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巴蜀文化 >  第六章 文学篇 >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在线视频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下一节:7.1.1先秦:滥觞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苏轼的小舟

从乐山大佛脚下出发

穿过峡江的气象萧森

穿过赤壁的千古风流

穿过金山寺的万顷微风

在他的晚年来到了大海之南

在宋哲宗的绍圣四年

也就是公元1097年

朝廷授命苏轼为琼州别驾

昌化军安置

把他贬谪到海南岛

苏轼在岛上的桄榔树下搭起五间茅屋

取名桄榔庵

在逆境中过起了怡然自得的生活

他有三首诗分别叫《旦起理发》

《午窗坐睡》与《夜卧濯足》

早中晚合起来叫《谪居三适》

他就是以这样超然自得的态度

在蛮荒的海岛活出了

天堂的感觉

我们来看苏轼在

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晚上

渡海北归时写下的一首诗

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参与斗是二十八星宿中

两个星宿的名字

诗人用参星与斗星的

位置的移动表明夜色已深

苦雨是下了很久的雨

终风也就是终日吹风

出自《诗经邶风》

终风且暴

第一联点明了时间和天气

接下来就是描写天晴后的海天的景色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此联运用的是东晋谢重的典故

《世说新语言语》有这样一个故事

它说司马太傅斋中夜坐

于时天月明淨

都无纤翳

太傅叹以为佳

谢景重在坐

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

太傅因戏谢曰

卿居心不净

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

司马太傅就是司马道子

是东晋的宗室

他坐在书斋中欣赏夜景

天朗气清

天空是非常的干净

月光是无比的澄明

这时候

一旁的谢重插话道

不如来一丝云朵点缀

司马太傅就调侃道

你自己内心不干净也就罢了

何必还硬要来玷污这纯洁的天空呢

苏轼是借用这个典故

来表明自己在政治上的清白

那些诬陷自己的政敌

就像遮蔽月亮的浮云

最终消散

所以这一联一方面是写

海上风雨停歇后的景色

一方面也暗喻自身的处境

第三联

鲁叟就是孔子

子曰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孔子他感叹王道不行于世

只能是乘著木筏漂泊海上

苏轼本打算在海外终老

但如今却渡海北归

这种归隐的愿望终究落空了

轩辕奏乐的典故是出自《庄子天运》

讲的是黄帝

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接下来借用音乐说了一番老庄的道理

轩辕的乐声这里就是代指老庄忘得失

齐荣辱的这一些哲理

引出最后一联苏轼旷达的心态

九死南荒吾不恨

用的是《离骚》当中

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然在荒僻的海岛历经磨难

九死一生

但是这一趟却饱览了海外奇异的景观

独特的风俗

也算是平生难得的快事

在苏轼的一生中

大喜大悲反复交替

这更加促使他领悟人生的真相

不断超越是非

荣辱与得失

他的旷达的性格也更加稳定与深刻

在离开海南岛之前

他写道我本海南民

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

譬如事远游

海南成为苏轼新的家乡

在这里

故乡已经超越了空间的界限

正如苏轼自己所讲

沧海何曾断地脉

琼州海峡并没有割断海岛与大陆的联系

从岷江向大海

对家乡的眷恋扩大为对大地的依托

这何尝不是中国古代士大夫

一生寻求的精神家园

巴蜀文化课程列表:

第一章:导论 —— 巴蜀文化的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考古篇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

--2.2.1 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上)

--2.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中)

--2.2.3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下)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 水利篇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3.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

--3.2.1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上)

--3.2.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下)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 蜀道篇

-4.1:石牛粪金 五丁开路

--4.1.1“蜀道”二字首次出现在三国蜀汉时期

--4.1.2蜀道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4.1.3蜀道是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4.2:商旅辐辏 秦蜀要冲

--4.2.1蜀道是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的纽带

--4.2.2唐宋时期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2.3蜀道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复兴的战略要道

-4.3:文宗赋圣 蜀道留芳

--4.3.1“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

--4.3.2蜀道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

--4.3.3蜀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文道”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 蜀汉篇

-5.1:锦城流芳 攻心审势

--5.1.1“攻心联”内容赏析

--5.1.2“攻心联”创作的时代背景

--5.1.3“攻心联”所反映的巴蜀历史地域性格

-5.2:蜀相千古 功盖三分

--5.2.1前《三国演义》时代诸葛亮的美誉度

--5.2.2后世君王对诸葛亮的认可

--5.2.3民间社会对诸葛亮的崇拜

--5.2.4士人阶层对诸葛亮的赞美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文学篇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6.1.1李白入蜀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6.2.1杜甫入蜀(上)

--6.2.2杜甫入蜀(下)

--6.2.3杜甫的巴蜀诗创作

--6.2.4细读《又呈吴郎》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6.3.1眉州山水与苏轼的人生轨迹

--6.3.2《南行集》与苏轼的峡江诗歌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 蜀学篇

-7.1:蜀学的源流

--7.1.1先秦:滥觞

--7.1.2两汉:初盛

--7.1.3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7.1.4隋唐五代:异军突起

--7.1.5两宋:第二高峰

--7.1.6元明清初:相对低迷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7.2:蜀学的成就

--7.2.1蜀学的成就(上)

--7.2.2蜀学的成就(下)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艺术篇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8.1.3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8.1.4《流水》

-8.2:乐歌戏舞 川剧神韵

--8.2.1川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8.2.2川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8.2.3川剧代表剧目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民俗篇

-9.1: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9.1.1早期巴蜀的移民

--9.1.2“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上)

--9.1.3“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下)

-9.2: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9.2.1四川方言的渊源

--9.2.2四川方言的特点

-第九章测试

第十章 宗教篇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10.1.1道教在巴蜀诞生的原因

--10.1.2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1.3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0.1.4二十四治与早期道教的传播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第十章测试

第十一章 近代篇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2: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

--11.2.1“天狗精神”的由来

--11.2.2“先锋”意识(上)

--11.2.3“先锋”意识(下)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二章 近代篇: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12.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2.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12.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12.4: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上)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下)

-第十二章测试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