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  第八章 近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张扬 >  8.3深刻的人性反思 >  深刻的人性反思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深刻的人性反思在线视频

下一节: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深刻的人性反思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到了莎士比亚 他对整个人文主义做了总结

莎士比亚

代表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的最高峰

在莎士比亚笔下

“人”才被发现得

最全面 最丰富 最深刻

人文主义的内涵

也才发展到了最完整的阶段

莎士比亚

在他早期的诗歌与喜剧中

描绘了被称为是人间“伊甸园”的美丽世界

不过 它并不是

古希腊神话所描绘的爱的乐园

那里 青年男女之间

充满了 发自然兴爱的激情

这个世界

也因此洋溢着生命与青春的气息

尽管有乌云蔽日之时

但美总是战胜恶

自然生命的激情 总是显示出无限的美丽

因为这个世界中的人 都是通达而明智的

能以自己的人智 去辨别什么是偏狭

自私与谬误

还因为能以宽厚与仁慈相待

让仁爱去消解一切仇恨与怨愤

使世界变得美好

比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往往把爱情与友谊之花开放于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土壤之中

尽观其美丽高洁

爱情与友谊相伴

本身说明了 自然爱欲

在崇高情感的支撑下 成为美丽的情感

其中闪现了理智和仁慈的光辉

透射出自然人性的美

但理想毕竟是理想

终究无法取代严酷的现实

当莎士比亚 从朦胧的乐观主义的梦幻中清醒过来的时候

他为我们描绘的是

一幕幕恶欲践踏仁慈宽厚的逼真的图画

他的悲剧

主要写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

以及理想的幻灭

剧中强烈的批判精神表现了莎士比亚

对文艺复兴个性解放

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

这种反思集中体现

在哈姆莱特这一著名形象的身上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他出身于王室

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念书时

系统地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那时 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

他认为

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

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幢壮丽的帐顶”

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庄严的屋宇”

在他心目中 人类如天神一般

他有一段著名的台词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崇高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这段议论 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

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

这段台词说明了

人从神权中解救下来的时候

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一个

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思想

使他将父亲看成是一个

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

将母亲看成是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是理想的化身 母亲是爱的象征

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

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

和存在的世界自然是“美好的花园”

但是

这种美好的世界在剧本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情节一开始

世人便已“颠倒混乱”

人们噩梦不断 惶惶不可终日

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这样严酷现实

哈姆莱特

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

枯萎凋零 精神颓唐

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

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

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

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此时的他的眼中

负载万物的大地

这座美好的框架 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

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

这顶壮丽的帐幕

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

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至于人

他说过

在我看来 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

可见

严酷的现实 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

梦幻的破灭

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

他成了一个

失落了信仰而对未来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

哈姆莱特 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

使得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

又使之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同时

还因为犹豫之因的解释众说纷纭

又使得这一形象

带上了厚厚的一层神秘的色彩

首先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哈姆莱特在鬼魂那里

得知了父王猝死的原因

同时还接受了复仇的任务后

仍然迟迟不付诸行动,

表现出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

这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

作为新兴力量代表的哈姆莱特

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

改造社会的 历史重任的原因造成的

因而

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也就是 整个剧情的发展赋予这一形象的

社会历史层面上的含义

但是

哈姆莱特形象的深度 复杂性及艺术魅力

还有待于在哲学和艺术象征性层面的阐释

哈姆莱特的犹豫

也不只是 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

而更是因为

他进行着 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

涉及到了人的生存

死亡与鬼魂等等形而上的问题

残酷的现实 使哈姆莱特认识到

人 并不像人文主义者所颂扬的那样

如神一般圣洁

相反

人的情欲

在失去了理性规范的制约后会产生无穷的恶

社会也就陷入“混乱”

在理想幻灭后的哈姆莱特眼中

人的心灵是阴暗污浊的

人在本体上

是丑恶的

克劳狄斯是十恶不赦的魔鬼

王后的堕落也是由于无法克制自身的情欲

那么 奥菲莉娅呢

他认为奥菲莉娅 同样也不例外

因为 要是地狱中的孽火

可以使一个中年妇女(这指的是他的母后)

的骨髓里燃煽起蠢动

那么青春在烈焰中 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

当无法遏止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

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

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的燃烧

理智都会做为情欲的奴隶

因此 奥菲莉娅尽管看上去“冰清玉洁”

但是 “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

在情欲逼来时

她也会像王后一样“脆弱”的

所有的女人都一样

哈姆莱特不仅看到了他人心灵的丑恶

而且也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同样是黑暗的

他说 “我的罪恶是那么的多 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

因此 在他的眼里f

所有的人“都是十足的坏人”

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的本性”

世界也正因此而成了“牢狱”和“荒原”

哈姆莱特这种认识尽管偏激甚至悲观

但 却有其历史的深刻性和艺术的概括性

因为这实际上隐喻了文艺复兴时期

在个性解放的口号下人们一味放纵情欲

所带来的社会罪恶

正是对人的问题的这样一种深刻的哲学的思考

使得哈姆莱特的言行

越来越游离于

为父复仇的宗法责任和“重整乾坤”的社会责任

越来越脱离历史现实的轨道

而直逼无意义无目的的存在本身

面对这样的本原性的思考

复仇就无足轻重了

而且

既然人在本体意义上是恶的

那么

他为父复仇 “重整乾坤”

改造社会这有什么意义呢 这有什么价值呢

而他的斗争对象仅仅只是克劳狄斯

我们刚才说了他甚至想到自己

也是 坏的思想自己的头脑都装不下

好 那么克劳狄斯是坏人

该死

他杀兄娶嫂 夺走了我父亲的性命

夺走了我的王位

他该死 母后淫邪不正也该死

谁不该死呢

所有的人都有欲望 有欲望都有可能犯罪

那么我把人的欲望消除的尽吗

我把这些有可能犯罪的人杀得尽斩得绝吗

而我自己都有很多的恶

因而他认为对象不止一个克劳狄斯

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的人

而完全消除人身上的恶

也就等于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

那么“重整乾坤”

这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人生也是没有结果的一种虚无

既然人生无意义

哈姆莱特又觉得不如“早早脱身而去”

谁愿意负着重担

在烦劳的生命中 压迫下 呻吟流汗

于是他想到了自杀

然而 一想到死

不仅坠入一片虚无的世界

而且他的灵魂得不到安宁

这又使他心头升腾起对死亡的莫名恐惧

于是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个经久不绝的痛苦的声音

就在他的灵魂深处奏响了

迷惘 焦虑 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

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过程中

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

使他成了“思想上的巨人” “行动上的矮子”

可见 哈姆莱特的犹豫

实在不只是找不到复仇的方法

那个时候所产生的矛盾的心理

而且他感悟到人的渺小

人的不完美

人生的虚无时 那迷惘与忧虑的心态的外观

同时 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晚期

信仰失落时 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

哈姆莱特形象

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人性复杂 人性悖谬的思想

成了近代以来欧洲文学

关于人的问题思索的一种基本指向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课程列表:

第一章 汉字的文化情韵

-1.1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 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1.2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1.3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1.4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1.5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1.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第一章作业

第二章 汉语中的文化魅力

-2.1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2.2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2.3.1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2.3.2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2.4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2.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三章 儒道思想要义

-3.1.1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3.1.2 从“爱人”到“仁政”

--从“爱人”到“仁政”

-3.2.1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3.2.2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3.3.1 对立转化规律

--对立转化规律

-3.3.2 “无用之用”的思想

--“无用之用”的思想

-3.4.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3.4.2 “物我齐一”思想

--“物我齐一”思想

-3.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四章 禅宗的文化智慧

-4.1.1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4.1.2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4.2 《坛经》及其他文献

--《坛经》及其他文献

-4.3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4.4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4.5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4.6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4.7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4.8禅宗与日常人生

--禅宗与日常人生

-4.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五章 唐诗宋词的审美情韵

-5.1 整体观照

--整体观照

-5.2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5.3 物我同一

--物我同一

-5.4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

-5.5 尚意追求

-- 尚意追求

-5.6 趣在高雅

--趣在高雅

-5.7 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

-5.8 志在兼济

--志在兼济

-5.9 情在独善

--情在独善

-5.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六章 明清小说的现实关怀

-6.1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6.2 征史与写实

-- 征史与写实

-6.3 奇幻与象征

--奇幻与象征

-6.4 悲剧与诗意

--悲剧与诗意

-6.5 讽刺与戏谑

--讽刺与戏谑

-6.6 忠义与仁侠

--忠义与仁侠

-6.7 情本与欲望

--情本与欲望

-6.8 自由与叛逆

--自由与叛逆

-6.9 隐逸与虚无

--隐逸与虚无

-6.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七章 古代文学的人性探索

-7.1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7.2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7.3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7.4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7.5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7.6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7.1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八章 近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张扬

-8.1人性的复苏

--人性的复苏

-8.2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8.3深刻的人性反思

--深刻的人性反思

-8.4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8.5人性自由的探索

--人性自由的探索

-8.6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8.7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九章 现代西方文学对人的反思

-9.1前言

--前言

-9.2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9.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9.4人与历史的关系

--人与历史的关系

-9.5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9.6人与科技的关系

--人与科技的关系

-9.7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9.8结语

--结语

-9.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十章 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漫谈

-10.1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2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10.3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10.4“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10.5恨往何处去,爱从何处来?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深刻的人性反思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