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巴蜀文化 >  第十章 宗教篇 >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在线视频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下一节: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返回《巴蜀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好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

道教在巴蜀的起源

下面我们介绍

佛教是如何传入巴蜀地区的

佛教传入四川应不晚于东汉后期

时间上与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差不多同时或者稍微早一点

明代天启《成都府志》记载

成都万佛寺建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

《四川通志》称

成都圣寿寺建于汉代

清乾隆《大邑县志》

嘉庆《四川通志》均记载

雾中山寺 大邑县丛林

禅教之总持

肇始东汉永平十六年

永平是东汉第二个皇帝

汉明帝刘庄的年号

相传永平七年

汉明帝夜梦金人

派郎中蔡愔等人前往天竺求取佛法

一般认为

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

但是 这些文献记载可能都并非信史

从上世纪40年代以来

四川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

东汉后期至蜀汉时期的佛教考古文物

为我们了解佛教

在巴蜀地区的早期传播

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例如1940年在四川乐山

麻浩崖墓室门上方发现一尊佛像

麻浩崖墓的开凿年代不晚于东汉后期

这尊佛像有圆形的背光

有高高的肉髻

身穿通肩天衣

右手施无畏印

左手握住衣端

似结跏趺坐

同一年 在乐山柿子湾汉墓

中后室门楣和左后室门上方

发现两尊佛像

中后室一尊保存稍好

左后室一尊损坏严重

中后室佛像造型技法

与麻浩崖墓的佛像大体相同

只是肉髻更高一些

背光要小一些

又如1941年

在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

摇钱树座上塑有一尊佛像

造型与麻浩佛像大体相同

但没有背光

肉髻高大 作螺状

两侧又各塑一人

类似胁侍菩萨

以上这些考古发现表明

巴蜀地区是我国

较早传入佛教的地区之一

东汉晚期佛教在巴蜀的普及程度

已相当高

季羡林先生甚至认为

《三国志》形容刘备

身长七尺五寸

垂手下膝

顾自见其耳

可能已经受到佛陀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其中的修臂 大耳的影响

但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

这些关联目前只是猜测而已

巴蜀早期佛教的来源比较复杂

可能有两条主要的传播路线

一是南路

即从印度 经缅甸 云南

再传入巴蜀

二是北路

即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

再传入巴蜀

但究竟走的是哪一条线路

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今天已无法确切考证

关于巴蜀早期佛教的发展历程

唐长寿先生认为

四川早期佛教造像

与四川后一阶段的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

在时间上出现明显断裂

四川早期佛教遗物均在蜀汉之前

而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遗物

最早不超过宋元嘉二年

两期中隔西晋 东晋

约一个半世纪的佛教遗物的空白阶段

也就是说

佛教传入巴蜀地区

经历了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先是汉末至三国时期

此后曾一度衰落

衰落的原因可能与这一时期

道教在巴蜀的兴盛有关

佛道二教此消彼长

到南北朝巴蜀道教衰落

佛教又重新兴盛起来

大家都知道

四川是南朝佛教造像

出土最多的地区

从清光绪八年到今天

在成都万佛寺 商业街

西安路以及茂县等地

陆续出土了南朝造像

和造像碑近百块

所以说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在蜀中

关于四川地区的南朝佛教造像

我们留待专题课程中再来给大家细讲

巴蜀文化课程列表:

第一章:导论 —— 巴蜀文化的悠久历程与风格特色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1巴蜀文化的定义和时空范围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2巴蜀历史文化的辉煌历程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1.3巴蜀文化的风格特色

-第一章测试

第二章 考古篇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1大地春雷 三星初现

-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

--2.2.1 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上)

--2.2.2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中)

--2.2.3石破天惊 祭坑出土(下)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3华章再续 金沙辉煌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4源远流长 船棺壮美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5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测验

第三章 水利篇

-3.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

--3.1.1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上)

--1.2禹兴西羌 导江巴蜀(下)

-3.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

--3.2.1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上)

--3.2.2道法自然 水润天府(下)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3.3道法自然 垂范宇内

-第三章测验

第四章 蜀道篇

-4.1:石牛粪金 五丁开路

--4.1.1“蜀道”二字首次出现在三国蜀汉时期

--4.1.2蜀道是古蜀人开拓进取精神的重要体现

--4.1.3蜀道是世界陆地交通史上的“活化石”

-4.2:商旅辐辏 秦蜀要冲

--4.2.1蜀道是南北两个“天府之国”联系的纽带

--4.2.2唐宋时期蜀道城市带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4.2.3蜀道是中华民族实现统一复兴的战略要道

-4.3:文宗赋圣 蜀道留芳

--4.3.1“蜀道”是巴蜀文化名人出川的通道

--4.3.2蜀道是“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通道

--4.3.3蜀道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文道”

-第四章测验

第五章 蜀汉篇

-5.1:锦城流芳 攻心审势

--5.1.1“攻心联”内容赏析

--5.1.2“攻心联”创作的时代背景

--5.1.3“攻心联”所反映的巴蜀历史地域性格

-5.2:蜀相千古 功盖三分

--5.2.1前《三国演义》时代诸葛亮的美誉度

--5.2.2后世君王对诸葛亮的认可

--5.2.3民间社会对诸葛亮的崇拜

--5.2.4士人阶层对诸葛亮的赞美

-第五章测验

第六章 文学篇

-6.1:峨山英秀 李白出川

--6.1.1李白入蜀

--6.1.2李白名篇《蜀道难》

-6.2:草堂千秋 杜甫入蜀

--6.2.1杜甫入蜀(上)

--6.2.2杜甫入蜀(下)

--6.2.3杜甫的巴蜀诗创作

--6.2.4细读《又呈吴郎》

-6.3:岷江赴海 苏轼壮游

--6.3.1眉州山水与苏轼的人生轨迹

--6.3.2《南行集》与苏轼的峡江诗歌

--6.3.3长江风景与苏轼的人生体验

--6.3.4苏轼的晚年诗歌

-第六章测验

第七章 蜀学篇

-7.1:蜀学的源流

--7.1.1先秦:滥觞

--7.1.2两汉:初盛

--7.1.3魏晋南北朝:持续发展

--7.1.4隋唐五代:异军突起

--7.1.5两宋:第二高峰

--7.1.6元明清初:相对低迷

--7.1.7晚清民国:第三次高峰

-7.2:蜀学的成就

--7.2.1蜀学的成就(上)

--7.2.2蜀学的成就(下)

-第七章测试

第八章 艺术篇

-8.1:高山流水 蜀琴雅音

--8.1.1左书右琴 访乐苌弘

--8.1.2巴山蜀水 琴艺流长

--8.1.3高山流水 千古知音

--8.1.4《流水》

-8.2:乐歌戏舞 川剧神韵

--8.2.1川剧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

--8.2.2川剧的艺术特色与表演魅力

--8.2.3川剧代表剧目

-第八章测验

第九章 民俗篇

-9.1: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的移民文化

--9.1.1早期巴蜀的移民

--9.1.2“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上)

--9.1.3“湖广填四川”的由来(下)

-9.2: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的方言文化

--9.2.1四川方言的渊源

--9.2.2四川方言的特点

-第九章测试

第十章 宗教篇

-10.1:鹤鸣九霄 天师创教

--10.1.1道教在巴蜀诞生的原因

--10.1.2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10.1.3张鲁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10.1.4二十四治与早期道教的传播

--10.1.5《老子想尔注》的道教神学

-10.2:梵影禅心 西蜀传灯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

--10.2.2独树一帜的巴蜀禅学

-第十章测试

第十一章 近代篇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1文学中的“近代”和“现代”

-11.2:从“蜀犬吠日”到“现代天狗”

--11.2.1“天狗精神”的由来

--11.2.2“先锋”意识(上)

--11.2.3“先锋”意识(下)

-第十一章测试

第十二章 近代篇:四川保路风潮与中国制度文化现代转型

-12.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交通现代转型与社会观念的错位

-12.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2:清王朝对川人认知错误与保路风潮兴起

-12.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3.清廷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实施一误再误与保路风潮的急剧升级

-12.4:朝廷与地方的隔膜和大员对人民的误解导致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上)

--保路风潮转化为四川辛亥革命(下)

-第十二章测试

10.2.1佛教传入巴蜀的路线、方式与遗存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