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7.1.4隋唐五代:异军突起

--7.1.5两宋:第二高峰

--7.1.6元明清初:相对低迷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7.2:蜀学的成就

--7.2.1蜀学的成就(上)

--7.2.2蜀学的成就(下)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艺术篇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8.1.3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8.1.4《流水》

-8.2:乐歌戏舞 川剧神韵

--8.2.1川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8.2.2川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8.2.3川剧代表剧目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民俗篇

-9.1: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9.1.1早期巴蜀的移民

--9.1.2“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上)

--9.1.3“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下)

-9.2: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9.2.1四川方言的渊源

--9.2.2四川方言的特点

-第九章测试

第十章 宗教篇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10.1.1道教在巴蜀诞生的原因

--10.1.2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1.3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0.1.4二十四治与早期道教的传播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第十章测试

第十一章 近代篇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2: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

--11.2.1“天狗精神”的由来

--11.2.2“先锋”意识(上)

--11.2.3“先锋”意识(下)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二章 近代篇: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12.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2.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12.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12.4: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上)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下)

-第十二章测试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