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在线视频

下一节:课程讨论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课我们来了解中秋节的节俗与文化传承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因为在秋季的中期

所以被称为中秋

又因为我国农历一年分四季且每季又分为

孟 仲 季三个部分

所以也称为仲秋

中秋之夜

人们仰望天空的明月

期盼着与家人的团聚

而身在异乡的游子

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是我国仅次于春节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

中秋节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2008年起

中秋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历史悠久

关于节日起源

一种说法是和农业生产有关

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另外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可见在起源上

“收获”与“月亮”

一同构成了“中秋节”的核心要素

中秋节最初并不固定

汉代在立秋或中秋之日举行敬老 养老仪式

晋代也有中秋赏月之举

但不太普遍

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

使之充满浪漫色彩

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于宋代盛行开来

我国自隋唐设立科举制以来

开科取士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

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

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每到中秋

进行隆重的庆贺

成为全社会的重要风俗

经朝历代

盛行不衰

南宋时

民间以月饼相赠

取团圆之义

晚上

有赏月 游湖等活动

至明清时

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

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2 中秋节的民俗活动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

形式也因地域而不同

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

总体来看

中秋节主要有以下民俗活动:

(1)祭月 拜月 赏月 玩月

“祭月”是上古的仪式

与对月亮神的崇拜有关

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

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如果说“祭月”是一种国家的祭祀仪式

“拜月”则更加民间化

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

中秋夜

满城人家

不论穷富老小

都要焚香拜月说出心愿

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月中嫦娥

以美貌著称

故少女拜月

愿“貌似嫦娥 面如皓月”

与“祭月” “拜月”相比

“赏月” “玩月”则更娱乐化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

但未成习俗

到了唐代

中秋赏月颇为盛行

到宋代时

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

宋代文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

常以阴睛圆缺比喻人情事态

如宋代文豪苏轼

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而作《水调歌头》

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

但在民间

中秋则是一个世俗欢愉的节日

古人玩月并不仅仅只是玩赏中天朗月

而是把月和大自然中的其他景物

连带在一起观赏

比如著名的景观“卢沟晓月” “三潭印月”等

都是人们中秋玩月的绝好所在

直到今天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

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2)吃月饼

月饼象征团圆

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的一种供品

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

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

寓意家人团圆

寄托思念

(3)赏桂花 饮桂花酒

桂花有“九里香”之誉

自古以来

人们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

崇高 美好 吉祥的象征

古人把月宫称为“桂宫”

以“桂魄”比喻月亮

并以桂花和月亮为题材

创造了许多优美的神话故事

嫦娥奔月

吴刚捧出桂花酒 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在中秋节赏桂花 喝桂花酒更是别有滋味

因为桂花寄托着人们

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4)兔儿爷 玩花灯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到了清代

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已经人格化了

兔儿爷的功能也由祭月

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它兔首人身

手持玉杵

制作也日趋精致

旧时一到中秋

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

极为热闹

中秋节玩兔儿爷的风俗

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

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变化

礼俗色彩逐渐淡化

而游赏性质越来越突出

兔儿爷多见于北方

南方则有玩花灯等活动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

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 儿童之间进行的

在广州 香港等地

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条扎灯

到了夜里

就在灯内燃烛

下面再联结许多小灯

用绳系在竹竿上

然后将竹竿插在房屋高处

如平台 屋顶或高树之上

入夜

满城灯火

如繁星点点

和天上明月争辉

以此庆贺中秋

也叫“竖中秋”

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

在月下游嬉玩赏

此外

在中国不同地域

还有其他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

比如香港的舞火龙 安徽的堆宝塔

苏州石湖看串月 钱塘江观潮等

这些习俗

流传至今

经久不息

3.中秋节的文化传承

中秋节

与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一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久远的文化根源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中秋节浓缩了几千年的传统

以其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

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融合在

“团圆文化”之中

造就了强大的“思亲”“思乡”的文化底蕴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团圆这一价值观念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

这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密切相关

传统中国是以家庭 家族为核心而构成的

是一个以家庭为核心

“由内而外”延展而构成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结构讲究

“长幼有序 男女有别”

但也特别强调“和”

也就是团圆 团聚和圆满

在价值层面上

传统中国对“孝”极为重视

这不仅是立家而且是立国之本

“父母在不远游”是这一原则的要求之一

“四世同堂”则是这一原则的理想化模式

这样在伦理观上

团圆便成了传统中国一种最高追求

而中秋节则是这一追求在节日上的体现

由于希望团圆

思念故乡与家人的乡愁

便成为中秋节特有的一种情结

这方面有不少著名的诗歌

如苏轼《中秋月》中有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有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王建《十五夜望月》中有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有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等等

这些传唱千年的诗歌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 故乡的深厚情感

从怀念亲人到思念故乡

从思念故乡到心系祖国

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

它对内凝聚了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感情

形成了对“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对外则对东亚 南亚 东南亚诸国的文化

与民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天地人的思想观念

中秋节这个节日

还凝聚了传统中国“天地人”的观念

表达了中国人对时间 空间与伦理的理解

传统中国是一种 “循环”的时间观

“春种 夏长 秋收 冬藏”

年复一年

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对时间的理解与认识

而中秋节的时间是八月十五

在孟 仲 季“三秋”之中

“仲秋”居中

而中秋节又在“仲秋”的正中间

可以看出传统中国对这一节日的重视

在古人看来

这首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是一个庆贺丰收的节日

一年的辛苦在此时获得了收成

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来说

确实是最值得庆祝的

中秋节又是一个“月亮”的节日

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月球是我们肉眼可见的最大星体

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

人们无法以科学的眼光观测月球

只能驰骋丰富的想象

嫦娥奔月 玉兔捣药 吴刚伐桂等故事传说

便寄托了中国人的美好情感

也表达出了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或空间的观念

此外月亮的特色

如“阴晴圆缺”的变换

如月光的轻柔 月影的朦胧

也成了人们表达情感的载体或背景

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

关于中秋节的民族记忆与民族情感

千百年来已经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

成为一种民族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

在今天

这一节日不仅能够

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感情

而且作为一种传统的现代转型

对于我们认识现代中国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对于我们应建设一个怎样的现代中国

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中国民俗文化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群体行为取向的传承——民俗概述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2.4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2.5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第三章 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消费——生产民俗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五章 五味俱全的生活——饮食民俗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六章 华美背后的文化意蕴——服饰民俗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七章 多姿多彩的家园——居住建筑民俗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八章 路途中的平安祈愿——交通民俗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九章 注入生活的快乐元素——游艺民俗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十章 敬天地,泣鬼神——中国民间信仰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