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  第五章 唐诗宋词的审美情韵 >  5.8 志在兼济 >  志在兼济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志在兼济在线视频

下一节:情在独善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志在兼济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儒家是一个具有浓厚忧患意识的学派

士人们的忧患意识

往往建立在民本立场和仁爱理想上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即将“忧”的内容指向忧民

和忧天下

他认为 统治者要获取民心

就应该推己及人 使百姓安居乐业

与天下人同乐 与天下人同忧

在这种精神内涵中

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渐渐生长出

忧国忧民的

可贵思想传统

我们可以说在忧患意识的背后

张扬的必然是志在兼济的仁人情怀

最能鲜明体现这种仁人情怀的

首推伟大的诗圣杜甫

杜甫的伟大 在于他的诗歌中

往往体现出仁政理想

例如他的诗作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

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正是其

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总结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

大历五年(770)冬

诗人正在北归途中

经过洞庭湖时 风疾加重

卧床不起 逼得他不能不改变主意

终止北进

诗人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回顾了半生的流离之苦

一时百感交集

诗中有这样两句

转蓬忧悄悄 行药病涔涔

诗人有感于归计不成 病体沉重

而幼女又夭亡于路侧

伤心悲恨充溢胸中

但诗人并未仅仅悲情于

自身的困苦

他仍忧心于国家所遭的灾难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诗人仍然在警醒当局与人民

公孙仍恃险 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 干戈北斗深

畏人千里井 问俗九州箴

战血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

在诗人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

他仍然在叹息藩镇作乱

天下战事不息

最使他悲痛的 不是自己和家人的

不幸遭遇 而是战血流依旧

军声动至今 这饱含深情的哀鸣

令人潸然泪下

正是这种一心系念国计民生的

真挚情怀 成就了诗圣的伟大的杜诗

在宋代诗人和词人中

直承杜甫的兼济情怀者也有许多

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南宋

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是一位多产的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九千三百余首

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

豪情和对敌人 对卖国贼的仇恨

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词作和诗歌同样贯穿了

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他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作这首词时 词人已年近七十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

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

形成了其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开头两句 词人再现了往日的

壮志凌云 前线抗敌的英姿

觅封侯则用班超投笔从戎

立功异域的典故 表现自己

报效祖国 收复山河的壮志

可是 在南郑前线仅半年

陆游就被调离

在事实中 词人受到太多的压抑

积郁的情感只能在梦里得到宣泄

词人感叹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说国仇未报

鬓先秋 说此身已老

泪空流 则诉壮志难伸

九字说尽一生心事

暮年的词人回首人生

沉思往事 雄心虽在 壮志难酬

最后三句 心在天山与开头的

万里觅封侯相呼应

表明报国初心始终不渝

身老沧州并非有意叹老 而是在

愤恨权臣误国 致使自己投缨无路

白首无成

唐宋的爱国诗人们总是把自己的

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

他们不仅声明救国 立志卫国

而且将国事与自己的人生紧密地

结合在了一起

现实的挫折使他们深怀忧虑

而这忧虑的背后 正是一位具有

良知的士大夫深厚的兼济精神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课程列表:

第一章 汉字的文化情韵

-1.1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 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1.2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1.3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1.4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1.5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1.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第一章作业

第二章 汉语中的文化魅力

-2.1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2.2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2.3.1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2.3.2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2.4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2.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三章 儒道思想要义

-3.1.1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3.1.2 从“爱人”到“仁政”

--从“爱人”到“仁政”

-3.2.1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3.2.2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3.3.1 对立转化规律

--对立转化规律

-3.3.2 “无用之用”的思想

--“无用之用”的思想

-3.4.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3.4.2 “物我齐一”思想

--“物我齐一”思想

-3.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四章 禅宗的文化智慧

-4.1.1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4.1.2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4.2 《坛经》及其他文献

--《坛经》及其他文献

-4.3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4.4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4.5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4.6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4.7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4.8禅宗与日常人生

--禅宗与日常人生

-4.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五章 唐诗宋词的审美情韵

-5.1 整体观照

--整体观照

-5.2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5.3 物我同一

--物我同一

-5.4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

-5.5 尚意追求

-- 尚意追求

-5.6 趣在高雅

--趣在高雅

-5.7 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

-5.8 志在兼济

--志在兼济

-5.9 情在独善

--情在独善

-5.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六章 明清小说的现实关怀

-6.1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6.2 征史与写实

-- 征史与写实

-6.3 奇幻与象征

--奇幻与象征

-6.4 悲剧与诗意

--悲剧与诗意

-6.5 讽刺与戏谑

--讽刺与戏谑

-6.6 忠义与仁侠

--忠义与仁侠

-6.7 情本与欲望

--情本与欲望

-6.8 自由与叛逆

--自由与叛逆

-6.9 隐逸与虚无

--隐逸与虚无

-6.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七章 古代文学的人性探索

-7.1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7.2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7.3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7.4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7.5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7.6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7.1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八章 近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张扬

-8.1人性的复苏

--人性的复苏

-8.2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8.3深刻的人性反思

--深刻的人性反思

-8.4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8.5人性自由的探索

--人性自由的探索

-8.6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8.7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九章 现代西方文学对人的反思

-9.1前言

--前言

-9.2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9.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9.4人与历史的关系

--人与历史的关系

-9.5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9.6人与科技的关系

--人与科技的关系

-9.7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9.8结语

--结语

-9.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十章 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漫谈

-10.1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2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10.3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10.4“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10.5恨往何处去,爱从何处来?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志在兼济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