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巴蜀文化 >  第七章 蜀学篇 >  7.1:蜀学的源流 >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在线视频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下一节:7.2.1蜀学的成就(上)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蜀学在清代前期不振这种状态

一直到了光绪这以后才有所改变

也就是晚清民国时期

蜀学迎来了第三次高潮

光绪初年 洋务派的领袖张之洞

他做四川学政

在这里创办了尊经书院

他以 绍先哲 起蜀学为宗旨

用纪 阮 两文达之学 相号召

纪就是纪晓岚 纪昀

他修《四库全书》

有《四库全书总目》

阮就是阮元

他刻了《皇清经解》 重视考据

这两个就成了目录学 小学的代表人物

这以后又有王闿运从湖南进入四川

做尊经书院的山长

他又以经学 辞章相教导

所以晚清的蜀学

就进入了它的又一个辉煌的时期

蜀学因应当时的时势

摒弃 八股 时文

注重原典的研习

提倡 通经致用

推崇 中体西用

沿着张之洞所启示的

自小学而入经学

自经学而入史学

自经学史学而入辞章

自经学史学而兼经济的道路发展

巴蜀学人于是大家辈出

比如像杨锐 刘光第

这两位大家都知道

是戊戌六君子当中的两位

还有骆成骧

他是清代四川唯一的一个状元

还有廖平 宋育仁 吴之英 张森楷

这些都是著名的经学家 史学家

他们在考据 义理 辞章 政事 德行诸方面

皆能够卓然振起 焕然成章

在经学领域

近代蜀学 严格区分

汉代经学的今文和古文

顺应清代儒学

以复古求解放的这样一个潮流

在前辈学人复古的最高点

也就是东汉 许郑之学的基础上

成功地推向西汉的今古文学这个阶段

后继者又在西汉经学的基础之上

向先秦推进

摆脱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一切的家法和师法

实现了整个学术的彻底解放

恢复到先秦的子学古史这个状态

蜀学于是就成为

晚清中国经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所以钱基博就说 五十年来学风之变

其机发自湘之王闿运 由湘而蜀

就是指的廖平

由蜀而粤 就是康有为 梁启超

而皖 就是这个胡适和陈独秀

以汇合于蜀 就是指的吴虞

冯友兰先生他在他的

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当中

将蜀学代表人物廖平列为

经学时代的殿军人物

就它经学时代最后一位就是廖平

李学勤先生他又将湘学

也就是湖南的近代的湘学

蜀学就是我们巴蜀的

作为晚清学术的两大重心

他就认为晚清以来

中国学术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转移了 转到哪里去了呢

他说一个转到了湘学

一个转到了蜀学

这个判断基本上是合乎历史状况的

这一传统在后来继起的张澜 吴玉章

郭沫若 蒙文通等人的身上

表现得尤为突出

这些人都是在革命

在文学 在史学 在思想史上

具有重要的创新 创造

整个清代巴蜀文献从清初的700余种

猛增到3000余种

而这多出来的这一部分

主要都是蜀学兴盛阶段的重要成果

巴蜀文化课程列表:

第一章:导论 —— 巴蜀文化的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考古篇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

--2.2.1 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上)

--2.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中)

--2.2.3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下)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 水利篇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3.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

--3.2.1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上)

--3.2.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下)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 蜀道篇

-4.1:石牛粪金 五丁开路

--4.1.1“蜀道”二字首次出现在三国蜀汉时期

--4.1.2蜀道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4.1.3蜀道是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4.2:商旅辐辏 秦蜀要冲

--4.2.1蜀道是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的纽带

--4.2.2唐宋时期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2.3蜀道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复兴的战略要道

-4.3:文宗赋圣 蜀道留芳

--4.3.1“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

--4.3.2蜀道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

--4.3.3蜀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文道”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 蜀汉篇

-5.1:锦城流芳 攻心审势

--5.1.1“攻心联”内容赏析

--5.1.2“攻心联”创作的时代背景

--5.1.3“攻心联”所反映的巴蜀历史地域性格

-5.2:蜀相千古 功盖三分

--5.2.1前《三国演义》时代诸葛亮的美誉度

--5.2.2后世君王对诸葛亮的认可

--5.2.3民间社会对诸葛亮的崇拜

--5.2.4士人阶层对诸葛亮的赞美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文学篇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6.1.1李白入蜀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6.2.1杜甫入蜀(上)

--6.2.2杜甫入蜀(下)

--6.2.3杜甫的巴蜀诗创作

--6.2.4细读《又呈吴郎》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6.3.1眉州山水与苏轼的人生轨迹

--6.3.2《南行集》与苏轼的峡江诗歌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 蜀学篇

-7.1:蜀学的源流

--7.1.1先秦:滥觞

--7.1.2两汉:初盛

--7.1.3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7.1.4隋唐五代:异军突起

--7.1.5两宋:第二高峰

--7.1.6元明清初:相对低迷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7.2:蜀学的成就

--7.2.1蜀学的成就(上)

--7.2.2蜀学的成就(下)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艺术篇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8.1.3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8.1.4《流水》

-8.2:乐歌戏舞 川剧神韵

--8.2.1川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8.2.2川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8.2.3川剧代表剧目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民俗篇

-9.1: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9.1.1早期巴蜀的移民

--9.1.2“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上)

--9.1.3“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下)

-9.2: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9.2.1四川方言的渊源

--9.2.2四川方言的特点

-第九章测试

第十章 宗教篇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10.1.1道教在巴蜀诞生的原因

--10.1.2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1.3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0.1.4二十四治与早期道教的传播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第十章测试

第十一章 近代篇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2: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

--11.2.1“天狗精神”的由来

--11.2.2“先锋”意识(上)

--11.2.3“先锋”意识(下)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二章 近代篇: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12.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2.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12.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12.4: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上)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下)

-第十二章测试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