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同学大家好
本次课我们来介绍人生谢幕的挽歌
丧葬仪礼
人生如戏
诞生仪礼是序幕
结婚仪礼是高潮
丧葬仪礼是谢幕
自古以来受“祖先崇拜”
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们普遍把丧葬看作一件大事
历代都制定了纷繁复杂的仪礼
都包含着共同的主题
表达对于逝者的哀悼
怀念逝者生前的功德
超度逝者的灵魂
使其得以安息
通过祭祀 免除对逝者的害怕
寄托对逝者的美好祝福
《仪礼》和《礼记》中对丧葬仪礼的记述
分别占到两书30%和26%的篇幅
可见丧葬仪礼在儒家行礼治的
政治理想中所占的分量
而这些基本规定在其后的
两千余年中为历代承袭
从帝王权贵到庶民百姓无不遵循
丧葬仪礼所提供的不仅仅是
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
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社会政治 经济 生产 生活 风俗 宗教
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所以丧葬仪礼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
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
绝大部分人都不认为死是生命的终结
而把它看成是人生旅程的一种转换
即从“阳世”转换到了“阴世”
因此 人从死去的这一刻起
也就意味着踏上了新旅途
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
一 丧葬仪式 人生旅途的转换
从死亡到丧葬的仪礼
就是以此种观念为出发点
葬礼被看作是将逝者的灵魂
送往阴间世界必经的手续
中国古代的丧葬仪礼
主要是由《周礼》来确立的
历代虽然有所变化
但基本内容和方式没有大的改动
其基本精神依旧是儒家的孝道和忠道
因此对后世制定丧葬仪礼规范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丧葬仪礼环节异常繁杂
也因地区 时代和社会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
下面我们对这些繁复的仪式做概括的介绍
(1)初终招魂
初终是指弥留之际
当确定死者已停止呼吸
守在四周的亲属便开始哭泣
拉开丧葬仪礼的大幕
有的地区 此时要上屋顶揭去一片瓦
以便于逝者顺利地走上升天之道
古人认为
初死者只是灵魂脱离身体
如果能够招回魂魄便能起死回生
因此 人死后要举行招魂仪式
古礼称为“复”
招魂者要登上屋顶
一边挥动死者生前所穿衣服
一边呼叫死者的名字
希望死者的灵魂能回来
使其复活 有挽留死者的意味
若死者未苏醒 便开始正式办理丧事
(2)报丧吊唁
报丧是将家人死讯通传亲友
形式为口头或书面
丧家也可在自家门外贴上
表示丧事的白纸或黄表纸周知街坊四邻
报丧之人通常不得进入别人家门
同时 丧家要设奠
搭设灵堂 摆上供品 缀挂挽联 点上长明灯
丧家出嫁的女儿和在外的家人接到消息后
必须尽快赶回治丧 服丧
不得有半点耽搁
故称“奔丧”
前来吊丧的人与丧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同
吊唁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较为亲近的人通常以哭泣表达悲痛
而关系普通的人只来吊唁慰问
吊唁时 有主事司仪
宾客行跪拜礼或“立奠”礼
家属跪谢
现在的吊唁仪式多表现为向遗体告别
鞠躬默哀
(3)入殓出殡
入殓又叫入棺
就是将遗体移入棺木
入殓的时间
有死后三天 七天入殓者
也有死后当天入殓的
入殓结束后
子女跪立棺头
其他亲戚围棺痛哭 从此阴阳两隔
出殡是将灵柩下葬到墓地中
所谓“人土为安”
这是葬礼的最后程序
出殡时 首先是起灵
孝男孝女大哭跪拜
烧纸钱 出棺木 撤去灵堂
出到村外十字路口时
要将灵前烧纸用的老盆摔破
以让死者早超生 少受罪
摔盆者必须是长子
若长子已殁 则由次子继之
这是 象征着家庭继承人的地位
棺木下葬后 封墓加土
焚化纸扎 并作最后的祭奠
(4)做七烧百
死者入土安葬后的礼仪风俗
主要有做七烧百 年节祭拜等
做七是从人去世那天算起
每七日一祭 直至七七
目的是超度亡魂
许多地区比较重视头七和五七
烧百是死者去世后
第一百天举行的祭奠活动
有的地方要求孝子守孝百日
百日之内要闭门谢客 不问世事
百日后出门的首要任务就是叩谢亲朋
随着时间的推移
祭奠的次数越来越少
隆重程度也越来越低
满三年后
祭祀死者的特殊仪式基本取消
只进行以五和十为单位的
周年祭祀及一般的年节祭祀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下次课我们继续介绍丧葬方式
同学们再见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