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六章 华美背后的文化意蕴——服饰民俗 >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课我们来介绍隋唐时期的服饰民俗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
高度发展的历史时期
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
两个漫长时期后的大一统皇朝
所谓“盛世华衣”
稳定的社会环境
开放的社会风气
民族的不断融合
使隋唐服饰带有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特征
这一时期服饰民俗的发展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制等级森严
隋唐的冠服制度基本上
承继了汉魏服制并且有所发展
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创新
主要是将常服也就是便服
纳入到等级化的服饰序列
用常服来标示等级集团
区分社会阶层角色
隋朝初建
隋文帝就制定《衣服令》
规定皇帝 皇太子 百官的服制
并且首次规定了皇室
及各个职级官员的常服服色
这些服饰制度的制定
使得男子的冠服和常服
由等级化转换为制度化 常态化
虽然由于隋王朝的覆灭
这些服饰制度未能得以完全实现
但是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强力推动
终于完成了常服的制度化
由于唐王朝历代帝王
强力推行服饰等级的制度化
因而唐代社会各阶层
或集团服饰的等级区分非常严格
主要通过服色 革带和所佩的鱼符
来区别尊卑
唐代服色“差等”极为明显
普遍具有贵黄尚紫
混绿贱白的服饰审美心理
服饰的等级性以致当时
常以服饰来代表等级
如“白衣”指平民百姓
“青袍”是低品级小官
“紫袍”是贵族
“皂衣抹额”是军人
鱼符可谓是中国最早的“身份证”
革带
即按官员品级的不同
分别有玉 金 银 铜等不同装饰的皮革制腰带
鱼符可谓是中国最早的身份证
为官员特有
材质因官阶高低而有黄金
银质和铜质的不同
有“附身鱼符者 以明贵贱”之说
服饰的等级性
是封建社会服饰制度的本质之一
无论是那一个封建王朝
对于其赖以生存的等级制度的维护
都是高度自觉和不遗余力的
唐王朝也是如此
隋唐时期
百废待兴
百废待兴
官吏民众 士农工商
各阶层的常服处于一种
无制度的混乱状态
而这种混乱状态影响了
“贵贱有节”的高卑之序
混淆了身份归属和角色定位
严格的服饰等级使不同层次
不同职业的人变得有所区别
以期各安其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唐初统治者对于服饰等级的重视
也是一种服饰文化自觉
2.服饰样式丰繁
隋唐时期纺织手工业空前发达
特别是在唐朝盛世时
无论在织造技术或是图案纹样上
都达到前人所无法比拟的水平
丝绸更是以图案精美
色彩艳丽而闻名于世
这些都为服饰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男子服饰
隋唐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
对襟汉服的基础上
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幞头
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幞头
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
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
也称乌纱
俗称为乌纱帽
隋唐男子服装以圆领袍衫为主
除祭祀典礼外
平时都普遍穿着
正式的袍衫不开衩
膝下用一整幅布接成一圈横襕
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上衣下裳制
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
因此又称为“襕衫”或“襕袍”
这种服装延续了唐 五代 宋 明
并对日本
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
男子在袍衫之内
一般还会穿一件“半臂”
半臂是来源于胡服的元素
顾名思义即短袖或无袖上衣
腰下接襕
形似短裙
隋代半臂流行于宫廷内
初唐半臂更为普及
男 女都可以穿用
不仅列为宫廷常服
同时也传至民间
敦煌莫高窟116窟
清晰地描绘了男子穿在袍内的
暗红带碧襕的半臂衣
(2)女子服饰
隋唐时期的女子服饰
可谓中国服饰文化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其冠服之丰美华丽
妆饰之奇异纷繁
都令人目不暇接
隋唐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
大多以上身着襦 袄 衫
下身束裙子
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的形式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
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
下着紧身长裙
裙腰高系
一般都在腰部以上
有的甚至系在腋下
并以丝带系扎
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隋唐女服也流行半臂
一般穿在襦裙的外面
此外
隋唐女服还多用披帛
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
上面印画图纹
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
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
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走起路来
随着手臂的摆动而飘舞
非常美观
从大量图像来看
唐代妇女在各种场合
如劳动 娱乐或出行
都喜用披帛作为装饰
中唐之后的襦裙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
其它没有太大变化
张萱代表作《捣练图》
描绘了唐代妇女劳作的情景
图中妇女都穿短襦长裙
衣袖窄小
肩上搭有披帛
是典型的盛唐样式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最典型的表现
是反映在女性服饰上的
唐代胡风盛行
女着男装成为时尚
《虢国夫人游春图》
描绘了唐玄宗时代
显赫一时的皇亲
杨氏姊妹出行游春的情景
其中就有穿着男装的贵妇与仕女
反映出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
可见唐代对妇女的束缚
明显小于其它封建王朝
盛唐以后
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
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到了中晚唐时期
这种特点更加明显
3. 汉胡融汇
隋唐政策开放
对外交往频繁
社会风气非常开放
在服饰上也有所体现
服装的汉胡融汇
隋唐达到了高峰
特别是唐朝长安有许多少数民族
和外国使臣
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
胡姬 胡舞等作为社会流行的娱乐方式
对人们的生活和服饰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例如
从众多传世图画中可以看出
隋唐男子的圆领袍衫
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穿法
袍子前面的一层衣襟自然松开垂下
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
这正是源自对胡服的仿效
此外
民间妇女也纷纷效仿胡服 胡妆
其中
回鹘族的服装
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
广为流行
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类似男子的长袍
翻领 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
下长曳地
颜色以暖色调为主
尤喜用红色
穿着这种服装
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发髻
称为“回鹘髻”
此外
这一时期
胡帽 蛮靴也大为流行
充分体现了汉胡融汇的时代特点
隋唐服饰在中国传统服饰发展中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谓承前
就是它将魏晋时期服饰美的形式
传承下来
并以法令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
所谓启后
是指其对后世影响颇深
到了宋代
百官的朝服 公服还大多继承隋唐的
衣冠制度
士人服饰更是一脉相承
民间的大部分服饰民俗也继承于隋唐
到现在
还有一些邻国把唐朝的服饰
作为他们的礼服
例如越南 日本 朝鲜等
因此
唐朝的服饰文化不但在我国历史上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甚至美国还把华人聚居的地方
叫做“唐人街”
由此可见唐朝服饰的影响力之大
流传之广
只是因为宋代理学的兴起
礼法制度越来越严密
妇女的服饰
妆容又变的保守起来
穿胡服 扮男装等唐代的风俗
也基本消失了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