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唐宋词鉴赏 > 二、唐词 > 2.李白《菩萨蛮》《忆秦娥》 > 李白《菩萨蛮》
下面我们讲李白的《菩萨蛮》
和《忆秦娥》这两首词
南宋的词人黄昇
称这两首词
是百代词曲之祖
首先看《菩萨蛮》
李白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首先我想从韵律的角度
讲讲《菩萨蛮》这个词牌
《菩萨蛮》这个词牌
开头是两个七字句
押仄声韵
在这首词里押的是入声韵
织和碧都是入声
后面变为两个五字句
都换为平声韵
楼和愁都是平声
下片的开头两句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又换成仄声韵
在这里又是押的入声韵
入声当然是仄声的一种
立和急都是入声
最后两句又换成平声韵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程 亭又换成平声
显然跟刚才我们说到的那个
枕前发尽千般愿
那首《菩萨蛮》
平仄格律完全不同
可见民间词里
当时还没有严守平仄
而这首《菩萨蛮》
李白的这首《菩萨蛮》
就是今天我们
要填《菩萨蛮》的词
也得遵循李白的格律
所不同的就是头两句
和第五第六两句
可以不必押入声
只要押仄声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串讲一下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开头以写景
写的是秋天的景致
秋天的远处
平展展的树林
加上朦胧的烟带
如织 织是一种带子
像一个腰带似的
这种朦胧的烟气
像一个带子似的
围绕着一个树林
这树林是平展展的
并不是这个树林
经过人工修剪修得平展展的
人们因为都有这个感觉
远山无木 远树无枝
远水无波
远处看这个树林子
即使细看它是
有高 有低
但在很远的地方看来
它就是绿的一片
就好像是平展展的
寒山一代伤心碧
寒山是秋冬季节的山
秋冬季节按理说
山往往已经许多树木都黄落了
有些树叶都掉了
但是这个山
仍然是碧绿一片
原因是山还是青的 伤心碧
大家注意“伤心”两个字
是用了四川的方言
伤心跟我们现代汉语的伤心
意思大不一样
我们现代伤心
遇到不高兴的事情
遇到很难过的事情叫做伤心
这里的伤心是非常的意思
杜甫也有一首诗里
有锦江春色伤心丽
伤心丽不是美丽的叫人伤心
也是非常美丽的意思
寒山一代伤心碧
这里正好说明这首词
更可能是李白所写
因为 正因为我们的前辈
当时人们有一个看法
词是产生于中晚唐的
李白是盛唐人
不太可能写这个《菩萨蛮》
其中提出许多理由来
我们倒可以反驳它
这里运用了四川的方言
而李白从小是在四川长大的
在26岁离开四川之前
现在一般认为他五岁
到四川江油
后来到26岁离开四川东下
到了湖北
在这个之前一段时间
他全是生活在四川
说李白是四川人毫不过份
那么这里的伤心碧
用到四川的方言
更进一部能说明
这首词是李白所写
这两句开头就大手笔
写得就很好
词人以画笔在广漠的平林上
抹出牵动愁思的
如织的暮烟
画面的静景带有动势
暗藏着时间
在瞬息之间的冉冉推移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暝色就是夜色
渐到黄昏了
夜色降临
把这个楼好像遮蔽起来
这一个入字
动词用得很好
大家知道
在诗词里动词非常的重要
往往有一些炼字炼句都是动词
大家知道孟浩然有一首诗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其中有一个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楼(城)
大家知道
这两句是千古绝唱
但是说到底这两句千古绝唱
好就好在两个动词
气蒸云梦泽
云梦泽是地名
岳阳楼(城)也是地名
如果这两个地名
很难说有什么好不好
但应气 波
也是用得不错
但是更重要的是前一句
用了蒸 后一句用了撼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楼(城)
如果不是这个
这个什么蒸和撼
这两个动词用得好
那两个千古绝唱也就形成不了
所以在这里这个入字
也用得相当好
我们可以称它
一个神来之笔的入字
把暝色人格化
将之比作带来离愁的闯入者
比夜幕这类平凡的景物
更能使景色活跃在读者的心头
夜幕降临的时候
却有人在楼上发愁
这是人身份不明
究竟是男子还是女子
在这里没有明确的交代
所以对这首诗的
这首词的主题
过去有人有不同的解读
我们在讲完这首词的时候
再说一说
词的下片换韵之后
玉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抒情主要从楼上来到楼下
站在台阶上
同志们注意玉阶这两个字
千万不要解释为
玉石做的台阶
玉石虽然贵重
但并不适宜做台阶
在诗词中写到玉的地方
很少 很少是实指玉石
都是指对某样东西的美称
这里的玉阶就是
美好的台阶
或者是写这个住在
富丽堂皇的这个楼里的
主人对这个房子的
台阶的美称
空伫立就是这个人的站立
看到宿鸟归飞急
宿鸟就是黄昏到树林
到什么地方去投宿的鸟
急急忙忙的飞回去投宿了
同志们很容易由这句联想到
鸟它有一个家可归
而自己却有家归不得
最后一句讲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鸟有树林可以投宿
哪里是我回家的路呢
只看到长亭连着短亭
大家注意
长亭更短亭的这个更字
有不同的版本
就些版本上就叫长亭连短亭
鸟归而人不归
令人触景生情
同时这归鸟
又惹起无限的愁思
正因为如此
这首词后人对他的解读
就有两种不同的
一种是思妇望归说
是因为这首词中所写
是一位思妇于暮色苍茫之中
独立玉阶 远眺时候
那一刹那的情思
词中的绵绵情意
在这绵远悠长旅程的
急切盼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观点是站得住的
也可以是这样去理解它
更多的一种解释呢
是羁愁思归说
这是站在男性的角度
因为词是写客子思归
一个独处异乡的男子
心中透露出
人生穷途无归的迷惘和苦闷
很耐人寻味
这种可能性似乎更大一点
更大一点
李白写这个当然唐五代时期
也有以女性的口气写的也可以
所以第一种说法也站得住
如果站在男子的角度讲
也说得过去 说得过去
从艺术上来讲
这首词写的笔调清疏淡雅
自然天成
运用了朦胧的错综的描写手法
造成词境时空的惝恍迷离
这首词导情入景
把人物的内心世界
刻画得很细致入微
所以被后代
宋代人称为
它是百代词曲之祖
我很赞成这种评价
是早期的文人词当中的
一流的作品
乃至于超一流的作品
写这种羈旅思归的这种想法
我也写过
下面请同学们看我1982年
三十多年前写的
在吉林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
写的一首《临江仙》
也是一个中秋节
壬戌就是1982年中秋
这首词这样
故国溶溶江水
他乡瑟瑟秋风
清光著意透帘栊
敲窗黄叶雨
夺魄五更蛩
亲友今宵何处
高天难问飞鸿
伤离惜别古今同
莫抛儿女泪
四海一望中
这首词写出了我
独处异乡的那种悲凉的心境
故国溶溶江水
他乡瑟瑟秋风
这是对仗的句子
故国在这里是指故乡
我们里家乡扬中市
当时叫扬中县
是在长江当中一个岛
融融江水 中秋季节
我们家乡气候还很温暖
溶溶两个字含有暖意
家乡的江水溶溶的季节
他乡见到的却是瑟瑟秋风
瑟瑟就给人一种寒意
青光著意透帘栊
那天我们几个老同学
就是吉林大学
研究生班上的几个同学
他们有的同志 女朋友来了
我们一起去买一点鸭翅膀
什么盐水鸭之类的东西
大家一起 在一起过中秋节
每个人写一首诗
我就写了这首词
月光透过窗帘映照进来
外面是 敲窗黄叶雨
夺魄五更蛩
敲窗 黄叶子像雨似的
打在窗户上
北方已经是很冷的季节了
比较冷了
我记得就是我在吉大
读研究生的那两年当中
有一年就是国庆节那天
开始下第一场雪
下雪的季节北方就比较冷了
相比较我们南方
很少遇到这种情景
夺魄五更蛩
这里暗用了《诗经·豳风》
《七月》当中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北方的秋冬季节
来得更早一些
所以八月这个时候
夺魄五更蛩
蟋蟀的叫声
就因驰魂夺魄
如果按照上片的这种写下去
这首诗 这首词就会写得很悲凉
但是我很快下片就转换一点
亲友今宵何处
高天难问飞鸿
这里的亲友
主要指我的妻子儿女
当时我已经结婚了
我的小孩子有两个女儿了
这个时候我独处异乡
特别是我在被打成反革命
关了三百多天的
关了三百多天
最后放出来又经过一番折腾
考取研究生
独自来到异地他乡
这个时候心情都是非常悲凉
高天难问飞鸿
到秋冬季节大雁是往南飞去的
但是无法从大雁身上
得到亲友的消息
高天难问飞鸿
后面那一句转换
不再让这样的悲凉的心境
继续发展下去
伤离惜别古今同
故意挽回一笔
伤离惜别这样的事情
古往今来是太多了
不要太伤心
而在最后两句扬起来一点
莫抛儿女泪 四海一望中
不要怕抛洒儿女之泪
不要像小儿女那样哭哭啼啼
四海一望中
最后一句扬起来
但是尽管扬起来
它悲凉的基调并没有改变
写出了我当时思乡
怀归的游子之情
那时候整个的我的心境
并不顶好
虽然考取研究生
开始了我学术奋斗的
一个新的征程
但是思念家乡 怀念妻子
怀念子女那种心境使我在这个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头
特别 尤其是中秋节
是人们团聚的日子
我却独处异乡
所以这首词
我就更容易联系到
李白的《菩萨蛮》
想到他也独处异乡
我们虽然相隔千年之久
但是我们的心却又相连
-1.什么是词
--1.什么是词
-2.词的起源
--2.词的起源
-3.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4.词律常识
--4.词的格律
-一、绪论 --5.第一讲作业
-1.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1.敦煌曲子词
-2.李白《菩萨蛮》《忆秦娥》
--李白《菩萨蛮》
--李白《忆秦娥》
-3.刘禹锡《忆江南》
-4.白居易《长相思》
-二、唐词--5.第二讲作业
-1.花间词总论
--1.花间词总论
-2.温庭筠《菩萨蛮》
-3.温庭筠《梦江南》《更漏子》
-三、花间词(上)--4.第三讲作业
-1.韦庄简介
--1.韦庄简介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4.鹿虔扆《临江仙》
-四、花间词(下)--5.第四讲作业
-1.南唐史与南唐词
-2.冯延巳《鹊踏枝》
-3.李璟《浣溪沙》
-五、南唐词(上)--4.第五讲作业
-1.李煜词综述
--1.李煜词综述
-2.李煜《清平乐》
-3.李煜《乌夜啼》
-4.李煜《浪淘沙》
-六、南唐词(中)--5. 第六讲作业
-1.李煜《虞美人》
-2.李煜《浪淘沙》
-3.李煜词小结
--3.李煜词小结
-七、南唐词(下)--4.第七讲作业
-1.宋史概说(一)
-2.宋史概说(二)
-3.宋词兴盛的原因
-4.宋词概况
--4.宋词概况
-5.范仲淹《渔家傲》(一)
-6.范仲淹《渔家傲》(二)
-八、宋词概说--7.第八讲作业
-1.柳永概说
--1.柳永概说
-2.《凤栖梧》
--2.《凤栖梧》
-3.《八声甘州》
--3.《八声甘州》
-4.《雨霖铃》(一)
-5.《 雨霖铃》(二)
-九、柳永词--6.第九讲作业
-1.晏殊概说
--1.晏殊概说
-2.晏殊《浣溪沙》
-3.晏殊《蝶恋花》
-4.欧阳修概说
--4.欧阳修概说
-5.欧阳修《踏莎行》
-6.欧阳修《蝶恋花》
-十、晏欧词(上)--7.第十讲作业
-1.王安石《桂枝香》(一)
-2.王安石《桂枝香》(二)
-3.晏几道《临江仙》
-4.晏几道《鹧鸪天》
-十一、晏欧词(下)--5.第十一讲作业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2.苏轼《沁园春》(一)
-3.苏轼《沁园春》(二)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二、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上)--5.第十二讲作业
-1.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2.苏轼《水调歌头》
-3.苏轼《蝶恋花》
-十三、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下)--4.第十三讲作业
-1.乌台诗案(一)
-2.乌台诗案(二)
-3.苏轼《卜算子》
-4.苏轼《水龙吟》
-十四、苏轼黄州词(上)--5.第十四讲作业
-1.苏轼《定风波》
-2.苏轼《念奴娇》
-3.苏轼《临江仙》
-十五、苏轼黄州词(下)--4.第十五讲作业
-1.黄庭坚概说
--1.黄庭坚概说
-2.黄庭坚《水调歌头》
-3.秦观概说
--3.秦观概说
-4.秦观《满庭芳》
-十六、秦观与苏门词人(上)--5.第十六讲作业
-1.秦观《鹊桥仙》
-2.秦观《踏莎行》
-3.秦观《浣溪沙》
-十七、秦观与苏门词人(下)--4.第十七讲作业
-1.贺铸概说
--1.贺铸概说
-2.贺铸《鹧鸪天》
-3.悼亡诗词补充
--3.悼亡诗词补充
-4.贺铸《青玉案》
-十八、贺铸词--5.第十八讲作业
-1.周邦彦概说
--1.周邦彦概说
-2.周邦彦《兰陵王》
-3.周邦彦《满庭芳》
-4.周邦彦《蝶恋花》
-十九、周邦彦词--5.第十九讲作业
-1.南渡词人综述
--1.南渡词人综述
-2.陈与义《临江仙》
-3.朱敦儒《相见欢》
-二十、南渡词人(上)--4.第二十讲作业
-1.李纲《苏武令》
-2.张元干《贺新郎》
-3.岳飞《满江红》
-4.岳飞《满江红》真伪考
-二十一、南渡词人(下)--5.第二十一讲作业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一)
-2.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二)
-3.李清照《如梦令》
-4.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十二、李清照词(上)--5.第二十二讲作业
-1.李清照《永遇乐》
-2.李清照《武陵春》
-3.李清照《声声慢》(一)
-4.李清照《声声慢》(二)
-5.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二十三、李清照词(下)--6.第二十三讲作业
-1.陆游词概说
--1.陆游词概说
-2.陆游《卜算子》
-3.陆游《秋波媚》
-4.陆游《钗头凤》
-5.陆游《诉衷情》
-二十四、陆游词--6.第二十四讲作业
-1.张孝祥《念奴娇》
-2.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3.张孝祥《六州歌头》
-4.张孝祥《西江月》(满载一船秋色)
-二十五、张孝祥词--5.第二十五讲作业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十六、辛弃疾词(上)--5.第二十六讲习题
-1.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3.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
-4.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二十七、辛弃疾词(中)--5.第二十七讲习题
-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
-二十八、辛弃疾词(下)--4.第二十八讲习题
-1.辛派词人概说
--1.辛派词人概说
-2.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3.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程珌《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
-二十九、辛派词人--5.第二十九讲作业
-1.姜夔概说
--1.姜夔概说
-2.姜夔《踏莎行》
-3.姜夔《长亭怨慢》
--html
-4.史达祖《双双燕》
-三十、姜夔、史达祖词--5.第三十讲作业
-1.吴文英概说
--1.吴文英概说
-2.吴文英《风入松》
-3.吴文英《八声甘州》
-4.刘辰翁《柳梢青》
-三十一、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上)--5.第三十一讲作业
-1.文天祥《沁园春》(一)
-2.文天祥《沁园春》(二)
--Video
-3.蒋捷《一剪梅》
-4.张炎《解连环》、结束语
-三十二、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下)--5.第三十二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