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八章 路途中的平安祈愿——交通民俗 > 8.4陆路交通民俗 > 8.4陆路交通民俗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主要讲述的是陆路交通民俗
我们知道
大多数人的旅程都是以陆地道路为主的
比起其他交通方式
双脚踩在大地上的感觉既踏实又安全
所以说几千年来
围绕着陆上交通
中国民众不仅开拓了四通八达的道路
也创制了五花八门的代步工具
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出门旅行的难度
也大大提高了出行的速度和效率
行行重行行
道路阻且长
但一路的风景与心情却可以是别样的精彩
现在
大家就和我一起上路吧!
道路——阡陌交通 驰直于天下
官道
我国夏商时期就已经有了官道的人工开凿
到了秦朝则开始形成了陆上交通网
实现了“车同轨”
所谓车同轨即组成车辆的所有零部件
都有统一的标准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修理更换的效率
适应了全国性土木工程
以及战争等长途运输的需要 同时
秦朝在整修和连接过去道路的基础上
修筑了规模宏大的“驰道”
驰道以秦朝都城——咸阳为中心
向四方辐射
通达全国各郡以及和重要城市
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交通网络
从秦汉时期到现在两千多年来
中国官道不断发展和拓展
直到19世纪末
我国出现了沥青 水泥铺成的公路以及铁路
官道的形制才有了质的变化
栈道
栈道被认为是仅次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
我国第三大建筑奇迹
在自然的阻碍面前
人类的表现有时是如此的倔强
明明是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的悬崖峭壁
却能凭空走出一条坦途来
这就是栈道
栈道多修于四川
因为“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江三峡古栈道
在许多关于栈道的传说中
栈道都是借助神力才得以修筑完成的
但是
栈道的修筑确确实实是依靠劳动人民
自身的智慧和勇气所完成的
那么栈道是如何修筑完成的呢
大家看图片
首先在山顶上立一横木
工匠用绳索捆绑住以后悬挂下来
吊在悬崖半空中
在悬崖峭壁上凿出方洞
上中下三层
上面一层插入木板或石条的一端
另一端悬空
上面在铺上木板或石板供人行走
下面两层做支撑
也可以中间一层铺木板或石板
下层支撑
上层搭棚
好了
栈道修筑完毕
大家是不是被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勇敢所折服呢
栈道是我国陆路交通的一大奇迹
也是非常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古栈道本身可以进行旅游开发
更重要的是旅游开发时
可以以古为鉴
有意识地使用栈道这种交通设施
增加旅游者的交通乐趣
纤道
这种道路曾经普遍存在于各地的水上交通线
虽然和水路有关
但是却不是属于水路交通
它主要是供纤夫背纤和躲避风浪所用
有修建于岸边的
也有修建于水面的
现今不仅有如浙江萧山 绍兴 的
浙东运河古纤道
还有西南一些地区现在仍在使用的纤道
关隘
关隘多设于山口或路口的交通要道上
往往依凭地理优势而建
从而达到“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的军事防御效果
我国著名的关隘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的山海关 还有嘉峪关 居庸关以及玉门关等
盘山道和石阶路
盘山道的形式
有石阶式
也有平面式
狭窄的盘山道只能通行人或牲畜
宽阔的盘山道可以通行各式车辆
而石阶路在山地交通中应用得更广泛一些
冰雪道
冰雪道路可以通行滑板类交通工具
如雪橇 爬犁等等
也适合行人使用冰鞋或滑雪板
城镇道路
城镇道路中的弄和胡同
现在都已经作为旅游资源在开发
比如西塘的弄堂和北京的胡同
都颇受旅游者欢迎
都颇受旅游者欢迎
五花八门的代步工具
车如流水往速来疾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神行太保一样
略施法术就可以日行几百里
普通人即使不停歇地走上一天
也不过几十里 所以说
人类在先天禀赋上并不是出类拔萃的
然而
人类可以利用工具
来弥补自己在脚力上的先天不足
其中也包括对动物特长的利用
动物
人类最原始的代步工具是那些脚力好
性情又温顺的动物朋友
如马 驴 骡子 骆驼等
其中马是最高级的
清政府曾规定 满族官员
无论文武
出门都要乘马
因此
老北京的大宅门都养有马匹
供出门时骑乘
马虽好用
但是却不是寻常老百姓都能养得起的
因此
寻常老百姓的代步工具常用的是毛驴和骡子
毛驴成本最低
生命力旺盛
对饲料也不挑剔
因此深受“草根阶层”所喜爱
咱们大家熟知的新疆民间故事中的阿凡提
以及汉族八仙故事中的张果老
都是骑着毛驴的形象给人以亲近之感
骡子是马和驴的后代
遗传了马的高大有力以及毛驴的温顺
因此也比较受老百姓的喜爱
但骡子的费用要比毛驴贵一些
骆驼也是一种原始的代步工具
提起骆驼
大家马上会想到沙漠
其实
骆驼并不仅仅局限于
在沙漠地区作为代步工具
很多地方也都比较常见
比如在清代初年
北京就有一些官员是骑着骆驼上朝的
狗作为代步工具
是和“爬犁”紧密相关的
说到这里
给大家猜个东北民间的谜语
谜面是 什么车没有轱辘
大家能猜出来么
对 就是“爬犁”
狗拉爬犁可以在冰雪地上畅通无阻
车辆
传说是黄帝发明了车
在大战蚩尤的时候
黄帝就是驾着指南车
来战胜蚩尤的漫天迷雾的
车有由人类自己来牵拉的
也有用牲畜牵拉的
再后来又出现了由机器牵引的
车辆有独轮车 两轮车和三轮车几种
独轮车
一般独轮车是由人来牵拉的
而独轮车在各地叫法也不一样
有叫小车的
也有叫羊角车的
还有叫鸡公车等等
独轮车适用范围比较广
山地平原均可使用
两轮车
两轮车则大多数是由牲畜牵拉的
如之前咱们说的蒙古族的勒勒车
陕西等地的硬辕车
旧时北京的马拉轿车等等
近代的黄包车以及现代的自行车也属于两轮车
三轮车
三轮车属人力车
有载人载货两种
轿子
轿子是中国一种独特的交通工具
而且历史悠久
最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轿子的雏形
步舆 到了唐代有所改进叫做肩舆
到了北宋就近似于后来的轿子了
轿子有官轿和民轿之分
顾名思义
官轿就是官员出行时候使用的交通工具
而民轿则是民间老百姓所使用的交通工具
官轿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
轿子的颜色 帷幕所用的布料 装饰物的种类
以及轿夫的数量等等
都因乘轿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不同
或者说
这些都是乘轿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而民轿则种类繁多
大小不一
有二人抬 四人抬 六人抬和八人抬之分
当然
八人抬的轿子是最高档的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八抬大轿”
火车
火车等机动车的出现
可以说是中国交通史上的巨大变革
而在火车刚刚传入中国的末代王朝
清朝的时候
发生了不少耐人寻味的“怪事”
其中之一就是有关慈禧太后和火车的故事
1888年
李鸿章献给了慈禧太后一列五节车厢的小火车
然而 慈禧太后觉得火车的声音太大
害怕会震坏了皇城的风水
而且让火车司机坐在她的前面
是她所不能容忍的
于是慈禧太后下令
火车由太监们在前面用黄绒绳牵引
铁路两旁依然是气派的皇家仪仗队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
好了我们今天讲解的内容就到这里
各位同学再见!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