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 2.5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同学们 大家好
本次课要我们继续来了解“成年仪礼”
今天介绍的内容是
2.成年仪礼的规范与特征
成年仪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
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
从理论上讲
成年应当以进入社会生活
要求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为标准
但古今社会基本上都是以年龄作为标志
(1)行成年礼的年龄规定
我国周代男子成人年龄定为20岁
隋代定为21岁
唐代定为23岁
现代社会中
通常将18周岁作为成年的标志
我国许多民族的成年礼
由于常以个人方式单独举行
年龄上比较固定
例如
摩梭族民间传说
古时天神向地球上所有生物赐寿
人只能活13年
而狗却能活60年
后来
人与狗换寿
13岁成为人的成年标志
彝族少女成年礼时间是根据
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
一般选在15岁左右多选择单岁
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
双岁会多灾多难
终生也不会吉利
年龄作为判断一个人生理发育
是否成熟的尺度
是举行成年礼的重要根据
但生理成熟的人能否作为社会正式成员
还要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和公认的条件许可
换言之
自然年龄不是人成熟的唯一尺度
只有经过成年礼的承认
人才具有社会成熟的意义
通过对成年仪礼年龄规定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的年龄层次
与社会地位与角色的特殊关系
我国从古至今在观念和制度上
都非常看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
所应有的教养和身份地位
如孔子所说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知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被推为对世人的普遍期求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尊卑长幼秩序
在跨出亲属辈分的情况下
年龄层次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尺
成年仪礼的第二个特征
是具有明显的性别区分
成年仪礼通常分为男子成年礼
和女子成年礼两种
分性别举行成年礼
与在成年礼中进行性别教育有极大关系
人的性别和年龄一样
都是人主观无法改变的生理属性
但又是与生俱来的社会角色与位置
所以
成年仪礼势必肩负着
教育青春期孩子认识
和接受性别社会价值规范的任务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
性别教育从孩子出生就已开始
如诞生仪礼中的弄玉悬弓与弄瓦悬帨等
《周礼·内则》记载
孩子7岁时
男女童须“不同席 不共食”
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
女孩到10岁时 便要深居闺房
学习“妇功”也就是女红
以适应当时男耕女织这一性别的社会分工
出嫁前的3个月
女性教育的重点转向如何“为人妇”
主要是“妇言” “妇德” “妇容”等
而女教书
如《女孝经》 《女论语》 《女儿经》等
则将这套性别教育进行了系统化 规范化
值得注意的是
出嫁前的“为人妇”的教育
与原始成年礼的教育内容非常接近
也是教导未成年人如何尽快掌握
步入成年的知识和技能
以便更好地向成年过渡
(3)成年仪礼中的考验
年轻人在任何社会中都要经受许多的磨炼和考验
而在原始的成年仪式特别是男子成年礼中
要集中完成一系列规定的体能训练
和受到相当痛苦的身心折磨
考验方法 手段在不同民族的
成年仪式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例如我国傣族 布朗族男子
有男子纹身和绣脚的成人礼 至今仍流行
纹身一般在十四五岁时举行
民间有谚语说 蛙腿尚有花纹
男人之腿怎可没有花纹
男性以纹身为荣 身上不刺纹者
人格低下 不如水中青蛙
会被姑娘们视为懦夫
很难得到女性爱慕
只能孤独终生
漆齿也曾是傣族 布朗族 基诺族等
成人礼的组成部分
漆齿 实为染齿
表明已进入青年时期
男女双方可以寻找对象恋爱 结婚
不染者不能公开参加社交活动
瑶族男孩长到十五六岁 不论其家庭贫富
都要举行“度戒”成人礼
接受诸如“上刀山” “过火炼” “跳云台”
等近十种危险考验
否则就不算真正的男人
会受到族人的歧视
尤其会受到姑娘们的耻笑
甚至无法娶妻成家
成年礼中的考验具有多种意义
比较明显的意义
是使那些将承担社会责任的年轻人得到身心磨炼
从而具有迎接未来艰苦生活的能力
但从情绪感受的角度来看
年轻人在仪式中所遭受的痛苦越大
就越会强烈地意识到
自身社会地位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进而加强他与现场周围人的连带感
同时 这些考验本身具有
“死亡与再生”的象征意义
是社会使年轻人从依赖父母的状态中
分离出来的仪式
例如
摩梭族 纳西族 普米族 彝族等
都通过更换服饰象征成年
女的换裙 男的换裤
换过之后 方可谈情说爱
摩梭族成年礼仪式一律在
农历大年初一凌晨举行 行礼时
男孩站在正房左边“男柱”下
女孩站在右边“女柱”下
一只脚踩着猪膘肉
一只脚踩着粮袋
象征终生吃用不尽
摩梭人在13岁以前
不论男女都穿长衫
成年礼上女孩由阿妈为她穿上漂亮的衣裙
扎上红腰带 盘缠发辫
戴上彩色项链 耳环 手镯等饰物
男孩由舅舅为他穿戴簇新的男装
扎上腰带 佩上腰刀
纳西族 普米族的成人礼与此相似
彝族少女的成年礼称为换裙礼
与出嫁一起被视作
女性一生非同小可的两件大事
换裙一般由母亲或长辈妇女主持
并只请女亲戚 女友和老年妇女参加
彝族少女在成年礼之前 梳的是独辫
耳朵挂的是穿耳线
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
“换裙”仪式上原先的独辫要改梳成双辫
戴上绣花头帕 挂上耳坠
还要穿上中段为黑蓝色的三接拖地长裙
几乎所有民族的服饰 发式等
都有成年与未成年 男性与女性的区分
名字也如此
因此即使在没有成年礼的民族中
当一个人开始穿戴有性别区分的成人服饰
改变发式等 或者有了成人的名字时
也同样标明他进入了成年人阶段
这些变化外观与名称的作法
同样具有成年礼的意义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