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巴蜀文化 >  第八章 艺术篇 >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在线视频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下一节: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巴蜀文化艺术

有很多值得称道的门类

以蜀琴流音 川剧神韵示之

可以了解巴蜀文化之深蕴

也可以观览巴蜀山川与人文交映的华彩

巴蜀文化之《琴韵·剧谭》开讲啦

今天 就让我们和戴茹老师一起

首先走进古琴课堂

以素心 谛听天乐之音

以赏爱 唤醒心灵的力量

丁老师 非常感谢来到这个课堂

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古琴

古琴又名七弦琴 瑶琴 玉琴

它起源于很早

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

它不仅是古老的弹拨乐器

更是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音乐中

享有极高的地位

《礼记·曲礼》云

君无故玉不去身

大夫无故不撤悬

士无故不撤琴瑟

先生书策 琴瑟在前

坐而迁之 戒勿越

这些士大夫立身的规范

使得古琴成为一种代表士大夫文化

辅备礼制的乐器

是的 不仅如此

《隶释》当中收录了《郎中马江碑》

在这篇文章当中

他提到了马江这个人

有很好的声名 通《韩诗经》

而且钻研圣典 左书右琴

可以见出 左书右琴

不仅成为了

官方礼乐文化的必要组成

也成为了知识阶层日常生活的

一种显性的标志

它承载着古乐的精髓

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一种内在的精神

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善庆堂诗》有

奕奕新堂 凤鸣于阳

左书右琴 其椅其桐

君子居止 嘉宾式燕以庆

《遵生八笺》里面也说

琴为书室中雅乐

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

若无古琴 新琴亦须壁悬一床

吾辈业琴 不在记博

惟知琴趣 贵得其真

都可见出 文人会心自然

无为而无不为的情趣

丁老师 当时的文人

元代的文人所说的古琴和新琴

您怎么看

我的理解是

他们说的古琴

其实可能指的是唐琴 或者是宋琴

而他们说的新琴

应该就是元代人制作的琴了

而元代人制作的琴

我们今天其实也已经把它叫古琴了

对的 元代人制作的琴

也是古琴 现在也是文物

价格不菲

是的 君子以琴书自娱

君子之座 必左书右琴

一边是书 一边是琴 琴书相伴

方能显出一个人品位的高尚

学识的渊博

还能显现一个人的性情之淡薄

爱好之脱俗

读书与抚琴

可见中国古人那种高雅意趣

同时 还可以看到

文人风骨里藏着的风雅

可以说

古琴文化对士君子人格的塑造

具有一种代表性和象征意义

是的 您刚才从这个大的层面

谈到古琴与礼乐文化的传统

以及古琴 文人生活的关系

那您可知道古乐与蜀地文化

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大家可能都知道 苌弘化碧 的典故

但可能不一定知道孔子曾访乐苌弘吧

关于这个故事

还有一幅《孔子圣迹图之访乐苌弘》呢

《大戴礼记》曾经记载 孔子适周

访礼于老聃 学乐于苌弘

《史记》的《乐书》当中也提到了

孔子曾经和宾牟贾讨论音乐问题

他听了客人的一番讨论之后

提到了他曾经听过苌弘讲论音乐

完全像他的客人所说的一样

而在韩愈的《师说》中也有

孔子师郯子 苌弘 师襄 老聃 之句

说的就是苌弘是孔子的老师

戴老师 您怎么看

嗯 苌弘敢为孔子师

大家都知道孔子著书立说

宣传春秋大义

却可能不了解孔子著《春秋》

删《乐经》也有犯难的时候

他不远万里投师

以及 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的感慨背后的故事

是的 苌弘 字叔

是咱们四川资阳忠义镇的高岩山人

他是东周的内史大夫

博学多才 通晓天文历数

精于音乐乐理

他尤其对诗歌 音乐 舞蹈

有相当精深的研究

据说公元前518年

孔子不辞辛劳 千里迢迢

穿褒斜 越剑门 抵高岩

拜苌弘为师

向他请教天文律历

那么在孔子听了苌弘论乐的思想之后

深受启发

随后他在赴齐聆听韶乐的时候

竟然如痴如醉

三月不知肉味

不仅如此 在孔子的六艺中

乐以发和 尽善尽美 这样的思想

可以说便是源于苌弘的乐论了

苌弘因遭奸佞陷害

被放逐追杀 剖腹自尽

其血凝碧成珠 坠入龙洞

也就是今天资中甘露镇菠萝寺村

龙洞 相传就是孔子的老师

苌弘隐居的地方

清代嘉庆年间

资州牧赵遵律游历此地

留下 苌公一去二千年

鸿飞泥印犹留传 只今寂寞资江岸

夜深仿佛闻诵弦 的诗句

或许可以告诉我们

蜀地曾经有这样一位

伟大的礼乐文化的人物诞生过

巴蜀文化课程列表:

第一章:导论 —— 巴蜀文化的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考古篇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

--2.2.1 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上)

--2.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中)

--2.2.3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下)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 水利篇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3.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

--3.2.1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上)

--3.2.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下)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 蜀道篇

-4.1:石牛粪金 五丁开路

--4.1.1“蜀道”二字首次出现在三国蜀汉时期

--4.1.2蜀道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4.1.3蜀道是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4.2:商旅辐辏 秦蜀要冲

--4.2.1蜀道是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的纽带

--4.2.2唐宋时期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2.3蜀道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复兴的战略要道

-4.3:文宗赋圣 蜀道留芳

--4.3.1“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

--4.3.2蜀道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

--4.3.3蜀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文道”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 蜀汉篇

-5.1:锦城流芳 攻心审势

--5.1.1“攻心联”内容赏析

--5.1.2“攻心联”创作的时代背景

--5.1.3“攻心联”所反映的巴蜀历史地域性格

-5.2:蜀相千古 功盖三分

--5.2.1前《三国演义》时代诸葛亮的美誉度

--5.2.2后世君王对诸葛亮的认可

--5.2.3民间社会对诸葛亮的崇拜

--5.2.4士人阶层对诸葛亮的赞美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文学篇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6.1.1李白入蜀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6.2.1杜甫入蜀(上)

--6.2.2杜甫入蜀(下)

--6.2.3杜甫的巴蜀诗创作

--6.2.4细读《又呈吴郎》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6.3.1眉州山水与苏轼的人生轨迹

--6.3.2《南行集》与苏轼的峡江诗歌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 蜀学篇

-7.1:蜀学的源流

--7.1.1先秦:滥觞

--7.1.2两汉:初盛

--7.1.3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7.1.4隋唐五代:异军突起

--7.1.5两宋:第二高峰

--7.1.6元明清初:相对低迷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7.2:蜀学的成就

--7.2.1蜀学的成就(上)

--7.2.2蜀学的成就(下)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艺术篇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8.1.3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8.1.4《流水》

-8.2:乐歌戏舞 川剧神韵

--8.2.1川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8.2.2川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8.2.3川剧代表剧目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民俗篇

-9.1: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9.1.1早期巴蜀的移民

--9.1.2“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上)

--9.1.3“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下)

-9.2: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9.2.1四川方言的渊源

--9.2.2四川方言的特点

-第九章测试

第十章 宗教篇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10.1.1道教在巴蜀诞生的原因

--10.1.2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1.3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0.1.4二十四治与早期道教的传播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第十章测试

第十一章 近代篇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2: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

--11.2.1“天狗精神”的由来

--11.2.2“先锋”意识(上)

--11.2.3“先锋”意识(下)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二章 近代篇: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12.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2.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12.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12.4: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上)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下)

-第十二章测试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