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国民俗文化赏析 > 第二章 生命的旅程——人生仪礼民俗 >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课我们来学习了解
合二姓之好的婚姻仪礼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
和社会延续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
构成了两性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
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
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生活内容
正是由于其特殊的重要性
婚姻在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被称为
“终身大事”和“礼之本”
与之相适应
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体系化的
繁复严整的婚俗仪礼
这些习俗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的文化积淀
和流变中形成的
其中的某些基本内容仍或多或少地
保留在现代婚姻仪礼的各种形式之中
婚姻作为民俗现象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婚姻形态和婚姻仪礼两个方面
婚姻仪礼的举行以社会认可的婚配关系为前提
因此有必要结合婚姻形态来观察婚姻仪礼
一婚姻形态
男女双方通过结婚而组成一个新的家庭
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
由于男女双方婚前关系 婚配条件
婚后居住及所有的权利义务等有种种不同情况
便呈现为不同的婚姻形态
(1)一般的婚姻形态
婚姻是两性结合 繁衍种族的
根本性文明形式
古人认为男女有别 而后夫妇有义
夫妇有义 而后父子有亲
父子有亲 而后君臣有正
传统社会中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
正是基于这种婚姻形态建立起来的
随着婚姻纽带连接范围的缩小
婚姻仪礼反而趋于繁复
并逐渐形成条文规定
中国以礼为基准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
形成于周朝
相比于此前
这种进步的聘娶婚制
既强调“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又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婚礼程序以及相应的习俗
婚姻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家庭
家族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制约
因此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
普通人都重视婚礼程度的完整进行
实际上反映出“男娶女嫁”
婚后从夫居而建立新家庭的
一整套社会文化规范
《礼记》注疏云
婿曰婚 女曰姻
婚以昏时来迎
女则因之而去
故名婚姻
古人以黄昏为吉时
婚表示男女结亲的美好时辰
女子因知有丈夫
父母因知嫁女
故曰 因
因为都与男与女有关
后来加上“女”字旁
写作婚姻
中国古代迎娶花轿都是在黄昏以后
清代由于实行宵禁
使许多地区将婚礼改为白天进行
此外
相对于传统的婚姻形态
我国民间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婚姻形态
也被认为是合乎婚姻制度基本规范的对象
只是根据家庭生活建立的实际条件
和特别需要而加以变通而已
大体说来主要有
①抢婚
抢婚产生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期
盛行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游牧时代
我国景颇族 傣族 阿昌族 水族中
抢婚曾是婚姻形态的一种
部分彝族 白族 布依族 苗族 黎族 高山族等
也都曾保留过抢婚习俗
抢婚作为一种古老的婚姻形式
最早带有强制性
现在实际上成为象征性的表演
例如 彝族人认为在新人的婚礼中
没有抢亲是不吉利的
只有经过抢亲才会保证
两人日后的生活事事平安
男女双方在婚礼要演出一番男方抢劫
女方抗争的场面
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婚俗节目
②童养婚
童养婚俗称等郎婚
通常是在自家有子嗣之后
买进或抱养贫寒家庭的幼女作为养女
等长大成人与自己的儿子成婚
以避免儿子成年后聘妻的高额彩礼
同时为自家尽早增添无偿劳力
童养婚是我国封建制度下
极端的包办婚姻形态
宋代就开始出现
明清渐成习俗
而且南方比北方更普遍
童养媳在夫家的地位低下 相当于奴婢
③指腹婚
指腹婚也是中国旧时包办婚姻的一种
两家主妇同时怀孕时
父母者便指腹为媒
若所生为一男一女
即结为夫妻 这一婚俗源于南北朝时期
因门第观念严格 士族与庶族互不通婚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士族多相互通婚
指腹婚因此盛行
指腹婚在中国封建社会曾相当流行
目的是为了延续门第之间的平等关系
通过婚姻互相制约
指腹婚和童养婚虽然起因不同
但都具有强制性
都是不顾婚姻当事者的意愿
在他们尚幼小甚至未出世时就定下婚约
都有很大弊端
④冥婚
又称嫁殇婚
是由双方家长作主
将已死的男女结为“鬼夫妻”的婚姻形态
主要是受人死后仍有灵魂这一观念的影响
例如 三国时
曹操的幼子曹冲未婚夭亡后
曹操很痛心
特聘甄氏亡女与曹冲合葬
这种婚姻虽然荒唐
但在中国古代
无论是上层统治者
还是下层民众之中
这一婚俗从未绝迹
它可以给双方家长以心理安慰
⑤入赘婚
民间俗称“招养老女婿” “倒插门”
是女方不出嫁 男从女居的婚姻形态
“赘”是“抵押”的意思
秦汉时期
男方家境贫寒
而无法承担结婚的聘礼
便到女方家上门 以身为质
赘婿地位很低
唐宋时招赘目的发生变化
通常是因为女方家庭没有男性继承人
招进女婿
一可为女方父母养老送终
二可为女方家庭传宗接代
三也能补充女方家庭的劳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倡导男女平等
一夫一妻制
子女姓氏也可双方协商决定
也就没有所谓的入赘了
只是居住地方不同而已
⑥转房婚
这是一种兄亡嫂转嫁给弟
弟亡弟媳转嫁给兄
姐亡妹续嫁姐夫的婚姻形式
古时还有嫡子继承父妾 侄子继承伯叔母等婚例
后来多为同辈份之间的转房
转房婚在古代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中尤为盛行
这类婚俗就连奉王命和亲的汉族公主
也不能避免
如王昭君出塞和亲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死后
王昭君的继子复株絫继位
想要娶王昭君
昭君上书汉成帝求归
而汉朝廷要求出嫁和亲的公主入乡随俗
昭君只好改嫁新单于
且生两女
现在的鄂伦春 景颇 佤 苗 彝 白 纳西等民族
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这种风俗
转房婚反映了上古婚姻的多妻性质
转房的实质也是一种财产的继承
它可保证死者的妻儿财物不致外流到其他氏族
⑦典妻婚
这是最为典型的仅仅为繁衍后代而形成的婚俗
女子被看作是生育的工具
民间俗称“借妻生子”
男方家庭经济困难
将妻子典当给别人换得金钱
等生育子女后
留下孩子 归还妇人
典妻婚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姻形式
但也要有一定的仪式
通常要经过媒证 订约 送聘 迎娶等环节
这类婚姻早在宋代就有所流行
元代盛行 明清沿袭成俗
《为奴隶的母亲》是作家柔石
写于1930年的一部短篇小说
就是通过对旧社会这种不人道的
“典妻”现象的描写
控诉了封建社会的残酷
⑧不落夫家
新娘结婚后
即返娘家长住
短则一 二年 长则七 八年以上
待怀孕后 才到夫家长住
过稳定的一夫一妻生活
不落夫家期间
新娘仅在年节或农忙时至夫家短住
这类婚俗主要存在于我国广东
广西和福建惠安一带
以及黎族 布依族 壮族 彝族
苗族 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关于这种婚俗的成因
有多种说法
有的说它是母系社会
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婚俗遗存
有的则认为这是出于
当地男子长年外出谋生的特殊需要
不论成因如何
有个事实不容忽视
既在这类婚俗中
女子只有证明自己具有生育能力
才能获得长住夫家的权利
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妻子
此外
这种婚姻方式也与娘家依赖女儿的劳力也有关系
⑨表亲婚
表亲婚是指双方父母是同一血统
出生的兄弟姐妹的婚姻形式
在中国古代婚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位置
尤其在边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
至今仍有存在
例如
土家族 布依族 傈僳族 瑶族 壮族等
都曾有这类婚俗
认为姑家的女儿必须嫁给舅家的儿子
舅家有优先娶外甥女的权利
表亲婚建立在三个民俗传统之上
首先 表亲婚以亲族之间固有的感情为基础
其次 使得亲族在财产继承方面
存在着某种关联
三是姑舅观念
认为舅家娶姑家的女儿为媳妇
是对当年姑姑出嫁的一种赔偿或互换
表亲婚对优生及后代子女的健康
有很大的危害
我国现行婚姻法禁止直系血亲
及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⑩共妻婚
解放前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 生产力低下
历史上西藏的藏族 门巴族 珞巴族等形成了
一妻多夫制的婚姻
中国《婚姻法》给予实行区域自治的西藏
以变通的法律权力
对之前已经形成的一妻多夫
和一夫多妻婚姻关系
凡不主动提出解除婚姻关系者
准予维持
西藏一妻多夫制
是长期以来西藏自然地理环境
和宗教 政治 经济 文化的产物
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借以壮大家庭力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普及
这种传统婚姻形态也会逐渐消亡
以上只是以婚姻家庭观念的差异为依据
为同学们分类略举了
十种较为典型的婚姻形态
这些婚姻形态
就其本质而言
有其相通之处
所以难免有所交叉重叠
除了真正由两情相悦自由恋爱
而发展的婚姻以外
上述种种婚姻形态归根到底
起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
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
好的
本次课就到这里
下次课我们继续介绍
婚姻仪礼程式及其文化内涵
同学们再见
-1.1民俗的概念
--1.1民俗的概念
--课程讨论
-1.1民俗的概念--作业
-1.2民俗的分类
--1.2民俗的分类
--课程讨论
-1.2民俗的分类--作业
-1.3民俗的社会功能
--课程讨论
-1.3民俗的社会功能--作业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课程讨论
-1.4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
--课程讨论
-2.1人生仪礼的含义与功能--作业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
--课程讨论
-2.2人生仪礼民俗的特征--作业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
--课程讨论
-2.3诞生仪礼:生命的期许和祝愿--作业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
--课程讨论
-2.4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上)--作业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
--课程讨论
-2.5成年仪礼:跨入社会的门槛(下)--作业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
--课程讨论
-2.6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上)--作业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
--课程讨论
-2.7婚姻仪礼:合二姓之好(下)--作业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
-2.8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上)--作业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
--课程讨论
-2.9丧葬仪礼:谢幕的挽歌(下)--作业
-章节测试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
--课程讨论
-3.1生产民俗的概念与特征--作业
-3.2农业民俗(上)
--课程讨论
-3.2农业民俗(上)--作业
-3.3农业民俗(下)
--课程讨论
-3.3农业民俗(下)--作业
-3.4狩猎、游牧民俗
--课程讨论
-3.4狩猎、游牧民俗--作业
-3.5中国渔业民俗
--课程讨论
-3.5中国渔业民俗--作业
-3.6中国工匠民俗
-- 3.6中国工匠民俗
--课程讨论
-3.6中国工匠民俗--作业
-3.7中国商业民俗
--课程讨论
-3.7中国商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4.1岁时节日的形成
--课程讨论
-4.1岁时节日的形成--作业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
--课程讨论
-4.2岁时节日的发展与演变--作业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课程讨论
-4.3岁时节日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作业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
--课程讨论
-4.4中国岁时节日的民俗特点--作业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
--课程讨论
-4.5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上)--作业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
--课程讨论
-4.6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下)--作业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
--课程讨论
-4.7元宵节——千门开锁万灯明--作业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
--课程讨论
-4.8清明——寒食东风御杨柳--作业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
--课程讨论
-4.9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上)--作业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
--课程讨论
-4.10端午节——但祈蒲酒话升平(下)--作业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
--课程讨论
-4.11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作业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
--课程讨论
-4.12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
--课程讨论
-5.1 饮食民俗的含义与形成原因--作业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
--课程讨论
-5.2 饮食民俗的构成与特征--作业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3 黄河流域及以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4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
--课程讨论
-5.5长江中上游地区饮食习俗--作业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
--课程讨论
-5.6 岭南地区饮食民俗文化--作业
-5.7 中国酒俗文化
--课程讨论
-5.7 中国酒俗文化--作业
-5.8 中国茶俗文化
--课程讨论
-5.8 中国茶俗文化--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课程讨论
-6.1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作业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6.2中国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
--课程讨论
-6.3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上)--作业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
--课程讨论
-6.4中国服饰形制的奠基——先秦时期(下)--作业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
--课程讨论
-6.5中国传统服饰的定型——秦汉时期--作业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课程讨论
-6.6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异与丰富——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业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
--课程讨论
-6.7中国传统服饰的多元化——隋唐时期--作业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
--课程讨论
-6.8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水岭——宋元时期--作业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
--课程讨论
-6.9中国传统服饰的正统与变异——明清时期--作业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
--课程讨论
-6.10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创新——近现代时期--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
--课程讨论
-7.1 居住建筑民俗的形成--作业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
--课程讨论
-7.2 居住建筑民俗的文化内涵--作业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
--课程讨论
-7.3 民居建筑的结构形式--作业
-7.4北方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4北方民居建筑--作业
-7.5南方居住建筑
--课程讨论
-7.5南方居住建筑--作业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
--课程讨论
-7.6其他特色民居建筑--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程讨论
-8.1交通民俗的产生及其特点--作业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
--课程讨论
-8.2交通民俗的主要类型--作业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
--课程讨论
-8.3影响交通民俗的因素--作业
-8.4陆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4陆路交通民俗--作业
-8.5水路交通民俗
--课程讨论
-8.5水路交通民俗--作业
-章节测试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
--课程讨论
-9.1游艺民俗概述和特点--作业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
--课程讨论
-9.2游艺民俗的分类(上)--作业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
--课程讨论
-9.3游艺民俗的分类(中)--作业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
--课程讨论
-9.4游艺民俗的分类(下)--作业
-9.5特色游艺活动
--课程讨论
-9.5特色游艺活动--作业
-课程讨论
-章节测试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
--课程讨论
-10.1民间信仰的含义及特征--作业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
--课程讨论
-10.2民间信仰的对象(上)--作业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
--课程讨论
-10.3民间信仰的对象(下)--作业
-章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