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唐宋词鉴赏 >  一、绪论  >  4.词律常识 >  4.词的格律

返回《唐宋词鉴赏》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4.词的格律在线视频

下一节:1.敦煌曲子词

返回《唐宋词鉴赏》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4.词的格律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今天我们要讲的最后一个问题

是词的格律

词的格律

起因不是一二十分钟能讲完的

但是我们又得简单的

学习这门课

不懂一点词的格律是不行的

刚才前面我讲到词要讲究平仄

平仄又要讲究四声

要分平上去入

在这一点我们后面

还要讲到一点

下面我们分几个小点来讲

词的格律

首先讲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要点到一本书

就是清朝戈载的《词林正韵》

现在我们大家公认词的押韵

就是遵循《词林正韵》

《词林正韵》把词韵分为19部

前面14部就是平上去三声

分为14部

而入声单列5部

就从15部到19部是入声声部

词的押韵最严的就是依照诗韵

最宽的 甚至不依照一般的词韵

这一则因为各家用韵有宽有严

二则因为方音所囿

各地作者 词人的

各地方言不一样

这是词的押韵的一个基本原则

总的来说

词的押韵要比诗韵要宽得多

诗韵 尤其是格律诗的押韵

它只能押平声韵

词就可以既押平声韵

也可以押仄声韵

也可以平仄通押等等

下面我们先讲押平声韵

平声韵在诗韵里

我们用以平水韵为例子

平水韵的平声

分上平声和下平声

各分十五部东 冬 江 支 微

鱼 虞 齐 佳 灰

真 文 元 寒 删

先 萧 肴 豪 歌

麻 阳 庚 青 蒸

尤 侵 覃 盐 咸

这个30个韵部

我这里念的是它的韵目字

就是每一个韵部的代表性的字

到了词韵里

或者说到了《词林正韵》里

这些平声韵也归并到14部

大家看我这里屏幕上展示的

像一东二冬

在诗韵里是两个部

现在也就并成一个部了

讲三江和七阳

在这个诗韵里是分为两个部

到词韵里也并成一个部

本来江韵是很窄的

但是加上阳韵就宽多了

像支 微 齐 灰四个韵

但有灰这一半就并为第三部

这样由30个平声韵部

归并为14个平声韵部

假如我们这首词是押平声韵的

比如像《水调歌头》

就是押平声韵

像《临江仙》

就是押平声韵的

我们用平声韵的韵部

用词韵的韵部相应的就宽得多

就宽得多

但是大家也注意到

尽管绝大部分的词韵

都变宽了

但是这里的

第九部的歌韵

第12部的尤韵

第13部的侵韵

仍然是原来相对于平水韵的

一个韵部

并没有放宽

所以总的来看是放宽了

但对某一个具体的韵部来讲

也有没有放宽的

像歌韵 尤韵和侵韵就没有放宽

大家在考虑词韵的时候

也注意到这一点

入声韵

在格律诗里不存在押入声韵

因为古风可以押入声韵

格律诗是只押平声韵的

不存在押入声韵的问题

入声韵在词里头较多

比如《贺新郎》《声声慢》

《满江红》《雨霖铃》

《忆秦娥》《桂枝香》

《瑞鹤仙》《暗香》《疏影》

《念奴娇》《兰陵王》《石州慢》

这些词牌子

习惯于文人经常用入声韵

甚至有的像《暗香》《疏影》

就只能押入声韵(也有个别例外)

也许是我见识不够

是不是看到有文人

不用入声韵的

因为创制这两个词牌的

姜夔就是用入声韵的

最早的姜夔的《暗香》和《疏影》

咏梅花全都是用入声韵的

下面我们举一些押韵的例子

比如《踏莎行》欧阳修的

这首词都是仄声韵的

它就分别押8霁 4寘 4纸

4寘 4纸和9泰

这几个韵部都是《词林正韵》

当中的第3部的仄声部

像欧阳修的《浪淘沙》

就是把1东 2冬

两个跨部押韵

实际上用到2冬的

仅仅是第二句

《雨霖铃》柳永的

柳永的这一首

全是押18部的入声韵

大家知道15部

《词林正韵》里15部到19部

都是入声部

18部自然是入声

这里的屑 月等等

全都是入声韵部

这首词如果不用入声来念

用普通话来念

那么你就

往往这首词就读不出

它的押韵的效果来了

词的押韵我们归纳一下

它不仅可以押平声韵

也可以押仄声韵

还有专押入声韵的

平仄韵 还可以换韵

还可以平仄通押

还可以出现交韵和抱韵

甚至还有种叫独木桥体

今天这门课

我们就不展开深入的说

不深入的讲 它的押韵

总的来讲

根据龙榆生先生

编唐宋词格律的时候

他把所有的词牌分为五种情况

有平韵格 有仄韵格

有平仄韵转换格

有平仄韵通叶格

有平仄韵错叶格

这种因为时间关系

我们对这个问题也不展开说

同志们可以去看看

龙榆生先生编的唐宋词格律

然后对照他举的一些

例子里的那些词

可以了解这个

像平仄韵错叶格

像平仄韵通叶格是怎么回事

平韵格 仄韵格这是好懂的

因为唐五代由诗变为词

不久 所以平韵多于仄韵

奇字句多于偶字句

入宋之后 仄韵多于平韵

偶字句多于奇字句

大量的词里面

四六字句是最多的

相比较比五七字句还要更多

当然五七字 四六字句交替出现

四六字句相应的更多一些

而且四字句经常

还形成对仗的句子

下面我们说说词的平仄

事实上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平仄

我们也讲到律诗的平仄

首先四声平上去入

除掉平声归为平字外

上去入三声都为仄声

仄者不平也

词的平仄也是根据平上去入

四声的变化

它也用到格律诗的五言律句

格律诗的七言律句

在词里也较多的出现

而且还有两种准律句

这是在格律诗里也有的

就是平平平仄仄

变为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是王力先生认为这是准律句

实际上是律句拗了之后的

拗救形式

词的平仄

因为词的句型不仅是五七字

而且更多的四六字

更多的是偶字句

所以它就有一字句

二字句 三字句 四字句

五字句 六字句 七字句

八字句 九字句

乃至十一字句

这些的平仄

也都有一些固定的格律

像三字句常常是

七言 五言律句的三字尾

四字句常常是

七言律句的前四字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拓展

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

下五字一般是律句

也就是一个五言律句

加上三个字组成

再前面加上三个字组成

九字句是上三下六

或上六下三

也有上四下五的

一般的用两个律句组成

十一字句上四下七

或者上六下五

下五字必须是律句

这一点最典型的句子

是《水调歌头》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就是十一字句

很典型的一个句式

除此之外还有二字句

一般用平仄

但是也有个别的用平平

一字句只有十六字令

还有一字豆 这是词的特点

我后面还要讲到

还有特殊的律句 四六字句

我们屏幕当中讲到

四六字句的

几个特殊的正格和变格

四字句的正格是平平仄仄

变格是仄平平仄

六字句的正格是

仄仄平平仄仄

变格是仄仄仄仄平平仄

这是变格

这一点

同志们在豆的构成当中慢慢掌握

因为一开始不必去死记它

下面再说一下词的对仗

大家知道格律诗的中间两联

都是要对仗的

我主要的是讲五律和七律

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对仗不对仗

往往没有太严格的要求

也有 有的词是全对仗的

像杜甫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那一首

就是两联全都是对仗的

但是绝句并不要求

两联完全对仗

但五七言律诗在定型之后

在中晚唐以后基本上是固定

要求中间两联要对仗的

盛唐时期到中唐的前期

往往还有只有一联对仗

也就是颔联不对仗 颈联对仗

也就是通俗的讲

第二联不一定对仗

但是第三联通常要对仗

这种情况

词呢 它的对仗是这个样子的

词是长短句

许多地方是不适宜于用对仗的

故必须一连两句的字数相同时

对仗才是可能的

律诗的对仗有固定的位置

词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位置

律诗的对仗要求平仄相对

词则不拘 相连两句

有的时候字数不同时

也常常能对仗

在这里我简单的用一两句

说一下

律诗的对仗与要求

律诗的对仗就是字数相等

这是没有话说

因为七言律诗的中间

两联都是七个字

这是字数相等 平仄相反

同时要词性相同

甚至工整的对仗

要求名词

这些词还要再分小类

宮室对宮室

天文对天文

地理对地理

数量对数量

方位对方位

颜色对颜色

这样才是工对

词里远没有这么严格

远没有这么严格

词律的对仗不像律诗那样

有硬性的规定

因此即使相连的两句

字数相同也不一定要用对仗

最重要的一点

不要求平仄相对

非但普通的第二第四字

不必平仄相对

甚至对句的句脚

也不必平仄相对

这一点是大不一样的

我们讲诗的对仗

包括对联的对仗

即使是一个长的对联

哪怕三百个字对三百个字

这样长的对联

它要求每一句的末了的那个字

至少是平仄要相反的

这是长联

这是最宽的诗的对联

往往格律诗的对联不但

应该讲要每一个字的平仄

上联和下联每一个字的平仄

基本都要求相反

当然再有很多地方可以通融

比如说七言律诗的

上联的下联的第一个字

平仄往往是较为随意的

并不要求严格的平仄相反

但词就放得很宽

总的来讲 词的对仗

比诗的对仗宽得多

《词谱》当中

规定要用对仗的地方不多

比如《忆江南》当中的

两个七字句

我们举两个例子

刘禹锡的《和乐天春词》

和《忆江南》曲拍为句

这一首

春去也 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浥露似沾巾

这两个拉红的句子

都是对仗的

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

都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也是严格的对仗的

这个像格律诗似的

对得很工

一般的《词谱》当中要求

写的《忆江南》这两个七字句

一般是要求对仗的

词的对仗有固定对仗的

对仗原非词的格律要求

但作者多数是会写格律诗的人

所以词中也常用对仗

用得多了就相对固定了

后人填此词时

便萧规曹随 约定俗成

似乎成为定规

比如《鹧鸪天》里第三四句

大家注意

《鹧鸪天》这个词牌子

实际上是从七言律诗发展而来

它除掉第五六句是两个三字句

实际上七言律诗的第五句的

把它拿掉一个字

变成两个三字句

同时押韵 后一句的三字句

要押韵的

其它的基本上是一首七言律诗

因为第五句被破掉了

本来五六句也是一联

也是要对仗的

那么五六句的对仗就被打破了

三四句的七言律诗的对仗

仍然保留

所以《鹧鸪天》的三四句

一般都是要对仗的

比如晏几道的《鹧鸪天》

我们就引他的三四句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里就是严格的对仗的

对得很工

还有许多四字句

前面我也讲到

四字句在词里经常用到对仗

比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

寸寸柔肠 盈盈粉泪

都对得很工 对得很工

也有用在词腹的

词的中间的

像柳永的《望海潮》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都是《望海潮》

这个词牌子里头的

这也是对得较工的

也有用在词尾的

像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上下片的结尾

尘满面 鬓如霜

和明月夜 短松冈

都是相对对仗的

像李清照的词的结尾

《一剪梅》的结尾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按照词的要求

这也是一种较宽的对仗

也是对仗的

也有些运用工对

像七言的对

晏殊的《浣溪沙》

同志们注意我前面就讲到

《浣溪沙》它是齐言的

它也是一首七言律诗变化而来

像他的晏殊的《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就是非常工整的对仗

而在晏殊 把这首

这副对联

也曾经用到它另一首

七言律诗里面去

就是工整的对仗

像耶律楚材是个元朝人

它的《鹧鸪天·题七真洞》

江山王气空千劫

桃李春风又一年

实际上要找《鹧鸪天》里面

工整的对仗是很容易的

同志们课后去看一看

特别是你要有幸去看看

历代诗余

历代诗余 它是分调的

分词调的

你查那个《鹧鸪天》

可以找到几十个

乃至上百个例子

这样的例子

也有鼎足对 吳子孝的《诉衷情》

人已静 睡初醒 酒初行

苏轼的《行香子》

沙溪急 霜溪冷 月溪明

这都是鼎足对

像一个鼎的脚

三只脚一样

三只脚一样

也有扇面对

同志们知道在诗里面

尤其在格律诗里

出现扇面对的情况

是极罕见的

因为所谓扇面对

是两两相对

两句跟两句相对

或者说是第一句跟第三句相对

第二句跟第四句相对

这种情况在(格律)诗里很少能出现

在词里就大量的出现

这一类的

所以已有的时候对的不很工整

比如《沁园春·梦孚若》

这是刘克庄的

叹年光过尽 功名未立

书生老去 机会方来

如果把开头的一个领字叹字去掉

年光过尽 功名未立

书生老去 机会方来

是工整的对仗

后面史达祖的《东风第一枝》

青未了 柳回白眼

红欲断 杏开素面

也是工整的扇面对

这种对仗称为扇面对

是交叉相对 交叉相对

还有韵脚对

就是每一个对仗的结尾的字

都是在押同一个韵部的

最典型的例子

莫过于蒋捷的《一剪梅》

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

风又飘飘 雨又潇潇

银字筝调 心字香烧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像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

这是一组对仗

风又飘飘 雨又潇潇

又是一组对仗

银字筝调 心字香烧

又是一组对仗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又是一组对仗

词的对仗比较宽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这个了字就是重复的

在诗里面绝对不允许

格律诗里绝对不允许

但是词里面却是可以的

而且这种还较为常见

较为常见

类似像这种韵脚对

这里的摇 招 飘 潇 调

烧 桃 蕉都是同一个韵部的

都是同一个韵部

都是押词中的萧豪韵的

萧豪韵的

像这样的很多

最后一个

我们讲词的格律的最后一点

讲词的句法

词的句法

跟近体诗的句法差不多

但是唯独一字豆是近体诗

所没有的

于是它所表现的句法

也就特别特殊

在这里我们举了几个例子

就是前面一个虚词

常常是做副词

它可以提到主语的前面

来领起全句

这个字呢

一字成为一字豆

一字豆常常是副词

常常是去声字

同志们我们后面

在讲这门课的时候

分析到有些作家的

一些代表性的作品的时候

会给同志们讲

词的韵律特别讲究一个字

讲究去声

有的词还讲究去上声

所以这门课我们不是讲

讲诗词格律不会太多

但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

特别用到一字豆的时候

特别强调要用去声字

在这里的渐 正 渐 正

渐这些字都是去声字

用的最多的 一字领字

一个是柳永的《八声甘州》

还一个是姜夔的《扬州慢》

再个是王安石的《桂枝香》

秦观的《满庭芳》

在这里举了若干个例子

包括明朝的女词人

叶小鸾的《桂枝香》

这里都要用领字

关于词的格律

我们今天也就讲到这里

下面我们底下

从第二节课开始

讲唐代词 讲花间词

讲南唐词 然后再讲宋词

好 谢谢大家

谢谢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

唐宋词鉴赏课程列表:

一、绪论

-1.什么是词

--1.什么是词

-2.词的起源

--2.词的起源

-3.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3.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4.词律常识

--4.词的格律

-一、绪论 --5.第一讲作业

二、唐词

-1.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1.敦煌曲子词

-2.李白《菩萨蛮》《忆秦娥》

--李白《菩萨蛮》

--李白《忆秦娥》

-3.刘禹锡《忆江南》

--3.刘禹锡《忆江南》

-4.白居易《长相思》

--4.白居易《长相思》

-二、唐词--5.第二讲作业

三、花间词(上)

-1.花间词总论

--1.花间词总论

-2.温庭筠《菩萨蛮》

--2.温庭筠《菩萨蛮》

-3.温庭筠《梦江南》《更漏子》

--3.温庭筠《梦江南》《更漏子》

-三、花间词(上)--4.第三讲作业

四、花间词(下)

-1.韦庄简介

--1.韦庄简介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3.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4.鹿虔扆《临江仙》

--4.鹿虔扆《临江仙》

-四、花间词(下)--5.第四讲作业

五、南唐词(上)

-1.南唐史与南唐词

--1. 南唐史与南唐词

-2.冯延巳《鹊踏枝》

--2.冯延巳《鹊踏枝》

-3.李璟《浣溪沙》

--3.李璟《浣溪沙》

-五、南唐词(上)--4.第五讲作业

六、南唐词(中)

-1.李煜词综述

--1.李煜词综述

-2.李煜《清平乐》

--2.李煜《清平乐》

-3.李煜《乌夜啼》

--3.李煜《乌夜啼》

-4.李煜《浪淘沙》

--4.李煜《浪淘沙》

-六、南唐词(中)--5. 第六讲作业

七、南唐词(下)

-1.李煜《虞美人》

--1.李煜《虞美人》

-2.李煜《浪淘沙》

--2.李煜《浪淘沙》

-3.李煜词小结

--3.李煜词小结

-七、南唐词(下)--4.第七讲作业

八、宋词概说

-1.宋史概说(一)

--1.宋史概说(一)

-2.宋史概说(二)

--2.宋史概说(二)

-3.宋词兴盛的原因

--3.宋词兴盛的原因

-4.宋词概况

--4.宋词概况

-5.范仲淹《渔家傲》(一)

--5.范仲淹《渔家傲》(一)

-6.范仲淹《渔家傲》(二)

--6.范仲淹《渔家傲》(二)

-八、宋词概说--7.第八讲作业

九、柳永词

-1.柳永概说

--1.柳永概说

-2.《凤栖梧》

--2.《凤栖梧》

-3.《八声甘州》

--3.《八声甘州》

-4.《雨霖铃》(一)

--4.《雨霖铃》(一)

-5.《 雨霖铃》(二)

--5.《 雨霖铃》(二)

-九、柳永词--6.第九讲作业

十、晏欧词(上)

-1.晏殊概说

--1.晏殊概说

-2.晏殊《浣溪沙》

--2.晏殊《浣溪沙》

-3.晏殊《蝶恋花》

--3.晏殊《蝶恋花》

-4.欧阳修概说

--4.欧阳修概说

-5.欧阳修《踏莎行》

--5.欧阳修《踏莎行》

-6.欧阳修《蝶恋花》

--6.欧阳修《蝶恋花》

-十、晏欧词(上)--7.第十讲作业

十一、晏欧词(下)

-1.王安石《桂枝香》(一)

--1.王安石《桂枝香》(一)

-2.王安石《桂枝香》(二)

--2.王安石《桂枝香》(二)

-3.晏几道《临江仙》

--3.晏几道《临江仙》

-4.晏几道《鹧鸪天》

--4.晏几道《鹧鸪天》

-十一、晏欧词(下)--5.第十一讲作业

十二、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上)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2.苏轼《沁园春》(一)

--2.苏轼《沁园春》(一)

-3.苏轼《沁园春》(二)

--3.苏轼《沁园春》(二)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二、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上)--5.第十二讲作业

十三、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下)

-1.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1.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2.苏轼《水调歌头》

--2.苏轼《水调歌头》

-3.苏轼《蝶恋花》

--3.苏轼《蝶恋花》

-十三、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下)--4.第十三讲作业

十四、苏轼黄州词(上)

-1.乌台诗案(一)

--1.乌台诗案(一)

-2.乌台诗案(二)

--2.乌台诗案(二)

-3.苏轼《卜算子》

--3.苏轼《卜算子》

-4.苏轼《水龙吟》

--4.苏轼《水龙吟》

-十四、苏轼黄州词(上)--5.第十四讲作业

十五、苏轼黄州词(下)

-1.苏轼《定风波》

--1.苏轼《定风波》

-2.苏轼《念奴娇》

--2.苏轼《念奴娇》

-3.苏轼《临江仙》

--3.苏轼《临江仙》

-十五、苏轼黄州词(下)--4.第十五讲作业

十六、秦观与苏门词人(上)

-1.黄庭坚概说

--1.黄庭坚概说

-2.黄庭坚《水调歌头》

--2.黄庭坚《水调歌头》

-3.秦观概说

--3.秦观概说

-4.秦观《满庭芳》

--4.秦观《满庭芳》

-十六、秦观与苏门词人(上)--5.第十六讲作业

十七、秦观与苏门词人(下)

-1.秦观《鹊桥仙》

--1.秦观《鹊桥仙》

-2.秦观《踏莎行》

--2.秦观《踏莎行》

-3.秦观《浣溪沙》

--3.秦观《浣溪沙》

-十七、秦观与苏门词人(下)--4.第十七讲作业

十八、贺铸词

-1.贺铸概说

--1.贺铸概说

-2.贺铸《鹧鸪天》

--2.贺铸《鹧鸪天》

-3.悼亡诗词补充

--3.悼亡诗词补充

-4.贺铸《青玉案》

--4.贺铸《青玉案》

-十八、贺铸词--5.第十八讲作业

十九、周邦彦词

-1.周邦彦概说

--1.周邦彦概说

-2.周邦彦《兰陵王》

--2.周邦彦《兰陵王》

-3.周邦彦《满庭芳》

--3.周邦彦《满庭芳》

-4.周邦彦《蝶恋花》

--4.周邦彦《蝶恋花》

-十九、周邦彦词--5.第十九讲作业

二十、南渡词人(上)

-1.南渡词人综述

--1.南渡词人综述

-2.陈与义《临江仙》

--2.陈与义《临江仙》

-3.朱敦儒《相见欢》

--3.朱敦儒《相见欢》

-二十、南渡词人(上)--4.第二十讲作业

二十一、南渡词人(下)

-1.李纲《苏武令》

--1.李纲《苏武令》

-2.张元干《贺新郎》

--2.张元干《贺新郎》

-3.岳飞《满江红》

--3.岳飞《满江红》

-4.岳飞《满江红》真伪考

--4.岳飞《满江红》真伪考

-二十一、南渡词人(下)--5.第二十一讲作业

二十二、李清照词(上)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一)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一)

-2.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二)

--2.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二)

-3.李清照《如梦令》

--3.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4.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二十二、李清照词(上)--5.第二十二讲作业

二十三、李清照词(下)

-1.李清照《永遇乐》

--1.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2.李清照《武陵春》

--2.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3.李清照《声声慢》(一)

--3.李清照《声声慢》(一)

-4.李清照《声声慢》(二)

--4.李清照《声声慢》(二)

-5.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5.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二十三、李清照词(下)--6.第二十三讲作业

二十四、陆游词

-1.陆游词概说

--1.陆游词概说

-2.陆游《卜算子》

--2.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3.陆游《秋波媚》

--3.陆游《秋波媚》

-4.陆游《钗头凤》

--4.陆游《钗头凤》

-5.陆游《诉衷情》

--5.陆游《诉衷情》

-二十四、陆游词--6.第二十四讲作业

二十五、张孝祥词

-1.张孝祥《念奴娇》

--1.张孝祥《念奴娇》

-2.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2.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3.张孝祥《六州歌头》

--3.张孝祥《六州歌头》

-4.张孝祥《西江月》(满载一船秋色)

--4.张孝祥《西江月》(满载一船秋色)

-二十五、张孝祥词--5.第二十五讲作业

二十六、辛弃疾词(上)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十六、辛弃疾词(上)--5.第二十六讲习题

二十七、辛弃疾词(中)

-1.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1.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2.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3.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

--3.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

-4.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4.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二十七、辛弃疾词(中)--5.第二十七讲习题

二十八、辛弃疾词(下)

-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

--3.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

-二十八、辛弃疾词(下)--4.第二十八讲习题

二十九、辛派词人

-1.辛派词人概说

--1.辛派词人概说

-2.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2.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3.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3.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程珌《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

--4.程珌《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

-二十九、辛派词人--5.第二十九讲作业

三十、姜夔、史达祖词

-1.姜夔概说

--1.姜夔概说

-2.姜夔《踏莎行》

--2.姜夔《踏莎行》

-3.姜夔《长亭怨慢》

--3.姜夔《长亭怨慢》

--html

-4.史达祖《双双燕》

--4.史达祖《双双燕》

-三十、姜夔、史达祖词--5.第三十讲作业

三十一、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上)

-1.吴文英概说

--1.吴文英概说

-2.吴文英《风入松》

--2.吴文英《风入松》

-3.吴文英《八声甘州》

--3.吴文英《八声甘州》

-4.刘辰翁《柳梢青》

--4.刘辰翁《柳梢青》

-三十一、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上)--5.第三十一讲作业

三十二、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下)

-1.文天祥《沁园春》(一)

--1.文天祥《沁园春》(一)

-2.文天祥《沁园春》(二)

--Video

-3.蒋捷《一剪梅》

--3.蒋捷《一剪梅》

-4.张炎《解连环》、结束语

--4.张炎《解连环》、结束语

-三十二、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下)--5.第三十二讲作业

4.词的格律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