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历史与文化 > 第2讲 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传统 > 古代中国的MOOC教育 > 古代中国的MOOC教育
你好 欢迎回来
我们下面一个讨论的主题是
古代有没有慕课这样的大学
这听来很荒谬
古代虽然没有
咱们今天的互联网这样的慕课
但是仍然有这种大师大学问
散布于全国各地之间
而学生们呢他四处游走
不远万里去求学
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特别想说的是
齐桓公在公元360年
建的稷下学宫
他在中国教育历史上
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今天认为它是一个
公私合办的大学
而且今天从慕课的视角看来
它甚至像一个慕课那样
汇集了大师
汇集了天下的青年才俊的地方
这也让我们提到另外一个问题
如何在今天有慕课的时代
仍然接受更好的
主导设计自己更好的
大学的教育
如果你是齐国人的话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话
你同样面临像慕课一样
多元的教育资源的机会
或者说挑战 你会怎么做呢
你会怎么做呢
我觉得
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多的可能
比如说我们原来可能学习
只是在课堂上的学习
但课堂的课程是有限的
我们还有暑假 有寒假 有各种假期
假期的时候
我们需要学习的时候
不能说只是看书
我们要更多元化
了解知识的一个途径
可以通过网络
或者是甚至说是通过一些
比如听有声书
去参加体验
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
来获得这些模式
模式化是给我们
给每个学生的个体
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另外更多元化的发现发展
可能是给社会的各种人群
包括一些残障人士
包括一些各种疾病
或者是不方便去学习的人
更多的一种教育的可能
那这样的话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
来加强人的全面能力的发展
比如说我们看到很多大师
大师他之所以成为大师
并不是因为他只是
在他的那个领域
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而是他在很多其他的领域
也是有很高成就的
这样才能使得他的知识
有一个完整全面的包容性
中西(文化)兼容性
比如我们看到书法家启功
启功他自己(博学多才)
他本来是国内
很出名的文物鉴定
还有考古
包括考古知识
国画鉴赏
他都是行家
但是你会发现他最出名的
是他的书法
如他那样的人才(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特色)
作为一个现在新时代的人
你必须要具备很多的功能
才能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人
如果我们回到
稷下学宫的时代
跟今天有很多类似的比较
就像你说的
这个人他要是有多种知识
多种能力的
在稷下的时候
我们看到一群大师
荟萃在一起
他们切磋讨论
既在发展自己的学问
也算聚众讲学
有很多徒弟受到他们的启发
而自己不断地前进
成为新一代的大师
在那种情况下
在当时的齐国
(国家)提供了一块场地
(兴建)有很好的建筑
很好的服务措施
让这些学者得以汇集于此
学生(从四处八方来此求学)
另一方面
当时的社会也存在很多大师
他们自己都有小规模的办学
那么学生可以游走于各处
就像类比今天的教育模式
一个学生他考进一所大学
他可以在大学的规划之下
有特定的老师
特定的专业项目学习
另一方面 他又可以通过网上
游走于全世界之间
在不受语言限制的情况下
没有专业限制情况下
可以学习任何科目的课程
并不被自己的大学所限制
也不被自己的时间
或者文化来限制
他可以自愿学习的方法
学习的步调
都是多元化的发展了
但是另一方面
他又需要像大学一样的机构
提供一些规范的指导
比如说有导师
比如说有专业的这种
递进层进发展的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包括考试资格的授予
于是我们认为
稷下学宫它虽然像一个大学
它仍然不是大学
因为它更多的像是一个
学者聚会研讨的场所
但其实的话稷下学宫它的发展
也是有大约一两百年的
一个过程
首先在春秋战国之际
在稷下学宫刚刚开办的时候
它是齐国的
一个学术的机构
因为教育 齐国的贵族子弟有更好的发展
但是到了战国中期
也就出现了
诸子百家时
战国
各个国家逐渐兼并之后
人口的流动性很强
所以各地
可能不一定是齐国的
也可能有其他的六个国家的
或者更多国家的人
来到这里学习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
比如你要只去山林里头
拜一个大师
那你可能只能接受到一种教育
而你到一个国家的太学
或者一个国家官方的
其他学术机构的话
你只能学到一种思想
但在稷下学宫
他汇聚好多思想家的思想
稷下学宫的老师
经过了几代传承
每一代传承的思想可能不一样
既有如慎到
公孙龙子
这样带有很强思辨性质的
也有像荀子这样
注重于实践说理性的
在(教学相长)过程中 学生可以
到这个地方
可以学到在那个时代
很多的思想
另外包括像齐国的
一些很著名的将领
如孙膑
是个很著名的武将
同时孙膑也在齐国
传播了他的《孙膑兵法》
我们现在
出土的银雀山汉简
你都能看到完整的
西汉时期的《孙膑兵法》简帛
(可见 当时稷下学宫)你还有兵学上的教育
对于当时的个人来说
只要来到稷下学宫
就可以像现在在一个大学上
利用它的各种资源一样
去学习各种不同的思想
各种的知识
对一个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齐国到战国的后期
是战国七雄中
最富有的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最富有的
不仅是它的经济
还有它的文化
到了汉代
后来传承儒学
所谓(传播孔子思想)的三家说
当中
最重要的传承的主线
都是齐学的一个传承
还有从办学模式上
它也跟(当代)大学
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包括是思想大师的汇聚之地
还有面授的制度
学生和学生之间 还有(学生与)老师之间
他可以直接地对话
甚至去挑战
学生之间
相互交流
有一个群体共同学习的
面授的切磋 讨论的效应
它(稷下学宫的教育模式)跟自己在一家之言
相对在山中自学来讲
是一种 广博的 全面的兼容并包
兼容并蓄的特点
体现今天我们说大学之大
中的综合性 多样性
如果(大学)是一个各种学问
所汇聚的一个地点的话
那比如每一个大师
都会有一帮追随他的学生
那这些各种各样学派的学生
他们聚集在一个场所
就像我们今天的大学
他们中间是有互动
有这种竞争关系
他可能通过辩论
或者通过其他的形式
使得他对知识的学习
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当于
我们现在大学的教育
很多人说
你去选择一个大学
你在高考报名时
你是选择一个好大学呢
还是选择一个好专业呢
可能更多的教育的模式
会倾向于你去选一个好的大学
因为你在大学中
你有很多跟你一个层次 有学问
或者有水平的同学在一起
在一起有一种竞争的关系
而课堂给了你一种
更强的思辨性
你跟老师之间的眼神的交流
你和同学之间那种竞争的关系
在你跟老师这种面对面的
互动的交流中
也慢慢地可以发现到自己的
学习上的一些问题
你知道自己在哪里进步了
你自己的相对的水平在哪里
一个最基本的
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也是相当于朱熹在他强调的
为学之序的“五要”当中
提到的一些最基本的人际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培养
通过这样的教育
你获得了这样适应生活的能力
能让你能在未来
有更好的一个发展
你这还启发了我一点
当你说到人际关系
其实在另外一种形式上
体现为仪式 礼仪
在大学里面不管是稷下
还是比如太学 或者在书院里
比如他有祭奠孔子的仪式
开学的考试的毕业的各种仪式
这种仪式感
是一个群体互动形成的
而且这种互动它有明确的分工
师生之间的关系
高年级的学生低年级学生
还有助教这些不同的人物
他们不光是平面地在一起
就好像今天慕课上有很多的视频
你看哪个都为我所选一样
他有一个真切的
现实进程的一个秩序在里面
这种秩序还有一种
非常庄严的仪式在里面
这种仪式的形成
以及在仪式里面能参与
即使是托盘子的
即使是肃穆观立的
还是最主导的祭奠的人
他都是一种秩序的实现
秩序的参与
这种秩序也体现在
社会的秩序上面
一个人行走于天下
他之于别人的关系
不仅是自己修身养性
通过修己 不断地前进
在这种(社会)秩序的塑造之中
起到更主导的作用
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个
非常强的参与
而这种参与在很大程度上
需要在一个群体里面
时时刻刻的实际参与
因为我们看到的 这些仪式化的讨论
更多的是
文明化的存在
包括我们说人和平常的高等动物
跟低等动物的一个展现
他有很多仪式化的
礼仪化的展现
包括周代时
大家为什么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
大家都认为
这种仪式化的一种损灭了
这个社会的秩序就乱了
那么对于我们现在的
教育而言
规范你去
遵从社会化的模式
那么
就像你在学校里面可以犯错
但是当你到社会上你就不能犯错
教育是教会了你
怎么在这种最根本的关系中
去寻求一种更加正式
更加君子风范的一种体现
所以我在想
咱们MOOC的挑战
或者整个慕课的挑战
都在于这种仪式怎么样发展
不光是说视频可以变成
比如音频甚至可以转录成文字
似乎它就可以包含在文字之中
它仍然有这种感同身受的
在面授里面的心身的感受
包括你说的眼神 互动
尊卑长幼的关系
说到礼仪 最重要的
在教育里面推崇礼仪的
那就是孔子专家了
所以一会儿我们要讨论一下
孔子对于中国传统的重大意义
-中学生怎么看大学
--中学生怎么看大学
-园子里的人怎么看大学
-导读:教育的目的--认识名著
-导读:教育的目的--认识节奏
-导读:教育的目的--了解版本
-回应校园采访
--默认
-回应中学生的看法
--默认
-历史是思维方式
--默认
--默认
-如何深入思考
--问题意识
--有限到无限
-转变问题意识
--默认
-课程的逻辑
--默认
-课程内容简述
--Intro
-导读: 两种文化
--daodu
--学生导读
-古代中国大学的历史溯源
-中国大学的精神从哪里来?
-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
-科举制度--官办教育的伟大发明
-书院兴起--私学教育的智慧结晶
-书院文化的社会影响
-书院文化的精神内核
-古代中国的MOOC教育
-孔子育人与国学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的三大目标
-导读: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
-导读:大学中庸译注
-第2讲 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传统
-中世纪大学的特色和由来
-中世纪大学的学生笔记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
-中世纪大学的学习内容
-中世纪大学的书
--中世纪大学的书
-中世纪大学之前的教育机构
-中世纪大学的证书
--中世纪大学的证书
-中世纪大学的学生培养
-导读: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第3讲 西方教育传统探源
-牛津剑桥:历久弥新的智识之源
-牛津剑桥:筚路蓝缕的历史源头
-牛津剑桥:茁壮成长的发展历程
-大学之于大师:剑桥与牛顿的交相辉映
-大学之于时代:审时度势的妥协与变革
-牛津剑桥凝聚情智的学院制度
-牛津剑桥特立独行的导师制度
-探微知著:导师制的历史影响及现代启示
-中西对勘:中国书院蔚然成风的访学风气
-导读:《剑桥语丝》
-第4讲 独特的牛津和剑桥--单元测试题
-《在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攻读历史》导读
--html
-Why I Wrote the Cambridge Book
--Alan MacFarlane - Why I wrote the Cambridge Book?
-The Influence of Cambridge Around the World
--Alan MacFarlane - Why I wrote the Cambridge Book?e - The Influence of Cambridge Around the World
-What is Really Special about Cambridge
--Alan MacFarlane - What is Really Special about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 China Link
--Alan MacFarlane - The Cambridge - China Link
-How University & College Work
--How University & College Work
-Newton's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 Oxford Compared
-The Seven Doors of the Tutor's Room
--The Seven Doors of the Tutor's Room
-Cambridge Tutorial System
-The College Fellows
-德国古典文化与柏林洪堡大学模式
-德国大学“教学与研究统一”
-德国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方式
-精神贵族
--四、精神贵族
-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
-德国的工科大学及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大学对中国的影响
-今日德国大学
--今日德国大学
-第5讲 德国洪堡大学的创新--单元测试题
-再谈牛津剑桥:传承还是突破?重塑自我之艰难改革
-伦敦大学:响应时代呼声的英式教育务实进取之风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承续洪堡“研究性大学”之宗旨
-芝加哥大学:重返古典的通识教育对实用教育的二律背反
-弗吉尼亚大学:追求平等的平民教育对贵族教育的制度反叛
-哈佛大学:大学校长引领的高教理念与制度设计的突围之路
-导读:《哈佛教育红皮书》
-导读:《大学的理想》
-第6讲 充满矛盾冲突的现代大学
-泛义下的“大学”:众源共襄的智识谱系
-亚历山大图书馆:人文荟萃的文明宝库
-那烂陀寺:寓学于教的精神殿堂
-网络慕课:平等自由的新式课堂
-混合课堂: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中式书院:学而为己以明道济世
-从《大学》谈大学
--从《大学》谈大学
-法国的高等教育
--法国的高等教育
-哈佛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改革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教授谈教会学院对早期中国大学的影响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教授谈教会学院对早期中国大学的影响
-导读:大学之道
--导读:大学之道
-中世纪大学 VS 中国古代书院
-以礼为先 VS 以德为先
-中国模式的教育创新
-西方大学的历史渊源
-古代中国逻辑学
--古代中国逻辑学
-导读:《爱弥儿》
-导读:《上学记》
-导读:《学术引注规范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