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量子力学(下) >  第十三章 其它近似方法 >  *§ 13.3 突变近似和绝热近似 >  *13.3.1 突变近似

返回《量子力学(下)》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13.3.1 突变近似在线视频

*13.3.1 突变近似

下一节:*13.3.2 按瞬时本征态展开

返回《量子力学(下)》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13.3.1 突变近似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现在我们再来介绍

量子力学的另外两种近似方法

就是突变近似和绝热近似

这也是一个选修的内容

事实上

这是整个的量子力学幕课的

最后一节

这两个近似

考虑的都是Hamiltonian量

和时间有关的情形

但是恰好是两种

绝然不同的近似极限

我们先来介绍

什么叫做突变近似

我们从一个具体的例子

开始说起

考虑一个

有β –放射性的原子

也就是说

原子核可以发生β –衰变

从原子核里放出一个电子

和一个电子反中微子

结果原子核自己的原子序数

也就是核电荷的数目

从Z变成了Z+1

那么现在我们考虑

β衰变里面放出的那个电子

实际上它的能量很高的

所以它从原子核当中射出来

到它离开原子核

所经过的这段时间

是非常短暂的

和原子里边的核外电子

运动的时间周期相比

这个时间

实际上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一来

对于一个核外电子来说

在原子核发生衰变之前

他们感受到的

是核电荷数为Z的

一个Coulomb吸引场

而在衰变之后的核电荷数

变成了Z+1

如果我们略去

这个衰变的电子

穿过原子所花费的那段时间

可以认为原子核的Coulomb场

突然地发生了改变

我们把这个衰变时间取作

t等于0的那个时刻

那就意味着

电子感受到的势场

在t<0的时候

是核电核数为Z的

那个Coulomb场

而t>0的时候

是核电核数为最Z+1的那个

Coulomb场

这就意味着

系统的Hamiltonian量

在t=0的时候

发生了突然的变化

这种近似就称之为

突变近似

那么最一般的情况

所谓的突变近似指的是

系统的Hamiltonian量

随时间有下面的

这样的变化

那就是

在t<0的时候

Hamiltonian量是某一个H1

而在t>0的时候

它突然地变到了H2

在这里

H1和H2自己

是和时间无关的

那么面对这一类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理呢

由于H1被假设的

是从t=-∞到t=0

延续了无穷长的时间

所以我们不妨假设

这个系统在t=0的时候

处于H1的某一个能量本征态

当然在t=0的时候

Hamiltonian量

突然地发生了改变

但是

系统的状态

却不会发生突变的

因为我们始终假设

波函数是连续函数

这样一来

如果我们把考察的对象

放在t>0的

这一段时间的话

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

它的Hamiltonian量是H2

因而我们应该写出

以H2为Hamiltonian量的一个

Schrodinger方程

为了解这个方程

我们还需要初始条件

而这个初始条件

就可以取为

系统在t=0的时候

所处在的那个H1

某一个本征态

这两个条件结合起来

就可以解出

t>0的时候的

系统的状态了

具体地说

我们把t=0的时候

系统处在的那个

H1的本征态

记作φ1,k

这个k是标志H1

本征态的一个量子数组

同时我们要假设

H2的本征方程

已经完全的解出来了

也就是说

我们知道H2的本征值的集

是E2,n

这里我们用n来代表

表征H2

本征态的一个量子数组

同时我们还应该解出

对应于这个本征值的

本征函数

记作φ2,n

那么在t>0的时候

系统的状态总可以写成

H2的本征态的线性组合

其中组合系数

一方面

包含一个这样的

和能量有关的相因子

而另外一方面

是由初始条件

所决定的一个系数

那么根据以前我们做过的推导

这个系数实际上就是

这两个态的一个内积

所以

从t=0开始

继续向前走

系统可以处在

H2的任何本征态上

假设我们把

H2的第n个本征态挑出来

观察在t时刻

系统处在这个本征态的几率

那么它正好应该是

前面这个系数的模平方

而这个相因子的模平方是1

所以最后我们得到的

就是一个这样的结果

那就是说

假设这个系统

从t=0的时候的那个状态

叫做1,k

跃迁到某一个H2

本征态2,n的这个几率

实际上

就是这样一个内积的模平方

而我们要假设

这两个波函数

都是已经被解出来的

已知的波函数

因此这样的一个几率

是完全可以计算出来的

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结果

应用到原子核

发生β –衰变的

那个原子里边的一个电子

假设我们只考虑

靠近原子核最近的

那个壳层里的电子

叫做K电子

问它的状态

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原子核发生衰变之前

它是处在

核电荷数为Z的一个1S态

这个1S就意味着K电子

因此

它的波函数就是这个样子

这里我们采用了

原子单位制

所以所有的这些系数

都显得特别简单

这里的Z

就是衰变之前的核电荷数

而这就是我们称之为φ1,k

的那个量子状态

而在原子核发生了衰变之后

核电核数变成了Z+1

因而它的状态

也就成为

这个波函数里边的Z

用Z+1来代替

因而根据刚才我们

所给的那个公式

一个电子从衰变以前的1S态

到衰变以后

仍然维持在1S态的

这个几率

就是这两个波函数的

乘积的积分

在求模平方

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函数

具体的代进去

就成为这样的一个表达式

这里出现的Z3和(Z+1)3

分别是

这两个波函数的规一化因子

而它们的函数乘积之后

就形成了一个

这样的一个指数因子

而把这样的一个积分完成

很容易发现

它是一个这样的表达式

其中

与Z有关的出现在这里的

Z3$$(Z+1)3

以及(2Z+1)6

把所有的这些因子

按照Z的关系整理一下

我们发觉

它形成了一个这样的表达式

为了对这样一个表达式的数值

有更具体的印象

我们考虑一个近似的情形

就是Z>>1

大家知道

能够发生β –衰变的

原子的核电荷数

通常都是比较大的

那么

这样的一个几率

就可以近似成为

1减去1个分数

分母是4Z2

分子是3

那么在Z=10的时候

这个数值是0.9932

其实相当的接近于1

但是呢

仍然和1略有差别

另外一个考虑突变近似的

一个例子

是所谓的瞬时变动的

无限深势阱

假设我们考虑一个势阱

原来是在区间x在0和a之间的

然而我们考虑

这个势阱的右边界

也就是x等于a的那个边界

在t=0的时候

瞬时的移到了x=2a

那么我们可以假设

在这个边界移动之前

系统是处在0到a上的

无限深势阱的基态上的

这就作为一个

t=0的时候的初始条件

那么根据刚才的方法

我们就可以算出

这个粒子以后处在

0到2a的这个

无限深势阱上的

各个本征态的几率

把这个几率算出来

再乘以各个本征态的能量

算出它的平均值

你就可以证明

在突变以前和突变以后

能量的平均值是不变的

这就表明

所谓一个瞬时移动的边界

不会改变这个系统的能量

换句话说

这证明了

在势阱的壁瞬间移动的时候

外界是没有对这个粒子做功的

除此而外

我们有了一个

具体的波函数的表达式

就可以算出

在t>0的时候

粒子的坐标几率的变化情形

看到它逐渐向

x从a到2a的这个区间中

逐渐扩散的过程

这实际上

模拟了气体向真空中的扩散

量子力学(下)课程列表:

第八章 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

-8.1 量子态和力学量的表象和表象变换

--8.1.1 量子态的表象 态矢量

--8.1.2 算符的矩阵表示

--8.1.3 表象变换 量子力学的幺正不变性

-第八章 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第一周作业

-8.2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

--8.2.1 离散表象中的量子力学诸方程

--8.2.2 离散表象中本证方程的解法

--8.2.3 算符矩阵的对角化

-8.3 狄拉克符号

--8.3.1 两种态矢量

--8.3.2 算符及其本征方程

--8.3.3 完备态矢量集合表象

-第八章 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第二周作业

第九章 本征值问题的代数方法

-§ 9.1 线性谐振子的阶梯算符方法

--9.1.1 线性谐振子的代数解法 阶梯算符

--9.1.1 续

--9.1.2 坐标表象中的波函数

--*9.1.3 关于自然单位制

--*9.1.4 相干态和压缩态

--9.1.4 续

-第九章 本征值问题的代数方法--第3周作业

-§ 9.2 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

--9.2.1 角动量的一般定义

--9.2.2 角动量的阶梯算符

--9.2.3 $j^2$和$j_z$的本征值

--9.2.4 角动量的本征态

--*9.2.5 球谐函数的代数生成法

-§ 9.3 角动量的合成

--9.3.1 角动量合成的一般规则

--CG系数的确定

--第九章 本征值问题的代数方法--第4周作业

第十章 电子自旋

-§ 10.1 电子自旋及其描述

--10.1.1 电子自旋的发现

--10.1.2 电子自旋的描述 泡利矩阵

--10.1.3 泡利矩阵的主要性质

--10.1.4 二分量波函数 矩阵算符

-第十章 电子自旋--第五周作业

-§ 10.2 电子总角动量和自旋-轨道耦合

--10.2.1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的合成

--10.2.2 电子的自旋-轨道耦合

-§ 10.3 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

--10.3.1 碱金属原子的哈密顿量

--10.3.2 碱金属原子的能级分裂和光谱的精细结构

--*10.3.3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超精细结构和兰姆移动

--第十章 电子自旋--第六周作业

-§ 10.4 塞曼效应

--10.4.1 有自旋的电子在电磁场中的哈密顿量

--10.4.2 正常塞曼效应

--*10.4.3 反常塞曼效应

--*10.4.4 自旋电子学简介

-§ 10.5 自旋纠缠态

--10.5.1 两个电子自旋的合成 单态和三重态

--*10.5.2 两个电子自旋纠缠态 贝尔基

-第十章 电子自旋--第七周的作业

第十一章 微扰论

-§ 11.1 束缚态微扰论I:非简并情形

--11.1.1 微扰论的基本构架

--11.1.2 一级微扰能和微扰波函数 微扰近似适用的条件

--11.1.3 二级微扰能

-§ 11.2 束缚态微扰论II:简并情形

--11.2.1 一级微扰能和零级波函数

--11.2.2 斯塔克效应

-第十一章 微扰论--第八周的作业

-§ 11.3 量子跃迁的微扰论

--11.3.1 哈密顿量与时间无关时含时薛定谔方程的一般解

--11.3.2 处理跃迁问题的微扰论方法

--11.3.3 简谐微扰和共振跃迁

--11.3.4 选择定则

--第十一章 微扰论--第九周的作业

-§ 11.4 光的辐射和吸收

--11.4.1 长波近似和电偶极跃迁

--11.4.2 电偶极跃迁的选择定则

--*11.4.3 对连续光谱的吸收系数

--*11.4.4 自发辐射的爱因斯坦理论

--第十一章 微扰论--第十周的作业

第十二章 散射理论

-§ 12.1 散射实验和散射截面

--12.1.1 散射截面的实验定义

--12.1.2 计算散射截面的方法 散射振幅

--*12.1.3 全同粒子的散射问题

-第十二章 散射理论--第11周的作业

-§ 12.2 中心势场中的分波法

--12.2.1 分波法的一般公式和适用范围

--12.2.1 续

--12.2.2 球方势垒的S波散射

--*12.2.3 球方试阱的共振散射

--第十二章 散射理论--第12周的作业

-§ 12.3 玻恩近似

--12.3.1 格林函数方法和李普曼-施温格方程

--12.3.2玻恩近似及其适用条件

--12.3.3 屏蔽库仑场的卢瑟福散射

--第十二章 散射理论--第13周的作业

第十三章 其它近似方法

-§ 13.1 里兹变分法

--13.1.1 变分原理

--13.1.2 里兹变分法 试探波函数

--13.1.3 类氦离子的试探波函数

--13.1.4 类氦离子的基态能量

-第十三章 其它近似方法--第十四周的作业

-*§ 13.2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

--13.2.1系统的快变自由度和缓变自由度 波恩-奥本海默近似

--*13.2.2 氢分子离子

--*13.2.3 氢分子 共价键

--第十三章 其它近似方法--第十五周的作业

-*§ 13.3 突变近似和绝热近似

--*13.3.1 突变近似

--*13.3.2 按瞬时本征态展开

--*13.3.3 绝热近似和它的适用条件

--*13.3.4 贝里相位 几何相位

*13.3.1 突变近似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