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  第十章 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漫谈 >  10.4“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在线视频

下一节: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第四个问题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即爱与恨的选择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

面对仇恨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选择

我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两种

一个是 以直报怨 儒者的世界

一个是 转身向爱 基督徒的世界

我们首先来看看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

在 论语 宪问 中有如下记载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显然 有人提出要以德报怨时

作为华夏子民精神导师的孔子是不赞同的

他指出理想的方式是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说白了就是别人怎么对我

我怎么对别人

于是中国文化里关于爱与恨

就出现了这样两个极端

一是 关于恨的极端

锱铢必较 睚眦必报 没有底线的报仇

所谓 杀父之仇 夺妻之恨不共戴天

是可忍孰不可忍 此仇不报非君子

等等只要是为了报仇

可以舍生忘死 无所顾惜

你坏我比你更坏 越来越狭隘

人类最后只能走向自我消亡

两年前 甄�传 热播

人民日报 发表题为

题为 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 一文

批评 甄�传 鼓励以恶抗恶

败坏社会风气

文章指出 甄�传

表现了一个曾经心地善良 简单纯朴的甄�

最后懂得了一个 真理

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

你必须学会比对手更加阴险毒辣

你的权术和阴谋必须高于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表达了你只有比对手更坏

才能战胜对手的思想

文章还拿 大长今 与 甄�传 作比较

进一步指出

大长今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

同样受到恶势力的迫害

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

体现了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的主题

虽然不是每个人看了电视剧就会像甄�一样

以恶抗恶 以坏抗坏

但 甄�传 拥有粉丝众多

影响巨大 潜移默化

的确会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

可见 倘若恨没有合适的引导

比坏心理最终会生产出 互害社会

到时我们的生存境遇是非常危险的

传统文化里另一个偏颇是

关于爱的极端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没有原则的报恩

重私情少公义

只要是报恩 便可倾其所有 毫无保留

这样复仇成了杀戮 报恩也会沾染鲜血

很多人将报恩作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知恩不报非君子

可我们是怎么报恩的呢

别人为我们做了什么 我们必有所回报

施恩人也将此作为一种资本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待你如何 你为我却这点事都不肯做

之类的话

但是因为有恩要报就可以做任何事么

如此 报恩也将成为一种满足私欲的方式

报恩只能一种任务的完成

感恩才会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

感恩是回报世界

而不仅仅是回报施恩给你的那个人

尤其是不能无原则的回报

责任

债务

背上了人情债的生活如何能轻松呢

相比而言

中国人信物质的 眼前的东西要重一些

我们欣赏的英雄和楷模

并不是心灵上的高贵

也不是个人的力量或者勇敢

而是制度化了的东西

或者仅仅是因为其行为实践了某种观念

英雄要拯救的也不是人的精神

而是人的现实苦难

而人一旦被拯救

精神却从此要带上牢笼

忍受着另外一种不幸福

有良心的人总要寻找机会报恩

任何感情上的亏欠

如果没有经过现实量化的回报

都会 于心不安

这样即使有时对人的好

也容易成为表演而变成仪式化的礼尚往来

有名分的爱或者恨都不是自然感情的流露

自然都不会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

并且感情上的这种 名分

很容易成为有心人争夺的对象

就像阿Q并不知道革命是干什么的

但他知道参加了革命

就可以抢别人的东西 占有别人的老婆

于是革命便成为他的选择

基于个人私愿 以爱的名义都是可以杀人的

所以爱或者恨都不能仅仅建立在个人化的立场

即使是爱

若没有真善美做支撑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儒家文化中 关于爱的表达是多元的

因而儒者的世界也是丰富的

国家 君主 父母 朋友都是爱的对象

大爱之人 怜悯万物 爱天下苍生

小爱之人也能爱妻爱子爱父母爱身边的朋友

但总体而言

爱分对象 爱有差别 爱也是有条件的

在很多时候可以既秩序井然又彼此相爱

但更多的时候 却会将人抛入困境

比如忠孝不能两全时怎么办

你的恩人做了坏事怎么办

亲人犯了法怎么办

即使没有这样

爱的对象也常常不能兼顾

而中国人大多喜欢兼顾

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感情上很纠结的中国人

有一个故事叫 一阵风里 看文化

说的是一个美国女孩

一个日本女孩和一个中国女孩

穿着裙子戴着帽子在海边玩

一阵风吹来

每个女孩的反映是完全不同的

美国女孩比较务实

直接用双手捂住帽子

日本女孩则用双手捂住裙子

而中国女孩则一只手捂住帽子

一只手捂住裙子

当然有的时候是两者兼顾了

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掀了裙子又丢了帽子

这种现象

在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生活里是常有的事

所以有人讲中国人普遍缺乏快乐感

我曾走访过一个村子里五十岁以上的女人

发现他们多数活得并不快乐

有的人要早上到田埂上骂上几句回来才舒服

但在生活中她们都是忍辱负重

很有牺牲精神很淳朴善良的女性

为人妻为人母这辈子做得最多的

就是让身边的人满意

她们的快乐都是依附在丈夫孩子身上的

并没有关于自己的想法

她们为了家人可以牺牲自己

为他们做一切事情

可是若家人没有回应

她们还是会失落 而且很失落

嘴里不说 心里却苦得很

没有人要求她们做什么

但她们非常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甚至常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羞愧

对自己不满意 对身边的人也不满意

她们不满的并不是丈夫孩子没有为自己做什么

而是他们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可是你对别人好

别人就一定要回报你同样的好么

你对他们好

他们就必须帮你去实现你的愿望么

若以这种方式来付出

想来双方都不会快乐

村子里有的女性对孩子的教育直接就是

按照我说的做 非常务实

事情做好是最重要的

至于快不快乐是不用考虑的

甚至爱不爱她都无所谓

重要的是功成名就 光宗耀祖

就是说你给她做什么都不如给她挣个好名声

让她有面子更实在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出人头地 衣锦还乡的啊

我想被他们照顾应该也是很累的吧

像是欠下了此生无法偿还的债

即便摆脱了现实的苦难

精神上也永远轻松不了

基督教是最早反对复仇主张用爱来战胜苦难的

当年 罗马统治者

将大批的基督徒赶进装着猛虎狮子的笼子

恐惧的不是基督徒

而是那些将他们赶进去的人

因为为了心中的坚持

那些基督徒可以坦然地坐下

等待猛兽的撕咬

还有什么是他们做不到的呢

很快消亡的是罗马的暴政

而传递下来的是基督徒对生命的热爱

基督教认为 人人都有圣灵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而上帝并非世俗中人

是一个超越于任何俗世的存在

因此对于俗世红尘来说

基督教实现了真正

完全意义上的人人平等

上帝的存在 使人无比高贵

同时又让人变得谦虚

人人平等 人人都有自由

于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贵

但人人都有限 每个人又都是有罪的

人又变得无比谦虚

爱是平等的 人人都能爱 也可以爱人人

面对现实的苦难

基督徒的做法是转身向爱

没有任何条件

有人曾问 同样是面对苦难

中国产生的为什么是硬骨头的鲁迅

而不是软骨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呢

在某种程度上说

终极信仰的匮乏限制了我们对生命的敬畏

和对于苦难的悲悯

匕首投枪式的鲁迅成了国人心中的英雄

因为他不仅看到了无缘无故的苦难是人生的常态

而且表达了与苦难共存亡的战士之心

当他意识到民族没救了

意识到这个民族的国民性非常黑暗

更是选择牺牲自己来拯救这个民族

我独自远行 不但没有你

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

只有我被黑暗沉没 那世界全属于我

再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自我牺牲力量之强大

对于中国文化而言

鲁迅的发现是惊人的

但因为终极关怀的缺失

他终究没能带领国人走出困境

原因有三 一是通过救世来救人是不可能的

鲁迅站在人性的根基上 意识到人性已经沉沦

但是却仍旧想以真正的人改造吃人的人

而且他相信吃人的都是坏人

只要坏人被改造 世界就可以改变

其实站在人的立场上

不是坏人在吃人

而是人在吃人

之所以有的时候没有是吃

只是没有必要或者条件还不具备

那么 人只有本身被改造

世界才有可能真正被改变

因此狂人的救世是根本不可能的

鲁迅的救世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鲁迅讨论的或者是吃人

或者是被吃的问题

但是没有反省自己

以无罪者自居

他最终塑造出的也只是民族的灵魂

而不是人的灵魂

他把个人的觉醒变成了民族的觉醒

和国家的觉醒

这其实也演绎了一个中国式的逻辑

人为什么出问题

责任多在民族在国家在社会而不是个人

个人的获救永远在民族的觉醒

个人是无罪的

果戈里说 需要思索的不是别人的黑暗

不是天下的黑暗 而是自己心中的黑暗

鲁迅的救世中始终缺乏自省

二是 主张 以毒攻毒

恨只能用恨来解决 只有爱才能回报爱

鲁迅自己就讲过 敌人的棍子打来

你就用更大的棍子去打

所以我们总是看到他花了大量精力

纠结于 是非 恩怨 而缺少超越的方面

他的文章多止于现实关怀

看到丑恶批判丑恶并没有启发人们去寻找希望

或者仅仅把希望放在对恶的敌人的消灭方面

并没有获得永恒的安宁

鲁迅的遗嘱大家都很熟悉

他宣布的一个都不宽恕

让习惯于 其人将死 其言也善 的国人大吃一惊

他还说自己的 怨敌可谓多矣

但是 让他们怨恨去吧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据许广平女士回忆 鲁迅去逝前曾做过一个噩梦

他走出家门的时候

发现四处埋伏了敌人并且准备向他发动进攻

于是 他毅然决然地拔出匕首刺向敌人的身躯

这就是鲁迅

对敌人的敏感已经到了敌人无处不在的地步

而含恨离开的鲁迅

这也说明了用恨的方式并不能带来爱

三是 看到了没有爱的现实却无法改变

鲁迅揭露古代中国的现实最黑暗最惨痛的是

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爱的对象

五四以后 很多人都写冲破封建枷锁

追求婚姻自由 把封建婚姻当成是爱的绊脚石

只有鲁迅和张爱玲写出了一般人没有的深刻

鲁迅通过 伤逝 告诉我们

爱情的对手不是什么外在的阻力

而恰恰是爱情的双方

张爱玲则通过 倾城之恋 进一步说明

外在的力量反而是促成爱情发生的推动力

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找到超越的途径

硬生生地把一个爱的问题写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太多的现实关怀遮蔽了对终极关怀的思考

鲁迅的爱是有条件的

但是条件变了爱也就变了

在这里条件比爱更重要

他注定没有持久的爱

鲁迅的爱也是有理由的

他一定要找到理由才去爱

但终究也找不到

因而拒绝了爱甚至用恨来装点自己的人生

但爱的理由不是可以找到的

若是今天能找到 明天也可能就找不到了

在这里理由是高于爱的

所以鲁迅终究把自己也放在无爱的人群之中

如此看来 从根本上讲

他不相信人性的力量

内心不信又如何去爱

如何敢爱呢

由此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能憎的鲁迅未必能爱

鲁迅曾经介绍过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故事

可是鲁迅的重点是放在小人对耶稣的暗算上

这显然是一个纯中国式的对耶稣受难的理解

而西方人是怎么看的呢

耶稣是怎么看呢

当他被钉上十字架

身体遭受到极度刺痛的折磨时

他的心中想到的不是他自己的痛苦

而是那些折磨他的人

他恳求上帝宽恕他们

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

看不见真理的光明

不是他自己的痛苦而是这些人的罪

最后使他难过伤心

耶稣本人在受难的时候

是把这些仇恨的成分去掉

把恶意摧残与残酷暴力变成伟大的爱与宽恕

鲁迅自己比较推崇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在 忆韦素园君 一文中说

对于这先生 我是尊敬 佩服的

但我又恨他残酷到了冷静的文章

他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

一个个拉了不幸的人来

拷问给我们看

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

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

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

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

来试炼他们

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

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

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下的

真正的洁白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了罪恶的深不可测

与无力抗拒

但是他说 为了爱 我甘愿忍受苦难

所以他不断地让人们看到藏在罪恶之下的美好

而鲁迅虽然揭示了 不美 恶

言语刻薄但并未翻出罪恶之下的洁白来

也并未给人以超越现实的希望

同样是面对苦难

鲁迅是拥抱苦难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超越苦难

鲁迅发现了苦难是不可战胜的

他便采取了冷峻的讽刺

刻薄的谩骂

甚至诅咒仇恨的方式来与苦难斗争

最终消失在黑暗里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对苦难却能转身向爱

虽然苦难不可战胜

但坚信光明就在前面

转过身去与光明同在

儒者的爱是以血缘为基础

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

是有条件的 讲理由 追求对等的爱

故常常有所保留

基督徒的爱是以信仰为基础

面向全人类 故而显得无私无畏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课程列表:

第一章 汉字的文化情韵

-1.1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 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1.2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1.3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1.4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1.5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1.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第一章作业

第二章 汉语中的文化魅力

-2.1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2.2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2.3.1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2.3.2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2.4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2.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三章 儒道思想要义

-3.1.1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3.1.2 从“爱人”到“仁政”

--从“爱人”到“仁政”

-3.2.1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3.2.2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3.3.1 对立转化规律

--对立转化规律

-3.3.2 “无用之用”的思想

--“无用之用”的思想

-3.4.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3.4.2 “物我齐一”思想

--“物我齐一”思想

-3.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四章 禅宗的文化智慧

-4.1.1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4.1.2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4.2 《坛经》及其他文献

--《坛经》及其他文献

-4.3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4.4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4.5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4.6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4.7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4.8禅宗与日常人生

--禅宗与日常人生

-4.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五章 唐诗宋词的审美情韵

-5.1 整体观照

--整体观照

-5.2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5.3 物我同一

--物我同一

-5.4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

-5.5 尚意追求

-- 尚意追求

-5.6 趣在高雅

--趣在高雅

-5.7 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

-5.8 志在兼济

--志在兼济

-5.9 情在独善

--情在独善

-5.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六章 明清小说的现实关怀

-6.1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6.2 征史与写实

-- 征史与写实

-6.3 奇幻与象征

--奇幻与象征

-6.4 悲剧与诗意

--悲剧与诗意

-6.5 讽刺与戏谑

--讽刺与戏谑

-6.6 忠义与仁侠

--忠义与仁侠

-6.7 情本与欲望

--情本与欲望

-6.8 自由与叛逆

--自由与叛逆

-6.9 隐逸与虚无

--隐逸与虚无

-6.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七章 古代文学的人性探索

-7.1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7.2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7.3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7.4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7.5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7.6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7.1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八章 近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张扬

-8.1人性的复苏

--人性的复苏

-8.2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8.3深刻的人性反思

--深刻的人性反思

-8.4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8.5人性自由的探索

--人性自由的探索

-8.6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8.7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九章 现代西方文学对人的反思

-9.1前言

--前言

-9.2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9.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9.4人与历史的关系

--人与历史的关系

-9.5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9.6人与科技的关系

--人与科技的关系

-9.7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9.8结语

--结语

-9.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十章 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漫谈

-10.1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2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10.3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10.4“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10.5恨往何处去,爱从何处来?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