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  第九章 现代西方文学对人的反思 >  9.8结语 >  结语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结语在线视频

下一节:章节讨论1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结语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关于人类的前景

现代西方作家们也探索出了种种的可能性

主要从“追求”、“反抗”、“守望”

和“英雄”四个维度延伸了人的可能性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评价卡夫卡

小说不研究现实而研究存在

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

存在是人的可能性的场所

是一切人可以成为一切人所能够的

因此 人物与他的世界都应被作为可能来理解

在卡夫卡那里

所有这些都是明确的卡夫卡的世界

与任何人的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

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未实现的可能

当然这个可能是

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

它好像预兆着我们的未来

因此 人们在谈卡夫卡的预言维度

但是 即便他的小说没有任何预言性的东西

它们也并不失去自己的价值

因为那些小说抓住了

存在的一种可能(人与他的世界的可能)

并因此让我们看见了我们是什么

我们能够干什么

世界大战 经济危机

人类一次又一次地

把自己扔进灾难的深渊

吸毒 自杀 精神分裂 恐怖活动

人类时时刻刻地体验着混乱和荒诞的折磨

存在是一种可能性存在

人也是一种可能性的人

没有了堂吉可德的天真热情

也没有了浮士德的昂扬自信

人开始探索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老人与海》的出现意味着

人类的追求意识从欲望的满足进入了

对追求本身的观照

《老人与海》的画面非常简单

一个老人

出海打鱼

侥幸归来 两手空空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

使人们对这个故事

这个渔夫和这个大海激动不已

人们在二次大战后对世界的看法

和对自己的认识

也许是理解这篇小说的重要线索

规模空前的战争结束后

从大轰炸 大屠杀 集中营 原子弹等等

阴影下走出来的人们

望着一块块焦土和一片片废墟

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迷惘和空虚

从战争中过来的人们一个比一个成熟

一个比一个不耐烦

就在这时

《老人与海》及时地问世

它使人们惊喜若狂

因为他们在那个老人

与那片大海里中一下子

发现了自己和自己所身处的世界

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从那样凶险的大海

和残忍的鲨鱼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种种现实

几乎没有一个人

不在老渔夫桑蒂亚哥刚毅顽强的脸上

对照出自己的面容

一场人与自然的搏斗

仿佛一场人生演习一样

把人们心中最为隐秘的 时常感觉到

又往往说不清的东西

一下子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人们情不自禁地走进这幅苍茫雄浑

甚至散发着原始自然的粗犷气息的图景中

一面为人和大海、人和鲨鱼的搏战激动不已

一面为自己已经走过的

或即将要走的人生历程感慨万千

更为令人神往的是

《老人与海》不仅展示了

人人都感受过并且还在感受的现实世界

而且为人们在这样的世界中如何安身立命

提供了一个英雄主义的强者榜样

这种英雄主义既不是堂吉可德的到处冲杀

也不是浮士德的自我满足

而是在现实严酷逼迫之下的顽强搏斗

它没有天真的热情

也没有现实的欢乐

有的只是冷峻的孤独和悲怆的胜利

这种孤独和这种悲怆构成了

桑蒂亚哥不同以往的追求特色

在以往的追求者那里

不是跟随着纯朴忠诚的农民

就是伴随着法力无穷的魔鬼

即便身边一个随从没有

也至少有个上帝与其同在

然而这一切在桑蒂亚哥那里是完全不同的

在茫茫大海上

他所面对的除了鲨鱼就是他自己

人们在堂吉诃德那里可以找出一个骑士阶层

在浮士德那里可以发现一个新兴阶级

但在桑蒂亚哥那里看到的

惟有桑蒂亚哥自己

因为这时的文学已经从

对阶级 阶层 党派 团体的关注

完全转到了对人本身的关注

而追求者形象也相应地

只具有人和人类的象征意义

而不带有任何集团力量的政治色彩

在堂?吉诃德和浮士德的种种追求

表现的是“我们”和“他们”

“我们”和世界的斗争

而在桑蒂亚哥这里探讨的是

“我”和“我们”

“我”和世界的关系

人类的追求意识从一种人物形象

所具有的历史指向转化成对人

和人类存在本身的观照

因为随着历史的进展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尽管“我”常常和这个

和那个“我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占在一起

但最为根本的仍然是“我”和自然

“我”和社会 “我”和他人

“我”和“我”自己的关系

不仅如此

小说还以桑蒂亚哥的追求结果

向人们解释胜利的含义

按照堂吉诃德和浮士德的描绘

追求者的胜利往往是一种追求的成果

诸如前者的解救牧童 释放囚犯

后者的得到海伦 填海成功之类

然而这在《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看来

胜利不在追求的成果上

而在追求的过程中

胜利者不是以拖回一条奇大的马林鱼奏凯

而是以毫不畏惧 毫不退却的

搏斗本身显示着一个追求者的辉煌胜利

桑蒂亚哥失去了马林鱼

但战胜了凶暴的鲨鱼

也战胜了平常的自己

至于桑蒂亚哥有没有将马林鱼带回来

小说是不予重视的

因为在海明威看来

带回来并不表示胜利

没带回来也不意味着失败

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追求来说

意义并不在于

获得对某个具体追求对象的满足上

而在于对它的追求过程中

人的追求可以有所得

但不能有终止

不仅人生是这样

整个人类的追求也同样不会

在任何一个具体目标上停留下来

总是走完了一个时代又跨入了另一个时代

胜利的欢乐是暂时的

无限的追求是永恒的

英雄不在于求得什么

而在于持续不断的 永不气馁的追求

因此 不是五光十色的战利品

而是永不停歇的搏斗

显示了生命的伟大和永恒

追求在哪里停止

生命也就在哪里结束

人类的追求意识

从堂吉诃德在幻想支配下的四处寻觅

到浮士德在自身满足驱动下的一往无前

再到桑蒂亚哥

在严酷现实逼迫下的永不停歇

一层一层地展示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和人对自身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先是孩子气的天真编造

再是年轻人的自信热情

现在是成年人才有的冷静深沉

堂吉诃德看到什么就设想什么

浮士德看到什么就确定什么

而桑蒂亚哥则是看到什么就漠视什么

一个是从来没见过什么

所以样样都想看一看

一个是见得不多

所以看到一样是一样

一个是见得太多

所以看来看去都是一个样

桑蒂亚哥将人类的追求意识体现到极致

他直面人生荒诞和痛苦

即使失败也不减风采

敢于面对失败

明知还会失败也要坚持保持优雅的风度

身体可以被消灭

精神却不可能被打垮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凡人属性中表现非凡意志

极大的展现了人类的追求意识

而加缪笔下的莫尔索

则将人类的反抗意识推向另一个高峰

《局外人》中的默尔索

对什么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当女友问我们是否需要结婚时

他说无所谓

奔丧时别人问要不要

再看死去的妈妈最后一眼

他说无所谓

甚至当法庭要判他死刑时

他也觉得无所谓

小说一开始写到

今天 妈妈死了

接着又说 也许是昨天

对这样重要的事情

在语言上却表现出漫不经心

默尔索接到丧报

下葬都没有哭并且没有要求开棺看母亲

只在棺前抽烟

喝咖啡

第二天就去海滨游泳

且与女朋友一起看滑稽电影 做爱

在人前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失去母亲的悲哀

他帮邻居雷蒙写信辱骂雷蒙的情妇

并在海滩莫名其妙地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面临着被判处死刑

他也表现出无所谓

生也可以

死也行

无所谓

他唯一的愿望是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

我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

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这也是小说的最后一句

默尔索的超然令人震惊

他的处境又让人深思

活在这个世界

没有人爱

连恨的人都没有

因为有恨还是表示一种在乎

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不值得人恨

自己也找不到值得恨的人

他首次向这个世界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

他是一个敏感 清醒 有明确自我意识的人

却是与文明社会却格格不入的人

比如母亲死了

一定要在众人面前嚎啕大哭

显示自己的悲伤么

我们现在有的人家里有人过世了

怕哭的人太少还花钱请人来哭

平时对老人没个笑脸

葬礼上却哭得死去活来

相比于这些人

他只是不想用人们习以为常的方式表达自己

但在文明社会

任何一个不在母亲的葬礼上落泪的人

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

加缪出版美国版序言时认为大家误解了默尔索

他远非麻木不仁

有执着而深沉的激情

对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并非无动于衷

无所谓

他只是看不惯这些装腔作势的人

用玩世不恭表现对社会的反抗

故而表现出“我反抗,所以我存在”

正是这样的表现让他成了文明社会的异类

有人将《麦田的守望者》

和《局外人》作比较

前者的口头禅是“我不知道”

后者是“无所谓”

比较后 选择当麦田的守望者

与默尔索不同

守望者对现实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麦田里有快乐的孩子

附近有悬崖

他的职责是当孩子接近悬崖时给予提醒

守望者形象也成为了

现代西方文学人物画廊里很重要的风景

小说提出了“救救孩子”的严肃主题

呼唤“麦田的守望者”

也是人类心灵家园的守望者

这是主人公霍尔顿的心声

更是小说作者塞林格的心声

体现了作家对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反思

作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塑造了

“代表着全人类”的三个典型形象

布卢姆即尤利西斯是一位现代的庸人主义者

性格懦弱 庸俗无能 安于现状

他身上所透露出来的人性特尔点体现了大恶不做

小善不为的小市民特征

斯蒂芬则是一个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者

他的人生信仰是 沉默 流亡 艺术

性格内向 优柔寡断

对现实强烈不满

焦躁不安

理想失败后整天处于懊恼无奈和无聊之中

莫莉则是一个肉欲主义者

她是个完全被肉欲本能支配支配的人物

平淡的生活

使她终日沉溺于官能的享乐之中

以此寻求空虚精神和灵魂的安慰

乔伊斯在三个人物交叉的意识流程

及其庸俗无聊的生活展示中

写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

孤独 绝望 精神荒芜

无可救药的情状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

把人物放进社会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在古今对比之下

去认识现代社会

现代人的本质

揭示了现代人让人无法忍受

又坚不可摧的平庸是多么可怕

从而使作品具有寓意深邃的象征内涵

《尤利西斯》

既是一部西方社会精神崩溃的现代史诗

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

对人类美好社会与时代英雄的呼唤之书

总的来说

现代西方文学在对人的探索上

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倾向

他们更致力于挖掘人内在的生命力

同时让人们看到理性

和文明本身的破绽

在表现内容方面

也十分注重表现人性的失落与异化

存在的荒诞与虚无

对人的描写不再是正面的

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非典型化的人的原型

人类生活在荒诞与焦虑的社会环境

和社会心态之中

存在主义文学将之概括为

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

也许相对于传统文学来说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在反思人的异化

表现世界荒诞性的时候

更多地表现出危机意识和悲观情绪

甚至是颓废倾向

但是在危机意识和悲观情绪的背后

隐藏的是作家对现代人的处境

与命运的理性思考

是对的异化的深刻反思

是对美好人性的守望与追寻

文学表现人与物质世界的矛盾

游离乃至彻底的推倒重构

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独立性的一种维护

不管现代主义文学的“非理性思想”

还是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想并非不要理性

而是对人的理性更为理性的反思

表达的是对现代人性的深切关怀

延续着的依然是西方文学的人文传统

是人文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于是 在他们的作品中

我们既看到了孤独的人

物化的人 碎片化的人

非理性的人 局外人 单向度的人

也看到了硬汉

精神的守望者形象

从这些形象身上

我们看到了急剧变动的现实

荒诞的存在

孤独的内心

他们展示了现代人的各种状态

并从存在的角度探索了人的多种可能性

这些共同建构了关于人类未来的设想

人的种种可能性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评价卡夫卡

小说不研究现实而研究存在

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

存在是人的可能性的场所

是一切人可以成为一切人所能够的

因此 人物与他的世界都应被作为可能来理解

在卡夫卡那里

所有这些都是明确的卡夫卡的世界

与任何人的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

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的未实现的可能

当然这个可能是

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

它好像预兆着我们的未来

因此 人们在谈卡夫卡的预言维度

但是 即便他的小说没有任何预言性的东西

它们也并不失去自己的价值

因为那些小说抓住了

存在的一种可能(人与他的世界的可能)

并因此让我们看见了我们是什么

我们能够干什么

世界大战 经济危机

人类一次又一次地

把自己扔进灾难的深渊

吸毒 自杀 精神分裂 恐怖活动

人类时时刻刻地体验着混乱和荒诞的折磨

存在是一种可能性存在

人也是一种可能性的人

《老人与海》追求

没有了堂吉可德的天真热情

也没有了浮士德的昂扬自信

人开始探索一种可能性的存在

《老人与海》的出现意味着

人类的追求意识从欲望的满足进入了

对追求本身的观照

《老人与海》的画面非常简单

一个老人

出海打鱼

打鱼归来 两手空空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

使人们对这个故事

这个渔夫和这个大海激动不已

人们在二次大战后对世界的看法

和对自己的认识

也许是理解这篇小说的重要线索

规模空前的战争结束后

从大轰炸 大屠杀 集中营 原子弹等等

阴影下走出来的人们

望着一块块焦土和一片片废墟

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迷惘和空虚

从战争中过来的人们一个比一个成熟

一个比一个不耐烦

就在这时

《老人与海》及时地问世

它使人们惊喜若狂

因为他们在那个老人

与那片大海里中一下子

发现了自己和自己所身处的世界

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从那样凶险的大海

和残忍的鲨鱼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种种现实

几乎没有一个人

不在老渔夫桑蒂亚哥刚毅顽强的脸上

对照出自己的面容

一场人与自然的搏斗

仿佛一场人生演习一样

把人们心中最为隐秘的 时常感觉到

又往往说不清的东西

一下子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人们情不自禁地走进这幅苍茫雄浑

甚至散发着原始自然的粗犷气息的图景中

一面为人和大海、人和鲨鱼的搏战激动不已

一面为自己已经走过的

或即将要走的人生历程感慨万千

更为令人神往的是

《老人与海》不仅展示了

人人都感受过并且还在感受的现实世界

而且为人们在这样的世界中如何安身立命

提供了一个英雄主义的强者榜样

这种英雄主义既不是堂吉可德的到处冲杀

也不是浮士德的自我满足

而是在现实严酷逼迫之下的顽强搏斗

它没有天真的热情

也没有现实的欢乐

有的只是冷峻的孤独和悲怆的胜利

这种孤独和这种悲怆构成了

桑蒂亚哥不同以往的追求特色

在以往的追求者那里

不是跟随着纯朴忠诚的农民

就是伴随着法力无穷的魔鬼

即便身边一个随从没有

也至少有个上帝与其同在

然而这一切在桑蒂亚哥那里是完全不同的

在茫茫大海上

他所面对的除了鲨鱼就是他自己

人们在堂吉诃德那里可以找出一个骑士阶层

在浮士德那里可以发现一个新兴阶级

但在桑蒂亚哥那里看到的

惟有桑蒂亚哥自己

因为这时的文学已经从

对阶级 阶层 党派 团体的关注

完全转到了对人本身的关注

而追求者形象也相应地

只具有人和人类的象征意义

而不带有任何集团力量的政治色彩

在堂?吉诃德和浮士德的种种追求

表现的是“我们”和“他们”

“我们”和世界的斗争

而在桑蒂亚哥这里探讨的是

“我”和“我们”

“我”和世界的关系

人类的追求意识从一种人物形象

所具有的历史指向转化成对人

和人类存在本身的观照

因为随着历史的进展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尽管“我”常常和这个

和那个“我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占在一起

但最为根本的仍然是“我”和自然

“我”和社会 “我”和他人

“我”和“我”自己的关系

不仅如此

小说还以桑蒂亚哥的追求结果

向人们解释胜利的含义

按照堂吉诃德和浮士德的描绘

追求者的胜利往往是一种追求的成果

诸如前者的解救牧童 释放囚犯

后者的得到海伦 填海成功之类

然而这在《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看来

胜利不在追求的成果上

而在追求的过程中

胜利者不是以拖回一条奇大的马林鱼奏凯

而是以毫不畏惧 毫不退却的

搏斗本身显示着一个追求者的辉煌胜利

桑蒂亚哥失去了马林鱼

但战胜了凶暴的鲨鱼

也战胜了平常的自己

至于桑蒂亚哥有没有将马林鱼带回来

小说是不予重视的

因为在海明威看来

带回来并不表示胜利

没带回来也不意味着失败

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追求来说

意义并不在于

获得对某个具体追求对象的满足上

而在于对它的追求过程中

人的追求可以有所得

但不能有终止

不仅人生是这样

整个人类的追求也同样不会

在任何一个具体目标上停留下来

总是走完了一个时代又跨入了另一个时代

胜利的欢乐是暂时的

无限的追求是永恒的

英雄不在于求得什么

而在于持续不断的 永不气馁的追求

因此 不是五光十色的战利品

而是永不停歇的搏斗

显示了生命的伟大和永恒

追求在哪里停止

生命也就在哪里结束

人类的追求意识

从堂吉诃德在幻想支配下的四处寻觅

到浮士德在自身满足驱动下的一往无前

再到桑蒂亚哥

在严酷现实逼迫下的永不停歇

一层一层地展示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和人对自身的认识的发展过程

先是孩子气的天真编造

再是年轻人的自信热情

现在是成年人才有的冷静深沉

堂吉诃德看到什么就设想什么

浮士德看到什么就确定什么

而桑蒂亚哥则是看到什么就漠视什么

一个是从来没见过什么

所以样样都想看一看

一个是见得不多

所以看到一样是一样

一个是见得太多

所以看来看去都是一个样

桑蒂亚哥将人类的追求意识体现到极致

他直面人生荒诞和痛苦

即使失败也不减风采

敢于面对失败

明知还会失败也要坚持保持优雅的风度

身体可以被消灭

精神却不可能被打垮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凡人属性中表现非凡意志

极大的展现了人类的追求意识

《局外人》“反抗”

而加缪笔下的莫尔索

则将人类的反抗意识推向另一个高峰

《局外人》中的默尔索

对什么都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当女友问我们是否需要结婚时

他说无所谓

奔丧时别人问要不要

再看死去的妈妈最后一眼

他说无所谓

甚至当法庭要判他死刑时

他也觉得无所谓

小说一开始写到

今天 妈妈死了

接着又说 也许是昨天

对这样重要的事情

在语言上却表现出漫不经心

默尔索接到丧报

下葬都没有哭并且没有要求开棺看母亲

只在棺前抽烟

喝咖啡

第二天就去海滨游泳

且与女朋友一起看滑稽电影 做爱

在人前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失去母亲的悲哀

女友玛丽要求与他结婚

他说怎样都行

他帮邻居雷蒙写信辱骂雷蒙的情妇

并在海滩莫名其妙地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面临着被判处死刑

他也表现出无所谓

生也可以

死也行

无所谓

他唯一的愿望是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

我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

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这也是小说的最后一句

默尔索的超然令人震惊

他的处境又让人深思

活在这个世界

没有人爱

连恨的人都没有

因为有恨还是表示一种在乎

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不值得人恨

自己也找不到值得恨的人

他首次向这个世界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

他是一个敏感 清醒 有明确自我意识的人

却是与文明社会却格格不入的人

比如母亲死了

一定要在众人面前嚎啕大哭

显示自己的悲伤么

我们现在有的人家里有人过世了

怕哭的人太少还花钱请人来哭

平时对老人没个笑脸

葬礼上却哭得死去活来

相比于这些人

他只是不想用人们习以为常的方式表达自己

但在文明社会

任何一个不在母亲的葬礼上落泪的人

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

加缪出版美国版序言时认为大家误解了默尔索

他远非麻木不仁

有执着而深沉的激情

对绝对和真实的激情

并非无动于衷

无所谓

他只是看不惯这些装腔作势的人

用玩世不恭表现对社会的反抗

故而表现出“我反抗,所以我存在”

正是这样的表现让他成了文明社会的异类

《麦田的守望者》“守望”

有人将《麦田的守望者》

和《局外人》作比较

前者的口头禅是“我不知道”

后者是“无所谓”

比较后 选择当麦田的守望者

麦田里有快乐的孩子

附近有悬崖

他的职责是当孩子接近悬崖时给予提醒

守望者形象也成为了

现代西方文学人物画廊里很重要的风景

小说提出了“救救孩子”的严肃主题

呼唤“麦田的守望者”

也是人类心灵家园的守望者

这是主人公霍尔顿的心声

更是小说作者塞林格的心声

体现了作家对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和反思

《尤利西斯》“英雄”

作家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塑造了

“代表着全人类”的三个典型形象

布卢姆即尤利西斯是一位现代的庸人主义者

性格懦弱 庸俗无能 安于现状

他身上所透露出来的人性特尔点体现了大恶不做

小善不为的小市民特征

斯蒂芬则是一个愤世嫉俗的虚无主义者

他的人生信仰是 沉默 流亡 艺术

性格内向 优柔寡断

对现实强烈不满

焦躁不安

理想失败后整天处于懊恼无奈和无聊之中

莫莉则是一个肉欲主义者

她是个完全被肉欲本能支配支配的人物

平淡的生活

使她终日沉溺于官能的享乐之中

以此寻求空虚精神和灵魂的安慰

乔伊斯在三个人物交叉的意识流程

及其庸俗无聊的生活展示中

写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的

孤独 绝望 精神荒芜

无可救药的情状

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

把人物放进社会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在古今对比之下

去认识现代社会

现代人的本质

揭示了现代人让人无法忍受

又坚不可摧的平庸是多么可怕

从而使作品具有寓意深邃的象征内涵

《尤利西斯》

既是一部西方社会精神崩溃的现代史诗

同时也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

对人类美好社会与时代英雄的呼唤之书

总的来说

现代西方文学在对人的探索上

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倾向

他们更致力于挖掘人内在的生命力

同时让人们看到理性

和文明本身的破绽

在表现内容方面

也十分注重表现人性的失落与异化

存在的荒诞与虚无

对人的描写不再是正面的

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非典型化的人的原型

人类生活在荒诞与焦虑的社会环境

和社会心态之中

存在主义文学将之概括为

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

也许相对于传统文学来说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在反思人的异化

表现世界荒诞性的时候

更多地表现出危机意识和悲观情绪

甚至是颓废倾向

但是在危机意识和悲观情绪的背后

隐藏的是作家对现代人的处境

与命运的理性思考

是对的异化的深刻反思

是对美好人性的守望与追寻

文学表现人与物质世界的矛盾

游离乃至彻底的推倒重构

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独立性的一种维护

不管现代主义文学的“非理性思想”

还是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想并非不要理性

而是对人的理性更为理性的反思

表达的是对现代人性的深切关怀

延续着的依然是西方文学的人文传统

是人文主义在现代社会的新发展

于是 在他们的作品中

我们既看到了孤独的人

物化的人 碎片化的人

非理性的人 局外人 单向度的人

也看到了硬汉

精神的守望者形象

从这些形象身上

我们看到了急剧变动的现实

荒诞的存在

孤独的内心

他们展示了现代人的各种状态

并从存在的角度探索了人的多种可能性

这些共同建构了关于人类未来的设想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课程列表:

第一章 汉字的文化情韵

-1.1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 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1.2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1.3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1.4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1.5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1.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第一章作业

第二章 汉语中的文化魅力

-2.1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2.2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2.3.1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2.3.2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2.4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2.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三章 儒道思想要义

-3.1.1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3.1.2 从“爱人”到“仁政”

--从“爱人”到“仁政”

-3.2.1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3.2.2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3.3.1 对立转化规律

--对立转化规律

-3.3.2 “无用之用”的思想

--“无用之用”的思想

-3.4.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3.4.2 “物我齐一”思想

--“物我齐一”思想

-3.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四章 禅宗的文化智慧

-4.1.1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4.1.2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4.2 《坛经》及其他文献

--《坛经》及其他文献

-4.3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4.4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4.5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4.6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4.7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4.8禅宗与日常人生

--禅宗与日常人生

-4.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五章 唐诗宋词的审美情韵

-5.1 整体观照

--整体观照

-5.2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5.3 物我同一

--物我同一

-5.4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

-5.5 尚意追求

-- 尚意追求

-5.6 趣在高雅

--趣在高雅

-5.7 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

-5.8 志在兼济

--志在兼济

-5.9 情在独善

--情在独善

-5.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六章 明清小说的现实关怀

-6.1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6.2 征史与写实

-- 征史与写实

-6.3 奇幻与象征

--奇幻与象征

-6.4 悲剧与诗意

--悲剧与诗意

-6.5 讽刺与戏谑

--讽刺与戏谑

-6.6 忠义与仁侠

--忠义与仁侠

-6.7 情本与欲望

--情本与欲望

-6.8 自由与叛逆

--自由与叛逆

-6.9 隐逸与虚无

--隐逸与虚无

-6.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七章 古代文学的人性探索

-7.1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7.2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7.3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7.4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7.5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7.6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7.1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八章 近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张扬

-8.1人性的复苏

--人性的复苏

-8.2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8.3深刻的人性反思

--深刻的人性反思

-8.4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8.5人性自由的探索

--人性自由的探索

-8.6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8.7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九章 现代西方文学对人的反思

-9.1前言

--前言

-9.2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9.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9.4人与历史的关系

--人与历史的关系

-9.5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9.6人与科技的关系

--人与科技的关系

-9.7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9.8结语

--结语

-9.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十章 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漫谈

-10.1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2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10.3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10.4“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10.5恨往何处去,爱从何处来?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结语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