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唐宋词鉴赏 >  五、南唐词(上) >  2.冯延巳《鹊踏枝》 >  2.冯延巳《鹊踏枝》

返回《唐宋词鉴赏》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2.冯延巳《鹊踏枝》在线视频

下一节:3.李璟《浣溪沙》

返回《唐宋词鉴赏》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2.冯延巳《鹊踏枝》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我们来看这首《鹊踏枝》词

《鹊踏枝》

五代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弃久

每到春来 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

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在分析这首词之前

我们要讲到一段公案

冯延巳的这首词

和他的另外一些《鹊踏枝》词

在欧阳修的词集

也都能找到

至少有16首

他的著作权是有争议的

包括这一首

谁道闲情抛弃久

但是人们现在对这一首

这几首词的究竟判别

学者们争议不休

一般认为这一首

谁道闲情抛弃久

是应该毫无疑问的

归入冯延巳名下的

当然了还有像

《庭院深深深几许》等几首

也都有争议

这首词我们觉得

归在冯延巳名下

似乎也更贴合一些

前几年我们讲这门课的时候

清华听我课的同学

就在期末的学术争鸣当中

把这首词跟冯延巳整个的词

进行一些词的

出现频率的比照

把欧阳修也整个的词集

也进行一些比较

他觉得这里用到的许多词汇的

出现频率

远远在冯延巳的集子里

要出现的频率高得多

比欧阳修集子里高得多

所以它也从

从计算机里检索的角度

来断定这首词

应该是冯延巳所做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首词

开头第一句

谁道闲情抛弃久

这是一个设问句

虽然仅仅七个字

却写得千回百转

表现了在感情方面抛撇不得的

一种这个盘旋郁结的

挣扎的痛苦

大家看闲情抛弃是一个概念

这里的闲情是写

实际上是一种愁情

这种感情所由来

却又并没有没有明白的指说

只用闲情那两个字

其实这种莫知所自来的闲情

确实最苦的

闲情 抛弃 想把这个忧愁

抛撇到一边

而再加一个“久”字

谁说这个闲愁

已经被抛撇到一边

很长时间了

抛弃

是对闲情的有意寻求摆脱

而做的挣扎

但是后面又加一个“久”字

加强了这种挣扎努力的

时间之长 费力之情

冯氏在这词的开端

又加“谁道”两个字

谁道 那个说这种闲愁

已经被抛开很久了呢

紧接着第二句

用这句 用反问的语气

最后说明抛撇并不成功

因为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一到春天

这个闲情依旧

这里的闲情跟上面

下一句说到的惆怅

是意思是相近的

指代也是相同的

“惆怅”这个字

每次我讲到这首词的时候

都要说 我们的老祖宗

最初在造字的时候

有的字造的极好

比如“惆怅”这个词

惆怅它不同于一般的忧愁

如果这里换成忧愁

尽管是平仄没有问题

两个字都是平声

惆怅 而“怅”字是去声

问题不是很大

但是惆怅是一种

说不清 道不明

如有所失落的

又若有所追寻的一种状态

不像一般的相思离别

拘于某人某事

这是一种说不清

道不明的忧愁

较之一般的相思离别

显得更寂寞 更无奈

但是又显得

更有一种朦胧之感

我们说现代西方

有一种朦胧诗

三十年前我国诗坛上

也出现了不少的朦胧诗

但是实际上

像这样的有些字眼

在词人的笔下

实际上已经有一种朦胧的美

这里有此无奈的惆怅

而在经过抛弃的挣扎努力之后

依然存在

以至于日日花前常病酒

不辞镜里朱颜瘦

日日 大家知道

我国的现代汉语

两个字连用并不表示

仅仅是一般的数量的叠加

日日不是两天

如果说一日是

一个日是表示一日

日日并不是两天

而是讲每一天

像人人读书 个个识字

我们扫除文盲的时候

经常提这个口号

不要让一个成年人

不识字 人人要读书

个个要识字

它就是每一个

日日花前常病酒

就每天在易落的花面前

经常酒醉如病

病酒是喝酒喝得很醉醺醺的

大家知道

真正你喝醉酒是很难受的

我年轻的时候

也能喝一些酒

有的是朋友在一起 喝多了

也有点醉 呕吐

有的人还说胡话

简直一场醉酒之后

人身体受到的打击

就跟

生了一场病时候一样

所以古人造出这个病酒

这样的词汇来 花前病酒

花前之所以常病酒

而在前面加上日日两字

可见写出这份惆怅之情

和对花难遣

唯有借酒来消愁

以至于不辞镜里朱颜瘦

每次喝酒 酒醉如病

以至于天长日久之后

人的容颜都消瘦了

镜里 用镜子一照

竟然最近老喝酒喝醉

人也憔悴了

当然这里是有深情的

朱颜瘦正是日日病酒

生活的必然结果

镜里自有一份反省警醒之意

《离骚》有

虽九死其尤未悔

“不辞”二字所表现的

就是这种虽殉身而无悔

大家在联系前面讲到的

闲情和惆怅

联系后面的镜里朱颜瘦

这里好像是在叙事

叙说自己遭受的这种苦情

不能自已而十分无奈

诗的上半阕写的这种

曾经经过抛弃的挣扎

曾经经过镜里的反省

而依然殉身无悔的情意

就是冯延巳词中

经常表现的一种意境

而这种顿挫沉郁的笔法

此种惝恍幽咽的情致

正是冯延巳词中常有的

所常有的

因为强敌压境 南唐政权

随时在风雨飘摇之中

身为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的宰相

对国家的前途深深地担忧

词的下片却晃开一笔

河畔青芜堤上柳

这个换头句

以一个写景的句子来换头

倒是一种大手笔

有的时候抒情的

不用抒情的句

却用写景句

以景来抒情

有的时候用

在这里 用在换头句

而整个这首词

就是这一句是完全写景的

从表面上看

河畔青芜

青芜是低矮的灌木这一类的

或者是长在地面上

这个较矮的这种植物

这些植物(草)

河边上长着的这种

灌木或者是草丛

和河堤上的柳非常著名

这些不过是一些景物的

感情衬托而已

绿遍天涯的草色

和随风飘拂的无尽的柔条

它们唤起的

或者是象喻的

是一种绵远纤柔的情意

这里的芜

还是解释为草色更好一些

平芜近处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的词

芜 那个也是指草地

为问新愁 何事年年有

词的开头用设问句开头

在这里又一次提出

自己设问

为问新愁 何事年年有

但是既是年年有的

为什么叫新愁呢

就是因为在这个风雨飘摇的

南唐政权

不时的有一些对国家前途

很不利的一些消息传来

不但是一开始是北(后)周

那个周政权发动南侵

后周发动南侵

后来是北宋大敌压境

中主和后主

都不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这样的冯延巳政治才能

也较为平庸

对国家的前途除了担忧之外

也想不出好办法

所以词开端说过的

闲情抛弃久

经过抛弃的挣扎

重新复苏起来的愁

所以说它是新愁

新愁何况是

就算是国家的这个前途

国家的命运随时有一些

能足以使他颠覆

或者对他造成威胁的

这样的新的

不幸的事情产生

前人解释说

这个愁虽旧

而令他惆怅的感受

敏锐深切 岁岁常新 称它新

其实联系南唐政权

联系冯延巳的处境

这里就不难解释

这个“新愁”二字

最后两句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首词实际上是有深刻的

政治和时代的背景的

而且联系冯延巳的处境

完全可以有深刻的家国之恨

家国之情寄予其中

但是作者并不希望

让大家完全往这方面想

他好像这一首在普通人看来

是一首爱情词

或者是一首友情词

他是在等一个人

就因为这个所盼望的人

久久不到

所以好像造成

长期分离的忧愁 困苦 惆怅

这两句就是要想达到这个效果

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站在小桥边上

等待自己所期待的友人

或者是情人

风满袖 古代人的袖子

不像我们这个袖子很小

那个袖子很大 风一鼓

有人甚至好把很多东西

藏在袖子里的

这个袖子一飞都飘起来

叫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等到月上柳梢头

自己期盼的朋友或者情人

也归来之后

好像这个愁就没有了

显然不是这样简单

但是作为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

说到这里

我有个想法供同学们参考

不一定正确

平林 平展展的树林

我们前面讲到李白的

《菩萨蛮》的时候

曾经有平林漠漠烟如织

这个平林的意思是差不多

新月 新月词通常指月初的

还是那一弯新月

新月大家知道

如果是刚入黄昏的时候

上半月月初

新月是在西面

我们很难看到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的这种情境

平林新月在这里

作者是有一点矛盾的

同志们看看

我觉得在这里用“新月”二字

因为新月常常是特指的

这里是有一点小毛病的

同学们 供大家参考

供大家参考

这里的风满袖

写风寒袭人

写的饱满有力

在风满袖的黄昏

自己独自在等在小桥之边

盼望着平林新月人归后

词就是在这种朦胧的

说不太清 也道不明的忧愁的

惆怅的这个当中

走上结尾

冯延巳这里写的

乃是心中一种常存

永在的惆怅 哀愁

是一种独自担荷着的

孤寂之感

这首词传达出来的

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意境

而在表现出强烈的

鲜明的个性

词中顿挫沉郁的笔法

惝恍幽咽的情致

是他的特有风格

当然 如果联系当时南唐的政局

联系冯延巳的处境

对这首词我觉得理解

就好解读一些

但是我们也不要刻意求深

我不赞成常州词派

那种无寄托不出

这种过深的去解读它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曾经评论这首词

这里我引道《白雨斋词话的足本》

足本就是陈廷焯原稿本

没有经过最后整理的

现在的《白雨斋词话》

是八卷本

但实际上其中有一部分

是被删掉的

八十年代我们在南京图书馆

发现了陈廷焯的原手稿

现在我们在图书馆里

很容易借到

《白雨斋词话的足本》

像这里引道的

可谓沉著痛快之极

然却是从沉郁顿挫来

浅人何足知之

这一段话

在今天我们通行的

《白雨斋词话》里是找不到的

陈廷焯还编过一个《云韶集》

他的卷一就评论这首词

起得风流跌宕

为问二句映起笔

独立二语 仙境 凡境

断非凡笔

陈廷焯编过几本书

一个是《云韶集》

一个是他的《词则》

又分几卷

像《大雅集》等等这些

他把这些词手抄了之后

在这个词的上面

加上一段评语

陈廷焯的这些评语

也很有深度

后来又把这些理论

单独写成《白雨斋词话》

这些是相对这个很多观点

是一脉相承

但是又各有所不同的

陈廷焯是我们江苏丹徒人

跟我家是一江之隔

是清朝末年人

陈廷焯的儿子在民国时期

曾经跟我的导师

唐圭璋先生一起在国学

江苏国学图书馆共事过

当时就是国学图书馆里

一起共事过

就是那个时候

陈廷焯的儿子

把《白雨斋词话》的手稿

捐献给国学图书馆

解放后这个国学图书馆

改名为南京图书馆

现在这个原稿

藏在国学图书馆里

《云韶集》这本书

目前也藏在南京图书馆

我们前几年

我们一起编那个唐宋词

汇评的时候

我曾经请

南京图书馆善本书室的同志

把《云韶集》当中陈廷焯的

所有批语全部抄出来

这个抄的稿子

现在还在我手里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也说 词家每先言景 后言情

而这首词先情后景

结末二句 寓情于景

弥觉风致夷犹

这点评论得也很精辟

俞陛云先生是俞平伯的父亲

俞平伯自己也说

《唐宋词选释》当中说

为问新愁

对前文惆怅还依旧说

以见新绿而触起新愁

我的导师唐圭璋先生

在《唐宋词简释》

这本书既有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

最近又改由

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

这首词写闺情

如行云流水 不染纤尘

前两句 自设问答 已见凄婉

日日两句 从惆怅来

日日病酒 不辞清瘦

意更深厚

换头 见芳草 杨柳

又起新愁

问何以年年有愁

亦是恨极之语

末两句 只写一美境

而愁自寓焉

唐老的这个解释

简洁而又全面

而又全面

唐老在《论词之作法》里也说

这首词的此种起法

是从千回百折之中 喷薄而出

故包含悔恨 愤激 哀伤

种种情感

读之倍觉惊动

冯延巳的词数量不少

但是以这首谁道闲情抛弃久

最有代表性

也最能代表他词人的风格

叶嘉莹在《灵溪词说》当中

引道张尔田的一句话

正中身仕偏朝

知时不可为

所为《蝶恋花》诸阕

幽咽惝恍 如醉如迷

此皆贤人君子

不得至皆所为作也

这段话讲得较为深刻

把他的思想内容

身世处境

朝廷在风雨飘摇当中的局面

都写进去了

叶嘉莹自己也说

冯延巳词

既富于主观直接感发之力量

而又不为外表事件所拘限

故评者每以惝恍称之

惝恍者 不可确指之辞也

惟其不可确指

故其所写者

乃但为一种感情之境界

而非一种感情之事件

此冯延巳词

与韦庄词的一大差别

亦为词之境界

在发展中的一大进展

后之婉约派词能以幽微之辞

见宏大之意者

皆由于词中

可以写出此一种

感情境界之故

叶先生 我认识他很久了

叶先生在三十多年前

我就在南京大学

亲自听叶先生讲过这首词

当然叶先生讲的

要比我们精彩得多了

我们在这里也除掉了注明

引的叶先生的这些观点之外

对某些词句的解读

也借用了叶先生的某些看法

好 关于冯延巳的词

我们就讲这些

唐宋词鉴赏课程列表:

一、绪论

-1.什么是词

--1.什么是词

-2.词的起源

--2.词的起源

-3.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3.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4.词律常识

--4.词的格律

-一、绪论 --5.第一讲作业

二、唐词

-1.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1.敦煌曲子词

-2.李白《菩萨蛮》《忆秦娥》

--李白《菩萨蛮》

--李白《忆秦娥》

-3.刘禹锡《忆江南》

--3.刘禹锡《忆江南》

-4.白居易《长相思》

--4.白居易《长相思》

-二、唐词--5.第二讲作业

三、花间词(上)

-1.花间词总论

--1.花间词总论

-2.温庭筠《菩萨蛮》

--2.温庭筠《菩萨蛮》

-3.温庭筠《梦江南》《更漏子》

--3.温庭筠《梦江南》《更漏子》

-三、花间词(上)--4.第三讲作业

四、花间词(下)

-1.韦庄简介

--1.韦庄简介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4.鹿虔扆《临江仙》

--4.鹿虔扆《临江仙》

-四、花间词(下)--5.第四讲作业

五、南唐词(上)

-1.南唐史与南唐词

--1. 南唐史与南唐词

-2.冯延巳《鹊踏枝》

--2.冯延巳《鹊踏枝》

-3.李璟《浣溪沙》

--3.李璟《浣溪沙》

-五、南唐词(上)--4.第五讲作业

六、南唐词(中)

-1.李煜词综述

--1.李煜词综述

-2.李煜《清平乐》

--2.李煜《清平乐》

-3.李煜《乌夜啼》

--3.李煜《乌夜啼》

-4.李煜《浪淘沙》

--4.李煜《浪淘沙》

-六、南唐词(中)--5. 第六讲作业

七、南唐词(下)

-1.李煜《虞美人》

--1.李煜《虞美人》

-2.李煜《浪淘沙》

--2.李煜《浪淘沙》

-3.李煜词小结

--3.李煜词小结

-七、南唐词(下)--4.第七讲作业

八、宋词概说

-1.宋史概说(一)

--1.宋史概说(一)

-2.宋史概说(二)

--2.宋史概说(二)

-3.宋词兴盛的原因

--3.宋词兴盛的原因

-4.宋词概况

--4.宋词概况

-5.范仲淹《渔家傲》(一)

--5.范仲淹《渔家傲》(一)

-6.范仲淹《渔家傲》(二)

--6.范仲淹《渔家傲》(二)

-八、宋词概说--7.第八讲作业

九、柳永词

-1.柳永概说

--1.柳永概说

-2.《凤栖梧》

--2.《凤栖梧》

-3.《八声甘州》

--3.《八声甘州》

-4.《雨霖铃》(一)

--4.《雨霖铃》(一)

-5.《 雨霖铃》(二)

--5.《 雨霖铃》(二)

-九、柳永词--6.第九讲作业

十、晏欧词(上)

-1.晏殊概说

--1.晏殊概说

-2.晏殊《浣溪沙》

--2.晏殊《浣溪沙》

-3.晏殊《蝶恋花》

--3.晏殊《蝶恋花》

-4.欧阳修概说

--4.欧阳修概说

-5.欧阳修《踏莎行》

--5.欧阳修《踏莎行》

-6.欧阳修《蝶恋花》

--6.欧阳修《蝶恋花》

-十、晏欧词(上)--7.第十讲作业

十一、晏欧词(下)

-1.王安石《桂枝香》(一)

--1.王安石《桂枝香》(一)

-2.王安石《桂枝香》(二)

--2.王安石《桂枝香》(二)

-3.晏几道《临江仙》

--3.晏几道《临江仙》

-4.晏几道《鹧鸪天》

--4.晏几道《鹧鸪天》

-十一、晏欧词(下)--5.第十一讲作业

十二、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上)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2.苏轼《沁园春》(一)

--2.苏轼《沁园春》(一)

-3.苏轼《沁园春》(二)

--3.苏轼《沁园春》(二)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二、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上)--5.第十二讲作业

十三、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下)

-1.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1.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2.苏轼《水调歌头》

--2.苏轼《水调歌头》

-3.苏轼《蝶恋花》

--3.苏轼《蝶恋花》

-十三、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下)--4.第十三讲作业

十四、苏轼黄州词(上)

-1.乌台诗案(一)

--1.乌台诗案(一)

-2.乌台诗案(二)

--2.乌台诗案(二)

-3.苏轼《卜算子》

--3.苏轼《卜算子》

-4.苏轼《水龙吟》

--4.苏轼《水龙吟》

-十四、苏轼黄州词(上)--5.第十四讲作业

十五、苏轼黄州词(下)

-1.苏轼《定风波》

--1.苏轼《定风波》

-2.苏轼《念奴娇》

--2.苏轼《念奴娇》

-3.苏轼《临江仙》

--3.苏轼《临江仙》

-十五、苏轼黄州词(下)--4.第十五讲作业

十六、秦观与苏门词人(上)

-1.黄庭坚概说

--1.黄庭坚概说

-2.黄庭坚《水调歌头》

--2.黄庭坚《水调歌头》

-3.秦观概说

--3.秦观概说

-4.秦观《满庭芳》

--4.秦观《满庭芳》

-十六、秦观与苏门词人(上)--5.第十六讲作业

十七、秦观与苏门词人(下)

-1.秦观《鹊桥仙》

--1.秦观《鹊桥仙》

-2.秦观《踏莎行》

--2.秦观《踏莎行》

-3.秦观《浣溪沙》

--3.秦观《浣溪沙》

-十七、秦观与苏门词人(下)--4.第十七讲作业

十八、贺铸词

-1.贺铸概说

--1.贺铸概说

-2.贺铸《鹧鸪天》

--2.贺铸《鹧鸪天》

-3.悼亡诗词补充

--3.悼亡诗词补充

-4.贺铸《青玉案》

--4.贺铸《青玉案》

-十八、贺铸词--5.第十八讲作业

十九、周邦彦词

-1.周邦彦概说

--1.周邦彦概说

-2.周邦彦《兰陵王》

--2.周邦彦《兰陵王》

-3.周邦彦《满庭芳》

--3.周邦彦《满庭芳》

-4.周邦彦《蝶恋花》

--4.周邦彦《蝶恋花》

-十九、周邦彦词--5.第十九讲作业

二十、南渡词人(上)

-1.南渡词人综述

--1.南渡词人综述

-2.陈与义《临江仙》

--2.陈与义《临江仙》

-3.朱敦儒《相见欢》

--3.朱敦儒《相见欢》

-二十、南渡词人(上)--4.第二十讲作业

二十一、南渡词人(下)

-1.李纲《苏武令》

--1.李纲《苏武令》

-2.张元干《贺新郎》

--2.张元干《贺新郎》

-3.岳飞《满江红》

--3.岳飞《满江红》

-4.岳飞《满江红》真伪考

--4.岳飞《满江红》真伪考

-二十一、南渡词人(下)--5.第二十一讲作业

二十二、李清照词(上)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一)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一)

-2.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二)

--2.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二)

-3.李清照《如梦令》

--3.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4.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二十二、李清照词(上)--5.第二十二讲作业

二十三、李清照词(下)

-1.李清照《永遇乐》

--1.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李清照《武陵春》

--2.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3.李清照《声声慢》(一)

--3.李清照《声声慢》(一)

-4.李清照《声声慢》(二)

--4.李清照《声声慢》(二)

-5.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5.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二十三、李清照词(下)--6.第二十三讲作业

二十四、陆游词

-1.陆游词概说

--1.陆游词概说

-2.陆游《卜算子》

--2.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3.陆游《秋波媚》

--3.陆游《秋波媚》

-4.陆游《钗头凤》

--4.陆游《钗头凤》

-5.陆游《诉衷情》

--5.陆游《诉衷情》

-二十四、陆游词--6.第二十四讲作业

二十五、张孝祥词

-1.张孝祥《念奴娇》

--1.张孝祥《念奴娇》

-2.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2.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3.张孝祥《六州歌头》

--3.张孝祥《六州歌头》

-4.张孝祥《西江月》(满载一船秋色)

--4.张孝祥《西江月》(满载一船秋色)

-二十五、张孝祥词--5.第二十五讲作业

二十六、辛弃疾词(上)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十六、辛弃疾词(上)--5.第二十六讲习题

二十七、辛弃疾词(中)

-1.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1.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2.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3.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

--3.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

-4.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4.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二十七、辛弃疾词(中)--5.第二十七讲习题

二十八、辛弃疾词(下)

-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

--3.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

-二十八、辛弃疾词(下)--4.第二十八讲习题

二十九、辛派词人

-1.辛派词人概说

--1.辛派词人概说

-2.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2.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3.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3.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程珌《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

--4.程珌《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

-二十九、辛派词人--5.第二十九讲作业

三十、姜夔、史达祖词

-1.姜夔概说

--1.姜夔概说

-2.姜夔《踏莎行》

--2.姜夔《踏莎行》

-3.姜夔《长亭怨慢》

--3.姜夔《长亭怨慢》

--html

-4.史达祖《双双燕》

--4.史达祖《双双燕》

-三十、姜夔、史达祖词--5.第三十讲作业

三十一、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上)

-1.吴文英概说

--1.吴文英概说

-2.吴文英《风入松》

--2.吴文英《风入松》

-3.吴文英《八声甘州》

--3.吴文英《八声甘州》

-4.刘辰翁《柳梢青》

--4.刘辰翁《柳梢青》

-三十一、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上)--5.第三十一讲作业

三十二、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下)

-1.文天祥《沁园春》(一)

--1.文天祥《沁园春》(一)

-2.文天祥《沁园春》(二)

--Video

-3.蒋捷《一剪梅》

--3.蒋捷《一剪梅》

-4.张炎《解连环》、结束语

--4.张炎《解连环》、结束语

-三十二、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下)--5.第三十二讲作业

2.冯延巳《鹊踏枝》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