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三章 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消费——生产民俗 >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课开始
我们进入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消费
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出于有序生产的需要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经验
生产技术 甚至与之相关的生产仪式
这一切便是我们所说的生产民俗
而这种生产民俗一旦定型
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如服饰民俗 饮食民俗
居住民俗 交通民俗等
甚至还会影响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和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
可以说
人类社会的各种民俗事项
都是在生产民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失去了对生产民俗的研究
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其他民俗
今天我们首先来了解
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生产民俗
是指一个国家 民族的特定地区
社会群体中的大众
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 享用
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
它主要包括
农业民俗 狩猎 游牧和渔业民俗
工匠民俗和商业民俗等
生产民俗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生而形成
并且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改进
生产技术的进步
及对自然依赖程度的逐渐降低而不断演进
我国的自然条件
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域差异很大
由于不同生产类型的生产对象
生产工具 作业方法 产品等不同
因而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习俗
例如
农业民族与狩猎民族
在生产方式上是迥然不同的
这种不同
不仅会影响到衣食住行
同时也会影响到岁时节日 人生仪礼
甚至宗教信仰
那么 生产民俗又有哪些特征呢
我国生产民俗包含的地域广阔
内容丰富 历史悠久
具有东方农业文化特色
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主要特征首先表现为地域性
生产民俗实际上就是
带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点的地域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千变万化
差异很大
生产民俗因此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在我国
由于气候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带性
自北而南 自西而东
干湿冷热状况不同
因而土壤与植被也呈明显的地带性差异
以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为界
其东南部是季风区
以农业种植为主
农业民俗明显
其西北部是非季风区
自然景观以草原与沙漠为代表
以牧业为主 牧业民俗明显
此外 秦岭至淮河一线
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南北独立分界线
这条线以北是旱地区
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
主要的糖料作物是甜菜
以南是水田区
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主要的糖料作物是甘蔗
人们平常所说的
北麦南稻 南蔗北菜
正是这种地域性差异的真实写照
反映在农业民俗上
作物种类 耕作方式 耕作制度
生产工具和信仰禁忌等方面
自然也存在差别
生产民俗的第二个特征是季节性
人与自然斗争
又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
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
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例如 我国古人最早过的是游牧生活
以狩猎为主
至尧帝时期才逐渐具有农业社会的雏形
随着古人逐渐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
慢慢的积累了不少经验
总结出了春播 夏长 秋收 冬藏等生产规律
自古民以食为天
讲的就是要依据天时 遵循规律
由此衍生 细分的二十四节气
成为古代指导农时的历法
正如《鬼谷子·持枢·全篇》所述
“持枢 谓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天之正也 不可干而逆之
逆之者 虽成必败”
所谓持枢
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
控制事物的规律
比如春季耕种 夏季生成
秋季收割 冬季储藏
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
不可悖反这一自然规律而倒行逆施
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
即使成功一时 也终究必败
生产民俗的第三个特征是功能性
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
人类依赖物质生产得以生存
物质生产依靠人类的劳动得以实现
生产民俗首先要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
脱离这个需求的生产民俗是不存在的
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
因此
伴随物质生产存在的一系列生产民俗现象
主要是为了生产活动的顺利
物质生产的丰收
体现着强烈的功利性目的
尽管一些生产民俗源于娱神 娱人的需要
但最终目的在于庆祝丰收的同时
希望来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 六亩兴旺
从技术过程到人文仪式
从时序 节令到节日娱乐
从占天象 测农事到祈福禳灾
从禁忌到信仰
无不寄托着人们对生产顺利的渴望与希求
生产民俗的第四个特征是科学性
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
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
感受和思考的结果
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例如 《吕氏春秋·十二纪》
系统地介绍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天象规律
物候特征 生产程序
以及应当分别注意的诸多事项
其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
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例如 孟春之月
要祭祀山林川泽之神
所献祭品不得用雌性禽兽
当月还禁止伐树
不得毁坏鸟巢
不得杀害怀孕的动物和幼小动物
不得取禽类的卵
仲春之月
禁止破坏水源
也禁止焚烧山林
季春之月
禁止用弓箭 网罗
毒药等各种形式猎杀禽兽
也不许伐取桑树和柘树
此外 还有孟夏之月不许进行大规模的围猎
仲夏之月不允许烧炭
季夏之月禁止砍伐山林等规定
我们在总结中国民俗文化
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时
不应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习俗构成
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
不仅标志着我国民族的历史成就
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