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  第五章 唐诗宋词的审美情韵 >  5.4 中和之美 >  中和之美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中和之美在线视频

下一节: 尚意追求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中和之美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在创作中

唐宋诗词采取了独特的运思方式

由此而带来的自然是其特有的审美趣味

现在 我们不妨从审美取向上入手

细细品读其诗风词韵之美

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集

《云溪友议》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代有一位诗人名叫李涉

以诗闻名 因曾任太学博士

时人称为“李博士”

一次李涉坐船前往江西九江

船行至皖江时 忽遇一伙劫匪

其中一个貌似匪首的人大声喝问

“船上何人”

船夫答道 “是李涉博士”

没想到听到李涉之名

匪首的脸色马上缓和了

他不仅命令部下停止抢劫

还保证不会危害船上人的性命

匪首说 他久仰李博士诗名

希望他能够赠诗一首 聊慰心愿

李涉一时百感交集

他想自己一生坎坷 仕途蹭蹬

虽有佳篇 但又何人赏识

没想到眼前的劫匪却如此敬重斯文

确实可叹

于是李涉取出纸笔 写下了一首绝句

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这首诗虽了了四句

却诙谐幽默 意在言外

劫匪本为财物而来

偶遇李涉本是意外之事

在诗中却成了“绿林豪客夜知闻”

不仅将劫匪美称为“绿林豪客”

而且称其是慕博士诗名特来拜访

极好地掩盖了其劫财的动机

更妙的是“他时不用逃名姓”之句

似乎这些人本想告诉李涉自己的名姓

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明言

最后一句则是幽默地讽刺

黑暗的现实中

官亦是盗 官不如盗

为官者还不如为盗者敬重斯文

更不如为盗者粗豪直爽

诗歌在针砭现实的同时

也表达了对劫匪的理解和同情

难怪众盗得诗大喜

不但没有抢劫钱财 反而赠与了他许多财物

这首诗歌中既有面对劫匪的不卑不亢

又有对世态的适当批评

即有充分的自信 又有为人的诚恳

其中的创作特点 正是我们这一小节中

要讲到的古典诗歌的重要审美原则

中和之美

什么是中和之美呢

中和来自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

简单来说

中庸要求人们为人行事不要过激

要适可而止 “无偏无颇”

因此 在诗词创作中

也要求其艺术表现的内容

必须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诗词作者们在创作时所反映的感情

不能超越传统儒家的道德范围

要发乎情 止乎礼

不允许尖锐直露的批判

而只能“怨而不怒”地劝说

也就是说 在诗词的艺术表现上

要深婉委曲

在诗词的内容创作上

要浓郁笃厚 端重沉着

我们可以将中和之美

概括为如下八个字

“含蓄蕴藉 哀而不伤”

唐代诗人朱庆馀写有一首《闺意》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上看像是一首艳情诗

描写了新嫁娘在拜见公婆之前

紧张微妙的心理活动

诗歌首句已言成婚

“停”可以理解为安置

就是说新房中的红烛通夜不灭

一个“昨”字 暗指天色渐明

次句写新娘早早起床梳洗

等待天明后去堂前向公婆行礼

拜见公婆是件大事

公婆是否认可

直接关系到她未来的生活

因此她不免心中不安

在精心梳洗后 又向丈夫询问

自己的打扮是否得体呢

公婆是否会喜欢自己呢

作为“闺意”诗 这首诗

精细入微地刻画了新嫁娘的微妙心态

已经是一首动人的佳作了

但结合其创作背景来读

我们会发现诗中之意远不及此

唐代应试科举的士子

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

即将自己平日得意诗文加以编辑 写成卷轴

在考试前呈给有诗名有地位者

以求得他们的赏识 并向主试官推荐

这首诗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正是士子朱庆馀向水部郎中张籍的投赠之作

事实上 朱庆馀在之前曾向张籍行卷

已得到了他的赏识

但临到考试 诗人还是担心自己的作品

不合主考官的要求

因此以新妇自比 以新郎喻张籍

以公婆喻主考 征求张籍的意见

诗人在大试之前的不安

正如新嫁娘拜见公婆之前的忐忑

诗歌将一腔渴望和焦虑

化作含蓄深婉的闺意 显得颇有情趣

巧妙地避免了直接询问的浅薄鲁莽

张籍的《酬朱庆馀》

也巧妙运用了中和含蓄的方式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因朱庆馀的赠诗全用比体

张籍的答诗也用比体

诗中将朱庆馀比作一位越地的采菱姑娘

称其本知道自己长得美艳

但由于爱美心切 又陷入小心深思

诗人安慰采菱姑娘

认为她相貌既美 歌喉又动人

即使齐地的丝绸绢帛也不值时人看重

人们真正欣赏的

正是她这种真实而淳朴的美丽

因为朱庆馀诗歌中有“入时无”的顾虑

张籍的答诗中便以“时人”相对

二人诗歌酬答可谓珠联璧合

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这两首诗恰好向我们展示

中和含蓄之美的两个重要层面

即感情的言说不能采取直接的方式

必须附着在景物

或者其它人事的描写中传达

这便是即景言情 情因景见

此外 在诗歌创作中

还要避免使用过于直露的言词

透露诗人的真实情怀

而应该借助景物 人事的描写

让读者在想象中意会到诗人的情绪

从而达到(司空图《诗品》)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的境界

词以婉约为正宗

因此 其含蓄蕴藉更不下于诗

如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 几番风雨

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恨花开早 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 天涯芳草迷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 画檐蛛网 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 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 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孝宗

淳熙六年(1179)春

词人当时40岁

由湖北转运副使改调湖南

在此前的两三年内

辛弃疾因受到排挤打击 不得重用

词人立志于国防前线杀敌

但这一次又是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

赴任前 同僚王正之在山亭置酒为他送别

作者在现实与志愿渐行渐远的苦闷下

写下了这首词 一泻胸中的积郁

表面上看 这是一首失宠女子的闺怨之作

上片写春意匆匆落红无数

留给人们的只是无尽的惆怅

下片则借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失宠

以千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

以期挽回帝王之心的典故

控诉了后宫的善妒小人

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

揭示自己忠而见疑 屡遭谗毁

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

又以杨玉环 赵飞燕的悲惨结局

向奸佞小人提出了警告

词作通篇写闺怨 但言在此而意在彼

揭示的正是朝廷的黑暗和人生命运的不幸

极尽含蓄蕴藉之致

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抱负难以施展

作者却并未消沉颓废 激愤难平

在最后还是抑制住了自己的情感

将其融于斜阳余晖之中

正所谓

休去倚危栏 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这正是诗词创作“中和”之美的体现

唐宋诗词虽然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但大多沿袭着 怨而不怒

哀而不伤 的创作准则

皆是受到儒家“温柔敦厚”的

审美追求的影响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课程列表:

第一章 汉字的文化情韵

-1.1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 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1.2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1.3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1.4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1.5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1.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第一章作业

第二章 汉语中的文化魅力

-2.1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2.2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2.3.1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2.3.2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2.4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2.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三章 儒道思想要义

-3.1.1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3.1.2 从“爱人”到“仁政”

--从“爱人”到“仁政”

-3.2.1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3.2.2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3.3.1 对立转化规律

--对立转化规律

-3.3.2 “无用之用”的思想

--“无用之用”的思想

-3.4.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3.4.2 “物我齐一”思想

--“物我齐一”思想

-3.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四章 禅宗的文化智慧

-4.1.1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4.1.2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4.2 《坛经》及其他文献

--《坛经》及其他文献

-4.3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4.4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4.5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4.6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4.7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4.8禅宗与日常人生

--禅宗与日常人生

-4.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五章 唐诗宋词的审美情韵

-5.1 整体观照

--整体观照

-5.2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5.3 物我同一

--物我同一

-5.4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

-5.5 尚意追求

-- 尚意追求

-5.6 趣在高雅

--趣在高雅

-5.7 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

-5.8 志在兼济

--志在兼济

-5.9 情在独善

--情在独善

-5.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六章 明清小说的现实关怀

-6.1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6.2 征史与写实

-- 征史与写实

-6.3 奇幻与象征

--奇幻与象征

-6.4 悲剧与诗意

--悲剧与诗意

-6.5 讽刺与戏谑

--讽刺与戏谑

-6.6 忠义与仁侠

--忠义与仁侠

-6.7 情本与欲望

--情本与欲望

-6.8 自由与叛逆

--自由与叛逆

-6.9 隐逸与虚无

--隐逸与虚无

-6.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七章 古代文学的人性探索

-7.1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7.2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7.3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7.4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7.5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7.6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7.1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八章 近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张扬

-8.1人性的复苏

--人性的复苏

-8.2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8.3深刻的人性反思

--深刻的人性反思

-8.4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8.5人性自由的探索

--人性自由的探索

-8.6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8.7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九章 现代西方文学对人的反思

-9.1前言

--前言

-9.2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9.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9.4人与历史的关系

--人与历史的关系

-9.5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9.6人与科技的关系

--人与科技的关系

-9.7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9.8结语

--结语

-9.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十章 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漫谈

-10.1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2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10.3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10.4“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10.5恨往何处去,爱从何处来?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中和之美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