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课程知识点:西方哲学精神探源 > 第一讲:导论一(哲学、宗教与文化) > 6.文化互动转型论:五个基本立场 > Video
下面我就来表述一下
文化互动转型论的基本立场
文化互动转型论
以上面我说的
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为前提
但是文化互动转型论
着重探讨文化的传播问题
我之所以要用互动与转型这两个术语
来标识我想要建构的文化理论
它的原因就在于
这种理论
以不同类型文化间的文化传播
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强调本有文化
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与转型
为主要特征
文化互动转型论的基本立场
也有以下这五点
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一个群体向另一个社会借取文化要素
并且把它们融合进自己的文化之中
这个过程就叫做传播
各种文化自组织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发生扩张和相互接触
必然会有文化输出与输入的现象发生
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
可以维系和强化这个文化系统
但是不会引起它的质变和型变
而不同类型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
则能够做到这一点
文化互动转型论
承认文化传播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但是它强调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往往是双向的
在许多情况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交流的双方总是相互影响
很难分出谁是纯粹主动的传播者
谁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者
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的区别
在文化融合阶段是相对的
两种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价值
要在一个互动的过程中间
才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
更加重要的是
在双向性的交流与传播过程中
交流的双方都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
这种状况在文化的制度
器物层面可以得到反映
在文化的精神层面也能得到表现
第二个基本立场
由文化交流与传播引发的文化冲突
和对抗 是一种普遍现象
文化互动转型论
对文化冲突持一种具体分析的态度
而不是笼统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的存在
不容否认
但是对文化冲突以后
带来的后果和意义的观察和评价
则受到人们的民族文化情结
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文化互动转型论
是打破这种民族文化情结的
一个有力的武器
西方哲学家 波普尔
他坚持文化之间的冲突 认为这种冲突
可以导致讨论 争论 相互批评
从而进一步导致富有成效的后果
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越大
讨论就越有成效
他否认对话与讨论的不可能性
认为尽管这种对话可能很困难
会令人不愉快
会引起争论甚至暴力行为
但仍就可以诉诸于人的理性
诉诸于人类趋向真理的善良本性
来进行
他呼吁说 只有用唇枪舌剑
来证明 甚至取代刀光剑影
人类才能向一个更好
更和平的世界迈出最伟大的一步
他的这个观点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我们从整个中西文化冲突的历史来看
以战争为文化传播通道
所引发的文化冲突
多于导致讨论和批评的文化冲突
但是 这种文化冲突带来的不良后果
只能够用来证明
不同类型的文化差异
和文化传播手段的不恰当
而不能拿来证明文化融合的不可能
否则西方文化的形成和扩展
东方文化的形成和扩展
都将成为是可疑的
文化互动转型论
以不同的类型文化之间的差异的缩小
来观察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以自愿接受 还是强迫接受
为判断文化传播手段之恰当性的标准
应当说 以往的中西文化冲突
造成过巨大的灾难 但与此同时
它也带来了富有成效的积极作用
我们可以预计
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景仍将充满着冲突
但是我们看到
前进的道路无论如何迂回曲折
千磨万劫
但是它在持续不断地走向一个
更合适 更宽敞的新的文化世界
第三个立场 文化融合是可能的
消除一切差异的文化整合是不可能的
文化互动转型论承认文化融合是可能的
这不仅是世界各大文化体系
成形的历史 告诉我们的事实
而且也是一种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文化互动转型论也否认
世界文化的发展能达到无差别的
单一文化状态
这里头的关系
就好比理想中的圆与现实中的圆
明白了这个道理 就可以防止
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做出错误的估计
斯宾格勒否认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他认为 每一种文化
代表了各自独立的象征体系
这种象征既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也是无法互相通融的
它们是自我幽闭的
只不过是在表象上存在着
交流 融合 之类的现象而已
然而 内部结构和外表形态的矛盾
只是对融合前后文化的对照观察
它忽略了通过杂交
产生新的文化类型这一事实
文化互动转型论
不仅注重对文化类型的考察
更注重文化融合以后
输出方与接受方各种文化要素的组合
肯定这种矛盾组合
通过调适可以达到和谐
从而比旧文化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传播曾经被学者们用来说明
文化不是衰亡的 而是不断地
由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类型转移的
而这种文化的转移
又导致了文明的不断进步
以此来反对文化宿命论
但是我感到 这种反对相当无力
因为文化类型的转移讲到底
是一种类型被另一种类型所取代
而不是文化的转型
在以往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解说中
有两种主张针锋相对
然而 无论是主张
以西方文化替代中国文化
还是主张用东方文化主宰未来世界
都是在期望
以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
它这里头 实际上讲的还是文化转移
而没有涉及到文化的转型
另一种解说
是主张中西文化各有所长 混而配之
构造出一种最优的文化形态
但是这种解释
以混合 取长补短为手段
没有讲到外来文化要素
与本有文化要素之冲突和融合
所引起的文化形变
就其本质而言
只是上述文化替代论
在要素层次上的变体
文化互动转型论否认文化宿命
承认文化更新
但它把文化延续的希望
不是寄托在文化转移上
而是寄托在文化转型上
它认为文化转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它不是外来文化
与本有文化之间的简单替代
而是通过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之间的
冲突与调和实施重组
从而产生新型文化
当一个社会处于文化转型时期
从这种社会文化的政治 经济
社会 思想等各个层面
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转型的发生
文化就其核心内容而言
是不能简单替换的
但是 通过文化间的相互对话
可以拓展文化视野 乃至于
在不同的文化间形成共同的视野
这种拓展
其实就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
一方面 它通过文化之间的对话
来发现自身文化的边界和局限
另一方面 它又通过对自身文化
的重新解释来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
这是一种反复的循环回答
对外来文化的解读 实际上
是从本有文化的角度向外来文化发问
而从外来文化中得到回答
又会促使向自身的文化传统发问
并进一步迫使本有文化
以新的方式对外来文化作答
对自身文化作出新的理解
文化视野的拓展
既是一个不断解读对方文化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对自身文化传统
重新解释的过程
原来的文化鸿沟越大
新的智力视野或者文化世界
也就扩展得越大 因此
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的融合结果
并不是二者之间合二为一
而是通过各自的拓展
达到视野上的融合
一方面 作为不同的文化体系
外来文化
与本有文化将仍旧保持各自的特性
另一方面 文化视野的融合
意味着两种文化
可以达到彼此理解
对方文化的特定问题
评判方式和价值取向
并从自身文化的角度
对其可被其他文化理解的内容
加以评说 所以文化的融合
不会创造一种单一文化的一统天下
而只会导致各种不同文化的
共同繁荣和交相辉映
文化互动转型论要思考文化传播
与融合的有效途径
在武力征服被公认为无效的现时代
文化适应与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应当被视为世界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文化人类学家莱底菲尔德
就提出了文化适应这个概念
文化适应用于理解这样一类现象
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
通过不断的接触
使双方或者两个群体
最初的文化类型发生变化
在这个定义中
文化互动的因素已有体现
因为他把文化要素的取向
视为一个双向的过程
外来文化在与本有文化深入接触以后
一定会发生外来文化的本土化
本色化一类的变化
现在无论学者们对本土化持有何种态度
但是这个本土化是文化互动转型论的
逻辑推演和组成部分
有学者指出
本土化方法有优点也有缺点
它的缺点在于有可能曲解原有文化
甚至将一些它原本不具有的含义
强加于它
影响人们 对于原来的文本
作出客观正确的理解
而它的优点在于
它能丰富原文本的内涵
有可能丰富和发展原有的文化
这样的评价
如果纳入文化互动转型论的视野
那么应当说 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因为外来文化与本有文化的融合
本来就包含着一个
对原本重新解释的问题
文化交流的传播方和接受方
都要为这种解读作出努力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
不是外来文化或者本有文化自身的性质
而是文化接受方的自主选择
有了适宜的文化环境
和接受方的正确选择
文化的转型和更新
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前言
--Video
-2.何谓哲学
--何谓哲学
-3.何谓宗教
--Video
-4.何谓文化
--Video
-5.文化互动转型论:五个基本前提
--Video
-6.文化互动转型论:五个基本立场
--Video
-7.文化互动转型论的意义
--Video
-第一讲:导论一(哲学、宗教与文化)--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古希腊哲学诞生的环境(1)
-2.古希腊哲学诞生的环境(2)
-3.古希腊哲学的分期与流派(1)
-4.古希腊哲学的分期与流派(2)
-5.古希腊哲学的地方性特征与世界化历程(1)
-6.古希腊哲学的地方性特征与世界化历程(2)
-7.古希腊哲学的终结
-第二讲 :导论二(希腊哲学概览)--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中西方的“是”
--Video
-2.原始思维的特点
--Video
-3.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Video
-4.希腊哲学与诗性理论
--Video
-5.从赫拉克利特思想看希腊哲学
--Video
-6.巴门尼德的思维特点
--Video
-7.判断哲学产生的标准
--Video
-第三讲: 求是(理性精神的萌发)--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寻求本原:何谓本
--Video
-2.本原问题
--Video
-3.寻求本质:柏拉图的日喻和线喻
--Video
-4.柏拉图的穴喻及型相实在论的意义
--Video
-5.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Video
-6.亚里士多德的形上学及其学说的意义
--Video
-第四讲: 求本(本体论、形上学)--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知识论的词义
--1.知识论的词义
-2.柏拉图的知识论
-3.西塞罗的知识论
-4.奥古斯丁知识论(1)
-5.奥古斯丁知识论(2)
-6.知识论的特征
--6.知识论的特征
-第五讲:求知(古代知识论)--7.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导言
--Video
-2:两种真
--Video
-3:逻格斯
--Video
-4:柏拉图的辩证法
--Video
-5: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Video
-6:结语
--Video
-第六讲: 求真(方法论、逻辑学)--7: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 何谓科学
--Video
-2. 希腊科学产生的原因
--Video
-3. 自然学一
--Video
-4. 自然学二
--Video
-5. 自然学三
--Video
-6. 自然学四
--Video
-7. 希腊化时期的科学
--Video
-8. 罗马帝国时期的科学
--Video
-第七讲: 求实(科学精神)--9. 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词义解释
--1.词义解释
-2.柏拉图论爱情
--2.柏拉图论爱情
-3.《会饮篇》解读--礼赞爱神(1)
-4.《会饮篇》解读--礼赞爱神(2)
-5.《会饮篇》解读--礼赞爱神(3)
-6.《会饮篇》解读--苏格拉底论爱
-第八讲:求美(爱的礼赞)--7.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关于一些名词的解释
--Video
-2:希腊伦理思想的开端
--Video
-3:苏格拉底伦理学思想
--Video
-4: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
--Video
-5:伊壁鸠鲁伦理学
--Video
-6:求善的历程
--Video
-7:共善
--Video
-第九讲: 求善(伦理思想)--8: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 词义解析
--Video
-2. 希腊神话中的“人”
--Video
-3. 早期希腊哲学家论“人”
--Video
-4. 智者:古代人文主义运动
--Video
-5. 评价
--Video
-第十讲 :求仁(人文主义)--6. 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词义解释
--1.词义解释
-2.巨格斯的故事
--2.巨格斯的故事
-3 .古代正义论(1)—柏拉图的本质正义论
-4.古代正义论(2)—西塞罗的自然正义论
-5.古代正义论(3)—奥古斯丁的神圣正义论
-第十一讲: 求义(正义论)--6.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一些希腊词语介绍
--Video
-2:柏拉图的法制观念和国家理念
--Video
-3: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Video
-4:结语
--Video
-第十二讲:求礼(国家与法制)--5: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 理论背景
--Video
-2. 希腊哲学的宗教化
--Video
-3. 基督教及其发展一
--Video
-4. 基督教及其发展二
--Video
-5. 基督教的信仰及其理性化
--Video
-6.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一
--Video
-7. 理性与信仰的冲突二
--Video
-第十三讲:求福(宗教的寻求)--8. 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词义解释
--1.词义解释
-2.与神合一之祭仪通神(1)—狄奥尼修斯教
-3.与神合一之祭仪通神(2)—奥菲斯教
-4.与神合一之理性通神(1)—毕达哥拉斯学派
-5.与神合一之理性通神(2)—恩培多克勒
-6.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思想体系
-第十四讲 : 求圣(与神合一)--7.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
-1:古希腊哲学的地方化特征
--Video
-2:古希腊哲学的世界化历程
--Video
-3: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
--Video
-4:中希文化交流的愿景
--Video
-第十五讲 总结(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5:课后习题
-课后思考题
--讨论题