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六章 华美背后的文化意蕴——服饰民俗 >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在线视频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下一节:课程讨论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课我们来了解秦汉时期的服饰民俗

秦汉时期虽然不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

最瑰丽的一页

但却是最有力度的一页

它的很多风格都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同时

它本身又是吸收外来文化

具有开拓精神的一代

只有从汉代开始

中国的民族交流才开始大规模发展

中国的服饰

包括服饰质料乃至图文

才更丰富

更融入多民族的文化内蕴和艺术精神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没有太大差别

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

汉代服装从形制上看

主要有“上衣下裳”制 “深衣”制

“襦裙”制等类型

上衣下裳的冕服

是汉代帝王最隆重正式的礼服

承袭周代礼制

由冕冠 玄衣纁裳等组成

中国的皇帝

又称“天子”

意思是“上天之子”

代表天的旨意

冕冠就是这种君权神授的象征

它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

覆盖一块木制的称为“延”的冕板

冕延 前圆后方

象征中国古人认为的天圆地方

冕板上面涂青黑色

下面涂黄赤色

象征天玄地黄

冕旈 五彩丝线做绳

把玉珠串起来

前后各12旈

挂在冕板的前后

每旈玉

象征岁月流转

表示王者应不视非 不视邪

充耳 也称玉瑱

是蚕豆大小的玉珠

垂挂在耳边

以提醒戴冠者应有所不闻

勿听信谗言

“充耳不闻”就是由此衍生

天子的冕冠戴在头上时要前低后高

象征“天子”对百姓的关怀

这也是“冕”字的本意

玄衣绘有日 月 星辰 山 龙 华虫6章

纁裳绣有宗彝 藻 火 粉米 黼 黻6章

合称十二章纹

这12种图案各有寓意

日 月 星辰

“取其明也”

代表皇权照临四方

“取其人所仰”

代表帝王的稳重

“取其能变化”

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

华虫

即锦鸡

“取其文理”

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

宗彝

取其忠孝

象征帝王忠 孝的美德

取其洁净

象征帝王品行高洁

取其光明

象征帝王光明磊落

粉米

即白米

取其滋养

象征帝王给养着人民

取其“割断”

象征帝王干练果敢

取其“背恶向善”

代表帝王明辨是非

以上纹饰为十二章

除帝王隆重场合采用外

其它均为九旒七章或七旒五章

诸侯则依九章 七章 五章而依次递减

以表示身份等级

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 平民的礼服

西汉早期

不论男女

都沿用战国时期流行的曲裾深衣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

长可曳地

下摆一般呈喇叭状

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

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

交领右衽

领口很低

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

每层领子必露于外

最多的达三层以上

时称“三重衣”

在汉代

随着胫衣逐渐被有裆的裤子取代

曲裾长长的用来遮挡胫衣的衣襟

就显得多余了

于是

形式更为简洁的直裾袍开始替代曲裾袍

成为新的时代流行

到东汉

男子穿曲裾深衣者已经少见

一般多为直裾深衣

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东汉时

女子穿直裾深衣也已经普及

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

直到东汉末至魏晋

女子深衣式微

襦裙兴盛

曲裾深衣也几乎销声匿迹

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襦裙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

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

据此

有观点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

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

其实

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

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

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

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

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

秦汉服饰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

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

佩饰和色彩的规定上

首先

汉代的冠帽

是区别等级地位的基本标识之一

其形制在承袭周代古制

兼收战国式样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

逐渐形成品式繁多

较为完备的冠戴制度

戴冠是上层男子的特权

下层男子不能戴冠

只能戴巾或帻

先秦时期的冠帽

主要从属于礼仪规范

而汉代的冠帽则更多地从属于

尊卑有序的封建制度

其次

汉代的等级秩序

不仅体现在冠巾上

也体现在腰间系束的佩绶上

有职位之人才能佩绶

而且天子 诸侯 士大夫

文武官员的绶带颜色与编结方法

也随佩戴者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此外

秦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

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

相信秦克周

应当是水克火

故秦属水德

色尚黑

以黑色为尊贵之色

因此

对于男服服饰

秦代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

同为黑色祭服

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

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

一般庶人着白袍

汉代则规定

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

只能穿本色麻布

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

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

“后数来朝贺 乐汉衣服制度”

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

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

所谓“汉族”的形成

直接与汉朝有关

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

汉人传统服饰

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

所以

后来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

即汉族传统服饰

汉服最初是其他民族

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

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到了宋元明时期

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

来指称汉人服饰

元代修《辽史》时

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中国又称“华夏”

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

《尚书正义》注 “冕服华章曰华

大国曰夏

”《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 “

中国有礼仪之大

故称夏

有章服之美 谓之华”

经过千年的发展

到汉代

汉服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服饰

不但内部种类丰富

工艺考究

而且配饰也非常丰富繁多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事物

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

“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

丰富多彩的款式

体现了悠久的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

虽然汉服历来款式丰富

但汉服的基本形制

交领右衽 不用扣子

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

却是千古未变的

秦汉时期

深衣制的连体长衣

已成为妇女的主要装束

由于上体襦衫短衣

和下体长裙等衣式逐渐完善

中国古代女装中典型的裙衣配用形制

也基本确立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中国民俗文化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群体行为取向的传承——民俗概述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2.4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2.5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第三章 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消费——生产民俗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五章 五味俱全的生活——饮食民俗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六章 华美背后的文化意蕴——服饰民俗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七章 多姿多彩的家园——居住建筑民俗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八章 路途中的平安祈愿——交通民俗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九章 注入生活的快乐元素——游艺民俗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十章 敬天地,泣鬼神——中国民间信仰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