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唐宋词鉴赏 >  十四、苏轼黄州词(上) >  4.苏轼《水龙吟》 >  4.苏轼《水龙吟》

返回《唐宋词鉴赏》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苏轼《水龙吟》在线视频

4.苏轼《水龙吟》

下一节:1.苏轼《定风波》

返回《唐宋词鉴赏》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苏轼《水龙吟》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下面我们讲苏轼的一首

著名的咏物词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 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 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

又还被 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

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

这是一首和作 课件上显示的

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

是一个叫张楶的人

写的一首《水龙吟·杨花》

苏轼步他的韵

大家知道步人的韵

就像是雪地上你在前面走

我跟在后面走

每一步都要踩在你的脚印上

这是非常难的

和作要写得比原作好

是非常难的

当然苏轼跟张质夫的

写词的水平大不一样

所以虽然是和作

也却比原作写的好得多

下面我们简单地

串讲一下这首词

水龙吟是词牌名

据说是因为李白

笛奏龙吟水的诗句而得名

次韵是原韵的和词

张质夫叫张楶 字质夫

是苏轼的好友

曾经同在京城为官

这首词也写于在黄州时期

他虽然被贬到黄州了

老朋友还把自己的作品寄来

苏轼还和了这首作品

似花还似非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

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杨花就是柳树(的花)

相传柳本来就叫柳

后来隋朝的时候

把它种在大运河的河堤上

河堤又叫隋堤

隋朝很看重这一点

据说是隋炀帝封柳树姓杨

所以从此柳树又叫杨柳

这句话未必可靠

我们姑妄言之

似花还似非花

杨花称作花

但并不跟自然界的

大量的许多植物开的花

并不一样

它既没有牡丹的娇艳

也没有桂花等许多花的芳香

也不像普通的花那种样子

似花还似非花

大家注意

苏轼的用笔很高明

第一句话

就紧紧地扣住杨花的特点

它像花 严格讲也不是花

也无人惜从教坠

但很少人珍惜杨花

有喜爱牡丹的

有喜爱玫瑰的

喜爱各种各样的花 菊花

像陶渊明爱菊花等等

但是很少有人喜爱杨花

所以让它任意地飘拂

到处都是

我们清华的同学都知道

杨花飘飞的时候

我们到近春园门口的

那一个荷塘

也就是当年朱自清

写《荷塘月色》的那个地方

你看我们那边荷塘边上

都是大片的杨树

等那杨花一纷飞的时候

荷塘内因为当时

荷叶还没有长起来

整个荷塘

到处水面上全是飘的杨花

水都看不见了

全是白茫茫的一片

抛家傍路 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抛家傍路

杨花飘的到处路边上 草地上

到处都是

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

这里它就不是一般的

是从字面意义上去写杨花了

就赋予杨花看似无情

而实有情思的

就开始深入一层的写杨花

萦损柔肠 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萦损柔肠

杨柳枝条又细又柔软

而且从唐代开始

人们经常有借折柳赠别的习惯

用赠柳条 用柳条的柳跟留

音相近 希望能留下来

往往杨柳跟人的去留

往往联系在一起

困酣娇眼

说柳眼 柳叶要爆嫩芽

要包杨花的那个柳眼

欲开还闭

写那种 有的还没有飘拂出来的

杨花的那种形态

这里用字非常准确

又掌握着很好的分寸

这里也把杨花比作美人

用美人困倦时

欲开还闭的娇眼

来形容杨柳一开始

还没有完全飘飞出来的

那种景象 娇眼

古代诗词里常把柳叶称为柳眼

这里的娇眼也可以指柳眼

也可以指那个嫩小的柳叶

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

又还被 莺呼起

梦里随着杨花到处飘拂

去寻找自己日思夜想的情郎

可是却又被黄莺鸟的叫声

惊醒了

唐代诗人金昌绪有一首

《春怨》诗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这个“儿”字

实际上读“妮”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因为首句的末尾一个字

用的平声 既是平声

它就要押韵

押韵它就要跟啼 跟西押韵

所以在这里

也有点像那个

嫁与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

那种读法应该一样

妮是上海话的读音

在普通话里这个儿字

儿化音跟啼字

是绝对不押韵的

作者化用了

金昌绪这首诗的意思 意境

又还被 莺呼起

写这个女子欲困

还醒的那种样子

写那种娇态

写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不恨此花飞尽

恨西园 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不恨此花飞尽

指杨花的飘落 落花

恨西园 落红难缀

难以收拾

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大家注意

要理解这一句

跟苏轼自己写的一段小注释

要联系在一起

他原来这个词的下面

有一段原注

杨花落水为浮萍 验之信然

古人有一种说法

杨花跟浮萍是一个东西

杨花落在水上就变成浮萍草

现在看来

这显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苏轼同志是一个大文豪

但是在科学上

似乎是一个科盲

这一点他倒不在行

竟然相信杨花落水

会成为浮萍

这一点杜甫同志

也是犯同样的错误

他在《丽人行》当中

杨花雪落覆白苹

青鸟飞去衔红巾

也是用的杨花一落成为白苹的

这样的典故

也是不符合科学事实的

苏轼大家都读过他的

《石钟山记》

他那个怎么探讨石钟山的形成

也考究了半天

实际上他的结论也是错的

苏轼尽管是大文豪

但是在科学上面有些问题上

未必都立得住

晓来雨过 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杨花 按照苏轼的理解

杨花落水就慢慢变成浮萍了

实际上杨花漂在水面上

然后水湿了之后

慢慢地重了

就沉到水下去了

时间一长之后就沤成

河里的河泥了

而不是化成浮萍

不是化成浮萍

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

春色三分指杨花

杨花象征着春色

这三分之二的杨花

落在地面上

慢慢地变成了尘土

也有三分之一的随水飘去

这一句思维的方式

像徐凝的《忆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种像是徐凝的那种写法

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 是离人泪

上片就讲了

困酣娇眼 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

又还被 莺呼起

联系到这里 把这个思妇

这个像杨花一样的

困酣娇眼 杨花点点

最后用离人泪

赋予这样一个

无情无义的杨花

以人的感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

评价这首词 咏物之词

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我的导师唐圭璋先生

在《唐宋词简释》当中

评价这首词是

咏杨花遗貌取神 压倒古今

这首词苏轼干什么

常常都是第一流的

他写的咏物词不很多

刚才我们学的一首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实际上是咏的孤雁

也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咏物

也写得很好

这一首水龙吟历来被认为

在咏物词当中是写得最好的

是咏物的名作

咏物词贵在缘物寄情

不粘不脱 这首词

把人的感情与所咏之物

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让你分不出

作者是在写人还是在写物

苏轼的词以拟人手法

想象奇特

把杨花比作一个风飘万里

梦寻情郎的女子

以杨花的飘零沦落的形象

来形容心已碎

情难忘的闺中女子的情态

真是惟妙惟肖

为历来读者所喜爱

把杨花飘落同伤春之情

交织在一起

写春雨过后

杨花一夜飞尽

化作一池萍碎

又以春色三分

二分尘土 一分流水

合春花于一炉

结尾把杨花比做点点离人泪

传出思妇伤春伤别之情

这首词的构思巧妙 刻画细致

借咏杨花写思妇

于物象不离不黏

而以言情为主 韵味丰厚

情满全篇

体现了苏轼词

风格婉约缠绵的一面

大家注意

这个北宋的咏物词

还点到题字

还用到杨花

开头讲似花还似非花

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他正面用到“杨花”二字

到了南宋的时候

一些著名的咏物词

特别是史达祖

姜夔等人写的词

里面就不出题字了

柳永说他们要写杨花

“杨花”两个字

就不真正出现

可以写到花

但不能写杨花

不能正面写杨花

写水不言水

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

要写的东西

把它的前后左右都写到

让人想到自然是这个东西

但是却不把这两个字说破

这一点是北宋咏物词

跟南宋咏物词不一样的地方

这一首词

跟苏轼的大多数作品不太一样

这首词充满着婉约

充满着绮罗香泽之态

咏物词一般是婉约派词人写得较多

这首词也是如此

也是如此

从艺术上来讲

这首词是次韵和作

按原作的韵来写

比一般写词

又多一重困难和限制

但苏轼不但写

而且写的比原作还好

比原作的立意更高

另外张的原作

对刻画极见特征 构思新颖

苏轼更是写物而不黏滞于物

给杨花予以生命

主观抒情色彩更浓

第二 构思奇妙

作者以惜春

惜别的感情为统率

以物拟人

在似与非似两个角度来写

通过一系列奇思妙想

有离有合

写得缠绵缱绻

第三点 借鉴前人 推陈出新

例如化用了韩愈

金昌绪的诗意

抛家傍路是化用了韩愈的

《晚春》诗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

又还被 莺呼起

化用金昌绪的《春怨》的诗意

以杨花拟人 故写梦

又以有形来比无形

好 关于这一首咏物词

我们就讲到这里

我们下节课继续讲苏轼的黄州词

谢谢大家 谢谢

唐宋词鉴赏课程列表:

一、绪论

-1.什么是词

--1.什么是词

-2.词的起源

--2.词的起源

-3.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3.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4.词律常识

--4.词的格律

-一、绪论 --5.第一讲作业

二、唐词

-1.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1.敦煌曲子词

-2.李白《菩萨蛮》《忆秦娥》

--李白《菩萨蛮》

--李白《忆秦娥》

-3.刘禹锡《忆江南》

--3.刘禹锡《忆江南》

-4.白居易《长相思》

--4.白居易《长相思》

-二、唐词--5.第二讲作业

三、花间词(上)

-1.花间词总论

--1.花间词总论

-2.温庭筠《菩萨蛮》

--2.温庭筠《菩萨蛮》

-3.温庭筠《梦江南》《更漏子》

--3.温庭筠《梦江南》《更漏子》

-三、花间词(上)--4.第三讲作业

四、花间词(下)

-1.韦庄简介

--1.韦庄简介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4.鹿虔扆《临江仙》

--4.鹿虔扆《临江仙》

-四、花间词(下)--5.第四讲作业

五、南唐词(上)

-1.南唐史与南唐词

--1. 南唐史与南唐词

-2.冯延巳《鹊踏枝》

--2.冯延巳《鹊踏枝》

-3.李璟《浣溪沙》

--3.李璟《浣溪沙》

-五、南唐词(上)--4.第五讲作业

六、南唐词(中)

-1.李煜词综述

--1.李煜词综述

-2.李煜《清平乐》

--2.李煜《清平乐》

-3.李煜《乌夜啼》

--3.李煜《乌夜啼》

-4.李煜《浪淘沙》

--4.李煜《浪淘沙》

-六、南唐词(中)--5. 第六讲作业

七、南唐词(下)

-1.李煜《虞美人》

--1.李煜《虞美人》

-2.李煜《浪淘沙》

--2.李煜《浪淘沙》

-3.李煜词小结

--3.李煜词小结

-七、南唐词(下)--4.第七讲作业

八、宋词概说

-1.宋史概说(一)

--1.宋史概说(一)

-2.宋史概说(二)

--2.宋史概说(二)

-3.宋词兴盛的原因

--3.宋词兴盛的原因

-4.宋词概况

--4.宋词概况

-5.范仲淹《渔家傲》(一)

--5.范仲淹《渔家傲》(一)

-6.范仲淹《渔家傲》(二)

--6.范仲淹《渔家傲》(二)

-八、宋词概说--7.第八讲作业

九、柳永词

-1.柳永概说

--1.柳永概说

-2.《凤栖梧》

--2.《凤栖梧》

-3.《八声甘州》

--3.《八声甘州》

-4.《雨霖铃》(一)

--4.《雨霖铃》(一)

-5.《 雨霖铃》(二)

--5.《 雨霖铃》(二)

-九、柳永词--6.第九讲作业

十、晏欧词(上)

-1.晏殊概说

--1.晏殊概说

-2.晏殊《浣溪沙》

--2.晏殊《浣溪沙》

-3.晏殊《蝶恋花》

--3.晏殊《蝶恋花》

-4.欧阳修概说

--4.欧阳修概说

-5.欧阳修《踏莎行》

--5.欧阳修《踏莎行》

-6.欧阳修《蝶恋花》

--6.欧阳修《蝶恋花》

-十、晏欧词(上)--7.第十讲作业

十一、晏欧词(下)

-1.王安石《桂枝香》(一)

--1.王安石《桂枝香》(一)

-2.王安石《桂枝香》(二)

--2.王安石《桂枝香》(二)

-3.晏几道《临江仙》

--3.晏几道《临江仙》

-4.晏几道《鹧鸪天》

--4.晏几道《鹧鸪天》

-十一、晏欧词(下)--5.第十一讲作业

十二、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上)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2.苏轼《沁园春》(一)

--2.苏轼《沁园春》(一)

-3.苏轼《沁园春》(二)

--3.苏轼《沁园春》(二)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二、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上)--5.第十二讲作业

十三、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下)

-1.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1.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2.苏轼《水调歌头》

--2.苏轼《水调歌头》

-3.苏轼《蝶恋花》

--3.苏轼《蝶恋花》

-十三、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下)--4.第十三讲作业

十四、苏轼黄州词(上)

-1.乌台诗案(一)

--1.乌台诗案(一)

-2.乌台诗案(二)

--2.乌台诗案(二)

-3.苏轼《卜算子》

--3.苏轼《卜算子》

-4.苏轼《水龙吟》

--4.苏轼《水龙吟》

-十四、苏轼黄州词(上)--5.第十四讲作业

十五、苏轼黄州词(下)

-1.苏轼《定风波》

--1.苏轼《定风波》

-2.苏轼《念奴娇》

--2.苏轼《念奴娇》

-3.苏轼《临江仙》

--3.苏轼《临江仙》

-十五、苏轼黄州词(下)--4.第十五讲作业

十六、秦观与苏门词人(上)

-1.黄庭坚概说

--1.黄庭坚概说

-2.黄庭坚《水调歌头》

--2.黄庭坚《水调歌头》

-3.秦观概说

--3.秦观概说

-4.秦观《满庭芳》

--4.秦观《满庭芳》

-十六、秦观与苏门词人(上)--5.第十六讲作业

十七、秦观与苏门词人(下)

-1.秦观《鹊桥仙》

--1.秦观《鹊桥仙》

-2.秦观《踏莎行》

--2.秦观《踏莎行》

-3.秦观《浣溪沙》

--3.秦观《浣溪沙》

-十七、秦观与苏门词人(下)--4.第十七讲作业

十八、贺铸词

-1.贺铸概说

--1.贺铸概说

-2.贺铸《鹧鸪天》

--2.贺铸《鹧鸪天》

-3.悼亡诗词补充

--3.悼亡诗词补充

-4.贺铸《青玉案》

--4.贺铸《青玉案》

-十八、贺铸词--5.第十八讲作业

十九、周邦彦词

-1.周邦彦概说

--1.周邦彦概说

-2.周邦彦《兰陵王》

--2.周邦彦《兰陵王》

-3.周邦彦《满庭芳》

--3.周邦彦《满庭芳》

-4.周邦彦《蝶恋花》

--4.周邦彦《蝶恋花》

-十九、周邦彦词--5.第十九讲作业

二十、南渡词人(上)

-1.南渡词人综述

--1.南渡词人综述

-2.陈与义《临江仙》

--2.陈与义《临江仙》

-3.朱敦儒《相见欢》

--3.朱敦儒《相见欢》

-二十、南渡词人(上)--4.第二十讲作业

二十一、南渡词人(下)

-1.李纲《苏武令》

--1.李纲《苏武令》

-2.张元干《贺新郎》

--2.张元干《贺新郎》

-3.岳飞《满江红》

--3.岳飞《满江红》

-4.岳飞《满江红》真伪考

--4.岳飞《满江红》真伪考

-二十一、南渡词人(下)--5.第二十一讲作业

二十二、李清照词(上)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一)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一)

-2.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二)

--2.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二)

-3.李清照《如梦令》

--3.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4.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二十二、李清照词(上)--5.第二十二讲作业

二十三、李清照词(下)

-1.李清照《永遇乐》

--1.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李清照《武陵春》

--2.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3.李清照《声声慢》(一)

--3.李清照《声声慢》(一)

-4.李清照《声声慢》(二)

--4.李清照《声声慢》(二)

-5.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5.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二十三、李清照词(下)--6.第二十三讲作业

二十四、陆游词

-1.陆游词概说

--1.陆游词概说

-2.陆游《卜算子》

--2.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3.陆游《秋波媚》

--3.陆游《秋波媚》

-4.陆游《钗头凤》

--4.陆游《钗头凤》

-5.陆游《诉衷情》

--5.陆游《诉衷情》

-二十四、陆游词--6.第二十四讲作业

二十五、张孝祥词

-1.张孝祥《念奴娇》

--1.张孝祥《念奴娇》

-2.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2.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3.张孝祥《六州歌头》

--3.张孝祥《六州歌头》

-4.张孝祥《西江月》(满载一船秋色)

--4.张孝祥《西江月》(满载一船秋色)

-二十五、张孝祥词--5.第二十五讲作业

二十六、辛弃疾词(上)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十六、辛弃疾词(上)--5.第二十六讲习题

二十七、辛弃疾词(中)

-1.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1.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2.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3.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

--3.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

-4.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4.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二十七、辛弃疾词(中)--5.第二十七讲习题

二十八、辛弃疾词(下)

-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

--3.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

-二十八、辛弃疾词(下)--4.第二十八讲习题

二十九、辛派词人

-1.辛派词人概说

--1.辛派词人概说

-2.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2.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3.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3.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程珌《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

--4.程珌《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

-二十九、辛派词人--5.第二十九讲作业

三十、姜夔、史达祖词

-1.姜夔概说

--1.姜夔概说

-2.姜夔《踏莎行》

--2.姜夔《踏莎行》

-3.姜夔《长亭怨慢》

--3.姜夔《长亭怨慢》

--html

-4.史达祖《双双燕》

--4.史达祖《双双燕》

-三十、姜夔、史达祖词--5.第三十讲作业

三十一、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上)

-1.吴文英概说

--1.吴文英概说

-2.吴文英《风入松》

--2.吴文英《风入松》

-3.吴文英《八声甘州》

--3.吴文英《八声甘州》

-4.刘辰翁《柳梢青》

--4.刘辰翁《柳梢青》

-三十一、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上)--5.第三十一讲作业

三十二、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下)

-1.文天祥《沁园春》(一)

--1.文天祥《沁园春》(一)

-2.文天祥《沁园春》(二)

--Video

-3.蒋捷《一剪梅》

--3.蒋捷《一剪梅》

-4.张炎《解连环》、结束语

--4.张炎《解连环》、结束语

-三十二、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下)--5.第三十二讲作业

4.苏轼《水龙吟》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