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货币金融学 > 第10讲 经济均衡与宏观经济管理 > 10.8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2) > Video
下面我们讲
基于理性预期的新凯恩斯主义
分析框架
新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
和新古典主义分析框架
一个重要区别就是
强调理性预期和价格调整粘性
也就说市场不是完全的
处于出清状态
这时候宏观经济管理
特别是关于总需求管理的
货币政策就会有一定的
总产出增加效果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不同意
工资和价格的完全弹性
认为经济中存在着某些因素
妨碍工资和价格完全随着
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上升
即工资价格调整需要时间
存在粘性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把理性预期理论看作是预期
如何形成了合理描述
它的基本结论是
较之预期之中的政策
预料之外的政策对总产出
有较大的影响
即使是预料之中的政策
也能够影响总产出和经济周期
政策无效性命题不成立
因此新凯恩斯主义强调
宏观经济政策在
管理总需求的时候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总产出发生变化
只不过影响的幅度相较于
凯恩斯主义有所减弱
下面我们看预料之外的政策
和预料之中的政策
在新凯恩斯主义框架下的
总产出效应
在下图当中我们看到
开始的经济均衡点为1点
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
相交于自然率产出水平
使之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
通过扩张的货币供应量
使得总需求曲线从AD1
移动到AD2
这时候我们假设经济当中
没有理性预期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相交于U点
对应的产出为Yu
超过自然率产出水平
价格为Pu超过P1
此时由于扩张的货币政策
没有被预期
工人没有工资上涨要求
总供给曲线保持不变
可以看到总产出水平出现上涨
再看右图,在右图
期初经济处于1点的均衡状态
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
相交于自然率产出水平
此时政府开始扩张货币供应
推动总需求曲线
向右移动到AD2的水平
在没有理性预期的情况下
经济的均衡点为U点
和左图一样
考虑到市场有理性预期
但是呢由于工资要是粘性
尽管在U点经济处于过热状态
劳动要求增加工资
但因为劳动工资的调节
比较缓慢
因此对企业的生产成本的影响
不是很明显
所以说企业将会
总供给曲线从AS1
调到ASA的位置
新的经济均衡点为A点
我们看到在A点位置
总产出是大于自然率产出水平
价格是高于P1
但是呢YA的产出是低于
没有理性预期的产出水平
也就是说
理性预期情况下
由于价格调整粘性
此时扩张的货币供应政策
是可以引起产出出现增加的
在长期价格
会出现完全的充分调整
总供给曲线
会移动到AS2的位置
此时经济的均衡点为2点
价格为P2产出为Yn
总需求管理的货币供应政策
不再影响总产出水平
因此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强调
预料之外的政策可以有效地
增加总产出水平
既使是预料之中的政策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增加总产出水平
只不过引起产出增加的幅度
要低于预料之外的政策
政策制定者在不了解公众
对政策预期的情况下
是不能够知道政策效果的
这就会给政策实施
带给两个方面的困难
第一,由于市场主体的人数太多
政策制定者几乎不可能弄清楚
每个市场主体的预期水平
第二,由于市场主体有理性预期
在政府试图了解
市场主体预期的同时
市场主体也会在尽力预测
政策制定者的想法
而且市场的预期
会随着政府的政策发生变化
所以说不论
从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还是新古典主义模型进行考虑
主动性的政策效果
都会因为理性预期的因素
而被大大削弱
甚至完全没有效果
在有理性预期的情况下
政府部门试图通过
扩张的货币政策来管理
总产出的做法
可能会大打折扣
甚至会无功而返
甚至会带来产出新的波动来源
下面我们从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
等宏观经济学三个角度
来讨论宏观经济管理问题
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管理失业
一是管理通货膨胀
传统模型使用的是适应(性)预期
认为公众的预期并非完全
合乎理性在传统模型中
公众对未来政策的预期
不会引起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而在理性预期模型下面
强调公众对政策的预期
会引起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因此传统模型和新分析框架
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
宏观政策实施以后
总供给曲线是否会发生移动
我们先看看影响总产出和
价格变动的短期政策效果
当扩张性政策为意料之外时
传统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新古典主义模型
都会有相同的短期产出和
价格变动,例如
传统的经济模型认为
总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动
这一点在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
也是一样的
所以当政策为预料之外
且公众没有预料到时
传统模型、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调节结果
都是使得均衡产值水平
上升到新的Y1'水平
价格水平同时上升到P1'
当政策在预料之中时
上述三个模型会显示出
完全不同的结果
由于传统经济模型采用的
适应预期
适应预期只是对之前的数据
进行平均而得出预期结果
不会随着当期政策的变化
而改变,当传统经济模型中
政策是否被预料到
对于政策实施效果
没有任何影响
两者均衡调节结果相同
故扩张性政策都会对价格和产出
发挥作用
为了比较三种模型的
宏观政策效果
我们参看下图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
当政策在预料之中时
人们会根据理性预期
来调整自己的工资水平
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会使得公众要求提高工资
又由于价格具有完全弹性
在总需求曲线向右上
移动到AD2时
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左上
移动到AS2的水平
从而使得产出水平保持不变
价格有大幅度的上升
预料之外的政策
会产生总产出增加效应
而预料之中的政策
只有价格上涨效应
没有总产出增加效应
显示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
政策制定者采用
预料之中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
由于理性预期的作用
人们也会调整
对价格水平的预期
但价格调整不是完全弹性
因此产出会有一定程度增长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也强调
预料之中的政策和
预料之外的政策效果之间的区别
预料之中的扩张性政策
的总产出均衡水平
低于预料之外的扩张性政策
总产出均衡水平
但与新古典宏观经济
不同的是预料之中的政策
也会对总产出水平产生影响
对三种模型宏观经济政策的
产出效果比较后
我们可以发现
在传统模型当中
不区分预料之中的政策
和预料之外的政策
认为预料之中的政策
和预料之外的政策
对总产出和价格有相同的影响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
区别预料之中的政策和
预料之外的政策
认为预料之中的政策
对总产出没有影响
价格水平和工资调整具有
完全弹性
预料之外的政策对总产出
和价格有明显影响
预料之中的政策与
预料之外的政策相比
预料之中的政策对价格变动
有更大的冲击作用
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当中
也区分预料之中的政策
和预料之外的政策
认为预料之中的政策
对总产出的影响
比预料之外的政策要小一些
而对价格的影响比
预料之外的政策要大一些
预料之中的政策会引起
总产出波动增加
为此
我们应该实行怎样的
经济稳定政策呢
经济稳定政策指的是
以消除总产出波动
为目的的政策
不同的模型给出的经济稳定
政策(建议)是不一样的
在传统经济模型中
扩张的政策可以有效地
影响总产出水平
政府的经济稳定政策
可以起到稳定总产出
从而减少经济波动的效果
而且政策制定过程也相对容易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
政府与公众之间
存在着一种博弈
双方都试图获取对方的信息
政府试图了解公众的预期水平
公众试图了解政策制定者的
政策意向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当中
试图改变总产出水平的政策
不会对总产出水平
产生任何影响
在理性预期的作用下
总产出在政策实施前后
不会有任何变化
过多的主动的积极的
政策干预可能会影响总产出
围绕自然率水平的
波动幅度增加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建议是
尽量少采取积极的
主动的经济稳定政策
应该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规则
来稳定市场行为
而尽量避免因为政策实施
导致市场主体行为出现混乱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
即使是预料之中的政策
也会对经济中的总产出水平有影响
政策制定者可以借助
这种影响对总产出水平加以改变
但政策的实施效果
难以有效衡量
所以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虽然不像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那样完全否定积极的
稳定性政策的作用
但认为政策上的不确定性
给政策制定者在进行实际
操作时增加了难度
以上三种模型
对旨在减少波动的稳定性政策
有不同的看法
传统经济模型认为
实施积极的稳定政策
可以使总产出波动平稳下来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认为
实施积极地稳定政策
会使总产出波动增加
政策制定者只有采取
公众感到意外的政策
才能影响总产出水平
政策的实施可以
看成是一场博弈
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采取的
介于传统模型和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间的
立场认为总产出管理的
货币扩张政策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产生总产出扩张效果
那么三种模型对于
就业管理和总产出管理的
政策建议分歧很大
那么关于反通货膨胀的政策
建议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对这个方面进行讨论
我们知道许多国家的
政策制定者经常会以
控制通货膨胀作为
货币政策主要目标
我们通过传统模型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以及新凯恩斯主义模型来分析
究竟什么样的
反通货膨胀政策会比较有效
当政府实施反通货膨胀政策时
其主要做法是通过
控制总需求来调节
比如降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在传统模型当中
反通货膨胀政策
确实能够降低通货膨胀
但是整个经济会为
通货膨胀水平降低付出
巨大的代价
均衡的产出水平会下降
实证分析表明
在传统经济模型当中
通货膨胀每下降一个百分点
实际的GDP就会下降4%
在政策没有被预料(到)的情况下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和
传统经济模型的分析结果是一样的
当政府政策被预料到时
人们会调整对价格的预期
使之对政策相适应
同意调整工资水平
总供给曲线会向右下移动
有助于产出水平增加
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达到了预期效果
并且均衡了总产出
仍然在自然率水平上
没有任何产出损失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表明
当政府采用反通胀政策的时候
如果让公众预期到
将要实施的政策
那么这种政策就会达到
非常好的效果
如果政策没有被公众预期到
那么不但不能有效地控制
通胀水平
反而会造成大量产出损失
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强调
在反通货膨胀的时候
政府最好能实施
告知实情的政策
使市场主体产生
物价下调的预期
从而同意对工资进行向下调整
这样有助于总供给曲线
向右移动
维持物价水平相对稳定
而政府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机制
以及政府的诚信
是控制通货膨胀能否
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虽然预期中的政策
不会完全消除通胀
但是政策实施效果要好于
没有预期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我们可以借助以下图形
来做进一步的说明
在本图中
讲的是传统模型的
反通货膨胀政策
当物价水平处于2点位置的时候
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
相交于2点产出为Yn
自然率产出水平
政府为了降低通货膨胀
这时候通过紧缩货币供应
总需求曲线从AD2
左移到AD1
这时候由于传统(经济)模型
没有预期因素
尽管价格出现下降
但是市场主体不会同意接受
工资下调也没有信息
支持它提出工资下调的建议
所以说总供给曲线保持不变
维持在AS2的水平
此时价格从P2下降到P2'
产出变为Y2'
因此出现了价格下降
产出也下降
此时通货膨胀治理
是以产出下降为代价的
再看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在本图当中
政府同样希望将
物价水平从P2下降到P1
此时实施货币紧缩政策
总需求曲线从AD2
左移到AD1
由于是新古典宏观经济政策
市场预期到物价将向下调整
实际工资会上升
所以会同意削减工资
在工资成本下降情况下
企业愿意增加产出
从AS线从AS2向右移动到AS1
新的经济均衡点为1点的水平
出现产出保持不变
物价向下调整的经济
政策实施效果
因此在新古典宏观经济
模型当中
只要市场主体预期到
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
他就会同意削减工资
会在价格下降的同时
(总)产出保持不变
是非常好的通货膨胀治理政策
也就是我们讲的
政府在治理通胀的时候
最好能够告知实情
传达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
让市场主体配合政府
反通胀的政策
再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新凯恩斯模型当中
开始的均衡位置为2点
政府为了控制通胀
同样进行货币供应量减少
那么总需求曲线
从AD2左移到AD1
此时尽管市场主体
知道政府在反通货膨胀
但是因为价格调整存在粘性
所以说总供给曲线
只是从AS2
向右移动到AS2’'
经济的均衡点为2''的位置
此时价格水平出现下降
产出出现了下降
不过产出下降的幅度
要低于传统模型的
产出下降幅度
因此即使在新凯恩斯主义
模型框架下
价格调整粘性
但由于市场主体知道
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
也会有助于减少治理通货膨胀
过程中的产出损失
所以说我们归纳一下
在理性预期情况下
反通货膨胀的时候
必须在产出尽可能
减少的情况下
成功地降低通胀
其关键是公众需要相信
这项政策能够被贯彻执行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看来
最好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是
告知实情
如果该项政策是可以信任的
那么通货膨胀会立即消除
而且总产出不会出现下降
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认为
即使告知实情的政策
是可以信任的
为了消除通货膨胀
总产出也会有所减少
因此应该以渐进的方式
来消除通货膨胀
这样可以在达到消除
通货膨胀目标的同时
不引起总产出大幅度下降
避免治理通货膨胀
引起的产出损失
而达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
使得政府治理通货膨胀的决心
为市场主体所信任
也就说
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
政府要千方百计地
让市场知道它在治理通货膨胀
再回过头来
如果政府在治理失业
希望更高的产出增长水平
那就因此让市场不知道
这个政策实施
要实施出其不意的政策
来刺激更高的产出增长速度
那么其前提是
经济活动当中
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政府希望达到更高的
或者是高于自然率水平的
就业状态
所以说反通货膨胀政策和
消除失业的政策
是不一样的两种建议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市场主体的预期行为
以及市场价格是否能够
灵活调整
-引言
--Video
-1.1 金融体系及其功能
--Video
-1.2 金融市场与工具
--Video
-1.3 金融机构
--Video
-1.4金融体系的监管
--Video
-作业--作业
-2.1货币的定义
--Video
-2.2货币的功能
--Video
-2.3支付体系的演进
--Video
-2.4货币的计量
--Video
-作业--作业
-引言
--Video
-3.1 认识利率(1)
--Video
-3.1 认识利率(2)
--Video
-3.2 利率的分类
--Video
-3.3 利率的决定:基于债券市场的分析
--Video
-3.4 利率的决定:基于货币市场的分析
--Video
-作业--作业
-4.1 利率的风险结构
--Video
-4.2 利率的税收结构
--Video
-4.3 利率的期限结构(1)
--Video
-4.3 利率的期限结构(2)
--Video
-4.3 利率的期限结构(3)
--Video
-作业--作业
-引言
--Video
-5.1 银行业务1
--Video
-5.1 银行业务2
--Video
-5.1 银行业务3
--Video
-5.2 银行利润
--Video
-5.3 银行风险管理1
--Video
-5.3 银行风险管理2
--Video
-作业--作业
-6.1 银行为什么特别1
--Video
-6.1 银行为什么特别2
--Video
-6.1 银行为什么特别3
--Video
-6.2 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Video
-6.3 金融危机与全球银行业
--Video
-6.4 影响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因素
--Video
-6.4 影响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因素2
--Video
-7.1 货币供给系统
--Video
-7.2 多倍存款创造(1)
--Video
-7.2 多倍存款创造(2)
--Video
-7.3 基础货币模型
--Video
-7.4 货币供给的资金流量模型
--Video
-作业--作业
-引言
--Video
-8.1 费雪的货币数量论
--Video
-8.2 现金余额货币数量理论
--Video
-8.3 流动性偏好理论与货币需求(1)
--Video
-8.3 流动性偏好理论与货币需求(2)
--Video
-8.4 利率与交易性货币需求
--Video
-8.5 不确定性与预防性货币需求
--Video
-8.6 资产组合行为与投机性货币需求
--Video
-8.7 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Video
-8.8 基于微观交易行为的货币需求理论
--Video
-作业--作业
-9.1利率调整与总需求变动(1)
--Video
-9.1利率调整与总需求变动(2)
--Video
-9.2 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总需求变动(1)
--Video
-9.2 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总需求变动(2)
--Video
-9.2 货币供应量调整与总需求变动(3)
--Video
-9.3 IS-LM模型(1)
--Video
-9.3 IS-LM模型(2)
--Video
-9.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管理的有效性比较
--Video
-9.5 长期中的IS-LM模型
--Video
-9.6 总需求
--Video
-作业--作业
-引言
--Video
-10.1 菲利普斯曲线
--Video
-10.2 总供给
--Video
-10.3 经济均衡与总产出
--Video
-10.4 通货膨胀
--Video
-10.5 为什么会出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Video
-10.6 就业压力与政策干预
--Video
-10.7 理性预期与卢卡斯批判
--Video
-10.8 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1)
--Video
-10.8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2)
--Video
-10.8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3)
--Video
-作业--作业
-11.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Video
-11.2 货币政策实施战略
--Video
-11.3 货币政策调控机制
--Video
-11.4 公开市场操作
--Video
-11.5 贴现政策
--Video
-11.6 存款准备金管理
--Video
-作业--作业
-12.1 货币政策规则的发展
--Video
-12.2 货币政策规则的一般设计
--Video
-12.3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1)
--Video
-12.3 货币政策工具规则(2)
--Video
-12.4 货币政策目标规则(1)
--Video
-12.4 货币政策目标规则(2)
--Video
-12.4 货币政策目标规则(3)
--Video
-作业--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