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临床中成药应用 >  第五章 中医辨证 >  5.3 脏腑辨证(脾胃辨证) >  脾胃辨证---教材

返回《临床中成药应用》慕课在线视频课程列表

脾胃辨证---教材资料文件与下载

脾胃辨证---教材

脾与胃病辨证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的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又具有统血,主四肢肌肉的功能。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功能的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以及水湿潴留,清阳不升等方面;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食不消化,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等方面。脾病常见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症。胃病常见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一、脾气虚证

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吐泻太过,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等所致。

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健运失职,输精、散精无力,水湿不运,故见食欲不振,进食量少,脘腹胀满;食后脾气愈困,故腹胀愈甚;饥饿之时,脾气更乏,中虚气滞,故饥饿时饱胀;脾虚失运,清浊不分,水湿下注肠道,则见大便稀溏;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化源不足,不能充达肢体、肌肉,故肢体倦怠,形体消瘦;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淡黄或萎黄;脾气虚,气血化生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若脾气虚弱,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可见形体肥胖,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或弱,为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以食少,乏力,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参芪十一味片、四君子丸

 

二、脾虚气陷证

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内脏、子宫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清阳下陷所致。

脾气主升,能升发清阳,举托内脏。脾气虚衰,升举无力,气坠于下,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中气下陷,内脏失于举托,故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胃、肝、肾等脏器下垂。脾主散精,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清浊不分,反注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乏,气血津液不能输布全身,脏腑功能减退,故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舌淡白,脉缓或弱。

【辨证要点】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

 

三、脾阳虚证

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临床表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从内生,水谷失运,水湿不化。

脾阳虚衰,运化失权,则为纳呆腹胀,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阳虚失运,寒从内生,寒凝气滞,故脘腹隐痛、冷痛,喜温喜按。脾阳虚衰,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则为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水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则为白带清稀量多。脾阳虚衰,温煦失职,故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阳虚气血不荣,水气上泛,故面白无华或虚浮,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为阳虚失运所致。

【辨证要点】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温胃舒片、复方胃痛胶囊、香砂养胃丸

 

四、脾不统血证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无权所致。

脾气亏虚,运血乏力,统血无权,血溢脉外,而见各种慢性出血症状。血从胃肠外溢,则见吐血或便血;血从膀胱外溢,则见尿血;血从肌肤外渗,则表现为紫斑;血从鼻外渗,则为鼻衄;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故食少便溏;化源亏少,气血不足,头面失于滋养,机能衰减,故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脾气虚弱,气血两虚之象。

【辨证要点】以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

 

五、寒湿困脾证

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由于饮食失节,过食生冷、瓜果,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外湿内湿,互为因果,以致寒湿困阻,脾阳失运。

脾喜燥恶湿,寒湿内盛,脾阳受困,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脾气郁滞,则脘腹痞胀或痛,食少;脾失健运,湿滞气机,则口腻,纳呆;水湿下渗,则大便稀溏;脾失健运,影响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泛恶欲呕;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泛溢肢体,遏郁清阳,则头身困重。若寒湿困脾,阳气被遏,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可见肢体肿胀,小便短少;寒湿困阻中阳,若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加之气血运行不畅,则为面目肌肤发黄,晦暗不泽;若寒湿下注,损伤带脉,带脉失约,妇女可见白带量多;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苔白滑腻,脉濡缓或沉细,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白腻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香砂养胃软胶囊、温胃舒片、藿香正气水

 

六、湿热蕴脾证

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证、脾经湿热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本为脾气虚弱,湿邪中阻,湿郁化热;或嗜食肥甘厚腻,饮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湿热阻滞中焦,纳运失健,升降失常,气机阻滞,则脘腹痞闷,纳呆食少,恶心呕吐;湿热蕴脾,上蒸于口,则口中黏腻,渴不多饮;湿热下注,阻碍气机,大肠传导失司,则便溏而不爽;湿热交结,热蒸于内,湿泛肌肤,阻碍经气,气化不利,则为肢体困重,小便短黄;湿遏热伏,郁蒸于内,故身热不扬;湿热之邪,黏滞缠绵,故汗出热不解;若湿热蕴结脾胃,熏蒸肝胆,疏泄失权,胆汁不循常道而泛溢肌肤,则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湿热行于皮里,则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征。

【辨证要点】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香连丸、苍苓止泻口服液、儿泻停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

 

七、胃阴虚证  

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临床表现】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或脘痞不舒,或干呕见逆,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不足,则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脘部隐痛,饥不欲食。胃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下不能濡润大肠,放大便干结。胃失阴液滋润,胃气不和,可见脘痞不舒,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可见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阴虚内热的征象。    

【辨证要点】以饥不欲食,胃脘隐隐灼痛和阴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中成药】阴虚胃痛片、养胃舒胶囊、人参健脾丸(片)

 

八、食滞胃脘证  

【临床表现】胃脘胀闷疼痛,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胃气以降为顺,食停胃脘胃气郁滞,则脘部胀闷疼痛。胃炎和降而上逆,故见嗳气吞酸或呕吐酸腐食物。吐后实邪得消,胃气通畅,故胀痛得减。食浊下移,积于肠道,可致矢气频频,臭如败卵,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为食浊内积之征。 

【辨证要点】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厌食为辨证要点。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保和丸、小儿化食丸

 

九、寒凝胃脘证  

指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腹部受凉,过食生冷,过劳倦伤中,复感寒邪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见胃中水声漉漉,舌苔白滑,脉弦或迟。    

【证候分析】寒邪在胃,胃阳被困,故胃脘冷痛。寒则邪更盛,温则寒气散,故遇寒痛增而得温则减。胃气虚寒,不能温化精微,致水液内停而为水饮,饮停于胃,振之可闻胃部漉漉水声,水饮不化随胃气上逆,可见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舌苔白滑,脉弦或迟是内有寒饮的表现。    

【辨证要点】以胃脘冷痛,得温痛减,和寒象共见为辨证要点。

【中成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温胃舒片、复方胃痛胶囊、香砂养胃丸

 

十、胃火炽盛证  

是指胃火内炽所表现的征候。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所致。    

【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齿衄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热炽胃中,胃气不畅,故胃脘灼痛。肝经郁火横逆犯胃,则吞酸嘈杂,呕吐,或食入即吐。胃热炽盛,耗津灼液,则渴喜冷饮;机能亢进,则消谷善饥。胃络于龈,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故见牙龈肿痛,口臭。血络受伤,血热妄行,可见齿衄。热盛伤津耗液,故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胃热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以胃脘灼痛拒按,口臭,齿龈疼痛溃烂和实热象共见为辨证要点。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黄连上清丸、栀麦清火片

 

十一、胃肠气滞证

指胃肠气机阻滞,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胃脘、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嗳气,肠鸣,矢气,得嗳气、矢气后痛胀可缓解,或无肠鸣、矢气则胀痛加剧,或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证候分析】 本证多因情志不遂,外邪内侵,病理产物或病邪停滞,导致胃肠气机阻滞而成。

胃肠气机阻滞,传导、通降失司,则胃脘、腹部胀满疼痛;气或聚或散,故胀痛走窜不定;胃气失降而上逆,则嗳气、欲吐;肠道气滞不畅,则肠鸣、矢气频作,欲泻而不爽;嗳气、矢气之后,阻塞之气机暂得通畅,故胀痛得减;若气机阻塞严重,上不得嗳气,下不得矢气,气聚而不散,则脘腹胀痛加剧;胃肠之气不降,则大便秘结;苔厚,脉弦,为浊气内停,气机阻滞之象。

【辨证要点】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成药】气滞胃痛片(胶囊、颗粒)、三九胃泰颗粒(胶囊)、胃苏颗粒、复方田七胃痛片、摩罗丹、荆花胃康胶丸


下一节:脏腑辨证(肝胆辨证)

返回《临床中成药应用》慕课在线视频列表

临床中成药应用课程列表:

第一章 中医的基本特点

-导学

-1.1 整体观念

--中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PPT

--整体观念---教材

--整体观念测试题

-1.2 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本特点——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PPT

--辨证论治---教材

--辨证论治测试题

第二章 中医的古代哲学基础

-2.1 阴阳学说

--中医的古代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PPT

--阴阳学说---电子教材

--阴阳学说自测题

-2.2 五行学说

--中医的古代哲学基础——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PPT

--五行学说---电子教材

--五行学说测试题

-第二章 中医的古代哲学基础

第三章 藏象理论

-3.1 肝

--藏象理论——肝

--肝PPT

--肝---电子教材

--肝测试题

-3.2 心

--藏象理论——心

--心PPT

--心---电子教材

--心测试题

-3.3 脾

--藏象理论——脾

--脾PPT

--脾---电子教材

--脾测试题

-3.4 肺

--藏象理论——肺

--肺PPT

--肺---电子教材

--肺自测题

-3.5 肾

--藏象理论——肾

--肾PPT

--肾---电子教材

--肾测试题

第四章 中医诊法

-4.1 望诊(望神色)

--望诊——望神色

--望神色PPT

--望神色---教材

--望神色测试题

-4.2 望诊(望排出物)

--望诊——望排出物

--望排出物PPT

--望排出物---教材

--望排出物测试题

-4.3 望诊(望小儿指纹)

--望诊——望小儿指纹

--望小儿指纹PPT

--望小儿指纹---教材

--望小儿指纹测试题

-4.4 望诊(舌诊)

--望诊(舌诊)

--舌诊PPT

--舌诊---教材

--舌诊测试题

-4.5 闻诊(咳嗽与喘、哮)

--闻诊(咳嗽与喘、哮)

--闻诊(咳嗽与喘、哮)PPT

--闻诊(咳嗽与喘、哮)---教材

--闻诊(咳嗽与喘、哮)测试题

-4.6 问诊(问寒热与汗)

--问诊(问寒热与汗)

--问诊(问寒热与汗)PPT

--问诊(问寒热与汗)---教材

--问诊(问寒热与汗)测试题

-4.7 问诊(问经带)

--问诊(问经带)

--问经带PPT

--问经带---教材

--问经带测试题

-4.8 问诊(问疼痛)

--问诊(问疼痛)

--问疼痛PPT

--问疼痛---教材

--问疼痛测试题

-4.9 切诊(脉诊)

--切诊(脉诊)

--脉诊PPT

--脉诊---教材

--脉诊测试题

第五章 中医辨证

-5.1 脏腑辨证(心与小肠辨证)

--脏腑辨证(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辨证PPT

--心与小肠辨证---教材

--心与小肠辨证测试题

-5.2 脏腑辨证(肺与大肠辨证)

--脏腑辨证(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辨证PPT

--肺与大肠辨证---教材

--肺与大肠测试题

-5.3 脏腑辨证(脾胃辨证)

--脏腑辨证(脾胃辨证)

--脾胃辨证PPT

--脾胃辨证---教材

--脾胃辨证测试题

-5.4 脏腑辨证(肝胆辨证)

--脏腑辨证(肝胆辨证)

--肝胆辨证PPT

--肝胆辨证---教材

--肝胆辨证测试题

-5.5 脏腑辨证(肾与膀胱辨证)

--脏腑辨证(肾与膀胱辨证)

--肾与膀胱辨证PPT

--肾与膀胱辨证---教材

--肾与膀胱辨证测试题

-5.6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PPT

--八钢辨证---教材

--八纲辨证测试题

-5.7 气血辨证(气病辨证)

--气血辨证(气病辨证)

--气血辨证(气病辨证)PPT

--气血辨证(气病辨证)---教材

--气血辨证(气病辨证)测试题

-5.8 气血辨证(血病辨证)

--气血辨证(血病辨证)

--气血辨证(血病辨证)测试题

--气血辨证(血病辨证)PPT

--气血辨证(血病辨证)---教材

-5.9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PPT

--卫气营血辨证---教材

--卫气营血辨证测试题

-5.10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PPT

--六经辨证---教材

--六经辨证测试题

第六章 中药学概论

-6.1 中药概述

--中药概述

--中药概述PPT

--中药概述---教材

--中药概述测试题

-6.2 中药四气

--中药四气

--中药四气PPT

--中药四气---教材

--中药四气测试题

-6.3 中药五味

--中药五味

--中药五味PPT

--中药五味---教材

--中药五味测试题

第七章 方剂与中成药概论

-7.1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PPT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教材

--方剂与中成药概述测试题

-7.2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PPT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教材

--方剂与中成药的组成原则测试题

-7.3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PPT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教材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测试题

第八章 内科常用中成药

-8.1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一)PPT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教材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8.2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二)PPT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教材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3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三)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三)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三)PPT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三)---教材

--呼吸内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8.4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一)PPT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教材

--消化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8.5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二)PPT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教材

--消化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6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三)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三)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三)PPT

--消化内科常用中成药 (三)---教材

--消化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8.7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心、脑血管科常用中成药(一)

--心、脑血管科常用中成药(一)PPT

--心、脑血管科常用中成药(一)---教材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8.8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二)PPT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教材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9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三)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三)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三)PPT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三)---教材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8.10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四)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四)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四)PPT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四)---教材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四)测试题

-8.11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五)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五)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五)PPT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六)---教材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五)测试题

-8.12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六)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六)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六)PPT

--心、脑血管内科中成药(六)---教材

--心脑血管内科常用中成药(六)-练习题

-8.13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一)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一)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一)PPT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一)---教材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14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二)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二)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二)PPT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二)---教材

--肿瘤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15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一)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一)PPT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教材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8.16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二)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二)PPT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教材

--风湿免疫内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8.17 内分泌科常用中成药

--内分泌科常用中成药

--内分泌科常用中成药PPT

--内分泌科常用中成药---教材

--内分泌科常用中成药测试题

-8.18 泌尿内科常用中成药

--泌尿内科常用中成药

--泌尿内科常用中成药PPT

--泌尿内科常用中成药---教材

--泌尿内科常用中成药测试题

第九章 妇科常用中成药

-9.1 妇科常用中成药(一)

--妇科常用中成药(调经剂)

--妇科常用中成药(一)PPT

--妇科常用中成药(一)---教材

--妇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9.2 妇科常用中成药(二)

--妇科常用中成药(止带剂)

--妇科常用中成药(二)PPT

--妇科常用中成药(二)---教材

--妇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9.3 妇科常用中成药(三)

--妇科常用中成药(产后康复剂)

--妇科常用中成药(三)PPT

--妇科常用中成药(三)---教材

--妇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第十章 儿科常用中成药

-10.1 儿科常用中成药(一)

--儿科常用中成药(一)

--儿科常用中成药(一)PPT

--儿科常用中成药(一)---教材

--儿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10.2 儿科常用中成药(二)

--儿科常用中成药(二)

--儿科常用中成药(二)PPT

--儿科常用中成药(二)---教材

--儿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10.3 儿科常用中成药(三)

--儿科常用中成药(三)

--儿科常用中成药(三)PPT

--儿科常用中成药(三)---教材

--儿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第十一章 其他科常用中成药

-11.1 外科常用中成药

--外科常用中成药

--外科常用中成药PPT

--外科常用中成药---教材

--外科常用中成药测试题

-11.2 骨科常用中成药

--骨科常用中成药

--骨科常用中成药PPT

--骨科常用中成药---教材

--骨科常用中成药测试题

-11.3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一)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一)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一)PPT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一)---教材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一)测试题

-11.4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二)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二)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二)PPT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二)---教材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二)测试题

-11.5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三)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三)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三)PPT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三)---教材

-- 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三)测试题

-11.6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PPT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教材

--皮肤科常用中成药测试题

第十二章 中成药应用案例

-12.1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一)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一)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一)PPT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一)---教材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一)测试题

-12.2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二)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二)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二)PPT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二)---教材

--内科中成药应用案例(二)测试题

-12.3 外科中成药应用案例

--外科中成药应用案例

--外科中成药应用案例PPT

--外科中成药应用案例---教材

--外科中成药应用案例测试题

-12.4 妇科中成药应用案例

--妇科中成药应用案例

--妇科中成药应用案例PPT

--妇科中成药应用案例---教材

--妇科中成药应用案例测试题

-12.5 儿科中成药应用案例

--儿科中成药应用案例

--儿科中成药应用案例PPT

--儿科中成药应用案例---教材

--儿科中成药应用案例测试题

第十三章 中西医结合中成药

-13.1 中西医结合中成药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中成药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中成药的意义PPT

--中西医结合中成药意义---教材

--中西医结合中成药的意义测试题

第十四章 综合讨论

-病例讨论

-读新闻谈感想

-读文章谈感想:青蒿素发现始末

第十五章 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

脾胃辨证---教材笔记与讨论

也许你还感兴趣的课程:

© 柠檬大学-慕课导航 课程版权归原始院校所有,
本网站仅通过互联网进行慕课课程索引,不提供在线课程学习和视频,请同学们点击报名到课程提供网站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