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课我们来学习了解婚姻仪礼程式
及其文化内涵
我国古代为婚礼制定的“六礼”
即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请期 亲迎
形成于周代
对我国历代婚礼的演变始终起主导作用
成为古代婚礼的模式
甚至对当前婚俗仪式也有影响
简单来说
纳采是初步商定婚姻意向
问名是问女子姓名
纳吉是卜算婚姻是否吉祥
纳徵是收受聘礼
请期是订婚嫁的日子
亲迎是男方迎娶新娘
后世虽然对“六礼”的名称有所变化
但内容基本不变
并增加了不少琐碎的细节
(1)纳采
纳采俗称“说媒”
是议婚的第一阶段
传统社会男女“授受不亲”
婚姻讲究明媒正娶
必须经过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正所谓“天上无云不下雨 地上无媒不成亲”
结婚如果不经媒人说媒
就会于礼不合
说媒的基本原则是门当户对
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双方的家庭情况
包括财产 社会地位 人口构成 为人口碑等
还有男女双方的情况
包括年龄 属相 人品 身体 声誉 不良嗜好等
男女双方家长听过媒人介绍后
若有结亲意向 便开始着手相亲
旧社会
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
自己的终身大事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
媒人常会为了牟取私利
用花言巧语促使男女两家订立婚约
酿成许多弊病
使得媒人由最初的正面形象
逐渐演变成让人反感的形象
我国许多地区新娘出嫁登花轿之前
都会有哭嫁的环节
其中骂媒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
也是难得的发泄机会
古时纳彩通常要用活雁作为提亲时的礼物
其含义有不同的解释
一曰顺阴阳
这是较早的说法
因为雁是一种候鸟
随着季节变化而有南北迁徙
纳彩用雁
取其顺乎阴阳 往来有序之意
二曰不再偶
传说雁一生只配偶一次
失去配偶 终生不再成双
中国民间用雁多取此意
以表达对婚姻缔结忠贞不二的思想愿望
近代
纳采求婚与问名仪式逐渐合并举行
人们也不再用活雁
转而用家鹅或木雕的大雁替代
(2)问名
问名是男方托请媒人询问女方姓名
出生年月日
准备合婚的仪式
要通过占卜 算命来看看
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克
以及有没有其他不宜结成夫妻的地方
以决定成婚与否
男女八字相合 才可定亲
如果不合 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还要问清女方是亲生还是收养
是正室还是继室所生
封建时代讲究门当户对
问清嫡庶关系至关重要
所谓门当户对
过去是指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
相当的男女双方适合结亲
婚姻强调“门当户对”有一定合理性
因为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
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两个家庭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
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似
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但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
也常常会把真正的缘分永远地相隔开来
甚至酿成悲剧
随着历史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问名扩展到议门第 职位 财产 相貌 健康等
超出了问名最早的范围
时代的 社会的因素明显增大
(3)纳吉
纳吉 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
备礼通知女家 决定缔结婚姻
相当于现在意义上的“订婚”
纳吉是婚姻成功与否的关键
古俗照例要用雁 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
后来发展到用
戒指 首饰 彩绸 礼饼 香烛 甚至羊猪等
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送定礼过后
就表明婚约已成
男方准备迎娶
女方准备遣嫁
但婚期并没有定
有时还要拖上几年
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后
再进入纳徵阶段
(4)纳徵
纳徵又称“纳币” “大聘” “过大礼”等
是指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
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
纳徵是进入成婚阶段的重要仪礼
礼仪十分繁琐
大约於婚前15至20天进行
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
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
数目取双忌单
这项仪式通常采取“回礼”的做法
即将聘礼中的一部分或全部退回男方
也有的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纳徵重在形式 而不在于数量
纳徵的完成标志订婚阶段的结束
是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志之一
(5)请期
男家送聘礼后
便要择定结婚的具体日期
备礼去女家
征得女方同意
婚期确定的规矩一般是男定月 女定日
此阶段在现代礼仪从简
往往早在送聘礼时便把请期手续办完
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6)亲迎
亲迎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
这项仪式是古代婚礼的主要过程
也是最隆重 最繁琐的一环
民间认为“亲迎”才是真正的婚礼
而前五项仪式只能算作议婚
订婚等过渡性仪礼
人们把祝福的生活愿望
与信仰的民俗心理揉合在一起
形成五花八门的迎娶程序
世代不断积累并创造出各种形式
按照惯例
婚礼当天清晨
女方要喝“出嫁酒”
男方则要备好午宴
并要张灯结彩
贴上大红喜字和婚联
出嫁的姑娘要“开脸”
由母亲或姐姐梳妆打扮
佩戴凤冠霞帔
蒙上红盖头
男方鸣炮奏乐
带好礼物
发轿迎亲
到女家
新郎拜见岳父母
接着女家开席
席间
女家可能会“刁难”媒人或新郎
早宴过后
新娘上轿
新娘上轿时要痛哭
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即“哭嫁”
到男家后
伴娘搀扶新娘下轿
傧相上前赞礼
宾客向新人洒花
许多地区
新娘在入堂前后还要跨火盆 喝糖水等
寓意是借火势去掉晦气
从此生活像火盆一样红红火火
拜堂不在“六礼”之中
直到南北朝之后才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婚俗
举行拜堂仪式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
三拜表示征得了天地 祖先和父母的同意
之后新婚夫妇步入洞房
掀盖头
喝交杯酒
拜堂之后
是丰盛的婚宴
为了营造欢快的气氛
整个婚礼都在鞭炮声和乐队的伴奏中度过
婚后第三天新郎伴新娘回门
回门之日女家设宴款待
也叫“归宁” “省亲”或“回门子”
归宁 从字面解释就是向父母报平安
并使他们内心安宁
古代妇女婚前属于父母
婚后属于丈夫及其家庭
归宁意味着女子与父母的正式告别
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
恩爱和美等意义
自亲迎始的成婚之礼
至此完成
此后
除非是父母邀请
或着是得到公婆 丈夫允许
且由丈夫陪同前往
妇人不得随便回娘家
婚姻仪礼的意义
在于获得亲友的祝福和社会的承认
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一对新人
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的要求
准备承担社会责任
当代社会的婚姻仪礼强调
男女双方的情投意合 两情相悦
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
出现了中西婚礼习俗的融合
也出现了大量个性化的婚礼
但传统社会婚礼仪式对家族
和社会责任感的强调放在现在也绝不过时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