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唐宋词鉴赏 > 一、绪论 > 2.词的起源 > 2.词的起源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问题
词的起源
关于词的起源
学术界基本上有这四种说法
一个是词起源于隋唐说
这种说法目前是在学术界
占统治地位的说法
多数学者都认为
词是以燕乐为载体的
所以它起源于隋唐时期
第二种说法
说词起源于中晚唐
在一个多世纪之前
这种观点还很有市场
很有影响力
甚至有很多人根据这个观点
就断言李白的菩萨蛮
忆秦娥等词是假托的
因为词中晚唐才产生
李白是盛唐人
怎么能就写那么好的词呢
所以一直到几十年前
还有人采用这种观点
但是随着敦煌曲子词的被发现
这种观点根本站不住脚了
敦煌曲子词里面
大量的是盛唐时期的作品
盛唐时期已经有了
大量的敦煌曲子词
你怎么能说
词是产生于中晚唐呢
所以这种说法我们解读一下
就不作进一步的申说
第三种说法认为词起源于《诗经》
它抓住一个什么特点呢
词是长短句
《诗经》里也有长短句
大家读《诗经》之后会有个感触
《诗经》里绝大多数是用四言诗
四言诗也兴盛于《诗经》
尽管后来南北朝时期
甚至到唐代
以至于到宋代
现当代都还有些人
写一些四言诗
像曹操写的《短歌行》
像南北朝时期
陶渊明写的四言诗
以及唐代的像韩愈等人
写的四言诗
都还有非常优秀的作品
但是主要四言诗
盛行于《诗经》时期
《诗经》里面
是四言诗发展的巅峰
但是《诗经》里
又有一些长短句的诗
长短句的诗
人们抓住词是长短句
认为《诗经》里
就有一些是长短句的
那么就认为诗词同源
《诗经》既是诗的起点
也是词的起源
那么这种说法它忽略了
词除掉长短句(的特点)
它跟任意的长短句是不一样的
它有固定的节奏
固定的节奏点
哪个地方要押韵
那个地方可以不押韵
哪个地方甚至要重复等等
这些跟《诗经》
那些长短句
相对的来说较为随意的做法
是不一样的
所以认为词起源于《诗经》说
这种观点
现代学术界基本站不住
第四点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
这种说法我个人表示比较赞成
下面对这一点我讲
较详细的加以阐述
下面看梁武帝写的《江南弄》
《江南弄》有七首
都是梁武帝萧衍本人写的
这首词显然过去历来都认为
它是乐府诗
这一点也至今也不能加以否定
这个乐府诗
我们首先看第一首
众花杂色满上林
舒芳耀绿垂轻阴
连手躞蹀舞春心
舞春心 临岁腴
中人望 独踟蹰
这首 七句话
头三句都是七个字
而且句句押韵
林 阴 心都是押韵的
后面四个是三字句
舞春心 临岁腴
中人望 独踟蹰
是三字句
大家注意到一个特殊的现象
后面的诗句只有偶句押韵
就是奇数句不押韵
腴和蹰是押韵的
同时第四句重复第三句的
末尾三个字
你看连手躞蹀舞春心
第四句
舞春心 临岁腴
舞春心是对七字句
后三句的重复
如果一个诗人
写一首这样的作品
那就是很偶然的
同志们比较一下
梁武帝写的这七首《江南弄》
全都是这样
这是第一首
看第二首 是不是也这样
看第三首 是不是也这样
看第四首 是不是也这样
看第五首 是不是也这样
看第六首 是不是也这样
看第七首 是不是也这样
梁武帝写了七首
每一首都是七句话
前三句都是七个字
后四句都是三个字
第四句重复第三句的
末尾三个字
前三句 句句押韵
后四句 隔句押韵
最后四首 完全一样
同志们想一想
如果这七首我们不考虑
它的平仄的话
这跟后来成熟时期的词
已经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如果要深入地追究
当然它的平仄是并不相合的
第一首跟第二首的平仄
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甚至后面有的臣子写《江南弄》
押韵的韵脚字
都是不一样的
像他这个有的是押的入声韵
有的也有换成平声韵的 等等
有这样的不一样
也就是因为平仄还没有定型
下面除掉梁武帝写了七首
他的臣子沈约
也写了四首《江南弄》
形式(沈约的这四首)跟萧衍的这七首
是完全一样的
我们看下面这四首
这是第三首 这是第四首
全是这样
梁武帝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
也写了三首
大家看这个《江南弄》
也是这样
同志们想一下
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五六百年的梁武帝
他写的乐府诗
应该说有可能在这个漫长的
历史过程当中
都散失了不少
他和沈约
和萧纲一起写了14首
形式完全一样
韵脚点也完全一样的
这种类似词的作品
再看《长相思》
张率的《长相思》
这里开头两个三字句
接着一个七字句
接着两个三字句
再来后面四个五字句
韵脚点 三字句的前一句
是不押韵的
五字句的前一句也不押韵
其它的后面的句子都是押韵的
而像张率的这一首
全是押的入声韵
张率的这首是这样
我们看陆琼的这一首也是这样
再看陈叔宝的这一首也是这样
再看江总写的这一首长相思
也是这样
再看徐陵写的两首
徐陵就是编玉台新咏的
他这个写的也是这样
同志们看
从《江南弄》和《长相思》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
最早的文人词
当然学术界对词这个观点
没有普遍接受
2001年在澳门大学
开国际词学讨论会
在大会的第一天学术报告当中
我就发言
就认为词应该起源于六朝乐府
当时就有许多学者提出来反驳我
理由就是一个
就是它的平仄不合
后来叶嘉莹教授主持会议
她就指出王步高教授
给你十分钟 你回应一下
别人对你的不同的意见
我说刚才几位先生提出的不同意见
说到底就是平仄 平仄不合
请问当时诗歌完全格律化了吗
诗歌还没有完全格律化
你怎么能设想
词一开始就完全
像定型时期的词那样
完全格律化呢
我假设现在有一个人
一个中国猿人或在世界上
那个相当于猿人同时代的人
站我的这个旁边
他浑身长着长毛
一句话
普通人的话也不会说
他在除了能直立行走之外
跟动物没有任何区别
你能说他是人吗
他偏偏是我们的老祖宗
你能用今天
成熟时期穿西装 打领带的人
这种要求
他既不穿西装 也不打领带
甚至衣服也不穿
像这样的人是不是人呢
没有成熟时期的词
最早的文人词
是不能用唐宋时期
成熟之后的词来要求的
再比如说
你说一定要严格的格律化
要讲究平仄才能是词的话
请问敦煌曲子词是不是词
同志们马上可以看一下
我们很快就要讲到
敦煌曲子词
像枕前发尽千般愿
这首菩萨蛮
跟李白的平林漠漠烟如织的菩萨蛮
是一样的吗
大不一样
要对照平仄差之十万八千里
你能说敦煌曲子词就不是词吗
同志们再想一想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东坡写长江的
是长江的典型特征
但是你在长江的源头
这个沱沱河的上游
在悬崖峭壁上 往下滴水
滴下一点水
形成了一个很小的小溪
我们一步都跨得过去
你在哪里能看到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吗
你能说那不是长江的源头
你就要卷起千堆雪才是
才是长江吗
那显然是站不住的
大家另外注意到没有
这些都能说明一个道理
词 要仅仅凭它不符合格律
不符合平仄就能否定
梁武帝的《江南弄》
和六朝文人的《长相思》等一些词
说它不是词
词的源头 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
更何况去掉《长相思》
和《江南弄》之外
像陶弘景的《寒夜怨》
陆琼的《饮酒乐》
僧发云的《三洲歌》
徐勉的《送客曲》
也都是有了定字 定句
定韵脚的作品
也具备了词的最基本的形式
当然这些作品平仄上
跟后来定型时期的词
还是有所区别的
宋朝王应麟在《困学记闻》里
引致堂的一句话就说
古乐府者 诗之旁行也
词曲者 古乐府之末造也
显然他认为词曲来自于古乐府
明朝的徐师曾
在《文体明辨》里面就说
按诗余者 古乐府之流别
而后世歌曲之滥觞也
这句话也同样认为古乐府
是诗余的产生的源头
清初周亮工在《书影》中
引徐巨源的话说
乐府变为《趋》《艳》
杂以《捉搦》《企喻》《子夜》
《读曲》之属
流为诗余 流为词
词变为曲 乐府尽亡
他也认为
认为乐府诗以后就变为诗余
也就是变为词 流为词
又变为曲
就使得乐府就尽亡
大家注意等到散曲出现之后
确实文人写乐府诗的太少了
民间也几乎没有乐府诗流行了
要流行都是以前的
很少有新的乐府作品
乐府作品
顾炎武的《日知录》也指出
三百篇之不能不降为楚辞
楚辞之不能不降为汉魏者
势也
是则三百篇之不能不降为乐府
乐府之不能不降为词者 亦势也
他这里也认为
三百篇最后变成乐府
而乐府又变为词
是形势发展使然
这种观点也肯定了
我们认为词起源于六朝乐府的观点
清朝的徐釚认为
梁武帝的《江南弄》就已经是
绝妙好词
已在《清平调》
《菩萨蛮》之先矣
也认为《江南弄》
已经是《清平调》
和《菩萨蛮》这些
定型了词的先驱
梁启超是咱们清华的
四大导师之一
大家还知道
他也是对词很有研究
我们清华除掉有王国维
这样的大词学家之外
俞平伯也曾经在此工作过
而且梁启超他女儿编的艺衡馆词选
里面选到大量梁启超
论词的许多观点
非常精辟
比如他就说
凡属于《江南弄》之调
皆以七字三句
三字四句组织成篇
七字三句 句句押韵
三字四句隔句押韵
似此严格的一字一句
按谱制调
实与唐末之倚声新词无异
梁启超显然跟我们的
这种观点是一致的
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的观点
是对梁启超的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就是词的起源
-1.什么是词
--1.什么是词
-2.词的起源
--2.词的起源
-3.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4.词律常识
--4.词的格律
-一、绪论 --5.第一讲作业
-1.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1.敦煌曲子词
-2.李白《菩萨蛮》《忆秦娥》
--李白《菩萨蛮》
--李白《忆秦娥》
-3.刘禹锡《忆江南》
-4.白居易《长相思》
-二、唐词--5.第二讲作业
-1.花间词总论
--1.花间词总论
-2.温庭筠《菩萨蛮》
-3.温庭筠《梦江南》《更漏子》
-三、花间词(上)--4.第三讲作业
-1.韦庄简介
--1.韦庄简介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4.鹿虔扆《临江仙》
-四、花间词(下)--5.第四讲作业
-1.南唐史与南唐词
-2.冯延巳《鹊踏枝》
-3.李璟《浣溪沙》
-五、南唐词(上)--4.第五讲作业
-1.李煜词综述
--1.李煜词综述
-2.李煜《清平乐》
-3.李煜《乌夜啼》
-4.李煜《浪淘沙》
-六、南唐词(中)--5. 第六讲作业
-1.李煜《虞美人》
-2.李煜《浪淘沙》
-3.李煜词小结
--3.李煜词小结
-七、南唐词(下)--4.第七讲作业
-1.宋史概说(一)
-2.宋史概说(二)
-3.宋词兴盛的原因
-4.宋词概况
--4.宋词概况
-5.范仲淹《渔家傲》(一)
-6.范仲淹《渔家傲》(二)
-八、宋词概说--7.第八讲作业
-1.柳永概说
--1.柳永概说
-2.《凤栖梧》
--2.《凤栖梧》
-3.《八声甘州》
--3.《八声甘州》
-4.《雨霖铃》(一)
-5.《 雨霖铃》(二)
-九、柳永词--6.第九讲作业
-1.晏殊概说
--1.晏殊概说
-2.晏殊《浣溪沙》
-3.晏殊《蝶恋花》
-4.欧阳修概说
--4.欧阳修概说
-5.欧阳修《踏莎行》
-6.欧阳修《蝶恋花》
-十、晏欧词(上)--7.第十讲作业
-1.王安石《桂枝香》(一)
-2.王安石《桂枝香》(二)
-3.晏几道《临江仙》
-4.晏几道《鹧鸪天》
-十一、晏欧词(下)--5.第十一讲作业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2.苏轼《沁园春》(一)
-3.苏轼《沁园春》(二)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二、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上)--5.第十二讲作业
-1.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2.苏轼《水调歌头》
-3.苏轼《蝶恋花》
-十三、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下)--4.第十三讲作业
-1.乌台诗案(一)
-2.乌台诗案(二)
-3.苏轼《卜算子》
-4.苏轼《水龙吟》
-十四、苏轼黄州词(上)--5.第十四讲作业
-1.苏轼《定风波》
-2.苏轼《念奴娇》
-3.苏轼《临江仙》
-十五、苏轼黄州词(下)--4.第十五讲作业
-1.黄庭坚概说
--1.黄庭坚概说
-2.黄庭坚《水调歌头》
-3.秦观概说
--3.秦观概说
-4.秦观《满庭芳》
-十六、秦观与苏门词人(上)--5.第十六讲作业
-1.秦观《鹊桥仙》
-2.秦观《踏莎行》
-3.秦观《浣溪沙》
-十七、秦观与苏门词人(下)--4.第十七讲作业
-1.贺铸概说
--1.贺铸概说
-2.贺铸《鹧鸪天》
-3.悼亡诗词补充
--3.悼亡诗词补充
-4.贺铸《青玉案》
-十八、贺铸词--5.第十八讲作业
-1.周邦彦概说
--1.周邦彦概说
-2.周邦彦《兰陵王》
-3.周邦彦《满庭芳》
-4.周邦彦《蝶恋花》
-十九、周邦彦词--5.第十九讲作业
-1.南渡词人综述
--1.南渡词人综述
-2.陈与义《临江仙》
-3.朱敦儒《相见欢》
-二十、南渡词人(上)--4.第二十讲作业
-1.李纲《苏武令》
-2.张元干《贺新郎》
-3.岳飞《满江红》
-4.岳飞《满江红》真伪考
-二十一、南渡词人(下)--5.第二十一讲作业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一)
-2.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二)
-3.李清照《如梦令》
-4.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十二、李清照词(上)--5.第二十二讲作业
-1.李清照《永遇乐》
-2.李清照《武陵春》
-3.李清照《声声慢》(一)
-4.李清照《声声慢》(二)
-5.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二十三、李清照词(下)--6.第二十三讲作业
-1.陆游词概说
--1.陆游词概说
-2.陆游《卜算子》
-3.陆游《秋波媚》
-4.陆游《钗头凤》
-5.陆游《诉衷情》
-二十四、陆游词--6.第二十四讲作业
-1.张孝祥《念奴娇》
-2.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3.张孝祥《六州歌头》
-4.张孝祥《西江月》(满载一船秋色)
-二十五、张孝祥词--5.第二十五讲作业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十六、辛弃疾词(上)--5.第二十六讲习题
-1.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3.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
-4.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二十七、辛弃疾词(中)--5.第二十七讲习题
-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
-二十八、辛弃疾词(下)--4.第二十八讲习题
-1.辛派词人概说
--1.辛派词人概说
-2.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3.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程珌《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
-二十九、辛派词人--5.第二十九讲作业
-1.姜夔概说
--1.姜夔概说
-2.姜夔《踏莎行》
-3.姜夔《长亭怨慢》
--html
-4.史达祖《双双燕》
-三十、姜夔、史达祖词--5.第三十讲作业
-1.吴文英概说
--1.吴文英概说
-2.吴文英《风入松》
-3.吴文英《八声甘州》
-4.刘辰翁《柳梢青》
-三十一、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上)--5.第三十一讲作业
-1.文天祥《沁园春》(一)
-2.文天祥《沁园春》(二)
--Video
-3.蒋捷《一剪梅》
-4.张炎《解连环》、结束语
-三十二、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下)--5.第三十二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