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唐宋词鉴赏 > 十五、苏轼黄州词(下) > 1.苏轼《定风波》 > 1.苏轼《定风波》
好 同学们
欢迎大家走进
我们清华大学慕课课堂
我们这节课讲
唐宋词鉴赏的第十五讲
讲苏轼的黄州词的后一部分
下面我们首先讲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一篇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以途中偶然遇雨
这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小事
来申发人生的议论
大家注意两个事
一个是苏轼在黄州的词
包括他的一些文学作品
到黄州的第三年
也就是元丰五年
这一年是大丰收的一年
《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定风波》
以及下面要讲到的
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都是写于元丰三年(五年)
而且前后《赤壁赋》也写于这一年
这一年苏轼
是贬为黄州的第三年了
而且意味着
他还要在这里待好几年
这个时候他的创作
出现了一次高峰当中的高峰
这是一点
第二个《定风波》这首词
把苏轼的人格形象大大的提高
在苏轼的所有词作中
它的名气不是最大的
最大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水调歌头·中秋》
名气要大得多
但是实际上
我觉得对苏轼的
这种旷达的精神
最能集中表现的是
这一首《定风波》的词
这首小词于简朴中见深意
于寻常处生奇警
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的胸襟
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这是苏轼的一幅画像
很能画出他的精神境界
看出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景象
下面我们简单的
来串讲这首词
词的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首先看第一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
在穿林打叶声前面加上莫听
实际是不管的意思
穿林打叶声是客观存在的
穿林打叶的声音
实际上是雨声 雨声
而且穿林打叶
说明雨下得较大
我们现在外面正在下雨
但是这个雨比起
还说不上穿林打叶
这个雨只是小雨
苏轼的这个词中
出现的这个雨是较大的雨
写出这雨骤风狂
又加以“莫听”两个字
说明外物不足萦怀
这个风雨不必太在意它
用“莫听”两个字写出人的性情
首句短而有力
表现了苏东坡的哲学思想
和一种影响 哲学思想
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和啸有点类似
现在吟诵这一类的意思
一路上照样吟着诗
而且徐行
同志们 这一点是非常反常的
大家知道在路上下雨了
根据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遂作此
这段小序给我们一段启示
他们是去的时候
就觉得天色不好
他是带了雨具的
但是也可能
那些跟从的人
他们这一路上吟诵着什么东西
谈诗论什么
其他的小书童 什么人
倒走到前面去
把伞什么东西拿走了
真正下起雨来
他没得伞 光着头淋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
余独不觉
跟这里的何妨吟啸且徐行
是相映照的
这里的徐行违反常理
按理讲
在这个雨突然下来的情况下
人们常常是两个选择
一个是选择找一个可以地方躲雨
等到雨小了或者不下了
我们再走
还有一个走快一点
尽量找一个可以躲雨的地方
也有的时候突然下雨
我们一时附近没有躲雨的地方
那么就要跑快一点
找到哪个房屋的屋檐下
至少也找到一棵大树底下
可以躲一躲
但是作者却不这样
“吟啸”“徐行”这四个字
写得词人
对当时自然界的风雨的态度
毫不萦怀
既不在意的去听它
还照样吟啸徐行
徐行就是不改常态
慢慢地走
就像我们在公园里散步似的
以这种平静的心态
对于自然界的风风雨雨
“何妨”二字
还透出一点调皮
也具有一种挑战的色彩
它把自然界的这些风风雨雨
看得很淡
同志们还要想到一点
从小序里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三月七日当然是指农历
农历的三月七日
大致相当于阳历的4月初
跟清明节左右
我们一般清明节都4月5号
也就是跟这个时间
大家想一下
当时在黄州4月5号
一下子把身上的衣服都浇湿了
还是比较冷的
但是作者却毫不在意
我们夏天到六七月份
这个时候如果淋一点雨
大家是不在乎
有的时候浑身淌了好多汗
你下一点雨浇一浇
反而凉快一点
还不在乎
但三月 阴历的三月
这个时候天气还是春天
还是清明左右
这个时候天气还是比较冷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竹杖芒鞋
拄着竹子做的拐杖
写出简陋
农村里要找一个竹杖
特别在我们江南地带
到处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地方
竹子做的拐杖太简单不过
芒鞋 草鞋
过去草鞋有几种
有的就是纯粹用草打的
也有的用黄麻之类的打的
也有的用碎破布
那些旧布片子打的
后两者稍微好一点
纯粹用草打的
那个就成本最低
也最不牢实
也最容易磨破脚
小时候我们也穿过草鞋
竹杖芒鞋轻胜马
在作者心中拄着竹杖
穿着草鞋
却像骑在马上一样轻松愉快
这一点是一种笑傲人生
搏击风雨的态度
非常达观 非常豪迈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怕是一个反问句
对于这种穿林打叶之声
照样用吟啸徐行
蔑视 挑战的态度来对待它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是写眼前景
而更多的是写心中的事
心中之意
一蓑烟雨任平生
写的是对待人生风雨的一种豁达
“平生”两个字
是写的人生的风雨
由眼前的风雨
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的强化作者
面对人生风风雨雨
而我行我素
不畏坎坷的一种超然的情怀
蓑就是穿的一种蓑衣
古代是用蓑衣草编织的
蓑衣草直径只有三毫米左右
三四毫米
跟我们一般的细的圆珠笔芯
差不多
很细的那种很细的圆珠笔芯就那样
里面像泡沫塑料似的
外面的是很光滑的
雨水如果落在外面是能淌掉的
用那个蓑衣草编的这个雨衣
就是蓑衣了
这个蓑衣挡雨的性能并不顶好
大雨还是打得透的
因为它一根草一根草之间
衔接的并不很紧
小雨是没问题
过大的雨还是不行的
还是容易透的
一直到五六十年代
我们还经常
干农活的时候还穿蓑衣
当时蓑衣到膝盖左右
有这么长
下面就把裤子卷卷高
就下田干农活了
农民常常用它代替雨衣的
蓑衣草的那个灯心
把皮剥掉之后
就是古人用它来点灯的
挑灯的灯草
这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就是这种非常达观豪放的
这一句话
是整个这篇文章的最着力之处
词的下片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本来是形容冬天的
那个寒风的
在这里因为是春寒
春寒多雨
在清明左右
身上的衣服全部被打湿了
这个时候寒风一吹
是觉得有一种刺骨之寒
但作者没有刻意的
把它写的冷到什么程度
甚至发抖了什么东西 没有
而只是讲微冷
大家注意
作者心里对于自然界的风雨
有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
有一种甚至蔑视挑战的态度
实际上更多的反映
他在人生的风风雨雨
也淡然相对 写雨
接着山头斜照却相迎
雨过之后太阳倒也出来了
雨过天晴
既写 与上片写的风雨相对应
又为下文
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做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句中“萧瑟”两个字
意谓风雨之声
与上片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两个字 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的所遇的风雨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
政治“风雨”和人生的险途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
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雨
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这是很难得的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
他是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不久
他胸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
由于在途中的遇雨而引起触发
而后便借此事
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即写眼前景 谈心中事
因自然现象谈尽人生的哲理
有了这首于简朴中见深意
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苏轼在这首词中
借对自然界的
风雨的应对态度
表达他对人生风雨
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
就像他词的最后一句所说
也无风雨也无情
你心中平静
任凭你风吹雨打
我自岿然不动 淡然处之
不怕这种坎坷
任其自然来对待眼前
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我们看出在这里
这首词当中最充分的揭示了作者
坦荡的心胸
和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这一点这首词
我看就从思想境界来说
它是超出于《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水调歌头·中秋》的
在苏轼词中
应该是第一流的作品
他在贬谪黄州
这个特定时期
写这首词也是一种自我画像
他在自然风雨中处变不惊
“吟啸徐行”的形象
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
处困境而安之若素
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
和一种阔大的心胸
这首词我们说实话
怎么评价它都不过分
在我国古往今来的词
就思想性
艺术性相融合得好的
能够超过这首词的作品
委实不多
当然我对苏轼是非常崇敬的
最后讲一讲这首词的押韵
是运用一种抱韵
所谓抱韵是一个韵为主
从头贯穿到尾
但是中间用一些变化了的韵
像这首词
就用了《词林正韵》
十一部的平声韵
这里的“声”“行”
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生”
以及后来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迎”
以及最后一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晴”
可以看出
这首词是用的平声韵贯穿
但是中间又插有别的韵
像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是押的《词林正韵》
十部的去声韵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是押的十一部的上声韵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这个“处”和“去”
是押的四部去声韵
在一个韵为主的情况下
夹杂与别的韵部的韵
这种叫抱韵
在宋词里不很多见
五代时期有一些
《定风波》的词牌子
也有其他人写的时候
也运用抱韵
还有像西河
有一些词牌也运用抱韵
这种情况
一般的人在讲这首词的时候
很少讲到这一点
我们要引起注意
这是苏轼这首词
能取得
这样的艺术效果的一个方面
使得这首词跌宕起伏
词虽然很短
但是有多重曲折
除掉意思有曲折之外
声音也有曲折
显得跌宕起伏
好 这里关于这首词
我们就说到这儿
-1.什么是词
--1.什么是词
-2.词的起源
--2.词的起源
-3.词的南方文学特性
-4.词律常识
--4.词的格律
-一、绪论 --5.第一讲作业
-1.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1.敦煌曲子词
-2.李白《菩萨蛮》《忆秦娥》
--李白《菩萨蛮》
--李白《忆秦娥》
-3.刘禹锡《忆江南》
-4.白居易《长相思》
-二、唐词--5.第二讲作业
-1.花间词总论
--1.花间词总论
-2.温庭筠《菩萨蛮》
-3.温庭筠《梦江南》《更漏子》
-三、花间词(上)--4.第三讲作业
-1.韦庄简介
--1.韦庄简介
-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3.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4.鹿虔扆《临江仙》
-四、花间词(下)--5.第四讲作业
-1.南唐史与南唐词
-2.冯延巳《鹊踏枝》
-3.李璟《浣溪沙》
-五、南唐词(上)--4.第五讲作业
-1.李煜词综述
--1.李煜词综述
-2.李煜《清平乐》
-3.李煜《乌夜啼》
-4.李煜《浪淘沙》
-六、南唐词(中)--5. 第六讲作业
-1.李煜《虞美人》
-2.李煜《浪淘沙》
-3.李煜词小结
--3.李煜词小结
-七、南唐词(下)--4.第七讲作业
-1.宋史概说(一)
-2.宋史概说(二)
-3.宋词兴盛的原因
-4.宋词概况
--4.宋词概况
-5.范仲淹《渔家傲》(一)
-6.范仲淹《渔家傲》(二)
-八、宋词概说--7.第八讲作业
-1.柳永概说
--1.柳永概说
-2.《凤栖梧》
--2.《凤栖梧》
-3.《八声甘州》
--3.《八声甘州》
-4.《雨霖铃》(一)
-5.《 雨霖铃》(二)
-九、柳永词--6.第九讲作业
-1.晏殊概说
--1.晏殊概说
-2.晏殊《浣溪沙》
-3.晏殊《蝶恋花》
-4.欧阳修概说
--4.欧阳修概说
-5.欧阳修《踏莎行》
-6.欧阳修《蝶恋花》
-十、晏欧词(上)--7.第十讲作业
-1.王安石《桂枝香》(一)
-2.王安石《桂枝香》(二)
-3.晏几道《临江仙》
-4.晏几道《鹧鸪天》
-十一、晏欧词(下)--5.第十一讲作业
-1.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
-2.苏轼《沁园春》(一)
-3.苏轼《沁园春》(二)
-4.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二、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上)--5.第十二讲作业
-1.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2.苏轼《水调歌头》
-3.苏轼《蝶恋花》
-十三、苏轼密州及其他词(下)--4.第十三讲作业
-1.乌台诗案(一)
-2.乌台诗案(二)
-3.苏轼《卜算子》
-4.苏轼《水龙吟》
-十四、苏轼黄州词(上)--5.第十四讲作业
-1.苏轼《定风波》
-2.苏轼《念奴娇》
-3.苏轼《临江仙》
-十五、苏轼黄州词(下)--4.第十五讲作业
-1.黄庭坚概说
--1.黄庭坚概说
-2.黄庭坚《水调歌头》
-3.秦观概说
--3.秦观概说
-4.秦观《满庭芳》
-十六、秦观与苏门词人(上)--5.第十六讲作业
-1.秦观《鹊桥仙》
-2.秦观《踏莎行》
-3.秦观《浣溪沙》
-十七、秦观与苏门词人(下)--4.第十七讲作业
-1.贺铸概说
--1.贺铸概说
-2.贺铸《鹧鸪天》
-3.悼亡诗词补充
--3.悼亡诗词补充
-4.贺铸《青玉案》
-十八、贺铸词--5.第十八讲作业
-1.周邦彦概说
--1.周邦彦概说
-2.周邦彦《兰陵王》
-3.周邦彦《满庭芳》
-4.周邦彦《蝶恋花》
-十九、周邦彦词--5.第十九讲作业
-1.南渡词人综述
--1.南渡词人综述
-2.陈与义《临江仙》
-3.朱敦儒《相见欢》
-二十、南渡词人(上)--4.第二十讲作业
-1.李纲《苏武令》
-2.张元干《贺新郎》
-3.岳飞《满江红》
-4.岳飞《满江红》真伪考
-二十一、南渡词人(下)--5.第二十一讲作业
-1.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一)
-2.李清照生平及其词的艺术成就(二)
-3.李清照《如梦令》
-4.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二十二、李清照词(上)--5.第二十二讲作业
-1.李清照《永遇乐》
-2.李清照《武陵春》
-3.李清照《声声慢》(一)
-4.李清照《声声慢》(二)
-5.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二十三、李清照词(下)--6.第二十三讲作业
-1.陆游词概说
--1.陆游词概说
-2.陆游《卜算子》
-3.陆游《秋波媚》
-4.陆游《钗头凤》
-5.陆游《诉衷情》
-二十四、陆游词--6.第二十四讲作业
-1.张孝祥《念奴娇》
-2.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3.张孝祥《六州歌头》
-4.张孝祥《西江月》(满载一船秋色)
-二十五、张孝祥词--5.第二十五讲作业
-1.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艺术特色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二十六、辛弃疾词(上)--5.第二十六讲习题
-1.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2.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3.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
-4.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二十七、辛弃疾词(中)--5.第二十七讲习题
-1.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2.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3.辛弃疾《祝英台近》(宝钗分)
-二十八、辛弃疾词(下)--4.第二十八讲习题
-1.辛派词人概说
--1.辛派词人概说
-2.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
-3.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程珌《水调歌头》(天地本无际)
-二十九、辛派词人--5.第二十九讲作业
-1.姜夔概说
--1.姜夔概说
-2.姜夔《踏莎行》
-3.姜夔《长亭怨慢》
--html
-4.史达祖《双双燕》
-三十、姜夔、史达祖词--5.第三十讲作业
-1.吴文英概说
--1.吴文英概说
-2.吴文英《风入松》
-3.吴文英《八声甘州》
-4.刘辰翁《柳梢青》
-三十一、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上)--5.第三十一讲作业
-1.文天祥《沁园春》(一)
-2.文天祥《沁园春》(二)
--Video
-3.蒋捷《一剪梅》
-4.张炎《解连环》、结束语
-三十二、吴文英及宋末词人(下)--5.第三十二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