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大学历史与文化 >  第3讲 西方教育传统探源 >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 >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

返回《大学历史与文化》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在线视频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

下一节:中世纪大学的学习内容

返回《大学历史与文化》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课程教案、知识点、字幕

好 现在我来说明一下

我这东西从哪来的

明显它不是中世纪的

它是前天我从淘宝上买来的

这是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

中国和西方文化共通的现象

这个(虽然很大

它不是中世纪那样手掌大的板子

但是基本是一致的(制作)

用蜡还有木块

做成一个非常简易的东西

你可以在上面写字

在中国呢

这是我从

中国剪纸的故乡之一

河北的蔚县来的

他们用这个来剪纸

其实严格地说是刻纸

但是其实工具(和手写板)是类似的

他们用这个蜡板还有这个刻刀

当然(刻纸)这个蜡板主要当垫板用

不是剪字用

中世纪你会看到

用铅做的像铅锤一样的(刻笔)

不是我这个锋利的刻刀

但是方便也是作为刻用的

这个是剪纸

你不是剪一张而且剪的很细致

你会拿一沓子

非常薄的漂亮的红纸

然后拿这个刀在蜡板上垫着来写

这是咱们手工传统的刀

这个则是现在的刀

可以换很多的刀头

这个刀的现代化

可能可以看到技术的发展

但是其实最好使的刻刀的师傅

仍然用这类样子传了好几百年的刻刀

甚至我怀疑更长的时间

一直要用的

所以中世纪的(一些)技术

在今天仍然有用武之地

而且中世纪的技术

也不光是西方人发明的

中国人发现它也非常有用

因为(这类蜡板和刻刀)它可以把非常细致的花纹

刻下来

虽然不是写字而是刻(纸)花

但是基本是类似的技术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这是共同的技术

还有在今天在中国

仍然用的这个蜡板

是我们今天生活中的一部分

你可能(之前)不知道它从哪里来

今天你可以知道

它在西方有更重要的

大学学习的作用

而中世纪这个东西在中国呢

今天仍然传统记忆下保存发展的

民族文化的作用

多么有趣啊

这张图祝大家羊年快乐

那我们来说下一个主题

我们刚才说了(中世纪大学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

中世纪还有很多的学生呢

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游走

是留学生

尤其是比如说在1378年之前

德语地区的学生

他们如果想上大学 本地没有

因为教皇在1378年之前还不许(德语地区建大学)

所以他们要么

去南边的意大利

要么去西边的巴黎

或者去牛津剑桥上大学

这个我们在下一讲里面

更仔细地讨论

我们现在来说一说中世纪的老师

大学的老师

老师这个职业一直存在

但是大学的老师

在这个12世纪的时候

尤其在13世纪初

大学刚刚崛起的时候

老师的职业

是要被重新定义的

是要发展的 让社会认可的

那么老师是做什么的呢

我们可以看到12世纪

13世纪初在巴黎大学的

一些老师讲稿的记录

(有)很多记录呢

刚才给大家看的

是一个学生记录的老师说的话

那么老师他说

我们的责任一个是教学教学生

一个是辩论 跟我们同行辩论

一个是布道

因为(中世纪巴黎大学教师)主要(工作)是神学的性质

尤其在巴黎大学

教师要向公众讲道传道

所以老师的三大责任

你可以说有对未来的学者的

有对现在的学者 这都属于同行

但是还有更大受众面的

就是大众传播知识

当然他特定的知识是教会的知识

神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的知识(性质)会有变化

但是大学的老师仍然有一个

社会公共服务的责任

这种社会责任以前是讲道

今天可能是讲课讲学

或者参加新闻节目

作为一种公共知识分子

(关于)教师对社会的参与

我们还可以看到

其实从中世纪开始 包括今天

老师利用他们的学问

还有他们的智力

不光是宗教的身份 在当时

其实还有以智力的发展

来理性地分析观察社会、批评社会

或者为社会提供发展的建议

(大学教师)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会)参与力量

所以最好的受教育的人

不光是在封闭的象牙塔里面

谁都不见或者只见个别几个人

他们仍然非常重要地参与社会

(例如)通过讲道这种公共行为

面对普通大众

所以他们需要把大学教师这个身份

进行多重的划分

并且把(这些角色)整合在一起

所以当时的老师有这么一个比喻

说我们作为老师要不断地发展

不是为了谋生拿这份教师的工资

而是我们出于对上帝的服务

出于这份心

所以老师之间

在讨论的时候也在说

你为什么当老师

当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你在教学生的时候是什么表现

你在布道的时候是什么表现

在辩论的时候什么表现

这些表现是不是符合

高水平学者的标准

还有就是问

你做这些所有事情的目的

是什么

你自己和(你们)相互之间又如何评价

这有点像我们今天的同行评议是吧

那那时候的老师还有一个比喻

他说我们研究学问是一个基础

就像建一个房子

这样这个房子有地基才能站得稳

我们教学生呢

是把这个房子的墙搭起来

一层一层越来越高

这样这还不是一个平地

它是一个比如大楼

我们布道是让这个楼

有一个很好的屋顶

让它成为一个正常的房屋

而不只是一个空的架构

所以我们看到那时候的(大学)老师

已经在反思何为大学的教师

也其实在反思何为大学

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也

大师之谓也 是吧

那我们再看下

那个时候的老师都做什么

很重要的老师除了像刚才说的

给学生们讲课

要么是念书、讲书、评书

还有跟学生的单独讨论之外

老师还要参与和举办辩论赛

这个辩论赛或者说辩论的活动呢

一个是老师来做协调员组织学生(辩论)的

尤其是那些高级水平的学生

比如研究神学(的研究生)

而不是普通的入门语文学(的本科生)

然后大学教师还要每周一次

跟全校的所有老师

所谓同行一起

就当时的时事性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所以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

学生参与这类讲座

不光是老师针对特定论题

给学生讲

也有老师之间的辩论

被学生严谨地一丝不苟地记下来

比如说在当时的巴黎大学

专门有学规规定说

学生你们要多听不同老师的课

多听不同形式的课或者说(参加不同的)学习(活动)

而且把它们仔细地记下来

进行比较进行汇总

不用专听一家

要博采众长、要兼收并蓄

这也是非常现代的精神 对吧

那我们再说说

老师头脑里面想的

最重要的是什么

因为我们发现

从中世纪有了大学之后

最重要的思想者大学者

多是大学的老师

他们不光是做研究

他们也授课

所以我们可以想见

214
00:0(当时)7:31,487 --> 00:07:32,585
那些非常重要的思想

是老师在一个跟学生、跟同行

和讨论的过程之中(产生和发展的)

所以这既有很深的智力思考

这种抽象思辨的哲学性探究

(这种思想)通常也有应用性的

比如(教师)直接面对大众布道

或者排疑解惑

(比如)出现了宗教性纠纷

还有就是有普通民众

甚至教师的学生来忏悔

教师怎么去给学生讲

所以可见

教师非常重要的题目之一

是来讨论

当时所谓大是大非的问题

比如说罪恶

罪恶是从哪里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中世纪最热门的话题是说

罪是什么以及罪有哪些分类

有哪些表现有哪些效果

有哪些原因

有哪些医治的方案、救赎的方案

还有哪些预防的方式

今天我们大概不讨论这些内容

你像高考不讨论这个

但是那个时候的大学生

尤其是(学习)神学的学生

或者人文学科的学生

最关注的是这个

其实从法律的视角

教师也在考虑这一点

(还有)从医学的视角考虑人的身体

由一些犯罪所带来的不适

所以“罪恶”是(当时)一个非常热门的主题

教师们用的方式很有意思

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思辨

虽然在早期的学校里面

甚至早期的大学

教师讨论的是教会说什么

以前的神学

所谓教父神学

是早期的教父说了什么

但是随着大学的崛起

同时是一个精神智力的发展

就是精湛的哲学

教师和学者质疑或者说需要论证

理性地去论证所有现成的学说

这种现成的学说

其实是一种捍卫

未必是说要驳倒

但是需要通过理性地

去向大家证明和说服别人

而不是接受既成的事实

那么教师们用的方法很有意思

(大学)教师们用得越来越多的是

亚里士多德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方法)

教师们认为通过理性的分析推导

逻辑思考

就可以论证很多重大的命题

因为人脑有这种智力

去认识理解上帝的意志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

非常具体的例子

是对这个罪恶的分解 先分类

其实以前有各种分类法

比如罪恶是脑子犯的

是言语犯的 是行动犯的

比如罪恶是对自己还是对邻居

还是对上帝

比如罪恶是别人知道你犯了罪

还是你不知道

或是人家不知道你偷偷犯的罪

各种分类

但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分类

是我们在但丁《神曲》里面也看到

(就是)七重罪

这种七重罪的分法是(分)大类的

最重要的几个罪

于是学者没完没了地讨论说

这七重罪分别是什么

可能四五个(分类)一样

但三个两个的(分类)不一样的也要讨论

甚至它们的顺序

比如说“骄傲”或“傲慢”这件事

是放第一个还是放在后面几个

“贪婪”这件事是放在第一后面几个

还有就是子分类

就像我们说植物学

有纲目、种属

(当时的大学教师)也这么分

说这七重罪属于最重要的

(是)首要的罪

那么(细)分的子类还有哪些

比如说“贪婪”

“贪婪”的反义词

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慷慨”是“节制”

还是“大方”还是什么

于是(大学教师们)通过

七重美德

还有七重罪来对比

同时再看七重罪

还能延伸出几重

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的

(子项分类)与(首要分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比如说亚里士多德

(提出的)一个想法

其实是在当时(中世纪之前)的一千多年前(提出)

亚里士多德说美德是种“中庸”是种“节制”

而罪则是极端

要么是不够要么是太多

于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贪婪”

就是极端了

是把财务

要收到自己手里攒很多

是攒着不给别人

于是中世纪学者认为

这是(一种)对于罪的理解

可以从罪的不同程度和表现

来(辨)认出来

同时还要解释说这个罪

是有这种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级别

然后怎么办呢 他为什么会这样

于是(中世纪大学教师和学者)又用了(借鉴了)

亚里士多德的方法

虽然亚里士多德也讨论过罪

但是不是总宗教的意义上

尤其不是从

基督教意义上讨论的

但是中世纪的大学老师

把亚里士多德的方法

用作基督教的解释

比如说中世纪学者借用了“四因法”

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有质料因 就是材质质料

还有形式因 形式的原因

还有动力因,推动的原因

还有目的因,目的的原因

于是(中世纪大学老师)在贪婪外

举了另外一个例子

例如“愤怒”

“愤怒” 有正义的“愤怒”

和恶意的“愤怒”

正义的“愤怒” 先不讨论了

剩下的这个恶意的“愤怒”

恶意的“愤怒” 和正义的“愤怒”

虽然性质不同

但是它们的共同点

从质料因上讲

都是这个人特别激动

特别激动

(中世纪学者)说(愤怒)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呢

是心脏的供血特别多

这有医学自然科学的特点

然后说表现的形式呢

就是这个人要报仇雪恨

报仇雪恨是因为(一个人)被别人侮辱了

甚至只是被轻慢了

然后(这个人)的目标

就是要直接攻击

给他带来愤怒的对象

然后要是“美德”的话呢

就不能光看程度

还得看更复杂的表现(和)原因

但是如果是恶意的(“愤怒” )

作为罪恶的“愤怒”

这四种因至少要先分析清楚

后来中世纪学者又发展(更多分类)

说这种分类有心理上的

和身体作用的 还不够深刻

说还有深刻的呢

中世纪学者想起了

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里面

关于物理学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提出

东西的质量越重

它就越(倾向于处)在一个重心

如果它不在重心

它就会往这个重心走

而走到重心就静止不动了

这是一个(对)物理现象的解释

对不对是一回事

但是中世纪的神学学者就说

“贪婪”就是这样的

你越想要一个什么东西

就是心把这个东西

加了很大的质量

加了很大的重量

于是特别重的东西

就会往你的重心

就是你的心里面走

于是它就逼得你

好像出于热爱

去把这个东西取来

然后因为这种重力

它非常稳定地停在重心上

于是你就收着(东西)不把它拿出去了

于是(中世纪学者)说这是一个自然法则

也应用于人性和人心

当时的(一种)不同解释说

人的爱情热爱

和害怕丢失的恐惧(有同样的性质)

但是(一些中世纪学者)认为这个(解释)太简单了

虽然我们今天认为

(这)是一种心理学(性质)的分析

但是(中世纪学者)认为更根本的

是把人和自然联系起来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

自然哲学在最开始的时候

是不被官方的教会所接受的

因为(教会)说(亚里士多德)是异端学说

而且跟宗教没有关系

但是后来有创新性的

中世纪学者们就发现

亚里士多德很多的想法

不管是分类方法(及范畴学)、不同的主题

或者对动物的观察

对自然世界的观察

都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去认识

人和世界的关系

而这个世界有自然的世界

还有人造的这个世界

于是我们也会看到中世纪

经院哲学的发展

不光讨论

那种荒谬的针尖上站几个天使(的问题)

那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后期表现

在(经院哲学)繁盛的时期

和开始壮大的时期

也会讨论很多当时的人

认为大是大非的问题

比如说宇宙是什么性质

因为宇宙的性质会决定人的性质

教会的性质 国家的性质

还有其他如权力机构之类(的性质)

于是中世纪学者首先讨论

宇宙是否是自然形成的存在

我们需要认识它

不认识它

它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还是宇宙是一个想象的概念

它是一个概念

它是一个人的认识

是一个一群的人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一个共识

像这种讨论

其实我们认为它是思辨的

是非常哲学化的

它不光是一种神学化的想法

另一方面它也有非常实用的价值

因为它把一些非常抽象复杂

而重要的问题

去更好地去解释(和)清晰化

并且用学者理解的、学生理解的

和大众理解的不同的语言

去阐释出来

于是大学的教授、大学的老师

就成为一种权威

既是道德的权威

说明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比如对罪的分类以及医治

同时大学教师也是一种思想的权威

这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教师通过他们的努力

把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责任

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共通的)努力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那个时候的大学教师

在布道上是很实用的(知识应用)

你可以说是 今天我们说产学研

这种实用的社会的责任

(和)社会的实践

与(大学教师)坐在屋里的哲学思辨

(还有)同行之间、学生之间的

思辨的讨论、抽象的讨论

其实都是紧密结合的

它不是两分的

后面有两分的方法

好像两个不相交融

但是在早期的时候

(大学)学校里的老师

也是社会上的老师

在中世纪以及更早的时候

宗教和文字

英文叫letters 是一致的

认为有学问有知识

和宗教上的权威

道德上的权威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也回顾说

在早期的古希腊的时候

说到“知识即美德”

(后来)教会的学者们

也是这样认为的

因为他们认为你必须“知”才能“行”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罪

你可能无意就犯了罪

如果你知道它还去犯

那则是更重要的罪

所以他们也讨论了

什么叫无知、什么叫疏忽

到底是因为速度特别快

为了敷衍而事急匆匆呢

还是因为非常懒惰

明明可以做却做不了

还是因为明显能做

也没那么懒 但是(因为)轻视上帝

是他对自己、是对别人、还是对上帝(的无知或疏忽)

(中世纪学者们)又分了很多类

所以我们看到这种分析的方式

我们不看具体的内容

具体的内容今天也许特定的人

不讨论了

但是这种分析的方式

这种思辨的方式

从(中世纪中后期至今的)一千年

或者更长时间之前的亚里士多德

到我们今天仍然在(使用)

它是一种最基本的逻辑思考

它是一种人的能力

这种人的能力是需要训练的

可以非常抽象地去应用

作为学术的积累

也可以非常实践地去应用

而这些都集中在(大学)老师

这个身份身上

而学生很多也是未来的老师

他们学习的方法

他们学以致用的方法

也体现在非常强悍的(培养)

这种分类思辨的功底上面

大学历史与文化课程列表:

第0讲 大学,你懂她吗?

-中学生怎么看大学

--中学生怎么看大学

-园子里的人怎么看大学

--园子里的人怎么看大学

-导读:教育的目的--认识名著

--导读:教育的目的--认识名著

-导读:教育的目的--认识节奏

--导读:教育的目的--认识节奏

-导读:教育的目的--了解版本

--导读:教育的目的--了解版本

-回应校园采访

--默认

-回应中学生的看法

--默认

第1讲 大学历史,为什么值得追问

-历史是思维方式

--默认

--默认

-如何深入思考

--问题意识

--有限到无限

-转变问题意识

--默认

-课程的逻辑

--默认

-课程内容简述

--Intro

-导读: 两种文化

--daodu

--学生导读

第2讲 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传统

-古代中国大学的历史溯源

--古代中国有大学吗?

-中国大学的精神从哪里来?

--中国大学的精神是从哪儿来?

-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

--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

-科举制度--官办教育的伟大发明

--科举制度——官办教育的伟大发明

-书院兴起--私学教育的智慧结晶

--书院的兴起——私学教育的智慧结晶

-书院文化的社会影响

--书院文化的社会影响

-书院文化的精神内核

--书院文化的精神内核

-古代中国的MOOC教育

--古代中国的MOOC教育

-孔子育人与国学教育

--孔子育人与国学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的三大目标

--中国传统教育的三大目标

-导读: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

--导读:《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 李弘祺 著

-导读:大学中庸译注

--导读:《<大学>、<中庸>译注》 王文锦 译注

-第2讲 源远流长的中国教育传统

第3讲 西方教育传统探源

-中世纪大学的特色和由来

--中世纪大学的特色和由来

-中世纪大学的学生笔记

--中世纪大学的学生笔记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

-中世纪大学的学习内容

--中世纪大学的学习内容

-中世纪大学的书

--中世纪大学的书

-中世纪大学之前的教育机构

--中世纪大学之前的教育机构

-中世纪大学的证书

--中世纪大学的证书

-中世纪大学的学生培养

--中世纪大学的学生培养

-导读: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导读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第3讲 西方教育传统探源

第4讲 独特的牛津和剑桥

-牛津剑桥:历久弥新的智识之源

--牛津剑桥:历久弥新的智识之源

-牛津剑桥:筚路蓝缕的历史源头

--牛津剑桥:筚路蓝缕的历史源头

-牛津剑桥:茁壮成长的发展历程

--牛津剑桥:茁壮成长的发展历程

-大学之于大师:剑桥与牛顿的交相辉映

--大学之于大师:剑桥与牛顿的交相辉映

-大学之于时代:审时度势的妥协与变革

--大学之于时代:审时度势的妥协与变革

-牛津剑桥凝聚情智的学院制度

--牛津剑桥凝聚情智的学院制度

-牛津剑桥特立独行的导师制度

--牛津剑桥特立独行的导师制度

-探微知著:导师制的历史影响及现代启示

--探微知著:导师制的历史影响及现代启示

-中西对勘:中国书院蔚然成风的访学风气

--中西对勘:中国书院蔚然成风的访学风气

-导读:《剑桥语丝》

--导读:《剑桥语丝》

-第4讲 独特的牛津和剑桥--单元测试题

***剑桥大学教授Alan McFarlane 特约课程*** 在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攻读历史

-《在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攻读历史》导读

--html

-Why I Wrote the Cambridge Book

--Alan MacFarlane - Why I wrote the Cambridge Book?

-The Influence of Cambridge Around the World

--Alan MacFarlane - Why I wrote the Cambridge Book?e - The Influence of Cambridge Around the World

-What is Really Special about Cambridge

--Alan MacFarlane - What is Really Special about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 China Link

--Alan MacFarlane - The Cambridge - China Link

-How University & College Work

--How University & College Work

-Newton's Trinity college

--Newton's 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 & Oxford Compared

--Cambridge & Oxford Compared

-The Seven Doors of the Tutor's Room

--The Seven Doors of the Tutor's Room

-Cambridge Tutorial System

--Cambridge Tutorial System

-The College Fellows

--The College Fellows

第5讲 德国洪堡大学的创新

-德国古典文化与柏林洪堡大学模式

--一、德国古典文化与柏林洪堡大学模式

-德国大学“教学与研究统一”

--二、德国大学“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

-德国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方式

--三、德国研究型大学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方式

-精神贵族

--四、精神贵族

-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

--五、德国大学与国家的关系

-德国的工科大学及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的工科大学及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大学对中国的影响

--德国大学对中国的影响

-今日德国大学

--今日德国大学

-第5讲 德国洪堡大学的创新--单元测试题

第6讲 充满矛盾冲突的现代大学

-再谈牛津剑桥:传承还是突破?重塑自我之艰难改革

--再谈牛津剑桥:传承还是突破?重塑自我之艰难改革

-伦敦大学:响应时代呼声的英式教育务实进取之风

--伦敦大学:响应时代呼声的英式教育务实进取之风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承续洪堡“研究性大学”之宗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承续洪堡“研究性大学”之宗旨

-芝加哥大学:重返古典的通识教育对实用教育的二律背反

--芝加哥大学:重返古典的通识教育对实用教育的二律背反

-弗吉尼亚大学:追求平等的平民教育对贵族教育的制度反叛

--弗吉尼亚大学:追求平等的平民教育对贵族教育的制度反叛

-哈佛大学:大学校长引领的高教理念与制度设计的突围之路

--哈佛大学:大学校长引领的高教理念与制度设计的突围之路

-导读:《哈佛教育红皮书》

--导读:《哈佛教育红皮书》

-导读:《大学的理想》

--导读:《大学的理想》

-第6讲 充满矛盾冲突的现代大学

第7讲 大学,影响了整个世界

-泛义下的“大学”:众源共襄的智识谱系

--泛义下的“大学”:众源共襄的智识谱系

-亚历山大图书馆:人文荟萃的文明宝库

--亚历山大图书馆:人文荟萃的文明宝库

-那烂陀寺:寓学于教的精神殿堂

--那烂陀寺——寓学于教的精神殿堂

-网络慕课:平等自由的新式课堂

--网络慕课:平等自由的新式课堂

-混合课堂: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混合课堂: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中式书院:学而为己以明道济世

--中式书院:学而为己以明道济世

-从《大学》谈大学

--从《大学》谈大学

-法国的高等教育

--法国的高等教育

-哈佛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改革

--哈佛大学校长的通识教育改革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教授谈教会学院对早期中国大学的影响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教授谈教会学院对早期中国大学的影响

-导读:大学之道

--导读:大学之道

第8讲 大学,让历史告诉未来

-中世纪大学 VS 中国古代书院

--中世纪大学 VS 中国古代书院

-以礼为先 VS 以德为先

--以礼为先 VS 以德为先

-中国模式的教育创新

--中国模式的教育创新

-西方大学的历史渊源

--西方大学的历史渊源

-古代中国逻辑学

--古代中国逻辑学

-导读:《爱弥儿》

--导读:【法】卢梭 《爱弥儿》

-导读:《上学记》

--导读:何兆武 《上学记》

-导读:《学术引注规范指南》

--导读:Colin Neville 《学术引注规范指南》

中世纪大学的教师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