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七章 多姿多彩的家园——居住建筑民俗 >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同学们大家好
本节课我们介绍其他特殊民居建筑
蒙古包 蒙古包古称穹庐
又称毡帐 帐幕 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
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
一直沿用至今
特指蒙古等民族的传统住房
是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
而创造的一种居所
易于拆装 便于运出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
苫毡 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水泥 土坯 砖瓦
原料非木即毛
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
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
每块高1.3~1.6米 长2.3米左右
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
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
用以安装门板
帐顶留一圆形天窗
以便采光 通风 排烟
夜间或风雨雪天则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直径为3米多
大的可容纳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
可容2千人
蒙古包为避免北风直吹
门一般都朝东或南开
包内摆设
一般是正面放长方矮桌
桌右端放大小衣箱
左边柜橱 水桶 奶桶等家具
包的正中放炉灶
烟筒直通包顶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外观相仿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
周围砌土壁
上用苇草搭盖 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
前者以牲畜驮运
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由于蒙古包不像一般住房那样
有坚实的地基和稳定的墙壁
所以不宜依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蒙古族定居者增多
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
哈萨克 塔吉克等族
在牧民游牧时也住蒙古包
新疆“阿以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处祖国西北地域辽阔
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
人口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
新疆属大陆性气候
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
素有 早穿皮袄午穿纱
晚围火炉吃西瓜的说法
所以这里的建筑
必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深刻影响
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阿以旺”是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
一种常见民居建筑形式
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所谓“阿以旺”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大厅
这种房屋连成一片
庭院在四周
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
又称“夏室”
有起居 会客等多种用途
后室称“冬室”
是卧室
通常不开窗
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
室内设多处壁龛
维吾尔族的住宅一般分前后院
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
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
院中引进渠水
栽种葡萄和杏等果木
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
又可为市场提供鲜葡萄
农家还用土坯块
砌成具有镂空花墙的晾房
供晾晒葡萄干使用
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
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
空间很紧凑
新疆民居的结构虽以土坯墙为主
以满足夏季隔热 冬季防寒的要求
但因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
在构造上存在着若干差别
例如北疆的昌吉 伊犁地区
降雨量较多
民居土坯墙就多用砖石做基础和勒脚
天山南麓的焉耆地下水位高
人们就采用抬高地面的做法
并在基础与墙身结合处
铺一层苇箔做防潮层
以防土坯墙受到水的侵蚀
吐鲁番地区几乎终年无雨
墙体就全用土坯砌筑
用不到砖石基础和勒脚
在建筑装饰方面
多用虚实对比 重点点缀的手法
廊檐彩画 砖雕 木刻以及窗棂花饰
多为花草或几何图形
门窗口多为拱形
色彩则以白色和绿色为主调
表现出伊斯兰教的特有风格
藏地碉房与帐房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
以藏南谷地的碉房和
藏北牧区的帐房和雅鲁藏布江流域
林区的木构建筑最具代表性
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
防风 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
设置天井 天窗等方法
较好地解决了气候 地理等
自然环境中不利因素对生活的影响
达到通风 采暖的效果
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
如拉萨的八廓街民居群
是围绕大昭寺发展起来的
是城镇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
农牧区民居聚落的形成
多以寺院为中心
自由分布 彼此错落
形成不相联属的格局
藏族民居主要有碉房 帐房两大类
碉房是拉萨 日喀则 昌都等
城镇和其周边村庄的土石木结构民居
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碉房建筑材料多为石木
外形端庄稳固
风格古朴粗犷
碉房外墙向上收缩 依山而建
内墙仍保持竖直
碉房一般分两层
以柱计算房间数
底层为牲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
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 卧室 厨房
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
若有第三层
则多做经堂和晒台使用
碉房具有坚实牢固 结构严密
楼角整齐的特点
既利于防风避寒
又便于防盗御敌
帐房是那曲 阿里等
牧区群众的主要居住形式
帐房的平面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
用木棍支撑高2米左右的框架
上覆黑色牦牛毡毯
四周用牛毛绳牵引
固定在地上
帐房正脊留有宽约0.15米
长约1.5米的缝隙供采光和通风
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或土坯
垒成高0.4~0.5米的矮墙
上面堆放青稞 酥油袋和牛粪
帐房内陈设简单
中间置火灶
灶后供佛
四周地上铺以羊皮
供坐卧休憩之用
这种帐房制作简单
拆装灵活
运输方便
是牧区群众为适应逐水草而居
流动性生活方式
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