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课我们接着来介绍
二 丧葬方式
灵魂不灭的幻想
在传统社会中
丧葬方式因各地自然环境不同
各时代的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及文化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通过形形色色的落葬方式
可以清晰地看到灵魂不灭观念的顽强存在
不同的丧葬形态
事实上隐含着人们对于逝去
灵魂不同的处置方式
(1)让逝者回归大自然属于此类的有
土葬 水葬 天葬 树葬等
土葬是指遗体不入棺椁
以白布缠身或是裹上草席直接埋入土中
土葬是受“入土为安”
“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
强化了人们死后重归泥土的意识
回 苗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流行土葬
如回族认为人是由土造化而成的
死后仍归回于土
主张速葬 入土为安 越快越好
一般不超过3天
藏族丧葬中土葬则是安葬方式中
最低等的一种
一般对患有麻疯
天花等传染病的人
及强盗 杀人犯死后才使用土葬
这样是为杜绝瘟疫的流行
惩罚坏人的罪过
②水葬
水葬属于比较古老的原始安葬方式
即将遗体或骨灰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
许多神话都把水和神明 幸福
美好 不朽连在一起
加之水葬者大都依大河大江而居
这就为水葬提供了外部条件
这种葬法在康藏地区比较常见
③天葬主要流行于部分藏族地区
将遗体运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等鸟类吞食
以示灵魂升天
天葬有固定的场所
有专职的天葬师
藏族推崇天葬
其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
认为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
与陈旧的躯体进行分离
我国羌族 普米族 土族等民族中也有天葬习俗
④树葬树葬在中国东北和西南的
少数民族地区颇为常见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
它的主要形式是把遗体置于大树上
任其风化
因此也称“风葬” “挂葬”等
树葬是树居的反映
因此 树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的遗存
以上这一类丧葬方式的主导意识
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人的肉体
和灵魂均来自自然万物
肉体停止呼吸之后
只有重新回归自然
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才能使灵魂获得永生
此外 还有第二类丧葬方式
则是要保存遗体
以求灵魂不死
①墓葬墓葬是我国历代较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
遗体入棺
然后葬入建造好的墓窟之中
目的是通过保存遗体
实现灵魂不灭
死者地位越高 经济条件越好
棺木及墓室也就越考究
②塔葬适用于僧侣阶层
是将有名望的活佛 喇嘛 高僧的遗体
置于灵塔之内的安葬方式
塔葬有两种形式
一是将遗体风干 脱水
用各种香料和药物处理后置于塔内
以作永久保存
这样的塔称为灵塔
二是将遗体焚烧
把骨灰置于塔内安葬
一般僧侣多采用此种安葬方式
③悬棺葬这种葬法
这种葬法是将放有遗体的木棺
悬置于面临江河的悬崖峭壁上
有让灵魂随水逝去之意
悬棺葬分布地域很广
在四川 重庆 云南 贵州 广西
福建 台湾 湖北 湖南 江西等省区
均有此种葬俗
悬棺葬反映的宗教观念主要是祖先崇拜
为使祖先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
因此葬法上要尽量避免野兽
和其他人为等因素的伤害
悬棺葬于临江面水的高崖绝壁
人迹罕至 野兽也难侵害
正符合人们的期望
以上这类丧葬方式
无论是将遗体送回自然
还是想尽方法保存遗体
都是基于人的肉体和灵魂同一的观念
既然期望灵魂不灭
对遗体的处置也就格外小心谨慎
(3)弃其朽肉
让灵魂脱离遗体而再生
①火葬火葬是用火焚化遗体
将骨灰下葬的安葬方式
最初 火葬多流行于少数民族
例如羌 突厥 契丹等族
佛教传入我国后
佛教僧侣死后多采取火葬方式
影响到了佛教信徒
并进一步影响到民间
以至皇室成员也有火葬者
但是这种葬式与儒家的伦理道德
及仪式规范相悖
遭到了传统士大夫的反对
历朝历代屡有禁止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这一习俗于近世被日益广泛地采用
②瓮葬
瓮葬是在亲人死后
将其遗体埋入土中 待其腐烂后
将骨头取出放入坛子或瓦瓮中重新埋葬
也称“二次葬” “拾骨葬”
流行于闽南人 客家族群
南方部份少数民族地区
这种葬仪与移民文化有关
迁徙者可将先人遗骨带回故乡
或新的居住地
例如客家人本为中原居民
后因躲避战乱而不断南迁
他们不论迁往何处
必由男子用陶罐装上祖先遗骨同行
待定居后再择地另行安葬
以免远徙他方
无法返回故里祭坟
这第三类葬法
反映的意识与前两种不同
认为肉体与灵魂可以分离
人死之后 须将遗体焚毁或等其腐烂
灵魂才能脱离其原先的附着物
获得再生的机会
我国古代无论官民均十分重视丧葬仪礼
之所以如此
除了普遍存在的灵魂不灭观念外
儒家孝道和先人荫庇后代
之类思想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丧礼是否办得隆重和符合旧规
既是衡量子孙尽孝与否的标志
又对能否获得祖先荫庇
使家道昌隆具有重要意义
舆论 习俗的压力和免祸求福的动机
使丧葬仪礼有愈益复杂铺张的趋势
当然 我们不能一概否认在种种丧葬仪式中
也贯穿着逝者亲属对逝者的真诚怀念
以及与这种怀念混杂着的既恐惧又有所求的复杂情感
历代许多有识之士包括一些君王
坚决反对厚葬 主张简化丧事
并且身体力行
当然
他们的薄葬主张除了
具有一些墨家生死观之外
主要还是担忧厚葬会引起盗墓
死后不得安宁
古代一些帝王也规定了节制丧葬的方法
发诏令明确规定禁止厚葬
例如
唐太宗认为厚葬风俗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是一种陋习 应当革除
发诏下令对违反薄葬者治罪
唐太宗等帝王在丧葬风俗方面兴利除弊
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积极意义
是值得肯定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厚养薄葬”
“丧事从简”的观念
现在已越来越深入人心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