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在线视频

下一节:课程讨论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课开始我们进入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奏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

又被称为“传统节日”

主要是指与天时 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不同的节日

有不同的民俗活动

并以年度为周期

循环往复

周而复始

岁时节日是我国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古代信仰文化的一种遗留

同时

也反映了我国民众张弛有度

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

那么 岁时节日是怎样形成的呢?

下面我们就从源头进行探寻

岁时节日的形成

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是具有相对固定的节期

并且这些节期与天文历法

节令 农业生产安排相关

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这些活动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人们趋吉避祸的主观需求

节期的选择 节俗活动的形成与发展

显示出自然规律对人类生活的制约

是人对自然的适应能力与把握

具体而言

岁时节日的产生主要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历法节气

岁时节日民俗的最初形成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

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古代天文 历法知识

直接导致了岁时节日民俗的形成

岁时节日

大多来自旧历的岁时节令

岁时

源于古代的历法

节令源于古代的季节气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

自古以农为本

以农立国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原始农业已经出现

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

春播 夏耘 秋收 冬藏

周而复始

年复一年

因此

农业生产要求掌握准确的农事季节

而在上古时期

人们还没有完善的历法与计时工具

只能依靠对天象 气象 物象的观赏来决定农时

指导生产

安排生活

即所谓“观象授时”

在观察中

人们首先发现了“七曜” “二十八宿”

它们与人的生产 生活关系最为密切

“七曜”即日 月与金 木 水 火 土五大行星

二十八宿

则是在黄道 赤道附近

由恒星组成的二十八个星区

人们以它为坐标

观测日 月 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对天象的观测与记录

使古人对天象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有了越来越丰富的认识

古人通过对日 月运行规律的观察

逐渐明确了时间观念

日出日落为一天

月盈月亏为一月

谷物由播种到成熟为一年

进而形成了一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

纪年 纪月 纪日 纪时方法

由此构成了岁时节日的计算基础

历法发明以后

人们继续以天象 物候来检验历法的准确度

并不断地进行充实完善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四季

气温 降雨 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以指导农业生产

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二十四等分

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实际上是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定出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观上反映了四季中天象 物候的变化

成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安排生产生活的主要依据

节气虽然不等于节日

但节气使一批“常日”被特别地突显出来

为节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如立春 清明 夏至 冬至

与后来形成的有关节日关系非常密切

特别是“清明”

后来从节气演变成为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岁时节日与历日节气关系十分密切

但历日节气本身并非节日

只是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提

节日的形成还必须有一定的风俗为其内容

影响岁时节日产生的第二个因素是

自然崇拜

早期的人类

总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离开来

并因无法驾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

都当作一种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

由此产生了对天 地 日 月 星辰

雷 电 水 火 山 石

雷 电 水 火 山 石

等自然物的崇拜

古人对日月星辰的崇拜起源很早

殷人对日神有朝夕迎送的礼拜仪式

周人改为定期祭祀

这种原始的祭月拜星活动

与后来中秋赏月

七夕拜星习俗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此外 “农者

天下之大本”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农作物根植于土壤之中

因此

土地神崇拜在原始崇拜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称祭祀土地神为“社祀”

殷商时期

对土地的祭祀已相当普遍

殷墟甲骨文中有许多祭祀“亳土”的卜辞

二月二日土地神生日

又称社日或社王节

主要民俗活动是祭祀土地神

祈求农业丰收

影响岁时节日产生的第三个 因素是

灵魂崇拜

古人相信人有灵魂

人死后肉体不复存在

灵魂却不消失

灵魂具有超人的能力

可以变化形态

暗中对人起作用

生前为善者,死后亦成善鬼

家中的尊长逝世后

能成为家族或家庭的保护神

因此受到后人的隆重祭祀

这便是上古的祖先崇拜

殷周时期

祖先崇拜的祭祀相当普遍

祖庙建筑名目繁多

春秋战国以后

儒家伦理文化又给原始的祖先崇拜增添了新的动力

“事死如事生” “慎终追远”

逐渐成为中国广大民众社会生活的伦理原则

汉代以后

岁节祭祖已经成为定例

节日中的祭祖习俗

使血亲家族内部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

成为中国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 中元节和寒衣节

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

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

所以又叫三“鬼节”

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

勉励后人之意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

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

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除了善灵和祖灵以外

人们认为,那些死于非命

中道而夭的非正常死亡者

死后会变成恶鬼

加害于人

为了使厉鬼不害人

古人想出了种种办法 或敬而远之

或退而避之 或者 驱而赶之

七月十五于旷野水边燃放河灯

焚香化纸 设馔施粥

为的是安抚各路孤魂野鬼

使其有所归而不为厉

上巳日河边洗浴 重九登高

这些习俗都有避邪消灾之意

至于年节燃放爆竹 更换桃符等风俗

则都是对鬼魅的一种强力驱除

显示出人的护生态度

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各种迷信 禁忌 巫术观念

密切相关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上古时代

当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奥妙

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

便产生了许多禁忌和迷信观念

体现在节日中

便形成许多禁忌习俗

诸如初一忌杀鸡 寒食禁火 清明忌不戴柳

二月二“龙抬头”日闺中忌动针线

冬至 腊八忌住娘家

年节忌打碎器物 忌倒垃圾 忌烛火熄灭

忌说不吉利语

这类禁忌迷信是一种消极防范手段

反映了人们趋吉避祸的愿望

与此同时

还伴以各种禳灾 祛邪等巫术手段

希求达到求吉免祸的目的

所以 迷信 禁忌 巫术既是传统节俗产生的土壤

也是传统节俗内容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

原始信仰是岁节日产生的沃土和温床那么

祈望人寿年丰则是岁时节日的人生寄托

是节俗形成的原发性动因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中国民俗文化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群体行为取向的传承——民俗概述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2.4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2.5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第三章 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消费——生产民俗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五章 五味俱全的生活——饮食民俗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六章 华美背后的文化意蕴——服饰民俗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七章 多姿多彩的家园——居住建筑民俗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八章 路途中的平安祈愿——交通民俗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九章 注入生活的快乐元素——游艺民俗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十章 敬天地,泣鬼神——中国民间信仰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