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  2.4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4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在线视频

下一节:课程讨论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4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大家好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成年仪礼”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逐渐确定下来

从儿童到成人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标志就是成年仪礼

成年意味着自己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可以结婚和建立家庭

举行成年仪礼的最终目的是使年轻人

能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

能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类仪式总是热烈欢快且严肃郑重的

既是表示庆贺

又是教育的另外一种形式

那么 成年仪礼习俗都有哪些表现呢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

一 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

成年礼是古老习俗的传承

在人的一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习俗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相对独立的成年礼

冠礼 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在中国古代 男性二十岁时举行“冠礼”

标志成年 享有一定的权力

如择偶婚配

有资格参与祭祀 充当家族的继承人等

也有服兵役

担任朝廷官职和承担家族的事务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

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礼记·冠义》篇系统阐述了

“冠礼是礼仪的起始”这一观念

文中写道凡人之所以为人者 礼义也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 齐颜色 顺辞令……

故冠而后服备

服备而后容体正 颜色齐 辞令顺……

已冠而字之 成人之道也

意思是说 人之所以成为人 是因为有礼义

礼义的开始

是在于使举动端正

使态度端正

使言谈恭顺

所以戴上成人的帽子

服装才算完备 服装完备了

然后才能够举动端正 态度端正 言谈恭顺

所以说 冠礼是成人之礼的开始

简单来说

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

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

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

只有敬重冠礼才会敬重礼仪

敬重礼仪才是国家的根本

因此古代的圣王都很重视冠礼

在祖庙既占卜冠礼的吉日

又以占卜选择冠礼的主宾

都是敬重其事的表现

冠礼由家族在宗庙为其举行

加冠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男青年父亲先通过占卜选择吉日

并确定为青年加冠的嘉宾

冠礼中加冠要分三次

将不同材料制成 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戴上

俗称“三加礼”

第一次加的冠是用黑麻布做成

叫做“缁布冠”

表示从此拥有治人的权利

第二次是几块白鹿皮拼接而成的

叫做“皮弁”

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

第三次是用百葛布或者丝帛制成的平顶帽

颜色红中带黑

称作“爵弁”

表示从此有参加祭祀活动的权利

在加冠的同时

还必须穿上与之相配的上衣 下裳

包括腰带 蔽膝 鞋子和饰物

所以三次加冠后

都要更换不同的衣裳服饰

加冠后

青年拜谢父母

再由贵宾为他起“字”

名用于自称

除了君主 父祖长辈

其他人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称其字

加冠命字是古代冠礼的中心内容

其主要意义就是以特定的仪式

将生命个体从幼年转向成年

从生物人转向社会人

从被保护者变成保护者

仪式结束后

被加冠的青年要去拜见

地方长官 乡绅和家族长辈 亲朋等

意味着从此开始

他就要担负起家庭 宗族和国家的责任来

别人也将会以成人的

孝悌忠信的标准来要求他

在中国古代社会

冠礼对于个体成员的成长有着非常用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二笄礼

笄是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

笄礼就是将发辫盘至头顶

用簪子插住

是古代女子的成人礼

古代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不束发

头发下垂 称为“垂髫”

八 九岁至十四岁的少年将头发扎成两撮

垂于脑后 称为“总角”

《周礼》及古代习惯

女子十五岁左右行笄礼 表示成年 可以出嫁

因此女子许嫁之年 也称“及笄”

未许嫁的姑娘最迟在20岁时也须举行笄礼

笄礼由女性家长主持

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

表示女子成年可以婚嫁

笄礼相当于男子的冠礼

但较之冠礼

其隆重性和热闹程度都相差甚远

不但仪式简单 而且相对私密

这是因为女子的社会活动与责任

有别于男子的缘故

(二)与婚姻相结合的成年礼

冠礼最外在的表现是束发加冠

以束发的式样作为成人的标志

清朝剃发结辫 改变了汉族的传统发式

冠礼束发的标志意义由此失落

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冠礼的一大打击

标准形式的冠礼随着人们发式的改变

无以施行

清代以后冠礼基本上退出了主流社会

但是它仍以变异的形式活跃在民间社会中

在某些地方它的形态还较为完整

成年仪礼的生命力在于它

有着一般人生仪礼难以替代的文化功用

清代至民国期间

民间的冠礼普遍采用了冠婚结合的方式

冠礼成为婚礼的前奏

事实上

民间还秉承着先成人后婚嫁的古代风习

在婚嫁前一日举行冠笄的仪式

这一仪式 俗称“上头”

男子届时穿新衣服

披十字红绸

胸前戴红纸花

在族亲子弟簇拥下到宗庙或家堂中

向祖先及尊长叩礼

由尊长赐以成人之字

相对而言 在婚礼过程中的

女子成年礼更为普遍地存在

在中国 从北方到南方

比如河北 江西 广西

都有妇女开脸的习俗

女子出嫁前由女性长辈

为其“绞脸”和“上头”

“绞脸”就是清除脸上的汗毛和整修眉毛

“上头”是将头发挽起

罩上发网 别上钗簪

而且通常女子都是一生开脸一次

之后如有离婚改嫁等不再开脸

(三)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成年礼

成年礼具有结束孩提时期而长大成人的标志性意义

因此在许多地方有为男女少年举行

庆贺顺利通过养育阶段的仪式

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广东省等地的“出花园”

南北方普遍存在的过“大生日”和“开锁”等

例如 潮州人认为

未成年的孩子一直是生活在花园里的

长到十五岁

就得择吉日举行“出花园”仪式

先是要采来十二样鲜花浸在水里

供孩子沐浴

意为洗掉孩子气 变成大人

孩子洗浴后换上外婆送来的新衣服

扎新腰兜

兜里要压桂圆和“顺治”铜钱

穿红色木屐

之后还要在床上祭拜床神

过了这一天 就意味着孩子走出花园

进入成人世界

还有许多地区在孩子十二岁时

父母及亲友为其举办过“大生日”的礼仪

场面胜似婚礼

所送祝贺礼品有长命袄 富贵裤

用红头绳系铜钱等

内蒙古 山西 陕西 河北 河南等地

有所谓“圆锁”仪式

与过“大生日”基本相同

这些地方的人们认为

孩子在12岁之前魂魄不全

需要用锁把命锁住

到12岁时举行圆锁仪式

又叫开锁 圆十二 圆羊

是专门给12岁孩子过的隆重生日

这天姥姥家会送特别的礼物

用面蒸的大小羊若干

希望孩子长大后性情温顺 知恩图报

如今 这种开锁活动已经简化

简化到全家人聚在一起

给被开锁的孩子脖子上挂一只锁

然后在全家人面前

由舅舅打开锁在脖子上的锁

聚餐一顿 高高兴兴地庆祝开锁

开锁活动即行宣告结束

总的来看

传统社会人们生活的经验通过家庭传授

人们通过成年礼在家庭中获得成人资格

在家族中获得权力

在村寨中获得乡土社会的地位

现代的成年礼则重在培养

社会成员的道德和责任感

在激励个体健康成长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下次课我们继续介绍成年仪礼的规范与特征

同学们再见

中国民俗文化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群体行为取向的传承——民俗概述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2.4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2.5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第三章 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消费——生产民俗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五章 五味俱全的生活——饮食民俗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六章 华美背后的文化意蕴——服饰民俗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七章 多姿多彩的家园——居住建筑民俗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八章 路途中的平安祈愿——交通民俗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九章 注入生活的快乐元素——游艺民俗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十章 敬天地,泣鬼神——中国民间信仰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

2.4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