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  第六章 明清小说的现实关怀 >  6.9 隐逸与虚无 >  隐逸与虚无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隐逸与虚无在线视频

下一节:章节讨论1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隐逸与虚无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三国演义》第一回开篇

是一首《临江仙》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

毛宗岗父子在评刻《三国演义》时

将其放在卷首

词中感叹 不管多么伟大的英雄

在历史的长河里 终归灰飞烟灭

唯有秋月和春风才是永恒的美景

词意洒脱

但其中流露的虚无情绪也是非常强烈的

大多数时候

明清小说表现的忠义与任侠

自由与叛逆的精神

都体现出一种积极的文化心态

但不可否认的是

明清小说也存在一种

明显的隐逸情调和虚无情绪

这与传统的道家和佛家思想是分不开的

如《聊斋志异・贾奉雉》中

贾奉雉是一时名士

却始终考取不了功名

后来胡乱作了一篇文章 竟然高中

回头再读这些文章 不觉大汗淋漓

自觉无颜见人 遂隐居到深山之中

贾奉雉的隐居为道

是因为他清醒认识到

科举考试的虚伪和荒唐

主动选择人生道路的结果

是为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善而作出的抉择

这是作者对社会现实不满而作出的批评

明清小说中的许多作品

给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出家为僧为道

或者当隐士的结局

如果说贾奉雉是主动逃避

以保全自身的人格

那么在《红楼梦》宝玉的出家

则是佛家色空 虚无观念的体现

与同时期的小说相比

《红楼梦》的虚无情绪十分强烈

几乎贯穿全篇

如第一回中 作者即提醒读者

凡是用“梦” 用“幻”等字

皆是此书立意本旨

小说中一再宣称整个故事的形成是

因空见色 由色生情 传情入色 自色悟空

这些说法听起来

与佛家所谓“色即是空”十分类似

但事实上 曹雪芹所理解的“空”

更强调虚无的一面

表现作家的幻灭情绪

是一种对人生的悲观估计

和消极无为的态度

在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

《红楼梦曲》的收尾曲为《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 家业凋零

富贵的 金银散尽

有恩的 死里逃生

无情的 分明报应

欠命的 命已还

欠泪的 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 分离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 遁入空门

痴迷的 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

真干净

这只曲告诫人们 一切繁华过往都会变为虚无

功名利禄 荣华富贵 恩怨情仇

都只是过眼云烟

在另外一支曲《枉凝眉》中

作者暗喻少男少女的爱情

不过是“水中月” “镜中花”

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假象

世间的千般美艳 万种风情

都不过是红楼一梦

因此 《红楼梦》中的爱情

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夭折的

宝玉与黛玉 秦钟与智能 司棋与表弟

这些年轻人的爱情都只是虚无的假象

最终都会归于幻灭

同样 荣极一时的贾府与甄府也最终破败

为了深刻表达这种虚无情绪

作者还借助“盛筵必散”

“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

“千里搭长棚 没有不散的筵席”

等俗语来加以说明

太虚幻镜中

“假作真是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的对联

也是对佛家色空观念

道家虚无观念的简洁概括

总之 明清小说充满着时代精神

在追求人欲 自由 忠义等积极因素的同时

也承载着虚无消极的情绪

尤其是《红楼梦》

与前代小说相比 其虚无情绪更加强烈

对人生的否定更加彻底

因而其消极性也更大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课程列表:

第一章 汉字的文化情韵

-1.1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 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1.2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1.3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1.4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1.5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1.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第一章作业

第二章 汉语中的文化魅力

-2.1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2.2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2.3.1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2.3.2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2.4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2.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三章 儒道思想要义

-3.1.1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3.1.2 从“爱人”到“仁政”

--从“爱人”到“仁政”

-3.2.1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3.2.2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3.3.1 对立转化规律

--对立转化规律

-3.3.2 “无用之用”的思想

--“无用之用”的思想

-3.4.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3.4.2 “物我齐一”思想

--“物我齐一”思想

-3.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四章 禅宗的文化智慧

-4.1.1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4.1.2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4.2 《坛经》及其他文献

--《坛经》及其他文献

-4.3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4.4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4.5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4.6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4.7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4.8禅宗与日常人生

--禅宗与日常人生

-4.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五章 唐诗宋词的审美情韵

-5.1 整体观照

--整体观照

-5.2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5.3 物我同一

--物我同一

-5.4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

-5.5 尚意追求

-- 尚意追求

-5.6 趣在高雅

--趣在高雅

-5.7 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

-5.8 志在兼济

--志在兼济

-5.9 情在独善

--情在独善

-5.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六章 明清小说的现实关怀

-6.1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6.2 征史与写实

-- 征史与写实

-6.3 奇幻与象征

--奇幻与象征

-6.4 悲剧与诗意

--悲剧与诗意

-6.5 讽刺与戏谑

--讽刺与戏谑

-6.6 忠义与仁侠

--忠义与仁侠

-6.7 情本与欲望

--情本与欲望

-6.8 自由与叛逆

--自由与叛逆

-6.9 隐逸与虚无

--隐逸与虚无

-6.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七章 古代文学的人性探索

-7.1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7.2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7.3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7.4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7.5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7.6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7.1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八章 近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张扬

-8.1人性的复苏

--人性的复苏

-8.2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8.3深刻的人性反思

--深刻的人性反思

-8.4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8.5人性自由的探索

--人性自由的探索

-8.6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8.7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九章 现代西方文学对人的反思

-9.1前言

--前言

-9.2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9.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9.4人与历史的关系

--人与历史的关系

-9.5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9.6人与科技的关系

--人与科技的关系

-9.7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9.8结语

--结语

-9.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十章 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漫谈

-10.1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2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10.3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10.4“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10.5恨往何处去,爱从何处来?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隐逸与虚无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