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在线视频

下一节:课程讨论

返回《中国民俗文化赏析》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课我们来了解清明节的节俗

与文化传承

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清明节与端午节

春节 中秋节并称为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随着时代的前行

清明节不断衍生出一些

新习俗 新风尚

具有更加丰富深厚的

文化蕴涵和现实意义

2006年5月

“清明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本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

万物生长此时

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

为有清明节兼具节日与节气双重身份

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

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但是

清明作为节日

与传统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主要反映物候变化

时令顺序

而清明节作为节日则有丰富的民俗活动

和特殊的纪念意义

这种标志物候变化

教促春耕的节气

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呢

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时间为冬至后105天

也就是在清明前一两天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

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

祭扫坟墓

寒食节起源很早

传说是在春秋时代

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其实

从历史的实际来看

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

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

原始社会

先民们钻木取火

火种来之不易

每到初春季节

气候干燥

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

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

即是“禁火”

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

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

谓之“改火”或“请新火”

改火时

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

相沿成习

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

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即为“寒食”

故而得名“寒食节”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逐渐两者就合而为一

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之日不动烟火

只吃冷食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

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

主要风俗是踏青 祓禊

也就是临河洗浴

以祈福消灾

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

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大约从唐代开始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

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由于清明上墓都要到郊外去

在哀悼祖先之余

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郊游踏青

也算是节哀自重

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因此

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清明节有许多民俗活动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1)扫墓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人们要修整坟墓 培添新土 清除杂草

倾注着浓浓的亲情和无尽的哀思

这一节俗和中华民族重视孝道

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相连

时至今日

清明节祭拜祖先

悼念逝者的习俗仍然盛行

(2)插柳戴柳

柳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

无论插在哪里

都能生根发芽

快速成长存活 另外柳条柔韧便于插戴

加之人们认为柳树具有驱鬼的作用

所以插柳戴柳的习俗

从唐代之后就开始盛行

宋代《梦粱录》记载:清明交三月

节前两日谓之‘寒食’

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

便是此日

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

名曰‘明眼’

凡官民不论小大家

子女未冠笄者

以此日上头

(3)植树

古有“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前后

春阳照临

春雨飞洒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成长快

因此

自古以来

我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俗

一直流传至今

(4)娱乐健身

清明节除了禁火 扫墓的习俗之外

还有踏青 荡秋千 放风筝 蹴鞠

打马球 拔河等娱乐健身活动

相传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

为了防止寒食伤身

所以人们需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淡化

生离死别的伤感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

综合与升华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存在于一个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的国度和民族之中

经历千百年世变沧桑而历久弥新

至今受到炎黄子孙的普遍推崇和热情响应

清明节为什么具有经久不衰的无穷魅力呢

正因为清明节具有

丰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和广泛深刻的社会影响力

(1) 慎终追远 明德归厚

清明节祭祖扫墓

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

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

忠孝文化传统之间

有着深刻的联系

而这种文化传统

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

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

民间根基

长期以来

清明节祭奠的主要对象

是离世的亲人和祖先

通过扫墓 祭祖

寄托祭祀者对逝去亲人的亲情

哀思和对祖先的敬畏

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

饮水不忘掘井人

祭奠的对象扩展到

先烈英杰 先贤名士

清明节时学校会组织青少年

到烈士陵园或墓地扫墓

到英杰纪念碑 纪念馆

故居 遗迹瞻仰献花

举行入队 入团 成年礼等仪式

站在墓碑前

就是在接受先烈们的鞭策

接受革命的洗礼

从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

这是非常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

对祖先的家族性私祭发展

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

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

炎帝的群体性公祭

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

薪火相传的精神

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祭轩辕黄帝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活动

每年清明

在黄帝陵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

海内外华人到此聚集

在庄严神圣的祭典中

找到了灵魂的故园

同时传达出了炎黄子孙寻根问祖

企盼民族复兴 祖国富强的共同心愿

无论是国家公祭

还是民间的扫墓上坟

都在庄重地对先人

先祖送上一份思念和敬意

这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

年年轮回

代代传承

构成了人们

珍惜现世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

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

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在祭奠与追思中

孕育我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这便是清明节的文化精髓

(2)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了悲伤

与欢娱双重元素的节日

既有缅怀逝去亲人的悲痛泪水

又有踏青嬉戏的欢颜

由于清明上墓要到郊外去

人们在悼念祖先之余

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赏春

正是节哀自重

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

能更充分地享受到了

节日的心灵滋养和别样的情趣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的豁达心态

并达到了提升

精神层次和生活质量的美好愿望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

此时天清地明

到处生机勃勃

人们远足踏青

亲近自然

可谓顺应天时

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

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

有益于身心健康

所以

扫墓与踏青融为一体

使清明节被赋予了

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

如今

人们又把传统的清明踏青郊游和插柳

发展为包括植树造林

环境保护在内的

人与自然和谐的节日活动

从插柳留春到植树留春

越发向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迈进

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

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

过清明节

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

和认同的过程

和认同的过程

通过清明节扫墓祭祀等形式

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

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

对血脉责任的认同

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传承

万载永续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同学们再见!

中国民俗文化赏析课程列表:

第一章 群体行为取向的传承——民俗概述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2.4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2.5成年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第三章 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消费——生产民俗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四章 张驰有度的生活节律——岁时节日民俗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五章 五味俱全的生活——饮食民俗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六章 华美背后的文化意蕴——服饰民俗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七章 多姿多彩的家园——居住建筑民俗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八章 路途中的平安祈愿——交通民俗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第九章 注入生活的快乐元素——游艺民俗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第十章 敬天地,泣鬼神——中国民间信仰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