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  第三章 儒道思想要义 >  3.1.2 从“爱人”到“仁政” >  从“爱人”到“仁政”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从“爱人”到“仁政”在线视频

下一节:“君子”人格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从“爱人”到“仁政”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二 从“爱人”到“仁政”

孔子的“仁”是一整套

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

它的核心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在孔子“仁学”的思想基础上

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提升为一种政治理念

并扩充为包括政治 经济 文化等

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

形成了“仁政”学说

孟子的“仁政”思想

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和“制民恒产”的经济思想

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孟子对孔子的仁学思想

并不是简单的继承

而是对孔子“仁”的学说进行了深化和发展

首先 孟子为“仁”的存在寻找理论依据

强调人的仁爱之心是人天生具有的

与生俱来的

这就是孟子著名的“性善”论

人性的本质是善还是恶

这个抽象的话题

是中国先哲们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

就发生在孟子和他的学生告子之间

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

“性善”论 “性恶”论 “性无善恶”论

三种理论观点

孟子的学生告子提出了

“性无善无不善也”的观点

他认为

人性本质上是没有善良与邪恶之分的

性犹湍水也

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好比急湍的流水

东面决口就向东流 西面决口就向西流

这说明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

对告子“性无善恶”的观点

孟子是不赞成的

孟子认为 人性的本质是善的

他也以水作比喻来反驳告子

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 搏而跃之 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 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 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 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认为

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

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

人性的善 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的 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拍打一下水 水就会飞溅起来

能高过人的额头

阻挡住水 水就会倒流

可以倒流到山上去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

显然不是

水的流向永远是向下的

只有在一定的外界因素的作用下

才会改变它的流向

同样的道理 人的本性生来是善的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下

人才会变坏

孟子的“性善”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它使每一个人都树立起

对自己本性的最基本的认识

那就是相信自己的本质是善良的

这对接受他的“性善”说的人来说

具有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

正是植根于“性善论”

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命题

鼓励人人向善 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

“性善论”还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对当今的青年人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

为他的“仁政”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

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

把同情之心称为“恻隐之心”

或“不忍人之心”

孟子说

恻隐之心 仁也

可见“恻隐之心”

与孔子的“仁”是一致的

“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

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出发点

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认为 所有人性都是共通的

帝王将相和普通百姓

也一样有着“不忍人之心”

正是这种“不忍人之心”

使得他们有了施行“不忍人之政”的可能

所谓“不忍人之政” 也就是“仁政”

孟子说过 “以羊易牛”的故事

有人牵着一头牛走过齐宣王的厅堂

齐宣王看到牛因为害怕而浑身发抖

很是同情

要求去找一头羊来代替牛去祭祀

孟子认为齐宣王身上存在着“不忍人之心”

这正是齐宣王可以施行“仁政”的基础

如果把这种“不忍人之心”

推广到天下百姓身上

就能成就“不忍人之政”

就能造福天下苍生

实现他所谓的“仁政”理想

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民贵君轻”

强调百姓是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力量

孟子说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得乎天子为诸侯 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意思是说 百姓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社稷即国家政权

君主则是次要而又次要的

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拥护 则可以做天子

得到了天子重视的人 可以做诸侯

得到诸侯重视的人 可以做大夫

诸侯国君如果危害了国家政权

就要换掉他

不仅是诸侯国君 就算是天子

如果失去仁义 孟子也认为当杀

齐宣王曾经问孟子

商汤流放夏桀 周武王伐商纣王

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孟子说

贼仁者(残害仁的人)谓之贼

贼义者(残害义的人)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其君也

孟子认为“残贼”仁义的“天子”

像夏桀 商纣之流 就该杀

孟子看到了民心的向背

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

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民本思想出发

孟子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忧”

孟子举例说 周文王的猎场纵横70里

因为与百姓同享

百姓可以进去砍柴 打猎

所以百姓还觉得周文王的猎场太小

而齐宣王的猎场纵横只有40里

但因为禁止百姓入内

百姓如果杀死猎场的麋鹿就按杀人论处

所以百姓认为齐宣王的猎场太大了

同样是猎场

百姓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反应

原因就在于一个是“与民同乐”

另一个则不“与民同乐”而是独乐

孟子说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他不仅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

也要与民同忧

把君与民都放在了相互施与的同等位置上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这两句话后来

被宋代范仲淹发挥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千古名言

孟子的“仁政”思想基础

是“制民之产”的经济思想

孟子认为

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

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孟子说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

所谓“恒产”

是百姓赖以生存的稳固的物质基础

百姓有了“恒产”

才有安家立业的“恒心”

因此 孟子要求

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让老百姓拥有一定的产业

使他们能赡养父母 能养活妻子儿女

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

年成不好的时候也不至于饿死

孟子继承了孔子节用爱人的思想

主张轻徭薄赋 不违农时

这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仁政”的重要内容

孟子的“仁政”学说

在当时来说 具有相当程度的理想色彩

很少有统治者认同或采纳他的主张

据《史记》记载

孟子到梁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

梁惠王认为其学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故而不加采纳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

孟子的“仁政”学说

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

这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

是对我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

对后世中国政治与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文景之治”“昭宣中兴”

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等繁盛局面

都是封建帝王推行仁政的直接结果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课程列表:

第一章 汉字的文化情韵

-1.1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 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1.2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1.3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1.4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1.5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1.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第一章作业

第二章 汉语中的文化魅力

-2.1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2.2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2.3.1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2.3.2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2.4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2.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三章 儒道思想要义

-3.1.1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3.1.2 从“爱人”到“仁政”

--从“爱人”到“仁政”

-3.2.1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3.2.2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3.3.1 对立转化规律

--对立转化规律

-3.3.2 “无用之用”的思想

--“无用之用”的思想

-3.4.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3.4.2 “物我齐一”思想

--“物我齐一”思想

-3.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四章 禅宗的文化智慧

-4.1.1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4.1.2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4.2 《坛经》及其他文献

--《坛经》及其他文献

-4.3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4.4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4.5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4.6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4.7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4.8禅宗与日常人生

--禅宗与日常人生

-4.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五章 唐诗宋词的审美情韵

-5.1 整体观照

--整体观照

-5.2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5.3 物我同一

--物我同一

-5.4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

-5.5 尚意追求

-- 尚意追求

-5.6 趣在高雅

--趣在高雅

-5.7 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

-5.8 志在兼济

--志在兼济

-5.9 情在独善

--情在独善

-5.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六章 明清小说的现实关怀

-6.1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6.2 征史与写实

-- 征史与写实

-6.3 奇幻与象征

--奇幻与象征

-6.4 悲剧与诗意

--悲剧与诗意

-6.5 讽刺与戏谑

--讽刺与戏谑

-6.6 忠义与仁侠

--忠义与仁侠

-6.7 情本与欲望

--情本与欲望

-6.8 自由与叛逆

--自由与叛逆

-6.9 隐逸与虚无

--隐逸与虚无

-6.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七章 古代文学的人性探索

-7.1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7.2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7.3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7.4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7.5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7.6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7.1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八章 近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张扬

-8.1人性的复苏

--人性的复苏

-8.2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8.3深刻的人性反思

--深刻的人性反思

-8.4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8.5人性自由的探索

--人性自由的探索

-8.6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8.7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九章 现代西方文学对人的反思

-9.1前言

--前言

-9.2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9.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9.4人与历史的关系

--人与历史的关系

-9.5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9.6人与科技的关系

--人与科技的关系

-9.7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9.8结语

--结语

-9.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十章 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漫谈

-10.1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2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10.3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10.4“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10.5恨往何处去,爱从何处来?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从“爱人”到“仁政”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