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中外文化精神十讲 >  第四章 禅宗的文化智慧 >  4.7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在线视频

下一节:禅宗与日常人生

返回《中外文化精神十讲》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禅宗在传播过程中

融合了道家“出世”的思想

和儒家“入世”思想

在发展中又与儒家道教相互协调 妥协

其说理也妙

其思维也密

其文字亦佳

其行为亦简

所以深得文人士大夫喜爱

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

颇具理性精神

祛除了神学气息

南宗禅的心本体论

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人生态度

使一般人跳出礼法的框框

使中国文化

以及人们的生命意识都有创新性的改变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禅宗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可以从两个方面说

一是以禅入诗

诗中有了禅意禅趣

这是就诗的创作风格说的

一是以禅论诗

以悟禅的方法来悟诗

这是就诗歌的批评说的

盛唐诗人王维平生奉佛

常年追随慧能的弟子神会大师

并曾师事道光 普寂 义福等禅师

禅意禅趣已经化入了他的生活中

思想里

王维写诗

未必有意化禅入诗

但他的诗作中充满了禅味

最能反映这一特色的

是他的大量山水诗作

诗中无一禅语

只是用清丽的词藻描写自然景物

却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到禅的意境

如《鹿柴》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

芙蓉花自开自落

没有人知道它的花开花落

它也不理会人世的变迁

读之令人身世两忘

万念皆寂

又如王维晚年的《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 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 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诗人在饱经丧乱之后的晚年

摒除世事纷扰

更无心功名

只愿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享受松风 山月 渔歌的幽美意境

领悟人生穷通之理

最后一联

君问穷通理

渔歌入浦深

已经纯然是禅的意境了

诗人孟浩然倾心禅理

与禅师多有往还

追求“破执”“无念”

息心林泉

陶然忘机

写了不少阐释禅理

倾心佛门的诗

在他的山水之作中

通过刻画幽邃宁静的意境来表现禅意

不刻意为之

而禅趣十足

如《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 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 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 孤琴候萝径

夕阳西下的黄昏

群山万壑归入杳冥之中

山间如此静谧

月光伴着松声泻下

泉声清脆

樵人的背影

烟鸟的踪迹消失在夕阳雾霭之中

诗人徜徉在烟萝径里

静候着友人如期而至

静谧的意境

宁静中的期待

这静谧中流淌着禅意

自此以后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禅意

或自觉或不自觉

所在多有

白居易中年时皈依道林禅师

受戒习法

曾写诗一首

爱风岩上攀松盖

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

他日当作此山僧

诗中充满悠闲向禅之意

可谓学佛有得

苏东坡更是因与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更加智慧和豁达

他与佛印禅师的往来

成为千古佳话

他主张禅净兼修

以诗文弘扬佛法

溪声便是广长舌

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他日如何举似人

至今仍脍炙人口

禅对诗的影响

更重要的方面

还在对诗歌批评和鉴赏的影响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禅论诗

关于这一点

袁行霈先生在《诗与禅》说得明白

禅对诗的渗透

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是以禅入诗

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

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

细分起来

有以禅参诗

以禅衡诗

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以禅参诗

是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

和欣赏诗歌作品

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

南北宗

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

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

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禅宗在中国生根之后

文人士大夫普遍欢迎

习禅悟禅成为风气

习了悟了自然要用

用在哪里

就唐宋而言

自然是顺手用在诗里

前面说了以禅入诗

现在说以禅论诗

也不细说

只举几个重要的例子说明问题

中国诗论史上

较早以禅论诗的批评家

当数中唐的诗僧皎然

他的《诗式》

是唐代最有分量的诗歌批评著作

以释门禅宗的眼光看待诗歌

追求默契天真

冥悟万物之理

主张不执著于文字

方可得其真趣神理

乃是书中最大的特色

《诗式》中有数条阐述这种观点

两重意已上

皆文外之旨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

览而察之

但见情性

不睹文字

盖诗道之极也

且如“池塘生春草”

情在言外

“明月照积雪”

旨冥句中

此外

评南朝诗人鲍照诗说

此诗体俚而意在言外

都是站在欣赏“文外之旨”

“言外之情”的视点上提出的

至晚唐司空图论诗

则重“韵外之致”

“味外之旨”

其《与李生论诗书》云

文之难

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

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又云

诗贯六义

则讽谕 抑扬 �蓄 温雅 皆在其间矣

然直致所得

以格自奇

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司空图在此文中以口味喻诗味

提出“味在咸酸之外”的评诗标准

他把这种“咸酸之外”的所谓“醇美”

称作“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在《与极浦书》中

又概括为“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

他还引用戴叔伦评诗的名言称

诗家之景

如蓝田日暖

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这其实是要求诗歌作品对于所写的人生事象

和自然物象

不要意尽于象中

要能做到“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给人以超乎具体形象感知之上的美的感受

这些唐代的诗歌批评家们

有一个共同的追求

就是主张不执着于文字

寻求文外之旨

言外之意

这正是禅宗悟道的法门

下而至于宋人

则“以禅论诗”就成了他们

成天挂在嘴上的理论口号了

苏轼说

暂借好诗消永夜

每逢佳处辄参禅

直接将“好诗” “禅”连在一起

其《送参寥师》诗里说

上人学苦空

百念已灰冷

欲令诗语妙

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

空故纳万境

阅世走人间

观身卧云岭

成酸杂众好

中有至味永

诗法不相妨

此语当更请

已经将诗与禅打成一片

让人有些分不清哪是禅境哪是诗意

苏轼之后

韩伯驹

吴可

龚相

赵蕃

杨万里

范温等等

则是“明诏大号”

以禅说诗

其中吴可三首《学诗》诗颇有些代表性

学诗浑似学参禅

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

等闲拈出便超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

头上安头不足传

跳出少陵窠臼外

丈夫志气本冲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

自古圆成有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

惊天动地至今传

三首诗开首明言学诗如参禅

依次阐明

诗人由模仿到创新

亦如禅家由渐修而顿悟

跳出前人窠臼

自我作古 求新求变

圆成自然乃是诗的最高境界

诗 禅皆然

徐增《而庵说唐诗》卷首《与同学论诗》

学人能以一棒打尽从来佛祖

方是个宗门大汉子

诗人能以一笔扫尽从来窠臼

方是个诗家大作者

这也正是禅的根本精神

将“以禅论诗”作为诗歌批评的重要理论

的则是南宋的严羽

他给人写信论诗说

以禅喻诗

莫此亲切

是自家实证实悟者

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

即非傍人篱壁

拾人涕唾得来者

李杜复生

不易吾言矣

在他的《沧浪诗话》里

严羽讲究所谓“透彻之悟”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的韵致韵味

诗者

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

惟在兴趣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

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

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

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汉魏之诗

词理意兴

无迹可求

特别推崇盛唐诗

把“尚意兴”作为唐诗的本质特征

指示人们从诗中去追索 领略那种

“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这些诗学观念遥承皎然 司空图

只不过更加

“教人不可捉摸 无从下手”

但如果从禅门悟入

则又亲切明白

及至清人王士祯

论诗标举“神韵”

以之为诗之最高境界

妙在神会

不著色相

要求诗人通过巧妙地描写景物

刻画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传达出清淡 空灵 平远 含蓄的意境

给人以言尽意远的美感

禅的精义法门已然融贯在

中国的诗歌批评中

禅与绘画

禅宗对绘画的影响

则主要体现在题材方面

佛经中的故事情节

也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

曹不兴

吴道子等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

“曹衣带水”“吴带生风”

至今仍在美术界津津乐道

影响流传甚广

只不过后来论画说到

平远疏旷

远离世间烟火的景物或意境的时候

也很自然地

和禅意禅境牵扯在一起来说

更有好事者还主张将中国绘画

分为南北宗

就更复杂了

有点说不清楚了

中外文化精神十讲课程列表:

第一章 汉字的文化情韵

-1.1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 假如生活缺少文字——文字的意义

-1.2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 文字从何而来——文字的起源

-1.3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汉字是怎么造的——汉字的结构

-1.4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怎样分析汉字——汉字的解读

-1.5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上古时代的一面镜子——汉字的文化

-1.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第一章作业

第二章 汉语中的文化魅力

-2.1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

-2.2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语言是一个文化系统

-2.3.1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上)

-2.3.2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汉语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下)

-2.4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心理

-2.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三章 儒道思想要义

-3.1.1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仁爱”思想:从爱亲到爱众

-3.1.2 从“爱人”到“仁政”

--从“爱人”到“仁政”

-3.2.1 “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

-3.2.2 “大丈夫”人格

--“大丈夫”人格

-3.3.1 对立转化规律

--对立转化规律

-3.3.2 “无用之用”的思想

--“无用之用”的思想

-3.4.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3.4.2 “物我齐一”思想

--“物我齐一”思想

-3.5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四章 禅宗的文化智慧

-4.1.1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上)

-4.1.2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禅宗的传播与发展(下)

-4.2 《坛经》及其他文献

--《坛经》及其他文献

-4.3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禅宗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4.4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关注现实人生的理想精神

-4.5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 敢于呵佛骂祖的批评精神

-4.6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重视启示和顿悟的思维特质

-4.7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

-4.8禅宗与日常人生

--禅宗与日常人生

-4.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五章 唐诗宋词的审美情韵

-5.1 整体观照

--整体观照

-5.2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5.3 物我同一

--物我同一

-5.4 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

-5.5 尚意追求

-- 尚意追求

-5.6 趣在高雅

--趣在高雅

-5.7 忧患意识

-- 忧患意识

-5.8 志在兼济

--志在兼济

-5.9 情在独善

--情在独善

-5.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六章 明清小说的现实关怀

-6.1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中国叙事文学之胜

-6.2 征史与写实

-- 征史与写实

-6.3 奇幻与象征

--奇幻与象征

-6.4 悲剧与诗意

--悲剧与诗意

-6.5 讽刺与戏谑

--讽刺与戏谑

-6.6 忠义与仁侠

--忠义与仁侠

-6.7 情本与欲望

--情本与欲望

-6.8 自由与叛逆

--自由与叛逆

-6.9 隐逸与虚无

--隐逸与虚无

-6.10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七章 古代文学的人性探索

-7.1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希腊神话与人的意识萌发

-7.2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深刻的人性哲学思考

-7.3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

-7.4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7.5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对人类理性的思考

-7.6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对两希文化融合的伟大尝试

-7.1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八章 近代西方文学的人性张扬

-8.1人性的复苏

--人性的复苏

-8.2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8.3深刻的人性反思

--深刻的人性反思

-8.4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人类思想探索历程的艺术概括

-8.5人性自由的探索

--人性自由的探索

-8.6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对人性异化的批判

-8.7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九章 现代西方文学对人的反思

-9.1前言

--前言

-9.2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9.3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

-9.4人与历史的关系

--人与历史的关系

-9.5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9.6人与科技的关系

--人与科技的关系

-9.7人与自我的关系

--人与自我的关系

-9.8结语

--结语

-9.9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第十章 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漫谈

-10.1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2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痛快淋漓的恨和优柔寡断的爱

-10.3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没有底线的恨和没有条件的爱

-10.4“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以直报怨”和“转身向爱”

-10.5恨往何处去,爱从何处来?

--无端而起的恨和无由而至的爱

-10.6 讨论与作业

--章节讨论1

--章节讨论2

--章节作业

禅宗与中国文学艺术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