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巴蜀文化 >  第六章 文学篇 >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在线视频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下一节: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长江水把苏轼从巴蜀送到天下四方

伴随变化万千的旅途风景

还有苏轼不断提升的

诗歌技艺与逐渐丰富的人生体验

我们再回到刚刚提到的

《游金山寺》这首诗

苏轼写道

羁愁畏晚寻归楫

山僧苦留看落日

风万顷靴文细

断霞半空鱼尾赤

在江边游玩

旅途辛苦

诗人本想在天黑之前找到小船返回镇江

但是金山寺的僧人却再三挽留

黄昏时候

微风轻拂

江面上泛起细细的涟漪

就像靴子的纹理

天空中断续的晚霞就像赤红的鱼尾

把波纹比作靴纹

想象比较新奇

同时也写出了江面的空旷幽静

红色的鱼尾也是言出有据

出自《诗经周南汝坟》

鲂鱼赪尾

说的是鲂鱼疲劳的时候

尾巴就会变红

借它来比喻民众的劳苦

苏轼在这里借用红色的鱼尾

来凸显金山落日景观的壮丽

接下来诗人写道

是时江月初生魄

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

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

鬼非人竟何物

初生魄是指月亮初生时的微光

古人说月之三日则成魄

月亮的微光越来越黯淡

到二更时分

月亮落下

这时候江面更加黑暗

突然间江面上冒出一道明亮的火焰

光芒四射

照得山崖上栖息的乌鹊绕树惊飞

面对这种非鬼非人的野火

苏轼惊魂未定

一直到回到寺院

仍然充满充满迷惘与怅然

长江的景色就是这样瑰丽奇幻

诗人也是善于捕捉

这种转瞬即逝的意象

我们来看这几句诗的韵脚

初生魄的魄

天深黑的黑是入声

炬火明

栖鸟惊

明与惊是平声

接下来怅然归卧心莫识

非鬼非人竟何物

的识与物又是入声

两句一换韵

平仄交错

声音是跌宕起伏

音律节奏的变换和江上

风景的变换相互配合

共同营造出诗歌雄奇的境界

清代的纪昀评价这首诗时说道

笔笔矫健

节短而波澜甚阔

我们确实能感受到诗歌无处不在的波澜

面对变化多端的长江景色

苏轼有敏锐的捕捉

更有日渐成熟的人生思考

在宋神宗的元丰五年

也就是公元1082年

这是四十七岁的苏轼

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位于黄州城西北长江之滨的

赤壁是这里的游览胜地

苏东坡多次前往赤壁

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文字

像《念奴娇赤壁怀古》

以及前后的《赤壁赋》

在《前赤壁赋》中

苏轼从游览江山美景的

愉悦生发出羽化而登仙的超然

接下来从三国历史人物的

兴亡引发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最后从变与不变的

哲理思辨中

苏轼变得旷达与乐观

整篇赋的节奏是抑扬顿挫

情绪跌宕起伏

一如长江的波澜壮阔

面对江上美景

苏轼感叹道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就是共享

享受的是声色

声色是耳目从风月那里捕捉而来

风月是造物者源源不绝地提供出来

那么该怎样享受这种风月呢

就是千万不要抱有任何占有的欲望

不要刻意地索取

更不要肆意摧残

而要保持审美对象的整体性

让它们的内在生机得到自然的发展

得到充分的显现

用苏东坡自己的话讲就是要

寓意于物

而不是留意于物

寓意就是保持一种非功利的心态

享受精神的自由与愉悦

在逆境当中

苏轼就是这样以旷达的胸襟

实现了人生的解脱与超越

巴蜀文化课程列表:

第一章:导论 —— 巴蜀文化的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考古篇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

--2.2.1 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上)

--2.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中)

--2.2.3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下)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 水利篇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3.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

--3.2.1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上)

--3.2.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下)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 蜀道篇

-4.1:石牛粪金 五丁开路

--4.1.1“蜀道”二字首次出现在三国蜀汉时期

--4.1.2蜀道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4.1.3蜀道是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4.2:商旅辐辏 秦蜀要冲

--4.2.1蜀道是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的纽带

--4.2.2唐宋时期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2.3蜀道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复兴的战略要道

-4.3:文宗赋圣 蜀道留芳

--4.3.1“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

--4.3.2蜀道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

--4.3.3蜀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文道”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 蜀汉篇

-5.1:锦城流芳 攻心审势

--5.1.1“攻心联”内容赏析

--5.1.2“攻心联”创作的时代背景

--5.1.3“攻心联”所反映的巴蜀历史地域性格

-5.2:蜀相千古 功盖三分

--5.2.1前《三国演义》时代诸葛亮的美誉度

--5.2.2后世君王对诸葛亮的认可

--5.2.3民间社会对诸葛亮的崇拜

--5.2.4士人阶层对诸葛亮的赞美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文学篇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6.1.1李白入蜀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6.2.1杜甫入蜀(上)

--6.2.2杜甫入蜀(下)

--6.2.3杜甫的巴蜀诗创作

--6.2.4细读《又呈吴郎》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6.3.1眉州山水与苏轼的人生轨迹

--6.3.2《南行集》与苏轼的峡江诗歌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 蜀学篇

-7.1:蜀学的源流

--7.1.1先秦:滥觞

--7.1.2两汉:初盛

--7.1.3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7.1.4隋唐五代:异军突起

--7.1.5两宋:第二高峰

--7.1.6元明清初:相对低迷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7.2:蜀学的成就

--7.2.1蜀学的成就(上)

--7.2.2蜀学的成就(下)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艺术篇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8.1.3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8.1.4《流水》

-8.2:乐歌戏舞 川剧神韵

--8.2.1川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8.2.2川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8.2.3川剧代表剧目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民俗篇

-9.1: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9.1.1早期巴蜀的移民

--9.1.2“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上)

--9.1.3“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下)

-9.2: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9.2.1四川方言的渊源

--9.2.2四川方言的特点

-第九章测试

第十章 宗教篇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10.1.1道教在巴蜀诞生的原因

--10.1.2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1.3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0.1.4二十四治与早期道教的传播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第十章测试

第十一章 近代篇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2: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

--11.2.1“天狗精神”的由来

--11.2.2“先锋”意识(上)

--11.2.3“先锋”意识(下)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二章 近代篇: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12.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2.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12.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12.4: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上)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下)

-第十二章测试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