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临床中成药应用 > 第六章 中药学概论 > 6.1 中药概述 > 中药概述---教材
中药概述
一、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在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天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中药以植物类药材居多,故自古以来把中药称为“本草”,把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药的起源
中药源于人类长期的生活、生产和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活动。“医食同源”,医史学家研究表明人类对药物的认识,最初是与觅食活动紧密相连的。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祖先在采食植物和狩猎以维持生存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这些植物、动物,有的可以充饥果腹,有的可以减缓病痛,有的则引起中毒,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要有所辨别和选择,逐渐认识到对某些自然产物的药效和毒性。从原始社会人们无意误食到反复的口尝身受和有意实际体验,长期探索和积淀。《淮南子修务训》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生动地反映了人们认识的艰难过程。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地试用、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渐创造积累起一些用药知识。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认识,不断总结和交流,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药物疗法。中药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及医疗实践。
三、中药的产地
天然植物是中药绝大部分的来源,其次是动物、矿物及部分加工制品。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适宜,直接影响药材质量。不合理的采收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现今,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了中药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是否适宜,与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有很大关系。
天然药物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决定了药材的品种和质量的差异性。
道地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道”曾是古代的行政区划,“地”指地域或地区。人们习惯把产于某一地区的某药材,因其地域性强,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而被普遍重视,称为道地药材。道地药材之所以质优效佳,是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各种植物、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有所适宜之故,在适应的环境中则生长茂盛,各器官发达;反之,则比较差。
除上述因素外,临床疗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关键,亦是著名道地药材受到人们赞誉的重要原因。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川楝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陈皮;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牛膝、菊花、山药;山东的阿胶、瓜蒌、金银花、沙参等。然而,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过度采挖,栽培技术的进步,产区经济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皆可导致药材道地的变迁,而药材的品质和疗效始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标准。
驰名中外的道地药材
河南“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
东北“东北三宝”中的人参、鹿茸。
浙江“浙八味”:贝母、白术、白芍、菊花、玄参、郁金、延胡索、麦冬。
四、中药的配伍
(一)中药配伍的概念
配伍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目的地选择两种或多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前人把单味药物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药物“七情”。其中首先为“单行”。单行即指用单味药治病,适合于病情较简单的病证。如《十药神书》独参汤,以一味人参补气救脱。但若病情较重,或病情比较复杂,单味药力量有限,且难全面兼顾治疗要求;有的药物偏性较强,具有毒副作用,须用相应药物佐制,以减轻其不良反应,因此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
(二)中药配伍
1.相须
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能增强或提高其原有药物治疗效应的配伍关系。如白虎汤中石膏和知母的配伍,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作用。
2.相使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增强或提高主药治疗效果的配伍。像治疗气虚水肿,常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合利水健脾的茯苓,两者合用,茯苓能明显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相使与相须均是通过药物配合,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但相须配伍中,药物间是平行并列关系,而相使配伍中,药物间有主辅之分。其主辅关系可依据治疗目的和药物在治疗中的作用意义来确定。如以清热泻火为目的,将黄芩与大黄同用,是以清热泻火的黄芩为主药,大黄攻下泻热,即通过釜底抽薪的方式,增强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但若治疗目的在于通便或攻下热结,则可用大黄与理气除胀的厚朴配伍,此时大黄为主,厚朴理气,增强大黄攻下作用为辅。
3.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4.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而站在不同角度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应而言的。
5.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相恶。如生姜恶黄芩,只是生姜的温肺、温胃功效与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牵制而疗效降低。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证候有关。如脾虚食积气滞之证,用人参配莱菔子,反能相制而相成,故《本草新编》又有:“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之说。故相恶配伍也有可利用的一面。
6.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神农本草经》虽有“勿用相恶、相反者”。但二者所导致的后果有所不同。相恶产生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而相反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其危害甚于相恶。相恶有时可以利用,相反则为配伍禁忌。
上述六个方面配伍关系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一具有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临床上应充分利用,如相须、相使;二是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如相畏、相杀;三是相互拮抗而降低或抵消原有功效,应加以注意,如相恶;四是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配伍禁忌,应避免使用,如相反。
-导学
-1.1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PPT
--整体观念测试题
-1.2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PPT
--辨证论治测试题
-2.1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PPT
--阴阳学说自测题
-2.2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PPT
--五行学说测试题
-3.1 肝
--藏象理论——肝
--肝PPT
--肝---电子教材
--肝测试题
-3.2 心
--藏象理论——心
--心PPT
--心---电子教材
--心测试题
-3.3 脾
--藏象理论——脾
--脾PPT
--脾---电子教材
--脾测试题
-3.4 肺
--藏象理论——肺
--肺PPT
--肺---电子教材
--肺自测题
-3.5 肾
--藏象理论——肾
--肾PPT
--肾---电子教材
--肾测试题
-4.1 望诊(望神色)
--望诊——望神色
--望神色PPT
--望神色---教材
--望神色测试题
-4.2 望诊(望排出物)
--望诊——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PPT
--望排出物测试题
-4.3 望诊(望小儿指纹)
--望小儿指纹PPT
--望小儿指纹测试题
-4.4 望诊(舌诊)
--望诊(舌诊)
--舌诊PPT
--舌诊---教材
--舌诊测试题
-4.5 闻诊(咳嗽与喘、哮)
--闻诊(咳嗽与喘、哮)测试题
-4.6 问诊(问寒热与汗)
--问诊(问寒热与汗)测试题
-4.7 问诊(问经带)
--问诊(问经带)
--问经带PPT
--问经带---教材
--问经带测试题
-4.8 问诊(问疼痛)
--问诊(问疼痛)
--问疼痛PPT
--问疼痛---教材
--问疼痛测试题
-4.9 切诊(脉诊)
--切诊(脉诊)
--脉诊PPT
--脉诊---教材
--脉诊测试题
-5.1 脏腑辨证(心与小肠辨证)
--心与小肠辨证测试题
-5.2 脏腑辨证(肺与大肠辨证)
--肺与大肠测试题
-5.3 脏腑辨证(脾胃辨证)
--脾胃辨证PPT
--脾胃辨证测试题
-5.4 脏腑辨证(肝胆辨证)
--肝胆辨证PPT
--肝胆辨证测试题
-5.5 脏腑辨证(肾与膀胱辨证)
--肾与膀胱辨证测试题
-5.6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PPT
--八纲辨证测试题
-5.7 气血辨证(气病辨证)
--气血辨证(气病辨证)测试题
-5.8 气血辨证(血病辨证)
--气血辨证(血病辨证)测试题
-5.9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测试题
-5.10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PPT
--六经辨证测试题
-6.1 中药概述
--中药概述
--中药概述PPT
--中药概述测试题
-6.2 中药四气
--中药四气
--中药四气PPT
--中药四气测试题
-6.3 中药五味
--中药五味
--中药五味PPT
--中药五味测试题
-7.1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测试题
-7.2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测试题
-7.3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测试题
-8.1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8.2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3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三)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8.4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消化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8.5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消化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6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三)
--消化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8.7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8.8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9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三)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8.10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四)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四)测试题
-8.11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五)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五)测试题
-8.12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六)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六)-练习题
-8.13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一)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14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二)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15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8.16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17 内分泌科常用中成药
--内分泌科常用中成药测试题
-8.18 泌尿内科常用中成药
--泌尿内科常用中成药测试题
-9.1 妇科常用中成药(一)
--妇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9.2 妇科常用中成药(二)
--妇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9.3 妇科常用中成药(三)
--妇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10.1 儿科常用中成药(一)
--儿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10.2 儿科常用中成药(二)
--儿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10.3 儿科常用中成药(三)
--儿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11.1 外科常用中成药
--外科常用中成药
--外科常用中成药测试题
-11.2 骨科常用中成药
--骨科常用中成药
--骨科常用中成药测试题
-11.3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一)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11.4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二)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11.5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三)
--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11.6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测试题
-12.1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一)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一)测试题
-12.2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二)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二)测试题
-12.3 外科中成药应用案例
--外科中成药应用案例测试题
-12.4 妇科中成药应用案例
--妇科中成药应用案例测试题
-12.5 儿科中成药应用案例
--儿科中成药应用案例测试题
-13.1 中西医结合中成药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中成药的意义测试题
-病例讨论
-综合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