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巴蜀文化 >  第七章 蜀学篇 >  7.2:蜀学的成就 >  7.2.1蜀学的成就(上)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2.1蜀学的成就(上)在线视频

7.2.1蜀学的成就(上)

下一节:7.2.2蜀学的成就(下)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2.1蜀学的成就(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前面我们对蜀学的七个时期

也就是它的源流和演变

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

可能大家听起来比较乱

那么下面我们归纳一下

蜀学的一些主要成就

可能大家印象就会深刻一些

第二个板块 蜀学的成就

蜀学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从刚才我们所说到的

制度上的 学术上的 经典上的 信仰上的

还有它的这个核心价值观方面的

蜀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成果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制度上的成就

在制度上对蜀学影响深远的有三个东西

一为文翁石室

二为周公礼殿

三为孟蜀石经

我们前面介绍过

西汉时期 文翁化蜀

他创立了石室学宫

这是当时天下郡国第一个学校

汉武帝把这个经验向全国推广

然后天下郡国才有学

周公礼殿是东汉时期高䀢

也就是高公所建

高公除了恢复当时的文翁石室之外

还在它的东边修了周公礼殿

用来祭祀历代先圣先贤

从而就形成 庙学合一的

这样一个体制

孟蜀石经是五代时期

毋昭裔他倡议刊刻的

这部石经规模宏大

据说是石逾千数

经典也最多

一共刻了十三部

而且有经有注

所以是当时中国儒家石经的最大的一部

这三个东西都摆到一个地方

就相当于今天的

成都石室中学也就是第四中

在这个地方就形成了知识殿堂

也就是文翁石室

它是教书的地方

还有精神家园

就是周公礼殿

它是祭祀先圣先贤的地方

和经典盛筵

也就是蜀刻石经

三位一体的 这样一个集中的一个展示

所以这三者号称 蜀学三宝

当时就有 冠天下而垂无穷 之誉

所以吕陶就说

蜀学之盈 冠天下而垂无穷者

其具有三 一曰文翁之石室

二曰周公之礼殿

三曰石壁之九经

这个九经它是一种习惯的称法

也就是唐代称群经为九经

因为当时他们主要流行的是九部经典

蜀石经实际是刻了十三部

应该叫 石室十三经

或者 蜀刻十三经

吕陶是我们四川人

也许他有所偏爱

但另一位非四川人席益

他也说了

他说蜀儒文章冠天下

其学校之盛

汉称石室礼殿

近世则石九经 今皆存焉

他对这蜀学三宝也非常的称赞

就在于这三个东西在巴蜀是首创

对全国是领先

同时它又对整个蜀学的传承

发展和兴盛具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这三宝是我们永远要记忆

甚至值得称赞的

这是制度层面

那么在学术层面

蜀学的贡献也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经学 文学 史学

术数 就是科技

方技 就是医学

道学 禅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成就

其中尤其以易学 文学 史学勘称独步

程颐就有一个说法

叫易学在蜀

也就是说巴蜀的易学素来是非常的发达的

相传程颐十四五岁的时候

跟他的哥哥程颢

曾经到成都来看他在这边做官的父亲

他两兄弟在成都的街上游玩

看到一个箍桶匠

旁边摆了一卷竹简的书籍

他们就很好奇

凑近去一看

原来就是《易经》

他们两兄弟就问

这个箍桶的老人还能读懂《易经》吗

然后就想考考他

就说老伯 这个书您看得懂吗

孰不知这个老伯抿嘴一笑

就反问 就说你们两兄弟读过吗

当然他们少年气盛

就说那当然了

老伯就指了两卦

说你讲讲这两卦是什么意思啊

他们两兄弟一看

就是《易经》的最后两卦

就是既济和未济

他们两兄弟一看

就是既济啊 未济啊

既济就是已经完成了

未济就是还没有完成啊

这老伯就问

为什么叫既济

为什么叫未济呢

他两兄弟答不出来了

然后只有向这位老伯请教

这个老人就告诉他

既济者三阳皆当位

未济者三阳皆失位

意思就是说既济那一卦

是三个阳爻都在三个阳位上

所以叫既济

未济那一卦是三个阳爻都不在阳位上

所以叫未济

这两兄弟一看老伯答得这么好

对他倍加恭敬

所以后来程颐居于洛阳研究《易经》的时候

就有人来跟他请教

他就说易学在蜀尔 何往求之

就是易学在巴蜀

你应该在哪里去找老师

所以这就是易学在蜀的典故

我们看一看

巴蜀人物在历史上

确实很多人都深通易学

留下了不少的著作

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赵宾

他是这个孟喜的老师

严遵是扬雄的老师

扬雄本人撰有《太玄》

蜀才就是范长生 撰有《蜀才注》

李鼎祚撰有《周易集解》

苏轼撰有《东坡易传》

张栻撰有《南轩易传》

魏了翁有《周易要义》和《周易集说》

赵采 熊过 来知德 刘沅等等这些人

都有易学著作

可谓各领风骚

今天我们可以考察的

巴蜀的易学著作还有100多种

整理出来也是一套大大的丛书

此外 在文学方面

历史素来就说 蜀儒文章冠天下

文宗自古出巴蜀

《诗经》开篇的两篇

就是《周南》《召南》

前面我们说了

就是周公 召公依据的涂山氏的南音

制作的一组诗歌

这些可以视为巴蜀的一些作品

这以后司马相如 王褒 扬雄

他们是汉代 汉赋三大家

占据四大家当中的三席

还有唐代的陈子昂 李白

他们是开了大唐豪放的 雄健的诗风

宋代的三苏是位居唐宋八大家当中的三位

元代的虞集

是元诗四大家之首

明代的杨慎

号称明代著述第一

清代的张问陶

也就是张船山

他与袁牧互相唱和

而且备受称赞

一直到近世 当代

像巴金 郭沫若 李劼人等等这些

都是一时文坛的豪杰

所以说 文宗自古出巴蜀 一点不错

在史学方面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陈寿的《三国志》

常璩的《华阳国志》

范祖禹不仅帮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他所负责的唐五代这一部分

内容最为丰富

篇幅也最大

他自己还著有一部《唐鉴》

是依据唐代的史书进行史学评论的这样一部著作

还有王称撰有《东都事略》

是对北宋历史的记载的纪传体史书

李心传是对南宋

尤其是高宗朝的历史进行了完整记载

就是他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朝野杂记》

他还整理出版了《总类国朝会要》

就是对宋代的典章制度进行了分类著录

还有这个李焘对北宋的历史按年记事

继承的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方法

所以他有《续资治通鉴长编》

杨慎在他被贬到云南

他还对云南的历史进行了记载

郭沫若那更是开创现代史学的一个重将

这些名家他们的很多著作

都具有开创性和总结性

是我们进行历史研究

尤其是史学史研究

不可回避的一些重要的人物

所以这个刘咸炘就说

唐后史学 莫隆于蜀

唐代以后的史学没有比蜀学成就更重的了

尤其是蜀人对宋史的记录和研究

那贡献是最多的

要是没有前面我们提到的哪些

蜀人关于宋代的史学著作

我们今天研究宋史

那只能是支离破碎 没有那么系统

这个巴蜀文化在秦统一之前

它是独立发展的

所以它有自己独立的古史体系和信仰体系

在信仰体系方面来看

现在我们归纳成三才皇和五色帝

以及东汉时期形成的一个

规模宏大的礼殿崇祀制度

三皇五帝 前面我们说到

它既是中华民族古史传承和

祖先崇拜的这样一个集中体现

但是它又是各个地区

反映自己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一个标杆

比如像关于三皇

中原通常是以单个的人来命名

比如像这个伏羲 女娲和神农

这个是 三人皇

是以三个人来命名的

巴蜀它是以天 地 人来命名

是三才皇

它表明的是一种更宏大的

人与自然 人与天地合一的

这样一个哲学的思考

关于五帝

中原也是以人来命名

比如像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都是单个的人

巴蜀则是以五种颜色来命名

就是青 赤 黑 黄 白这五帝

它体现出的是 五行相生

五色相杂 这样一个观念

在巴蜀的三才皇和五色帝这里面

它有一种人与自然一体

自然又是有金木水火土

这五种元素构成的这样一种观念

它已经把人事

也就是历史 人文的东西上升到

哲学甚至事件本原的高度来认识

这一认识对后来道教的这个九皇信仰

还有汉代 唐代的那种古帝的祭祀

这样一个包容的 庞大的

这个祭祀体系的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蜀学即使在后来进入统一的这种状态下

它们也是具有一种包容的

独特的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文翁石室和周公礼殿

文翁石室 文翁他本来是外地人

他是这个当时的庐江舒城人

就是今天安徽的舒城

他进入四川之后

他建了这个石室

石室除了教学生而外

他也画了很多先圣先师的画像来供人们凭吊

也就是孔子师徒来供祭祀

他画的这些画像具有名称

也具有小传

后来司马迁修《史记》

在撰著《仲尼弟子列传》的时候

就参考了文翁石室的这些画像和文字

东汉后期高䀢他修建的周公礼殿

又绘制了更多的人物来供人们凭吊和祭祀

一共我们可以分成四个系统

第一个系统是贤君圣王

它是政统这样一个体系

比如像尧 舜 禹 汤 文 武

这个体系是圣君贤王

第二个体系是儒家

就是孔子及其师徒

这是儒家的体系

第三个是周公 萧何 张良这些贤臣的体系

第四是李冰 文翁这些乡贤名宦的体系

这些人都统统地纳入

周公礼殿那个祭祀系统

它是非常的具有包容性

即使后来400多年之后

在中原形成的文庙 孔庙

它们祭祀的还没这么宽

只有儒家 也就只有孔子 弟子

和后世那些名儒 那些大儒

就没有包括正统体系 还有呢贤臣体系

还有乡贤体系

还没有 就是我们蜀学这个知识体系

是最博大的

而且它第一个把祭祀先圣先贤

和传授知识融为一体

形成庙学合一 这样一个办学模式

这也成了后来中国从中央到地方

建学的共同的一个模式

蜀学它在经典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创造

甚至是贡献

我们都知道经典著作是一个文化的根基

尤其是儒家经典

它是中华文化 中华学术的一个基础

巴蜀文化课程列表:

第一章:导论 —— 巴蜀文化的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考古篇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

--2.2.1 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上)

--2.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中)

--2.2.3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下)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 水利篇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3.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

--3.2.1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上)

--3.2.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下)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 蜀道篇

-4.1:石牛粪金 五丁开路

--4.1.1“蜀道”二字首次出现在三国蜀汉时期

--4.1.2蜀道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4.1.3蜀道是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4.2:商旅辐辏 秦蜀要冲

--4.2.1蜀道是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的纽带

--4.2.2唐宋时期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2.3蜀道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复兴的战略要道

-4.3:文宗赋圣 蜀道留芳

--4.3.1“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

--4.3.2蜀道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

--4.3.3蜀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文道”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 蜀汉篇

-5.1:锦城流芳 攻心审势

--5.1.1“攻心联”内容赏析

--5.1.2“攻心联”创作的时代背景

--5.1.3“攻心联”所反映的巴蜀历史地域性格

-5.2:蜀相千古 功盖三分

--5.2.1前《三国演义》时代诸葛亮的美誉度

--5.2.2后世君王对诸葛亮的认可

--5.2.3民间社会对诸葛亮的崇拜

--5.2.4士人阶层对诸葛亮的赞美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文学篇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6.1.1李白入蜀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6.2.1杜甫入蜀(上)

--6.2.2杜甫入蜀(下)

--6.2.3杜甫的巴蜀诗创作

--6.2.4细读《又呈吴郎》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6.3.1眉州山水与苏轼的人生轨迹

--6.3.2《南行集》与苏轼的峡江诗歌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 蜀学篇

-7.1:蜀学的源流

--7.1.1先秦:滥觞

--7.1.2两汉:初盛

--7.1.3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7.1.4隋唐五代:异军突起

--7.1.5两宋:第二高峰

--7.1.6元明清初:相对低迷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7.2:蜀学的成就

--7.2.1蜀学的成就(上)

--7.2.2蜀学的成就(下)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艺术篇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8.1.3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8.1.4《流水》

-8.2:乐歌戏舞 川剧神韵

--8.2.1川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8.2.2川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8.2.3川剧代表剧目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民俗篇

-9.1: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9.1.1早期巴蜀的移民

--9.1.2“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上)

--9.1.3“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下)

-9.2: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9.2.1四川方言的渊源

--9.2.2四川方言的特点

-第九章测试

第十章 宗教篇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10.1.1道教在巴蜀诞生的原因

--10.1.2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1.3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0.1.4二十四治与早期道教的传播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第十章测试

第十一章 近代篇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2: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

--11.2.1“天狗精神”的由来

--11.2.2“先锋”意识(上)

--11.2.3“先锋”意识(下)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二章 近代篇: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12.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2.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12.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12.4: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上)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下)

-第十二章测试

7.2.1蜀学的成就(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