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二、端午节的民俗活动
端午节至今仍十分盛行
庆祝端午节主要有以下民俗活动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
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
争先恐后划船追赶拯救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同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
做竞渡游戏
以娱神与乐人
是祭仪中半宗教 半娱乐的节目
后人只是借用这一形式
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 越 楚
江浙地区划龙舟
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
秋瑾的意义
(2)粽子
粽子最初用于祭祀
历经图腾祭祀 神灵祭祀
祖先祭祀 人物祭祀
到了南北朝时
随着爱国诗人屈原
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日趋崇高
粽子作为纪念屈原的祭祀物品
指向性越来越突出
其实
用粽子祭祀屈原
不过是人们用传统的祭祖方式
来祭祀英雄人物而已
时至今日
每年五月初
中国百姓家家都要
浸糯米 洗粽叶 包粽子
花色品种繁多
吃粽子的风俗
千百年来盛行不衰
(3)悬艾叶 菖蒲
民间有 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的说法
在端午节
家家都洒扫庭院
以艾叶 菖蒲插于门楣
悬于堂中
艾叶 昌蒲都是中药
味道芳香可净化空气
杀虫灭菌
因此古人悬挂艾叶和菖蒲
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此外
端午节民间多用新采摘的艾叶 菖蒲
等中草药浸泡或煎煮后进行药浴
可以预防皮肤病
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浴兰节
(4)佩香囊
佩香囊源于古代的“艾符”
古人在夏季来临的时候
把艾叶编成老虎形状
或把彩绸剪成老虎形
粘上艾叶
插在头发上或佩戴在胸前来驱瘟辟邪
后来演变为佩香囊的习俗
香囊是用五颜六色的绸布拼接缝制成
三角 桃花 粽子 瓜果 小猴及五毒等形状
下面坠以丝穗
里面装着雄黄 冰片 白芷 桂皮等香味中药
于端午节挂于胸前
起到驱邪辟疫和醒脑提神的作用
(5)拴五色丝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象征五方五行的青 红 白 黑 黄
五种颜色被视为吉祥色
端午节清晨
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
便是在孩子手腕 脚腕 脖子上拴五色线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
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
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
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6)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
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
并含有汞 有毒
一般饮用的雄黄酒
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
加入微量雄黄而成
而非纯饮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外用喷洒和治皮肤病
相当于古代的消毒剂
还有种习俗用雄黄酒在孩子额上写上“王”字
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五毒
(7)躲午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
这种习俗源于“善正月,恶五月”的信仰
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
父母当天要将未满周岁的儿女
带往外婆家躲避
以逃脱灾祸
故称躲午
这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
因为五月酷暑将至
蚊虫滋生
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
容易发生传染病
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
于是产生了躲午习俗
端午节同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
其习俗形成过程是一个历史的沉淀过程
它的起源 发展 演变历史
是与各个时代 不同地区
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
从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特征
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爱国爱民的忧患意识
团结协力的共进精神和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
形成了端午节在传统节日
序列中最突出的文化特色
(1)爱国爱民的忧患意识
任何民族的传统节庆活动
都有精神观念的折射
文化理念的显现和人生信念的展示
千百年来
屈原的心忧天下
顾惜国民的爱国爱民精神 感人诗辞
使人们 惜而哀之
世论其辞
以相传焉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节庆演变中
端午的节庆指向和价值指认
更多地集中于纪念投江殉国的屈原
故而端午节又被称为“诗歌节”
人们在这一天借纪念屈原
而“诗言志,歌咏言”
以抒发情感来传承爱国主义情怀
这就凸显出了端午节的重要属性
弘扬爱国爱民 讴歌执著奉献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忠诚爱国之心
在每年仲夏时分都被一次次提醒
也被江河般传承
爱国本身这是任何一个时代和国家
都不改的价值理念
都必须坚守的民族精神
不在于形式本身
而在于这种情怀和风骨
端午节穿越千年仍生机勃发
它浪漫的诗情之美和昂扬的阳刚之气
成为我们民族可贵的人文底蕴
爱国爱民情怀成为一种崇高激励
一种纯真操守
(2)团结协力的共进精神
传统节庆活动
总有丰富多彩的民俗仪式和生动鲜活的
庆典形式
构成文化氛围和人文场景
使参与者产生感悟
领略民间风情和民生形态
端午节的多种民俗活动
就具有文化的象征性和意义的特定性
例如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在古代用于祭祀
娱神与乐人
而在以后的历代演变中
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
注入了团结协作与拼搏奋斗精神
逐渐成为一项多民族 全民性的活动
并传入日本 东南亚及欧美
龙舟竞渡
要求龙舟上的每一位队员听着鼓点
都要齐心协力 奋勇向前
这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精神
大家共乘一条船
听一个口令
劲往一处使 汗往一处流
比赛的过程就是团结协作
和谐共进的过程
(3)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
气温上升 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
围绕端午节驱瘟祈福的普遍心理
端午节产生了许多夏日卫生和预防疾病的习俗
把祛病禳灾的节日民俗
延伸到预防疾病和保障身体健康的实际生活中
因此
端午节也成为自古相传的“卫生节”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遵从自然规律
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
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解读
及民俗活动的解析
可以让我们明白它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进而以积极 能动的态度参与和传承下去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